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云阳风情录
19644100000015

第15章 寻访古战场(1)

烽火岐阳关

云阳县境内群山连绵,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在云阳一带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事有400余起,有古战场近300处。云阳县蔈草乡境内的长岭冈上,就有一处扼守川鄂古道的古战场,它就是曾经烽火连天的岐阳关。

长岭冈西起泥溪口,东到盖下坝,东西蜿蜒30余公里,构成县境南部的天然屏障。火山为长岭冈顶峰,海拔1184.8米,为云阳南部高峰之一。

云阳著名的古战场岐阳关就位于长岭冈上。它东距县城60公里,地处县城至鄂西的古驿道上,从县城驱车到岐阳,再爬过一段崎岖的山路,远远地就能看到岐阳关的雄姿。

岐阳关是云阳县南部的一处重要关隘,也是云阳县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战场遗址之一。据《云阳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战事频发,为防止战火蔓延到县境,云阳县府衙派出一小队兵马进驻长岭冈,修筑卡门,设置关卡,始称为岐阳关,成为南控鄂西、北控渝东的战略要地之一。岐阳关键在如刀砍斧削的悬崖之上,砦城依岩而筑,通鄂西的大道就穿砦城而过。关闭砦城卡门,犹似巨蟒被横刀斩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到湖北、湖南,时任云阳知县的汪凤林为防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进入云阳境内,率众在长岭冈山顶卡门两侧修筑了一条长达30余里的城墙,并派出重兵把守。

而在与岐阳关相距不远的晋城山,当地大财主、贡生曾锡光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产,也在险峻的晋城山上修建了坚固的寨堡,从军事上与岐阳关遥相呼应,成为岐阳关的二级防御体系。

晋城古寨选在巍峨峻峭的晋城山顶上,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晋城寨、固城寨、后城寨三道关隘组成。原来有兵马房、雕楼、教场等设施,城墙最高达5米,顶宽有2米左右,在卡门上还建有雕楼和护身箭垛。目前残存的仅有4000多米城墙和三道寨门。

清咸丰末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军发生内讧和清军实行“清野”政策,石达开部队的粮食供给发生了困难,一向号称战无不胜的这支队伍,战斗力大大减弱。石达开眼看形势难以掌握,遂决定由湖北溯江西上,进入物产富庶,官兵势力较弱的四川。

清同治元年初春,石达开率领部队浩浩荡荡地沿清江进入湖北利川。据《万县志》载:“同治元年春,粤逆石达开陷咸丰利川”。随后,石达开部欲翻越兵力薄弱的岐阳关,直取云阳县城。云阳城危在旦夕。

得知太平军10万大军直逼岐阳关,云阳新任知县顿感惶恐不安,躲在县城不敢出来应战。为防起义军抢夺家产,贡生曾锡光只得率乡勇千余人,协助驻守在岐阳关的清军防御石达开部,并作好了岐阳关失守的打算。由于云阳军民防守得力,石达开指挥太平军的部队攻坚了两个月,都没能攻下岐阳关。石达开的队伍眼看从云阳入川无望,只好退走石柱,再到贵州、云南,从大渡河入川。没想到起义军在安顺场被清军围困,全部战死沙场。后来有云阳文人为纪念岐阳关一战,还作有七律诗一首。

七律·登岐阳关古战场

峭壁残崖入九穹,迷遮雾障色朦胧。

千峰屹立云天外,一岭横亘群山中。

血染山河鏖战急,陈尸长岭泣乌龙。

回想多少英雄汉,骨朽岐山弃茺蓬。

从清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岐阳关交战后,岐阳关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到民国初年,时任川军第二混成旅第一团团长的刘伯承,为增援湖北起义,曾率部队在岐阳关有过短暂驻守。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岐阳关地势较高,国民政府派驻一个班的兵力,在此设防空监视哨。这个哨卡为防止日军对重庆市区和云阳县城的轰炸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刘孟伉率领川东游击纵队七南支队,在岐阳关多次与敌人巧妙周旋,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时光流逝,沧海桑田。如今,随着云利公路的贯通,作为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的岐阳关,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岐阳关和晋城寨的卡门、城墙等建筑物,早已在风霜雨雪中损毁,仅剩下这残垣断壁,昭示着历史曾经的无奈和抗争,古战场完全以一幅美丽多姿的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狼烟已逝,关城犹在。近百年来,岐阳关和附近的晋城山寨,绝不是防守与怯懦,它阻挡了战争对云阳的侵扰,保障了云阳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岐阳古关,成为了云阳人民坚毅、善良与智慧的象征。

