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9640500000037

第37章 九画(1)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原著

《三国演义》第21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面过君,又蒙丞相钧语。今别无他议,公可速回,为我禀覆丞相。”《三国演义》第66回:“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三国演义》第103回:“彼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耳。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三国演义》第114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虽有诏,未可动也。”《三国演义》第118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诏专征,如何阻当?”

释义

将军指挥战事,有独立裁定的权力,对君王的命令,应根据实情随机应变,不宜僵化、呆板地予以执行照办。

出典

春秋·孙武《孙子·九变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卷64:“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唐·房玄龄等《晋书·高祖宣帝纪》卷1:“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唐·魏征《隋书·侯莫陈颖传》卷55:“将在外,君命有所不行。诸胡固非悉反,但相迫胁为乱耳。”唐·皮日休《杂著·斥胡建》:“古者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若穰苴之斩庄贾,孙武之戮宫嫔,魏绛之辱杨干是也。”宋·丁得起《靖康纪闻》:“虽大金皇帝诏有废主之意,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阃外之事,元帅自可专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2本楔子:“虽无圣旨发兵,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元·王德信《北西厢》第5出:“虽无圣旨发兵,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元·无名氏《隔江斗智》楔子:“你岂不闻: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我的将令,管什么孙安小姐!”明·范希哲《偷甲记》第24出:“你不用多说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要你管?”明·单本《蕉帕记》第12出:“又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教我怎生搭救?”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3回:“兵法有云: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今日之事委托末将,中间行止疾徐,俱凭末将,元帅幸勿见罪!”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8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里是边关紧要去处,不时敌人侵扰,若委托不得其人,必误朝廷大事,岂可造次去得?”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7:“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古今矫诏兴师,权以济变。元帅若领师前进,众将愿出死力,为元帅前驱。”清·李雨堂《万花楼》第21回:“这是军法无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杨元帅执法,即寡人也不便讨饶。”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古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金人锐气已失,我兵鼓舞用命,恢复中原,在此一举。”清·吴沃尧《痛史》第4回:“古人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欲成大功,还是暂不休兵的好呢!”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1回:“有人说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十二道金牌,他未必不知道是假的,何必就班师回去,以致功败垂成。”清·无名氏《海公大红袍全传》第30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盖以机不可失,而事不固执者也!”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第39回:“部将以军令为辞,宝奋然道:‘兵法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贼粮在道,难道可纵令过去,仍不登岸邀击么?’”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14回:“将在外,君命不受。诏从远来,未明事势,今日须要从权,未可专从君命!”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26回:“愚料福信凶悖,居臣相猜,将来必行屠戮,我军正应坚守观变,乘衅而动,不患不胜。古人有言:将在外,君命不受。还请总管详察!”民国·蔡东藩《五代史通俗演义》第27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军士不由将令,预先传呼万岁,是目中已无主帅了。他日如何使用?请查出首倡,明正军法!”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17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元帅能克日成功,难道尚遭主谴么?”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56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丞相只管一意进讨,休要开读诏书;若诏书一开,大事去了!”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16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总教有利于国,专擅何妨?目今大同被攻,正宜急救,若必禀命后行,岂不失机?”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28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妄托天子威灵,敢来哓舌。军法俱在,莫怪无情!”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三国演义》第60回:“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三国演义》第88回:“吾自出茅庐,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汝蛮邦之人,何为不服?”

释义

又作“战必胜,攻必取”。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攻克不下的堡垒。称赞军队英勇善战,有较强的战斗力。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曰:‘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卷8:“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唐·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则虽女子之众,可以当于丈夫;前后折旋,则虽妇人之兵,可以蹈于汤火。兔起而凫举,龙腾而凤飞;无战不平,无城不克。”唐·韦贯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每临敌制变,励如猛虎,迅如风雨,启行助雷霆之威,断后保河山之阻,故攻无不克,守无不固。”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5回:“我闻得南兵从下西洋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一连取服了一二十国,才到我们的国中。”明·无名氏《前七国志》第2回:“弟子庞涓,愿奉一人命令,统百万威权,战必胜,攻必取,使天下诸侯云从宾服。”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卷1上:“大王不用微臣则已,如用微臣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可以兼并天下,何忧六国哉!”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13回:“大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虽古孙吴何以过焉?缩大人不思与大王讲解和好,乃欲驱犬羊之众与虎豹斗,所谓螳臂自雄、以卵击石也,安得不败?”

