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故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纯传》卷21:“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间兄弟称王。”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夫虎啸风驰,龙兴云属,故重华立而元凯升,辛受生而飞廉进。”唐·李延寿《北史·张定和传》卷78:“虎啸风生,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唐·刘震《唐故朗州武陵主簿桑公墓志铭》:“积德余庆,福垂后昆,高门是封,龙虎风云。”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诗:“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唐·李山甫《下第献所知三首》诗:“四海风云难际会,一生肝胆易开张。”唐·秦韬玉《仙掌》诗:“为余势负天工背,索取风云际会身。”元·王恽《谒武惠鲁公林墓四十韵》诗:“云龙时际会,风虎日翱翔。”元·杜仁杰《蝶恋花》曲:“功名运前生天注,风云会一时相遇。”元·揭傒斯《与尚书右丞书》:“一旦风飞云会,加之百官之上,立于庙堂之内,以数尺之身,任天下之责,方寸之心,关天下之虑。”元·贯云石《新水令·皇都元日》曲:“庆风云会龙虎,万户侯千钟禄,播四海光千古。”元·马致远《粉蝶儿》曲:“善教他,归厚德,太平时龙虎风云会,圣明皇帝,大元洪福与天齐。”元·马致远《荐福碑》第4折:“都则为范张鸡黍期,今日得龙虎风云会。你休夸举荐心,我非得文章力。”元·关汉卿《双赴梦》第1折:“然后向阆州路上转驰驿,把关张分付在君王手里,教他龙虎风云会。”元·关汉卿《单鞭夺槊》楔子:“待他投降后凯歌回,卸兵甲载旌旗,还紫禁到丹墀,做个龙虎风云会。”元·关汉卿《哭存孝》第1折:“则听的乐动声齐,他是那大唐苗裔,排亲威。今日俺父母相随,可正是龙虎风云会。”元·施惠《幽闺记》第35出:“妾兄蒋世隆饱学多才,有日风云际会,亦未可量。”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2折:“终有日会际风云,不枉了严亲教训。”明·罗贯中《风云会》楔子:“把狼烟扫尽,直教龙虎会风云。”明·胡文焕《双珠记》第41出:“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却风云会。”清·无名氏《木兰奇女传》第7回:“正说话之间,唐公差人送酒席至,于是四人共坐畅饮。正是:君臣际会日,龙虎交吟时。”
生子当如孙仲谋
原著
《三国演义》第61回:“(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释义
三国时期,曹操认为虎父无犬子,赞叹孙坚之子孙权才能卓著,后继有人。表明赞赏英雄豪杰,重视教育后人。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卷47裴松之注引《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齐,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例句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宋·陈人杰《沁园春》词:“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清·无名氏《双南记》第10出:“人家生子如龙虎,今日贫贱,安知异日不富贵乎?若生子如豚犬,今日富贵,安知异日不贫贱乎?”
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
原著
《三国演义》第32回:“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可速斩我!”《三国演义》第116回:“(傅)佥乃仰天叹曰:‘吾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
释义
又作“生为蜀臣,死为蜀鬼”。生前为袁氏的忠臣,死后为袁氏的鬼魂。以“生为……死为……”的句式,表明忠诚主人,至死不变。
例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7:“哥哥员外阴灵水远,当值周吉,你们在鬼门关下相等我。生为襄阳府人,死为襄阳府鬼。”明·无名氏《近报丛谭平虏传》卷2:“妾念一马不驾两鞍,好女不嫁二夫,妾愿生为徐门人,死为徐门鬼。”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16回:“宁可人负我,莫使我负人。生为柳生妻,死作柳家鬼。莫说媒婆来说亲,就是朝廷要点我去,也抛一死,做个贞节女,不愿为失节妇也。”清·无名氏《炎凉岸》第5回:“我既得了这个踪迹,生是袁家人,死是袁家鬼,便索立定主意,做贞烈女子,不去随波逐流便了。”
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
原著
《三国演义》第66回:“(傅)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
释义
要想以武功取胜,就得先施以威慑之力;要想以文治安邦,就得先施以恩德之道。
出典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不广》:“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例句
汉·刘向《说苑·君道》卷1:“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唐·李世民《帝范》:“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4回:“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母子声名在,应同天地倾。”
释义
视气节犹如泰山那样沉重,置性命犹如鸿毛那样轻贱。表明中国古代社会崇尚气节的儒家文化传统。
出典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例句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公举而私取利,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于丘山。”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民不畏死篇》:“身重天地,物轻鸿毛。”三国·魏·曹植《自诫令》:“身轻于鸿毛,而谤重于泰山。”晋·傅玄《傅子》:“丈夫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可谓仁义也。”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梁习传》卷15裴松之注:“史迁云:‘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故君子不为苟存,不为苟亡。”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臣和不惬,物谁谓宜,但命轻鸿毛,责重山岳。”唐·李白《结袜子》诗:“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唐·刘禹锡《谢中书张相公启》:“身侔蝉翼,何以受恩?死轻鸿毛,固得其所。”唐·韩愈《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宋·苏轼《和陶咏三良》诗:“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宋·苏轼《御试制科策》:“臣闻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非智有所不能,而明有所不察,缓急之势异也。”
元·脱脱等《辽史·太祖本纪》卷1:“求人之失,虽小而可恕,谓重如泰山;身行不义,虽入大恶,谓轻于鸿毛。”明·徐霖《绣襦记》第21出:“相公,死有轻于鸿毛,重如丘山。你功名未遂,况说双亲老矣。”明·李梅实《精忠旗》第27折:“泰山一死重,鸿毛一死轻。宁为蹈东海,不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不畏强御,忠肝沥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明·无名氏《弁而钗·情侠记》第3回:“事已至此,虽死何益于弟,兄真痴人也。死虽一字,有重如泰山者,有轻于鸿毛者。”
清·谈迁《国榷》卷29:“古人处死,有泰山鸿毛之喻,诚不可概论矣。”清·袁枚《陈烈妇传》:“邓生为贫死,淑兰为义死,均死也,而泰山鸿毛之轻重判焉。”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5回:“且死有轻有重,但要死得其所。有死重于泰山者,惟恐不得其死;有死轻于鸿毛者,惟恐轻身受死。”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6回:“但尝闻相公说: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相公何轻生若此?”清·无名氏《醒风流》第2回:“况人生在世,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死得其义,宁敢遑顾身家!”
饥餐渴饮,夜住晓行
原著
《三国演义》第87回:“大队人马,各依队伍而行。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释义
饿了进食,渴了饮水,夜晚投宿,白天赶路。意指人在旅途的匆忙和艰辛。这是古人描述旅途艰难困苦的经典语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