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敬老院
吴显才出生在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20世纪70年代,吴显才的父母在穷困中相继离去。当过川东游击队员,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乡里干了多年宣传工作的母亲,临死时对吴显才说:“妈这一辈子,有两个遗憾,一是未能入党,二是眼看着乡亲们还在穷山沟里打转。你一定要跟党走,要想办法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都富起来……”
母亲的嘱托,激励着吴显才。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们乌龙为什么这样穷?乌龙山上这么多值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变成商品?”
吴显才的妻子黎中兰说:“是啊,山上处处是宝,我们不能总是端着空饭碗!我们得想办法致富才行!”
妻子的话像给了吴显才一剂强心针。20世纪80年代初,吴显才借钱,办起了当地首家商店。在商店里,乡亲们在购物的同时,渴了喝口茶,困了睡一觉。吴显才夫妇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规模不断扩大。有了本钱的吴显才,与县中药材公司、土产公司等单位联系,把乡亲们种植的药材销售出去,并挂起了“乌龙乡山货代收点”的牌子。魔芋、核桃、党参、黄连……这些乌龙山上随处可见的山货,变成了一把把钞票。乡亲们逐渐脱贫,吴显才夫妇也越来越富裕。
1988年寒冬的一天,身为村电力员的吴显才,协助电力部门到乌龙村天星组搞电力普查。当天,他在村支部书记家里吃午饭,忽然听到“我好饿啊”的喊声。吴显才定睛一看,见屋外站着一位孤寡老人。吴显才匆匆吃了几口饭,便借口有事出了门。他看到寒风中,一个60多岁的老人,身着破烂的单衣,在地上冻得缩成一团。老人绝望的眼神,揪痛了吴显才的心。待他一番询问后,得知老人名叫张世秀。生活一直无依无靠。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她那间破烂的小屋,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灶上的铁锅锈迹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头只是一块砖,砖的中间,因为长期与头部摩擦,已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凹痕,颜色也变得乌黑发亮……吴显才顿时泪如泉涌。
吴显才走出了老人的房子,悄悄走访了相邻的几个村,发现至少有几十名孤寡老人,过着像张世秀一样的生活。老吴心里暗想:能不能办家敬老院?让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有口饭吃,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吴显才打定主意,立即和妻子商量。妻子有些担心,说:“那要多少钱啊?我们家就7000块钱,还要带两个孩子;再说,敬老院真办起来后,老人天天要吃要喝,开销很大的,你莫开玩笑哟!”
吴显才说:“我估计要1万多块钱,你这几年也蛮辛苦的,存折上的7000元,我留1000给你用。剩下的钱,加上6000元的贷款,办敬老院估计差不多了!”
妻子知道丈夫的脾性,善良的她决定支持丈夫。
就这样,吴显才把一家废弃酒厂买下来,进行整体改造。经过夫妇俩的辛勤劳作,1990年秋天,一座敬老院便顺利建成了。在乌龙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吴显才在敬老院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常乐敬老院”。他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晚年安康啊!
“我是你儿子”
敬老院办起来后,收留的老人越来越多。刚到敬老院的老人,大都不愿洗澡,这是令吴显才夫妇最头疼的事情。吴显才便和妻子分头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并亲自为他们洗澡。每个新入院的老人,都得“开个老荒”。老人们大都好多年没有洗过澡、洗过头,靠近就是酸味、臭味……每当老人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露出憨笑时,老吴夫妇也都乐了。
有位70岁的哑巴孤老马昌炳,多年没吃肉,刚到敬老院时肠胃功能差,每次“打牙祭”后,就要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老人把内裤洗得干干净净。
让吴显才操心的远不止这些。与哑巴、痴呆老人无法交流,老人们争板凳坐,争菜吃,瘸子行动不便……样样都得老吴操心。1991年5月,吴显才接来了一个特殊的老人田代翠。这位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长期上访,到处骂爹骂娘。入院的当天,吴显才专门为她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没想到,以前疯疯癫癫的田大娘居然不吵不闹。吴显才心里暗想:“这都是缘分啊!”可是过了半个月,七十多岁的田大娘又开始骂人了,有时整天骂人,夜里也不甘休,任何人都劝阻不了,吵得其他老人无法休息。
吴显才心里着急,便给田代翠做工作:“田代翠,你不要吵!这些都是你的好朋友、好邻居。你要是不安静,大家都难受!”
