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9640500000029

第29章 八画(1)

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原著

《三国演义》第44回:“(周)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释义

做任何事情都要反复思考,以免草率行事,造成后果,以致追悔莫及。劝诫人们认真办事,行为谨慎,力戒随心所欲。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后人评论说:“诸葛一生惟谨慎。”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卷25:“今吴蜀未定,军旅在外,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言之若轻,成败甚重。”元·李行甫《灰阑记》第1折:“事要三思,免劳后悔。你也合寻思波,这孩儿本等不是我养的,他要问那剃胎头收生的老娘和那看生见长的一起街坊邻舍做证见。”元·关汉卿《救风尘》第1折:“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2折:“事要前思,免劳后悔。想当日降唐之后,唐元帅往京师去了。”元·高文秀《双献功》第3折:“这里也无人。山儿也,事要前思,免劳后悔。”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2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咱人事要寻思,免劳后悔。岂不闻湛湛青天不可欺!”元·无名氏《罗李郎》楔子:“事要前思,免劳后悔。一时间忿着一口气,走将出来。”元·无名氏《渔樵记》第3折:“事要前思,免劳后悔。谁想朱买臣得了官,肯分的除授在俺这会稽郡做太守。”元·无名氏《望思台》残剧:“你不合信谗言父子相离,可不道事要前思,免劳后悔。”明·王辰玉《郁轮袍》第6折:“事要前思,免劳后悔。闻道王状元郁轮袍事发也,是我起的事,我去救他咱。”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4折:“事要前思,免劳后悔。小官臧仓是也。”明·无名氏《捉彭宠》第1折:“吴将军,事要前思,免劳后悔。”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09回:“俗语说:事要三思,免劳后悔。我这一进庙去,若论武艺,他们总有二三十人,要说擒住我,料亦费事,只是个能狼难敌众犬。”清·无名氏《小五义》第67回:“古人云:事要三思,免了后悔。一冲的性儿,到了那里救不出来,岂不是徒劳往返?”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82回:“你想皇长子年已渐长,岂无见识,你等也应转禀李娘娘,凡事三思而行,免致后悔。”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原著

《三国演义》第89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释义

兔子死掉了,狐狸竟然悲哀起来。同类遭遇不幸,万物因而也感受到悲伤。意指相互怜惜,感同身受。

例句

金·李致尧《汾州葬枯骨碑》:“无人收葬,深可悲悯,且兔悲狐死,谓伤类也,况至灵于禽兽者乎!”元·脱脱等《宋史·李全传》卷477:“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词:“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元·无名氏《赚蒯通》第4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明·田艺蘅《玉笑零音》:“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聿云氏《量江记》第17折:“原来也是同行。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40:“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许逊既这等可恶,待我拿来与你复仇!”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今朝诉出衷肠事,铁石人知也泪垂。钟离公听罢,正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罗懋登《西洋记》第38回:“疼杀我也!列位长官们,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俺得罪于元帅台下,怎么列位私自用刑于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岂不闻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我们只怕你初来不省得,通你得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4回:“虽是士大夫,也只是秀才做的。老公公砍一枝,损百林,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你看,谁人保得常无事!虾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正行时,忽见有十数个和尚,一个个披枷戴锁,沿门乞化,着实的褴褛不堪。三藏叹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既吃了寺内之僧,我亦僧也,我放你去;只但用心,仔细些。”明·无名氏《三教偶拈·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许逊既这等可恶,待我拿来与你复仇。”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39回:“见被责者割去尾足者,剜去目齿者,岂不兔死狐悲,各伤其类?”清·吴璇《飞龙全传》第31回:“常言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只该拿获奸臣,与我兄长报仇,才算同病相怜之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黛玉听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也感叹起来。”清·无名氏《载花船》第9回:“尹监正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甚觉恻然,吩咐住轿,叫听事官唤过轿边问道:‘你这十人为着何事,锁他两人怎的?’”清·无名氏《婆罗岸全传》第18回:“你们不知我的心事,那里是为范家的伤心。也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罢了。”清·无名氏《英雄泪》第20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我们当妇女的,受这样的冤枉,无处可诉,都不如豁上这个性命,与日本人对了。”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63回:“朝旨又严厉得很,把大同总兵徐仁、游击刘潭等拿问,巡抚都御史何思削籍。俗语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益发令仇鸾短气。”

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原著

《三国演义》第95回:“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释义

占据高处往下方俯视,就像刀劈竹子那样顺势破开。意指借助有利形势,气势不可阻挡,容易取得成功。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卷1:“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卷34:“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例句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武帝纪下》卷6:“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混同文轨。”唐·颜师古《等慈寺碑》:“奋决水之威,乘破竹之势,廓清万里,大定三川。”唐·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我国家偏师不满七千,当十万之寇,绵险提寡,扬桴而出,势同解竹,兵不留行。”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战急,大将有请曰:‘敌居高临下,我战地不利;宜少就平旷,以致其师,宜可胜。’”宋·王楙《野客丛书》卷10:“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又悉资于降虏广武君之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卷287:“兵已及此,势如破竹,可进不可退。”宋·陆游《书贾充传后》:“赤壁之役,以魏武之雄,乘破竹之势,而大败涂地,终身不敢南乡。”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原著

《三国演义》第30回:“(曹)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释义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能够深谋远虑的弱者必将取得胜利,那些缺少谋略的强者也会因此而败亡。

出典

春秋·孙武《孙子·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例句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卷69:“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宋·陈亮《酌古论·韩信》:“英雄之事,常以多算胜少算,而未尝幸人之无算也。”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2折:“将军,令叔写此一字,全在将军妙算。夫未战者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于无算?”明·杨柔胜《玉环记》第21出:“兵书云: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恐将军救驾心急,不备后兵,敌人势大,不可轻敌。”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谱上说的多算胜,少算不胜。如果细作去,自然有个好着个;若一味图快,不但不能高,只怕越下越低。”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2回:“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岳父前日之败,所谓少算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著

《三国演义》第48回:“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释义

周公姬旦尽心竭力帮助兄长武王姬发消灭商朝建立周朝,摄政辅佐侄子成王姬诵治理天下。周公诚心对待贤士,得到天下人衷心的拥护。表明他政治清明,渴求贤才。

出典

周·姬旦《戒子伯禽》:“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卷33:“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汉·王充《论衡·书解》卷28:“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发,何暇优游为丽美之文于笔札?”汉·韩婴《韩诗外传》卷3:“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三国·魏·曹操《短歌行》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卷80下:“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铙歌·思悲公篇》:“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殷周。”唐·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矧又时运方屯,物情忧郁,乃是陛下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唐·韩愈《后二十九日复上书》:“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宋·李曾伯《贺新郎·再用韵助静斋之入告》词:“翘馆钦贤人共说,一饭每勤三吐。”宋·陆游《谢费枢密启》:“虽吐哺握发之劳,曾靡遗于一士;然引坐解颜之遇,顾岂在于他人。”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楔子:“却正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曾记周公吐哺书?”清·无名氏《载花船》第9回:“为征聘贤能,以光廊庙事,照得圣主应运龙飞,凡作人之典,靡不举行,诚不啻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矣。”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原著

《三国演义》第55回:“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释义

《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的故事,描述了东吴都督周瑜为索回荆州,设计将孙权之妹许配给刘备,并邀请刘备到东吴成婚,以乘机扣留刘备夺回荆州。按照诸葛亮的计谋,刘备成婚后带着孙夫人逃离吴国,周瑜领兵追赶,又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打败。蜀军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调侃某些人处心积虚想占取便宜,结果弄巧成拙,反而遭受了双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