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云阳风情录
19644100000001

第1章 序

赖云

在浩瀚的长江文明史上,有着两千多年建县历史的云阳曾经书写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云阳人杰地灵,彭聚星、程德全、彭咏梧、刘孟伉……一个个风云人物竞相闪耀。

云阳民间民俗文艺不胜枚举,土家习俗、亚亚戏、车车灯、摆手舞、民歌……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00余种,数字的背后是文化云阳,璀璨的云阳文化正以新的姿态走到世人面前。

其实,除了这些星罗棋布的寺庙、古镇、民俗文化、历史名人之外,云阳,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山川自然风光。人们知道小三峡风光秀丽,却很少有人知道云阳拥有同样美丽却更为神奇的南三峡;红池坝成为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崛起的生态旅游热点景区,却很少有人知道云阳拥有更为美丽的岐山草原、原始森林;人们熟知轿顶山的传说,但却很少有人登上风光秀美的山顶……

前几年一些学者在对渝东三峡库区的人文资源、自然风光进行综合评定之后,云阳排在了前列。专家们说,云阳是“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许多专家学者将云阳列为考察、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吸引他们的,就是云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山川风光。

我们身边有许多喜欢旅游的同事、朋友,在外地游客纷纷涌向云阳的时候,他们却更热衷于将目光投向市外,而对云阳自然景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却不屑一顾。所有的一切,主要源于他们对于云阳的陌生。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让云阳人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壮丽的山川,让外地人知晓云阳、熟悉云阳、喜爱云阳。怎样才能让那些即将消失的遗址、民俗文化永留世间,给世人留下一段可资回忆的东西。所幸的是,2005年,云阳电视台开办了建台以来的第一个人文类电视栏目——《云阳风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云阳风土人情、传承云阳文化的平台。

它以平实的视角,厚重的抒情风格,展示了云阳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让众多热爱云阳的观众在赏心悦目中感受了云阳厚重的人文精神,感动于故乡深厚的文化积存与壮美秀丽的山山水水。

可以说,《云阳风情》是关于云阳历史的一种文化记忆,是对于三峡文明的一次感性之旅,是文化云阳的一张特别名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云阳风情》的开办,令许多人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家园,让他们明白了原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是如此深邃隽永,意味深长!这也应了一位哲人的格言:美在于发现。

每当周六晚间8点钟左右看完《云阳风情》之后,我都会想,云阳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但可供记录的资源毕竟有限,而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也制约了它的影响面;倘若《云阳风情》的节目解说词能够汇集成书,那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云阳,热爱云阳。

还好,云阳电视台的同志们与我持同样的想法,很快便满足了观众的愿望,迅速地将《云阳风情》的解说词变成了可读、可品味的文字。

感谢电视台的同志对我的信任,将初稿交与我并请我作序,尽管有点惴惴不安,怕写不好,但我还是欣然应允。《云阳风情录》一书是云阳县电视台《云阳风情》节目的电视文本,但我们读起来却发现它是那么的流畅,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珠、每一片树叶都有表情,使每一方山水都有情节,每一段风景都有记忆,实在是值得一品再品的。

今年是重庆直辖十周年,也恰逢云阳县广播电视台建台十周年。十年,新兴的直辖市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十年,云阳县广播电视台也成长了起来。我们期待云阳广播电视台能够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