故陵雄关映山水

故陵镇位于距云阳县城6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顺江东去12公里经龙洞可至奉节县,是云阳县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之一。它南倚鸡骨梁,北临长江,东逼磁庄子槽口,西恃庙矶子险滩,凭险控江,地势险峻,自古以来都是云阳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数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这里曾发生了一次次鲜为人知的战斗,铸就了一座山水雄关。

故陵原来叫古林。对于它的由来,郦道元在《水经注》卷33在叙述云阳、奉节这一段长江时写道:“江水又经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即永谷也……江水又东为落牛滩,经故陵北,有六大坟,廋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帮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

按照我国古代的官制,尉是辅佐县官负责治安的官吏,大县二人,小县一人,由此可见故陵在当时的重要性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故陵就被楚国重视,不仅派有重兵驻守,而且被辟为王陵。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两个王子在新津口病逝,后来国王就把他们埋在了故陵,因为他们战功显赫,当地的群众非常敬重他们,就从远处挑来黄土,把他们埋在这里。

考古专家们证实,传说中的故陵楚墓就在今天的冒合岭,一座面积0.09平方公里的小山丘上,墓穴深达170多米。1987年,云阳县人民政府将故陵楚墓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近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加紧了对故陵楚墓的发掘力度。随着大批文物的出土,故陵楚墓作为战国王陵的传说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但由于年代久远,考古工作难度大,故陵古墓到底埋的是何许人?170多米厚的沙土层下隐藏着些什么玄机呢?这其中还会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在等待着人们?至今我们不得而知。而在故陵村的狮子包,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相继发掘了5座古代墓葬,出土了巴式剑和战国编钟等文物,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故陵曾经的重要。

今天的故陵只是一个乡镇建制,但在历史上的故陵却是一个郡治所在地。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公元194年,即汉献帝兴平元年,故陵就开始设郡,辖今云阳、奉节一带,前后设郡达11年之久。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今四川)后,派义弟关羽驻守荆州。因担心东吴孙权夺取荆州,便又在朐忍(今云阳)、鱼复(今奉节)一带设置故陵郡,驻扎重兵。这样向东可作为关羽的后援,向北可以抗御曹操的侵袭。故陵镇故陵村东边有一处地名叫做坪扎营,传说就是当年诸葛亮屯兵的地方。当年,刘备率兵伐吴,吃了败仗,诸葛亮立即派出赵云率5000精兵前去接应。当赵云兵到故陵时,得知刘备兵败退回到白帝城,而且还得了重病的消息,就连忙把大部队驻扎在坪扎营,自己带着一队轻装骑兵赶往奉节迎接刘备,“坪扎营”也因此而得名。在长滩河畔曾有一块石头名叫射箭石,据传就是当年赵云留下的遗迹,在三峡库区蓄水前,还可看见留在石上的箭痕。

传说归传说,但故陵既为当时的郡治,战略地位又如此重要,那么,在此驻重兵,就应该是有可能的了。故陵这个地方出名虽然在东汉末及三国时期,但因其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均在此设置有汛所。

古陵之险,险在庙矶子、东洋子、磁庄子三滩,又以庙矶子最为险要。“未至滩三里,已闻滩怒号。山如奇鬼瞰,石与乱流鏖。气数悬双缆,飞腾赴一篙。却看垂钓者,似不识尘劳。”清人郭尚先就曾写了这样一首诗来形容庙矶子滩险要。

过去在川江上航行的人,提到庙矶子滩,许多人都把它称为阎王滩。在云阳县民间就曾有“青滩不算滩,庙矶子才算是鬼门关”的谚语形容庙矶子滩。

过往的船工为了乞求平安,在坪扎营山顶建了一座大圣庙。庙虽然建了,但在过去,庙矶子滩的险恶并没有因此而消弭,仍不时有船只在此葬身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