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刺注意事项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在针刺治病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②孕妇的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
③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④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痛的部位,不宜针刺。
⑥针刺躯干部、眼区及项部等处腧穴,应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及局部解剖情况,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⑦一旦发生针刺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及刺伤脏器等,应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否则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二)灸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针灸》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施灸原料以艾叶制作的艾绒为主料。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1.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素问·调经论》又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滞经脉,气血痹阻所致之症,如寒湿痹痛、胃脘痛、痛经、经闭、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2)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也指出:“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阳气虚所致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月经不调、崩漏、遗精、阳痿、遗尿等。
(3)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云:“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临床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4)防病保健。《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指出:“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说明灸法可起到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2.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见表7-4。
艾柱灸
灸法的种类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灸法艾条炙雀琢灸
回旋灸
温针灸温灸器灸
(1)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制成艾柱进行施灸。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大艾柱(如半截橄榄)、中艾柱(如半截枣核)、小艾柱(如麦粒)。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根据灸法方式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①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根据灸后皮肤是否留下瘢痕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等慢性顽疾,也用于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无瘢痕灸适用于虚寒性疾患。②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根据间隔物的不同,有多种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其治疗作用与间隔物的种类有关。
(2)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施灸。艾条灸主要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①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部位,距皮肤约2~3cm 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局部感觉迟钝或小儿患者等,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而感知患者局部的温度,以防止烫伤。②雀啄灸是在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腧穴或患处上方,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③回旋灸是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于患处上方,向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只要是灸法的适应证,以上三种方法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用于急性病。
(3)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需要艾灸的病证。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cm 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然后出针。
(4)温灸器灸。是用特制的温灸器进行施灸。对小儿、妇女及惧灸者最为适宜。
3.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禁忌: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等不灸。颜面、五官、大血管部位及关节活动部位,均不宜使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2)施灸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后多,艾柱是先小后大。
(三)耳针
耳针,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与体针一样具有适应证广、操作方便等特点,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历代医学文献也有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望、触耳郭诊断疾病的记载。这说明利用耳郭诊治疾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便于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以下简称《国标》)。
1.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述了“耳脉”,《内经》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内经》、《难经》等书也记载了耳与五脏均有生理、病理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
2.耳郭的表面解剖要掌握耳穴的定位,就必须熟悉耳郭的表面解剖。耳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表面解剖。
(1)耳轮部耳轮: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耳轮结节:指耳轮后上方的膨大部分。
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2)对耳轮部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上脚
三角窝对耳轮下脚
耳甲艇
耳轮脚屏上切迹外耳门耳屏
屏间切迹
耳郭的表面解剖图
耳轮结节耳舟耳轮
对耳轮体
耳甲腔轮屏切迹对耳屏耳轮尾
耳垂
轮屏切迹:指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3)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凹窝。
(4)耳舟。指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5)耳甲。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陷,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6)耳屏部耳屏:在外耳门前方呈瓣状的软骨隆起。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上屏尖:耳屏游离缘上面的隆起部。下屏尖:耳屏游离缘下面的隆起部。
(7)对耳屏部
对耳屏:位于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软骨隆起。对屏尖:对耳屏游离缘的隆起部。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8)耳垂部
耳垂: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3.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也可以作为耳针刺激点,即耳穴。
耳穴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耳穴在耳郭正面的排列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地说,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多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盆腔相应的耳穴多在三角窝,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在耳甲艇,与胸部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4.常用养生保健耳穴的定位和主治常用养生保健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风溪
耳尖
指趾
踝
结节膝
****角窝上
交感
轮1腕
内生
髋角窝中殖器
外生殖器
肘腰骶椎
腹
轮2胰胆
艇角
膀胱A 尿道
肾
大肠
小肠
输尿管心
艇中
阑尾
耳背沟
上耳根
肝十二指肠直肠
胸椎耳中
肩D B外耳肝
胃脾肺
脾
轮3颈
颈椎
贲门食道口C屏尖
肺咽喉
脑干心气管上屏外鼻
缘中内鼻
耳迷根
下耳根
锁骨三下屏
焦
轮4额内分泌
目2目1
3颌2舌1牙
面
肾上腺
对屏尖肾
皮质下
屏间前屏间后
轮5内耳颊眼垂前
扁桃体
轮6
常用养生保健耳穴
常用养生保健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穴名部位主治附注
耳中在耳轮脚处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耳轮部
尿、咯血
耳尖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
结节耳轮结节处头晕、头痛、高血压
颈椎在对耳轮体部的下1/5处落枕、颈椎综合征对耳轮部
胸椎在对耳轮体部的中2/5处胸部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
腰骶椎在对耳轮体部的上2/5处腰骶部疼痛
颈颈椎前侧耳腔缘落枕、颈项肿痛
胸胸椎前侧耳腔缘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
腹腰骶椎前侧耳腔缘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
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三角窝部
肾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耳屏部
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
缘中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遗尿、内耳眩晕症对耳屏部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头晕、头痛、哮喘、癫痫、神经衰弱
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偏头痛
额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
心耳甲腔中央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耳甲腔部
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肺耳甲腔中央周围咳嗽、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扁
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
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
疮、间日疟
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口耳轮脚下方前1/3处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结石、戒断
综合征
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
化不良
小肠耳轮脚上方中部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耳甲艇部
续表
穴名部位主治附注
大肠耳轮脚上方前部腹泻、便秘、咳嗽、痤疮耳甲艇部
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
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
假性近视、单光眼
胰胆肝、肾两穴之间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
痛、带状疱疹、耳鸣、听力减退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
喘、遗尿、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内耳在耳垂6区内耳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耳垂部
面颊在耳垂5区、6区交界线周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
扁平疣
耳背沟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体在耳高血压、皮肤瘙痒症耳背部
背面呈“丫”形的凹沟部
耳背心耳背上部心悸、失眠、多梦
耳背脾耳轮脚消失处的耳背部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耳背肝在耳背脾穴的耳轮侧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耳背肺在耳背脾穴的耳根侧咳喘、皮肤瘙痒症
耳背肾在耳背的下部头晕、头痛、神经衰弱
5.选穴原则临床常用的选穴原则包括以下几种。
(1)按相应部位选穴。根据病变部位,选取相应耳穴。如胃痛取胃穴,月经不调取内生殖器等。
(2)按辨证选穴。根据中医学理论辨证选取相关穴位。如眼病选肝穴,皮肤病取肺穴、大肠穴,失眠选心穴,脱发取肾穴。
(3)按西医学理论选穴。如神经衰弱取皮质下穴,炎性疾病选肾上腺穴,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等。
(4)按临床经验选穴。如神门穴有止痛镇静作用,耳中穴有止呃逆作用,耳尖有降压和退热作用。
临床应用时,常配合选用。如面部的黄褐斑,按部位可选面颊穴,按辨证可选肝穴,因肝主疏泄,与气血郁滞有关,而按西医学理论黄褐斑与周期内分泌失调有关,故选内分泌穴。因此黄褐斑的耳穴处方可选面颊、肝、内分泌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