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9640500000032

第32章 八画(4)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北朝·北周·宇文榖《庾子山集序》:“夜不离阁,无愧于黄香;开雾睹天,有同于乐广。”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卷43:“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唐·李邕《日赋》:“披云睹日兮目则明,就日瞻云兮心若惊。”唐·刘孝标《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仙字》诗:“纷吾因暇豫,行乐极留连。寻真谒紫府,披雾觌青天。”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1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今得拨云雾见青天,实乃曹植万幸。”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1折:“今日得见尊颜,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德助军威,挥宝剑而遣风云雷雨,全在吾师挥毫一助。”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4:“久慕玉姐大名,未得睹面。今日得见,如拨云雾见青天。”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5回:“今日幸见天使,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故此聊备些薄礼,少伸进贡,伏乞天使老爷海涵。”明·朱开泰《达摩出身传灯传·见王差使迎接达师》:“修佛无真德,如来解悟禅。梦中人唤醒,披雾睹青天。”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13回:“卿夫妻二人这几时为何不行西北方?致令彼处百姓不开云雾,莫睹青天,不分昼夜,昏暗何也?”清·徐述夔《八洞天》卷3:“上官德遂另拨座船一只,与莫豪乘坐,一齐赴京。正是:向来望阙嗟无路,今始拨云得见天。”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0回:“今日遇见先生,以为如拨云雾见了青天,不想又说出这套懵懂话来,岂不令人闷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从此,这筱仁赛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在京城里面着实有点声光,不像从前的销声匿迹了。”清·无名氏《玉楼春》第2回:“据小子细观尊容气色,螣蛇缠于天乙贵人之上,不过六十日偃蹇,便开云雾以见青天,今科秋桂第一枝,非公子不能扳折,此去联捷无疑。”

择其善者而从之

原著

《三国演义》第23回:“今两雄相持,将军若欲有为,乘此破敌可也。如其不然,将择其善者而从之。”

释义

选择那些好的追随依从。意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向优秀的人物学习。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句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所滞,择善而从乎?”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唐·梁肃《李晋陵茅亭记》:“政之未成也,乃必躬必亲,必诚必信,慎思不懈,而众务咸叙;未有及者,必访问咨度,择善而从之,则其治足征也。”元·无名氏《延安府》第2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放龙入海,纵虎归山

原著

《三国演义》第21回:“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三国演义》第42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释义

又作“放鱼入海,纵虎归山”。放龙回到大海,放虎进入山林。喻指所做的事情,必将留下后患。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卷39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例句

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阻其善意,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卷186:“群臣多谏曰:‘李密狡猾好反,今遣之,如投鱼于泉,放虎于山,必不反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0回:“一旦稍得志,如放虎归山,纵鲸于海,不复可制矣!”明·熊大木《全汉志传》卷2:“今明公不杀刘邦,异日与公争天下者,此人也。正如:放龙入海,纵虎归山。再欲拘系不可得矣。”清·钱彩《说岳全传》第31回:“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放虎归山?”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1:“公以若辈尚不寄人篱下,急之,适驱虎归山耳。遣将赵荣忠以牛酒招之,其党遂散。”清·无名氏《锦香亭》第7回:“南霁云大叫道:‘不好了!禄山此去,正如猛虎归山,青龙入海,天下从此无宁日矣!’”

知子莫若父

原著

《三国演义》第28回:“此子果然不肖,适才老翁所言,真知子莫若父也。”

释义

父亲了解儿子的品性,没有人像父亲那样了解儿子。意指对人理解,知其根本。

出典

春秋·管仲《管子·内言·大匡》:“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

例句

战国·韩非《韩非子·十过》卷3:“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汉·贾谊《新书·立后义》卷10:“今以为知子莫若父。故疾死置后者,恣父之所以,比使亲戚不相亲,兄弟不相爱,乱天下之纪,使天下之俗失。”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卷19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丁)廙闻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至于君不论明暗,父不问贤愚,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唐·李世民《立晋王为皇太子诏》:“古人云:知子莫若父。”唐·李延寿《北史·高祖文帝本纪》卷11:“人生子孙,谁不念爱,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无臣子之心,所以黜废。古人有云: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宋·王铚《默记》卷中:“立之曰:‘纵使程试不得意,亦须作第二人。’来日殿榜到州,原父果第二名。继得家书云:‘初考乃状元,为赋中小误,遂以贾黯为魁。’立之即以书示郡守而行。所谓知子莫若父也。”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148:“若乃尧废丹朱,周舍伯邑,戒吴濞之必反,鉴蜀秀之终恶,帝王之识,不其明欤!所谓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元·秦简夫《东堂老》第1折:“今日果应其言,恋酒迷花,无数年光景,家业一扫无遗。便好道知子莫过父,信有之也。”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老丞相,岂不闻知子莫若父,他两个去的。”明·秦之鉴《翻西厢》第26折:“自古道:知子者莫若父,知女者莫若母。”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10:“原来这行乐图,是倪太守八十一岁上,与小孩子做周岁时,预先做下的。古人云:知子莫若父。信不虚也。”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53回:“知子者莫如父,己知子不可为君,故授之益。汝等背违先君之命,致贤人失所,反敢阵前乱道耶!”明·无名氏《龙图公案》卷1:“知子者莫若父。寒家有此,学生岂不知一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回:“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我这女儿,不比寻常女儿。”清·曹去晶《姑妄言》第5回:“古人说:知子者莫若父。那宦实敢不知儿子是个蠢虫。但因是独子,不得不疼。”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令召至,则酒未解,命中贵人扶卧御幄前,明皇亲举衾覆之。既醒,援笔一就。明皇抚背曰:‘知子莫若父。’”清·无名氏《鬼神传》第18回:“古人云:知子莫若父。信不虚也。腾大尹最有机变的人,看见开着许多金银,未免垂涎之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民国·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81回:“将佐俱入帐道贺,惟曹丕却尚怏怏。俗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当由操使人作伐,愿娶熙妻甄氏为子妇。”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82回:“吾不知光宗何心?李后何术?而致演此逆伦之剧也。语有之:知子莫若父。其然岂其然乎?”

知其一,未知其二

原著

《三国演义》第65回:“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释义

只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不了解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说明人们认知事物具有片面性、局限性,不了解全面情况。

出典

战国·庄周《庄子·天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