田代翠问:“你是哪个?我和你又没啥关系!”
吴显才脱口而出:“我是你儿子啊!”
田代翠顿时目瞪口呆,过了好一阵,才喊道:“我又没结过婚,我哪有儿子呢?”
吴显才只好瞎编了:“我是你曾经在路上捡的一个孩子!你得病后,就把我送人了!田妈,我永远记着你的恩情啊!”
神智混乱的田代翠将信将疑,她努力回忆着,却始终想不起来她有一个儿子!但听到吴显才叫她一声“田妈”,便是一阵号啕大哭。也真是奇怪了,从那以后,田代翠老人再也不吵闹,默默地认可了吴显才这个“儿子”。
5年后,田代翠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她躺在“儿子”的怀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15年来,共有22位老人,带着对吴显才的感激之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人世。有一年除夕夜,吴显才和以往一样,陪老人们吃团圆饭。68岁的孤老凌文富老泪纵横,对吴显才说:“显才,若没有你这个天下的大好人,我早就死了呀!你积了大德呀!”
吴显才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这时,又一位老人把自己藏了几天的橘子,捧给吴显才:“显才啊,过年了,我没啥东西送给你。就这一个橘子,请你尝尝吧!”
吴显才接过带着老人体温的橘子,热泪盈眶……
“做个问心无愧的好党员”
办敬老院,不但需要感情投入,还得有经济支撑!吴显才每年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千克大米,1000多千克猪肉,两三百千克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的钱,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沉重的经济负担,反而激发了他找钱的动力。吴显才献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的老人们种菜种粮;雇请有经验的药农,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开垦出20亩药园;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等小作坊……10多年来,吴显才为了供养45名孤老,先后投入30多万元。
为了保证老人们的健康,吴显才建起了一间医疗室,常年聘请一名医生,为老人们看病。
1993年,在巫溪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1997年,吴显才再次投入12万元改建了常乐敬老院。每层楼设有带洗澡间的卫生间,床上垫上席梦思,活动室有电视机,厨房里有电冰箱……他投资13万元建起了230平方米的大花园。
2004年10月,吴显才当选为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有人问他:“吴显才同志,你负债办起敬老院,赡养这么多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你到底图的啥?”
吴显才说:“我啥也不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况我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人,好党员!”
好书记伍建军
一位勤政、清廉、务实、节俭的基层领导干部,在短暂的一生中,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精神境界。他,就是在抗击“非典”中不幸殉职的巫溪县后河乡党委书记伍建军。
倒在“抗非”第一线
2003年5月7日,伍建军带领乡民政干部李尚华下村,督促生基村2名外出返乡人员到乡卫生院体检,顺便调查了解宝龙、江池、生基三个村前一天暴雨带来的灾情。
伍建军
伍建军顶着烈日,走村串户,一边向村民询问了解外出返乡人员情况,散发乡里统一制定的《致打工人员的一封信》;一边查看灾情,指导村民搞好灾后自救。
到了下午5点,伍建军赶到山脚后溪河岸边,一边歇息,一边对李尚华说:“老李,我们今天太累了,事情也办得比较顺利,晚上好好喝两杯。”伍建军说完就准备蹚水过河。
李尚华走在前面,刚到河中央,便见伍建军身体一歪,倒在了河水中。李尚华急了,立即去救伍建军。可他不会浮水,哪里追得上被河水卷走的伍建军。
正在这时,村民谭金平赶来了,他跳进水中,终于拉住了伍建军的一只手,一米、二米……十米。忽然,一个水浪袭来,将谭金平击进旋涡,手中的伍建军也被卷进了旋涡,突然消失在滚滚山洪中。
后来,人们在下游800多米的地方捞起伍建军的尸体,他的左手还紧紧地握着公文包。那只胜过他生命的公文包里,还存放着一叠防非文件和宣传资料,一本工作日记,10多张乡伙食团饭票和10多粒氟哌酸胶囊。
年仅41岁的伍建军,就这样倒在抗非典的第一线。
伍建军牺牲的噩耗传开,纷纷赶来的乡亲们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少乡干部哭诉起来:“伍书记硬是防‘非典’累死的,他平常蹚这点水根本没有问题!”
