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数据天赐巫溪之三
19630900000006

第6章 红色巫溪(1)

贺龙与红三军的足迹,深深地刻在巫溪人民的心里;彭咏梧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猎猎的党旗;奉大巫起义的火种,扎根这一片坚实的大地;红色的巫溪,革命的巫溪,勇敢的巫溪,壮烈的巫溪。

红三军在巫溪

分配土豪的粮食衣服给穷人

1932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调集九十个师五十万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敌军兵力达10万多人。敌人占领了襄南部分地区,对红三军的包围逐渐缩小,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湘鄂西分局决定了红三军经豫西南、陕南、川东,再回湘鄂边的战略转移,这就是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红三军七千里小长征。

12月初,红三军由旬阳、安康向南渡汉水,经神河街、牛头店、竹溪县,翻越大巴山沿川鄂边南下。

12月15日凌晨,红三军从湖北的沅茂、桃源一带,越过湖北和四川交界的界岭子,进入巫溪县白鹿镇境内。红三军在进入白鹿途中,受到国民党黄涛队伍的阻击。黄涛系湖北来白鹿的募兵头子,手下有三百多人。黄涛利用岔路的土匪岗楼阻击红军。红军人多势众,豪气冲天,黄涛的乌合之众哪能阻住红军的强大攻势,只能溃败。黄涛的队伍退到母猪峡,利用北面的岗楼,想控制通往该峡的隘口。红军的官兵冲锋陷阵,仅用短暂时间,黄涛的队伍就抵挡不住红军的攻势,只好弃关而逃。红军越过隘口,整肃队伍,一鼓作气,顺利地通过七莽峡,于16日晨向湖北的双桥方向挺进。

据当地老人讲,红军队伍里骑着高头大马的便是贺龙和贺凤。有人说是贺英,到底是谁,还待进一步查阅史料。当时,红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还在巫溪沿途宣传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在白鹿塘垭、徐家坝和七莽峡等地书写宣传标语,为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大造声势。

红军队伍驻扎在徐家坝,当众将从湖北竹溪押过来的恶霸红猩老爷和地主杨国洞处决。随后打开地主杨春山、杨春早的粮仓,没收了500多石粮食,将其中一部分分给了穷人,另一部分留作军粮。

红三军经过白鹿后坪中堡寨时,一位名叫乔茂舟的乡民,正挑担橘子去赶集,没想到突然遇到红军经过。当时,乔茂舟吓得瘫软在地,以为自己性命不保了。可他耳朵里只有急促的脚步声,却没有威吓和动手的喝令。乔茂舟麻起胆子睁开眼睛,见红军个个嘴唇干裂。他再看自己的箩筐,依然是满满的橘子。待他醒过神来,红军队伍已经走远。乔茂舟纳闷了,这是什么队伍呢?他从来没见军纪如此严明的队伍。事后,乔茂舟逢人就讲:“这就是听说过的红军啊!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队伍。”

巫溪县通城乡大兴村张家老屋——红三军军部驻扎地。

1932年12月18日,红三军近一万人从湖北竹溪县、房县分两路,折回进入巫溪县通城区。在通城乡夏布坪会合后,分散住宿在狮龙、丰收、大兴等乡村院落,司令部驻在长红村的石门子。次日拂晓,经巫山县的槐花、白云、七里南下直插巫山大昌镇。

红三军在行军途中,向老百姓宣传“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红三军政治部在通城大兴村张家老屋墙上书写了两幅宣传标语:“分配土豪的粮食衣服给穷人”、“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

红军到达兰英高阳时,当地老百姓不明真相,纷纷躲进深山。

有位叫谢明春的农民,一家正在吃饭,听到信号,说红军进村了。谢明春一家哪里顾得上吃饭,丢下饭碗藏进山里。等天黑后,谢家摸黑回家,见桌上的红苕和一盆菜豆腐不见了,但桌上留下一件棉衣,写明用棉衣抵做饭钱。

红军到达通城公社罗布坪时,用了老百姓一筐木炭,离开时,便放了五块银元在筐里,还留下一封信表示歉意。驻扎在太山村的一名红军战士因取暖不慎,烧毁了农民彭奉相家的草屋,这个战士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红军走后,当地农民回到家里,发现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满满的,粮食和衣服原封不动。他们为红军的行为感到震撼。

红三军在通城乡经过一天短暂的休整,于12月19日进入巫山,攻占了大昌;22日从湖北巴东县官渡一带强渡长江,攻克了巴东县城;24日返回鹤峰根据地。红三军这次战略转移,历时50天,跋山涉水,斩关夺隘,转战7000余里,战胜艰难险阻,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