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

原著

《三国演义》第43回:“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释义

将黎民百姓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在家中谋划决断天下大事。喻指文人谋士的智慧才能。衽席,古时坐卧的铺垫物。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例句

明·宋濂《阅江楼记》:“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49回:“朕观卿之才德,可堪此重大之任。欲卿不惮勤劳,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未卜卿意慨然否?”清·无名氏《包阎罗演义》第6回:“偶得小畜卦,因名之以包拯,盖取诸将来得位,拯民于水火之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著

《三国演义》第38回:“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三国演义》第43回:“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三国演义》第61回:“天下岂不知你挟天子令诸侯?吾非不尊汉朝,正欲讨汝以正国家耳。”《三国演义》第119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三国演义》第120回:“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释义

又作“挟天子令诸侯”、“威挟天子令诸侯”。挟制着皇帝,假借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喻指假借名义,发号施令。

出典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晋·陆机《辨亡论》:“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上》卷1:“今者以南康置人手中,彼便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上》卷22:“魏武挟天子而令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时逢吞灭,宪章咸荡。”唐·李延寿《北史·于谨传》卷23:“今若据其要害,招集英雄,足观时变。且天子在洛,逼迫群凶。请都关右,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千载一时也。”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必从,然谓之尊君则不可;挟六经以令百氏,百氏必服,然谓之尊经则不可。”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1折:“信着个挟天子令诸侯紫绶臣,待损俺守边塞破敌军铁衣郎。”明·罗贯中《风云会》第2折:“不是我挟天子令诸侯篡宗庙,恐民心变了把山河弃却。”明·屠隆《文论》:“深于古经訾韩、欧,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也。”明·李清《三垣笔记》:“万一左良玉扶楚,郑芝龙扶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

既生瑜,何生亮

原著

《三国演义》第57回:“(周瑜)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

释义

既然有了雄才大略的周瑜,为什么还要出现智慧无双的诸葛亮。瑜,指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亮,指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感叹两强相遇,旗鼓相当,使得周瑜难以成就功名伟业。

例句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6:“魏夫人见了大惊道:‘真既生瑜,又生亮也!’从此敬服,结为相知之契。”明·周履靖《锦笺记》第21出:“妙,妙,妙!天既生瑜何生亮。[老旦]不要闲说,我与你好去陪着奶奶。”清·况周颐《玉蝴蝶·赤壁怀古》词:“不知权、空劳知备,既生亮、可弗生瑜。快斯须,涨天烟火,百万焦枯。”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8回:“得此诗可谓既生瑜,何生亮矣,与前诗并驱中原,尚未知鹿死谁手,只可惜字体一般都不佳耳!”清·无名氏《画图缘》第7回:“罢了,罢了!既生瑜,何生亮。小弟词坛一座,被吾兄夺去矣!”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4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朕意已决,便死何惧!”

释义

如果这种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呢?意谓对此绝不能容忍。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例句

汉·崔寔《政论》:“及至送终之家,亦无大法度,至用轜梓黄肠,多藏宝货,飨牛作倡,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卷98:“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唐·令狐德棻等《周书·文帝纪上》卷1:“而欢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包藏凶逆,伺我神器。是而可忍,孰不可容!”宋·李觏《上蔡学士书》:“况子房不惭妄冒,惟务骄矜……呵止行人,凌压尊老,意气满溢,无复忌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方回》:“(方)回有乞斩似道之疏以沽名,及北兵之来,外为迎拒之说,而远出投拜,是侥幸也。昔受前朝高官美职,今乃动辄非骂以亡宋称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明·袁宏道《锦帆集之四》:“若忍病,则病安可忍?前次与兄谈不及数言,坐不及片时,而一劳遂复淹淹二月,尚不能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明·无名氏《万锦情林·成令言遇仙记》:“似此者不一而足,亵侮神灵,罔知忌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