千自在,百自在
原著
《水浒传》第110回:“仁兄,往常千自在,百自在,众多弟兄亦皆快活。今来受了招安,为国家臣子,不想倒受拘束,不能任用,弟兄们都有怨心。”
释义
意指生活自由自在,情绪称心如意。
例句
元·赵彦晖《点绛唇·省悟》曲:“我恰待踏折他花套竿,撞出锦圚头,早是咱千自在百自由。”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2折:“陈良佐自今后,你行处行,走处走,千自在,百自由。”元·赵明道《范蠡归湖》第4折:“我如今秦不管,魏不收,到如今千自在,百自由。”元·郑廷玉《看钱奴》第1折:“做爹的道不才,做娘的早喝采,惯的这厮千自由,百自在。”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4折:“今日拜舞虽囊揣,倒大来千自由,百自在。”元·高茂卿《两团圆》第2折:“哎,贼丑生每也。[唱]惯的你来千自由,百自在。”元·无名氏《连环计》第1折:“到如今文官每尽拜降,武将每皆遁走,惯的那厮呵,千自在,百自由。”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2折:“只愿俺今日死,明日亡,惯的他千自在,百自由。”元·无名氏《衣袄车》第1折:“若有那二顷田,和他这一耙牛,倒大来千自在,百自由。”明·朱有燉《神仙会》第3折:“每日价醒时歌,醉后舞,千自由,百自在,倒大来散澹宽怀。”
大虫不吃伏肉
原著
《水浒传》第2回:“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虫不吃伏肉。”
释义
老虎喜欢在奔跑中捕捉活食,不贪吃软弱驯顺的动物。喻指不恃强凌弱,以势压人。伏肉,指软弱、驯顺的动物。
例句
明·方汝浩《禅真后史》第4回:“自古道:双拳不打笑脸,饿虎不吃伏肉。令妹死在耿宅,产后血崩,系是天命,与这濮太公何干?”清·曹去晶《姑妄言》第3回:“古语道:大虫不吃伏肉。他见了这个局面,也竟无所施其威,可以不必用其打了。”清·吕熊《女仙外史》第89回:“和尚一想,虎不吃伏肉,就大声应道:‘洒家少陵无戒和尚的便是,奉济南帝师驾下景开府将令,来取姚道衍逆贼首级,今已伏诛。余者原可不问,奈他自来送死!尔今手无寸铁,杀汝不为好汉。’”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
原著
《水浒传》第69回:“岂不闻古人有言: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你看我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千员,替天行道,济困扶危,早来就降,免汝一死!”
释义
眼看着大厦将要倒塌,仅靠一根柱子怎么能支撑得住呢?喻指大势已去,形势危急,靠个人力量难以扭转困局。
出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徐稺传》卷53:“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任恺既失权势,不复自检括。或谓和峤曰:‘卿何以坐视元裒败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门,拉拶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文中子)退而谓董常曰:‘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唐·杜甫《水槛》诗:“扶颠有劝诫,恐贻识者嗤。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宋·李之仪《鉴然亭》:“温公天下士,百计兴艰危;大厦势已倾,意欲一木支。”元·王义山《挽竹芗龚侍郎》诗:“一木难支大厦倾,阖门判却赴波鲸。”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地舆》卷1:“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明·梁辰鱼《浣纱记》第20出:“我一身去国常回顾,若使齐事了便归乡土。只怕大厦将倾,一木怎扶?”明·朱鼎《玉镜台记》第12出:“吾曹纵有擎天手,只恐大厦终非一木支。”明·吾邱瑞《运甓记》第7出:“三尺青萍,素负斩邪之志;一腔赤胆,每怀报国之忠。只是将倾大厦,非一木能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5回:“天地反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臣闻:大厦将倾,一木难扶。目今库藏空虚,民日生怨,军心俱离,纵有良将,其如人心未顺何!”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其如天命不眷,万姓离心,大厦将倾,一木如何支撑?”明·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10回:“大厦将颠,非一木可支。隋失其德,民叛士散,天下之势,郡守所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4回:“大势已去,时不财来。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6回:“怎知当今圣上十分伶俐,把咱爷贬到凤阳,你众孩子们可晓得古人讲得好:大厦将倾,一木怎支。”清·李渔《玉搔头》第10出:“只恐怕千间大厦,非一木可以支撑。那时节呼应不灵,求援无策,如何是好?”清·王城《提督陈忠愍公殉节诗》:“一木难支大厦倾,将军殉节万民惊。”清·叶廷管《鸥波渔话·劫灰录》:“芾翁题一律云:一木难支大厦倾,东南半壁尽降城。”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8回:“一木焉能支大厦!贼势如此猖狂,曹州地方辽阔,偏又遇着这一个高知府,本城绅士中又无勇敢之才,又可惜天河楼的武解元上省去了,如何是好?”清·无名氏《海角遗编》第1回:“清国兴师伐大明,封疆职守任非轻。将军尽瘁巡江海,一木难支厦屋倾。”清·无名氏《闽都别记》第12回:“古言: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况七级浮屠如泰山将倒,纵使女皇再世,斩截鳌足,足可撑之不倒,安能搬之以正。”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25回:“早知一木难支大厦,但因名义至此,死不足恨了!”