突袭西宁桥

1948年1月7日夜,卢光特、王庸根据川东游击纵队政委彭咏梧的指示,聚在一起商议突袭西宁桥的战斗方案,决定从巫溪游击队中挑选二十多名战士组成精悍小分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西宁乡中队,确保首次起义成功。

巫溪县西宁桥。1948年1月7日,奉大巫支队四中队在卢光特、王庸同志率领下,奇袭西宁乡分所获胜。缴获枪支27支,打响了奉大巫起义第一枪。

游击队的驻地离袭击目的地仅有十多里路程。卢光特和王庸把参战游击队员召集在一起,布置战斗任务。卢光特知道,参战的战士大多数是本地人,对西宁桥的地形比较熟悉,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战斗胜利,他决定先安排两名队员化装成卖百货的商贩,前往西宁桥实地侦查敌情,其他人分成几个战斗小组原地待命。

卢光特对侦查员说:“你们这次的侦查任务,不仅关系着游击队员的生命,还关系着这次起义的成功与失败!你们能保证完成么?”

两名队员异口同声地喊道:“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两位侦查员一番装扮后,一边销售百货,一边暗自观察动静。他们仔细侦查后,发现敌人的防守极其松懈。两人害怕有诈,设计摸到区公所进行侦查,依然没见特殊的防守。他们顺利完成侦查任务,立即返回将敌情向总指挥卢光特汇报。

卢光特听了侦查员的叙述,非常高兴,当即决定,立即按战斗方案突袭西宁桥。

1月7日拂晓,游击队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庸率领强占西宁乡公所,另一路由卢光特带领从后街直取敌人碉堡。果真敌人没有防备,游击队然后迅速抢占了乡公所。游击队员击毙岗哨,迅速占领碉堡,又火速攻下西宁街口的战略要地,剪断电话线,砸烂电话机,中断了敌人的通讯。等敌人想阻击游击队时,哪里抵挡得住游击队的强大攻势,只得缴械投降。

战斗结束,卢光特命令游击队员押上敌中队副,经过审问,中队副交待了藏枪地点。游击队在西宁桥正街一户人家的苕窖里搜出了27支步枪。随后,游击队收缴了几个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了当地穷苦百姓。

当天下午,游击队按预定方案,离开西宁桥,途经下堡、白杨河、古路石坝子等地,向奉节老寨子会师。

血染鞍子山

彭咏梧烈士(1915.2-1948.1)

1948年1月7日,奉大巫起义在巫溪西宁桥打响了第一枪。次日,游击队袭击云阳南溪告捷。国民党重庆行辕惊恐万状,立即调集正规军1个师进驻万县,把下属3个团的兵力进驻巫溪、奉节和开县。

川东游击纵队政委彭咏梧分析了当前形势,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游击队就是打游击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暂时隐蔽下来,再找战机,杀他的回马枪。我们现在搞武装斗争的目的就是要牵制敌人,把他们的兵力拖住,配合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我们这小小的游击队不就是牵制着敌人3个团的兵力吗?”

彭咏梧迅速集结各路人马。1月11日,几路游击队在奉节老寨子会合,总共有120多人,200多支枪,队员们战斗热情很高。彭咏梧分析研究战斗形势,提出“转移外线,扎下根来,杀回马枪”的战略方针,决定将部队分为两个大队,分别从两个方向向巫溪红池坝转移,在那里建立一条连接川陕鄂革命根据地的游击走廊。

第一大队由他亲自率领,队员大多数是新参军的农民、盐工、船工和煤矿工人;第二大队由卢光特、吴子见率领,队员大多数是刚刚争取过来的绿林武装。14日深夜,二大队离开老寨子向云阳方向与巴北支队会合牵制敌人。15日傍晚,彭咏梧率领一大队从老寨子出发,故意往驻有敌人的竹园坪方向走,走了十多里就住下来,等到夜晚返回向北直往巫溪红池坝方向进发。

连夜翻山越岭、跋涉行军,战士们感到分外饥饿和疲劳。夜里,部队好不容易才到达一个叫十王庙的地方。

当彭咏梧决定在庙里休息做饭时,住庙和尚向游击队反映,在离庙不远处的农民家里驻扎了敌人,正在打听游击队行踪。为了避开敌人,老彭当机立断,部队迅速转移,从西北方进入密林,然后转移到鞍子山。

当部队离开不久,敌人得到游击队行踪的情报,立即出动一个连的兵力,紧追到黑沟淌。当地一个姓李的地头蛇,向敌人告密,把游击队隐蔽的地点告诉给敌人,说游击队正在黑沟淌休息做饭。

敌人立即兵分三路,从左右后三个方向将游击队团团围住。

当时,游击队哨兵发现敌情,立即鸣枪报警,可他刚放两枪,就中弹身亡。

彭咏梧大惊,立即命令游击队出击。可他喊声完毕,敌人的机枪、小钢炮,一齐开火,游击队驻扎的房屋和出去的道路完全被封锁。游击队被敌人包围了。

情况万分危急,彭咏梧临危不乱,立即组织游击队突围,将游击队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由有经验的同志带领分散突围。

刚入伍的青年小刘和小熊跟在彭咏梧后面,他们冲下斜坡,爬上陡坎,眼看要冲进密林了。突然,小刘中弹,滚下路边的陡坎。

彭咏梧转身跳下坎去,扶起小刘:“兄弟,挺住!跟着我爬上去!”