“为官一任就要多为百姓办实事”
2001年6月,伍建军调到后河乡担任党委书记。
后河乡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有顺口溜为证:“后溪河,石头多,岩对岩,坡连坡。”这句顺口溜便道出了后河乡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艰辛。伍建军到任后,面对乡情,决定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促使干部穷则思干,同时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他说:“每个乡干部每月写5篇读书笔记,1篇心得体会,每月必须20天蹲乡驻村……”不到两个月,乡干部工作生活作风明显好转,全县知名的该乡干部“走读”现象得到了根治。
伍建军雷厉风行,他在村社干部大会上讲道:“我们党的干部,为官一任就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我决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3年内修通3条路,架设3座桥,整改5村电,解决3村水,5村喇叭响……”
3年时间没到,伍建军的誓言基本实现:修通了寒峰村公路14.8千米,西流村骡马路30千米,架通2座铁索桥,电网整改2个村,3村自来水即将启动,安装了5村广播。
200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1%。闻名全县的贫困乡,如今桑树满园,药材飘香,山羊成群,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伍二哥只值两瓶酒钱?”
伍建军有个诨名叫“伍老二”!那是他在原区公所工作时,单位有8名男同事,他排行“老二”,人们都亲切地叫他“伍二哥”。
2003年的一天,一位老朋友到后河乡调研工作,伍建军到商店拿了两瓶白酒招待客人。两天后他去商店付钱,店老板说已记在乡政府账上了。伍建军非常气愤,把胸膛一拍说:“这是什么话,我伍二哥难道只值两瓶酒钱?”他将钱“啪”地压在桌上,转身离去。
与伍建军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不搞特殊化。无论在哪里主持工作,他都有两个账本:一本记着他审批的账目,自己保管;另一本记着他亲自经手的账目,由乡上其他负责人保管,每次财务交接他都清清白白。
1999年11月,伍建军为摔成脑震荡的女儿治病,超假一天,他主动向乡财政所缴了10元罚款。同事们说:“伍书记情况特殊不能扣。”伍建军严肃地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我是领导,必须带头。”
伍建军在大河担任党委书记时,几个老乡、老同学找他帮忙推销水果苗,承诺每根给0.5元的“回扣”。凭着书记这个职务,推销几十万株苗子不是一件难事,但他态度坚决地说:“我伍二哥再穷,也不能赚老百姓的黑心钱。”
伍建军生活俭朴,从不穿品牌服装,从不抽3元以上的烟、喝5元以上的酒。因为下乡时间多,他很少穿皮鞋。他大儿子先天弱智,小女儿5岁时摔成重伤,为给孩子治病家里累计开支6万多元,至今还负债累累。他不打麻将、不玩扑克,有空就读书看报,研究政策,记日记,写心得,思发展。
他带着眷念和遗憾走了
伍建军一参加工作就成了“工作狂”,经常是十天半月也难回一趟家,弄得妻子怨声载道,一家人很不愉快。
1997年抗洪救灾期间,妻子邱才秀刚怀女儿5个多月,多么希望得到丈夫的爱护和照顾。她既要带连出门都需看护的8岁男孩,又要忙工作和家务,好几次累得晕倒在地。一天,邱才秀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提着桶下河洗衣服,不慎摔到河里的乱石滩上,撞伤了右腿,动了胎气,出现了流产征兆。邱才秀伤心地哭了,她拨通伍建军的电话,希望丈夫回家照顾。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得到的答复是“实在太忙走不开”。伍建军忙完救灾,56天后才回家。
2001年5月,儿子在岳母家重病不起,邱才秀多次步行到乡里乞求伍建军回去看看,可他一直忙于乡镇机构改革,直到孩子死亡的那天深夜10点才赶回家,搂着遗体声嘶力竭地痛哭一场。第二天清早,他带着无限的伤感安葬了孩子,家里的亲朋好友还没散去,他抹着眼泪赶去单位,一走就是12天。
伍建军对家事很少过问,夫妇俩工作调动频繁,由于没有固定的房子,每次搬家全靠妻子一人收拾打点。2001年8月,他们由宁厂区公所搬到宁厂镇,妻子收拾家具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当她打点到他俩的《结婚证》时,不禁自语:伍建军啊,你心里还有这个家吗?这辈子嫁给你真是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