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原著
《水浒传》第13回:“左手如托太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说时迟,那时快,一箭正中周谨左肩。周谨措手不及,翻身落马。”《水浒传》第92回:“花荣再取第二枝箭,反搭上弦,望张翔后心,觑得亲切,弓开满月,箭发流星,飕的又一箭,喝声道:‘认箭!’”《水浒传》第117回:“花荣满满地攀着弓,觑得亲切,照面门上飕地一箭,弓开满月,箭发流星,正中邓元觉面门,坠下马去,被众军杀死,一齐卷杀拢来。”
释义
又作“弓开满月,箭发流星”。拉开弓弦,力大劲强,犹如高挂天空的圆月;射出箭矢,疾速如飞,恰似划过天际的流星。这是描写中国古代军事征战中武将射箭的精彩语辞。
例句
元·无名氏《秦并六国平话》卷上:“不防景耀龙取出弓矢,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正中李彪,金盔倒卓,两脚腾空。诗曰:金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总不知。”元·高文秀《渑池会》第4折:“旗开云影飘,炮响雷霆噪。弓开秋月圆,箭发流星落。”元·吴昌龄《西天取经》第2折:“弓开如半轮秋月,箭发似一点寒星。那箭无不发,发无不中;中无不倒,倒无不死。”元·王晔《桃花女》第3折:“我这里说真实,言端的,今日是犯着丧门吊客,我蚤把弓箭忙射。弓拽开似明月弯,箭发去似流星坠。”元·无名氏《衣袄车》第3折:“弓开的十分满,箭去的九分疾。弓开如半弯秋月,箭发似一点流星。”元·无名氏《锁魔镜》第2折:“卖弄他神通广大,倚仗着筋力无伦。拽的弓开秋月,忽的箭走流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6:“按住丝缰,绰起那水磨角靶弹弓,探手向袋中摸出弹子放上,觑得较亲,弓开如满月,弹出似飞星,叫声‘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只见吕布挽起袖袍,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3回:“正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咯哒一声响,早已射中了番将的心窝儿里面。”明·无名氏《承运转》第2回:“言毕,拈弓在手,搭箭当弦,开弓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喝声‘着!’正中那虎。”清·徐述夔《快士传》卷2:“弓开如月,箭去如星。枪飞如雪,马骤如云。从前乞食,好似韩元帅;今番善饭,可比廉将军。”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0回:“真个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满月,箭发流星,连三箭,俱穿入银钏中去了。”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2回:“谁知这岳大爷却不慌不忙,立定了身,当天下英雄之面,开弓搭箭,真个是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飕飕的一连射了九枝。”
弓弩上弦,刀剑出鞘
原著
《水浒传》第88回:“可传令与三军众将,来日务要旗幡严整,弓弩上弦,刀剑出鞘,深栽鹿角,警守营寨,濠堑齐备,军器并施,整顿云梯炮石之类,预先伺候。”《水浒传》第95回:“当下宋兵深栽鹿角,牢竖栅寨,弓上弦,刀出鞘,带甲枕戈,提铃喝号。”《水浒传》第111回:“吕枢密聚集十二个统制官,都全副披挂,弓弩上弦,刀剑出鞘,带领精兵,自来江边观看。”
释义
又作“弓上弦,刀出鞘”。拉开弓弦预备射击,抽刀出鞘准备拼杀。意指战事紧张,一触即发。