小刘浑身鲜血,已是奄奄一息。彭咏梧正要扛起小刘时,小熊赶来。两人正要合力救起小刘时,突然一排子弹射来,彭咏梧身中数弹,他一个踉跄扑倒在大石头上,血从腿上、胸膛汩汩往外流淌……

小熊一声嚎啕,拥着老彭。彭咏梧费力地从身上摸出一张小纸条,对小熊说:“这纸条……你拿去……交给……”

这时,敌人已经逼近。彭咏梧张开嘴巴,将纸条咽了下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党的秘密永远藏进了肚里,便再也没了声息。

敌人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穿皮袍,戴手表、梳背头的尸体,他们认定这个人肯定不是一般的游击队员。为了邀功请赏,敌连长命令刽子手将彭咏梧和其他牺牲的游击队战士的头颅砍下,强迫当地一位农民把四个头颅挑到五六十里外的竹园坪,向敌剿共指挥部请赏。

竹园坪是通往巫溪和奉节的必经之路。敌人以威吓革命志士,把彭咏梧等人的头颅,先后挂在竹园坪小学的麻柳树和小城楼上示众。南来北往的人们看着彭咏梧等烈士的头颅,深深地把这几位革命播种者的面容刻在心底,把他们的英雄事迹传向大巴山的深谷林海。

英豪陈太侯

陈太候 奉大巫支队司令员

陈太侯绰号陈老四,父亲陈子谦是清末武秀才。陈太侯虎背熊腰、目光如电,长相和他父亲一模一样。陈太侯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总爱打抱不平,颇讲江湖义气。1937年,陈太侯刚满20岁,因内兄王华涉嫌抢劫某地主的财物,使他受到株连,被捕后判刑15年。监禁两年后,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取保出狱。随后,他又多次遭诬陷,遭到国民党政府通缉,逼得流离失所,有家难归。

为了生存,1943年,陈太侯纠集一批被反动派逼得走投无路的朋友,以结拜换帖的形式,成立一个袍哥组织,陈太侯为掌舵大爷。袍哥组织取名“金兰社”。陈太侯带领兄弟伙在奉节县竹园区内抑强扶弱、除暴安良,专门与国民党政府和土豪劣绅对着干。为了偿还债务,他将自家的7石土地抵押给本乡的邓乡长,当得5两鸦片烟,立即拿到竹园坪场上去换包谷,准备用来烤酒卖,好从中获利,不料被竹园区公所区员刘赐禄查获,将烟土全部没收,还罚款300元。他屡次请人去向刘区员说情,请求归还烟土,都遭到刘某的断然拒绝。陈太侯忍无可忍,他借到昙花乡副乡长彭汝中的手枪,于1944年4月20日晚上,去到竹园坪场上,等区员刘赐禄从鸦片烟馆过完烟瘾后出来,将作恶多端的刘区员击毙。为此,国民党政府再次对陈太侯进行通缉、追捕。

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四处拉壮丁,毗邻的青莲乡乡长把拉来的一队壮丁往县里押送,路过昙花乡陈太侯家门,被押的壮丁队后面跟着他们的妻室儿女,呼天唤地,啼哭不止。陈太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立即带领几个兄弟伙走上前去,把押送壮丁的乡丁教训一顿后,当场把壮丁全部放了,他对乡丁说:“回去对你们乡长说一声,是我陈太侯放的这批壮丁,好汉做事好汉当!叫你们乡长来找我,我陈某人随时等候他大驾光临。”

壮丁被放走,青莲乡乡长向上交不了差,他立即将陈太侯拦路放走壮丁一事向县政府报告。为此,陈太侯再次受到通缉和追捕。在遭通缉期间,陈太侯掌舵的金兰社已发展到200多人,并拥有枪支数十支,手下个个勇猛异常,地方上的反动当局对他们毫无办法。县里的《通缉令》反而变成了宣传陈太侯武力反抗官府的《情况通报》。因此,他的名望越来越大。奉节、巫山、巫溪等县各水陆码头的袍哥大爷,都为陈太侯摇旗呐喊,一时间陈太侯竟成了各阶层人士十分关注的人物,当然更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