例句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3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语笑喧哗,弓弩上弦,刀剑出鞘。”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1折:“众将,都与我刀剑出鞘,弓弩上弦,把七重围子摆的严整!”元·无名氏《射柳蕤丸》楔子:“则要你人人歪战,个个胡缠,刀剑出鞘,弓弩上弦,舍命厮杀,都要当先。”明·单本《蕉帕记》第31出:“早来特差前哨,弓都要上弦,刀须出鞘。急向军前,迎接节旄。”明·梁辰鱼《浣纱记》第36出:“人要衔枚,马要摘铃,弓要上弦,刀要出鞘。”明·徐元《八义记》第41出:“小校,刀要出鞘,弓要上弦。”明·陆采《南西厢记》第13出:“快整戎鞭,冒雪长驱不久延。刀都出鞘,人要衔枚,马不离鞍。”明·罗懋登《西洋记》第33回:“即时传示水陆各营,俱要弓上弦,刀出鞘,以戒不虞。”明·罗懋登《西洋记》第50回:“更有五百名护卫亲兵,弓上弦,刀出鞘,左头目郑堂押左班,右头目铁楞押右班,人人精勇,个个雄威。”明·陆人龙《型世言》第17回:“弓上弦,刀出鞘,一吓的把这些人吓走,一家牛羊都赶去了。”明·陆云龙《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第5回:“自此之后,只除紫金城内,若在外边出入,这些内臣都明盔明甲,弓上弦,刀出鞘,簇拥在轿边。”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坐在那剥皮亭上,点聚群妖,发号施令,都教各门上提铃喝号,击鼓敲梆;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清·李玉《清忠谱》第15折:“千夫裹甲戟森森,法吏庭前列羽林。弓尽上弦刀出鞘,厂家侍卫赛当今。”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12:“因领了三万人马,弓上弦,刀出鞘,金鼓喧天,旌旗蔽日,直至越州城下。”清·张南庄《何典》第9回:“那众鬼那里拦挡得住,被他打出衙门,正遇着刘打鬼领了一队阴兵,弓上弦,刀出鞘的杀来,就在衙门口敌住,里应外合,围裹住了。”清·无名氏《锦香亭》第7回:“人绑头,马结尾,急煎煎星移电走;弓上弦,刀出鞘,惨伤伤鬼泣神愁。”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40回:“一路上看见灯球把,羽林军卒,一个个都是弓上弦,刀出鞘。”清·无名氏《于公案奇闻》卷1第22回:“守备汤公骑马,带领甲兵半千,弓上弦,刀出鞘,前呼后拥,离了衙门,惊动军民人等,齐来瞧看。”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4回:“我们须吩咐家丁,结束齐整,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打起旗号,摆队而行。”清·无名氏《写真幻》第5回:“不止一日,已到京师,寻到海都督的寨府门前。但见千军万马,刀出鞘,弓出弦,摇旗呐喊,炮声不绝。”清·无名氏《玉蟾记》第26回:“滑知县已到法场,护送城守营武职官兵都是弓上弦刀出鞘,只等午时三刻放炮开刀。”清·无名氏《海角遗编》第5回:“此时胡总兵坐在双忠庙,标下官员俱弓上弦、刀出鞘,张起威来。”清·无名氏《蝴蝶杯》第5回:“众将军校,弓上弦,刀出鞘,保护军粮。且禁乱了队。”
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
原著
《水浒传》第24回:“你正是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半点儿也没多落地。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
释义
用马蹄形刀在木杓中切菜,刀与杓底大体吻合,因此水汁不会滴洒出来。喻指做事谨慎,周到细致,没有失误。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9:“灵隐慧远禅师。问:‘浩浩尘中如何辨主?’师曰:‘木杓头边镰切菜。’”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回:“郓哥道:‘你正是: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你又什么事捣鬼话?同你共事,你是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也不漏,总不肯放出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