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亚健康状态,多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自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生活质量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以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也称之为第三态。所谓第三态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等生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头晕、腰酸背痛、易感染疾病等。由于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具有双向性,如果经过适当的调理和维护可以走向健康,而没有足够重视则会导致疾病。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顺则健康,逆则疾病,并且永远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阶段,其调理和维护至关重要。因此,亚健康不是等待阶段,而是应该管理、控制机体患病基础的特殊阶段。
月经期、围绝经期、血管老化、肾气虚衰、皱纹、老年斑、老花眼等等,是生命过程中均可能经历的,而并非呈现出疾病状态,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才能延缓衰老。
月经的调理养护
月经在妇女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对于每个正常妇女而言,月经的来临和终止标志着女性生殖机能的成熟和衰退;正常的月经将与之相伴35~40年,每个月都出现的月经现象就成了最直观的自我健康观察指标。月经是反应肾气充足、肝气疏泄与藏血功能、脾脏生化气血、气血充足与运行等多方面状况的指征。从古到今许多女性都以为,月经是一种麻烦,既便有所不适,如经期或早或迟、或长或短,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或淡或红或暗,质地或稀或稠或有瘀块都认为是正常现象。实际则不然,月经不仅是性机能方面的反映,同时还可观察血液流通状态的许多健康问题,由于月经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直观察觉的指征。所以,月经的正常与否在日常生活和临床调理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月经期、量、色、质的调理养护
(一)月经观察的具体内容(月经的期、量、色、质)
1.期月经的“期”需考虑:初潮期、绝经期、周期、行经期。
(1)初潮期。正常的初潮年龄理论上在12~14岁左右,但因受环境、体质、营养状况的影响,也有提前至10岁左右或推迟至18岁左右出现,意味着性机能成熟的较早或较晚。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也算基本正常。但一般认为营养状况较好或激素因素可导致过早,反之,发育迟缓、营养状况不佳可较迟。
(2)绝经期。正常的绝经期理论上在50岁左右,但因受体质、营养状况、情绪等影响,也有45岁左右或是55岁左右出现,意味着性机能消退的较早或较迟,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也算基本正常。但一般认为营养状态和心理素质较好以及家族遗传,初潮期较早的绝经期会稍晚些。而绝经期过早,早至40岁以前甚至于35岁以前绝经者,一般则预示着卵巢功能早衰。卵巢功能早衰常伴随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血枯、年未老经水断、不孕等病出现,患者未老先衰,给夫妻生活带来难言之苦,尤其对未婚未育者而言更是痛苦万分。B 超和激素水平检查可协助进一步确认。卵巢功能早衰,西医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极为困难,目前主要采用的激素替代疗法疗效不理想,且有明显的副作用。并且嗜烟、嗜酒、药物(如阿司匹林类)、偏食(如高脂高糖则易导致卵巢内滤泡细胞脂肪变性;素食则易导致卵巢内滤泡细胞供氧不足)、卫生习惯不良或体质虚弱、反复感染,可导致输卵管、卵巢的细胞膜增厚,活性降低等等,这些原因均可能造成卵巢功能减退。
阻断卵巢早衰病势要重视月经的改变,如月经稀发、月经过少、渐至闭经时,便要注意未病先防。病程的长短与疗效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早发现早治疗者疗效较好,而病程长者治疗困难。病愈防复,在卵巢早衰较长的治疗中,要结合补肾益精、健脾养血的血肉有情之品的有关食疗,药食同疗,相得益彰。不过,年龄超过55岁还未停经者,应监测是否有其他异常情况。
(3)周期。正常的月经周期一般是28天左右(怀胎十月即是指280天),而月经周期前后一周即21~35天均在正常范围内。关键问题在于不论是21天或是35天,只要长期相对固定在一定时间内都属正常,强调的是体内机能的规律性、有序性,而非严格在“对月”。所以有人长期23天一次月经,每年大约在15次左右;有人长期34天一次月经,每年10次左右都属正常。如果出现规律性差,有时23天而有时34天才被诊断为月经先后不定期,则需进一步诊断治疗。
(4)行经期。正常的行经期一般是3~7天。行经时间过短则意味着气血量不足或子宫内膜生长较薄;行经时间过长则意味着气血充足或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如果月经淋漓不尽延续10天半月以上,中医称之为漏证,或虽然时间正常但量大超过正常,中医称之为崩证,则需进一步诊断治疗。
2.量正常情况下月经量每月应在50~100mL 左右,但日常生活中一般妇女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妇女一生中30~40余年都有血液流失,这种经(月经)、带(白带)、胎(怀孕)、产(生产)的生理特点,造成了“血虚”的亚健康状态,女子在每年平均约1000mL 的血液流失过程中,虽有因血液流失而刺激再生的机制,但毕竟不足以补偿所丢失的量,这也是同龄男女为什么女性显得苍老的原因。血液是面颜容华的物质基础,所以有“女子以血为本”的古训,女子一生都应重视养血,养血成为女性保健的必然措施。
但养血并非单纯补血,因为血液丢失除了量的问题还有运行状态是否通畅,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是否充足。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血虚”程度不一样,地球气候条件不一样都会影响养血的选择方法和具体的药物及食物。一般来说中药当归补血汤可以作为补血养颜的基础方,可作茶饮,也可作药膳,如用当归补血汤炖鸡、炖瘦猪肉等。
3.色正常情况下月经的颜色应该是正红色,颜色偏淡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颜色过于鲜红多因血热;颜色紫暗可见血寒或有瘀血;咖啡色且量少也有瘀血;咖啡色兼质地黏稠多有痰瘀交阻,均需作进一步诊断治疗。
4.质月经的质地一般应该不稀、不稠、无块。若月经稀薄则为气血不足;月经过稠则多由血热煎熬津液而成,或是湿浊积聚所致,或是瘀血运行不畅造成,尤其是挟有块状物或网膜类物质的更是瘀血的表现。均需进一步诊断治疗。
月经期、量、色、质应结合人的体质、年龄、气候、情绪等因素综合判断分析,并非看见某一现象肯定就代表着血虚、血瘀、血热等,最好咨询医生后在行调经。调理的原则是消除现有的不良症状,建立有利于健康的月经规律。
(二)月经的伴见症状
1.痛经伴随月经来临才出现的腹部疼痛被称之为痛经。疼痛一般发生在月经前的青春期女性,多表现为行经1~2天后疼痛缓解或消失。月经的排泄是肝的疏泄作用所致,月经前期血量充盛,气在胞中不得宣泄,壅结于此,当月经来临类似于开闸放水的作用,肝气自然通畅,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血阻于胞宫引起气血不通解决的办法只有二种,一是将壅结成块的血流扩散让其容易流通,二是扩大血液流过的通道让其不受阻而达通畅目的。但对没有性经历的少女不适用此法,自然只能选择第一种办法,用中药在经前3天活血化瘀、融散血块便于流通,在经期结束时服中药活血化瘀促使内膜顺利完全脱落。
2.腹胀、腰痛、浮肿有部分人在月经前会出现乳房胀痛、腹胀、腰痛、浮肿,而随着月经来临即消失。这是由于月经前血流充盛,肝气旺,肝与脾是木与土的关系,肝木克脾土则脾运化水湿不利,水湿聚居故可见乳房胀痛、腹胀、腰痛、浮肿。随月经来临,肝气得以疏泄,自然不再克制脾土,所以诸症可消,证明此病人有肝郁脾虚证,应注重进一步调理,疏肝健脾用逍遥丸之类。
3.心情烦躁、失眠,乳房、少腹胀痛月经前出现心情烦躁、易怒、失眠,随月经来临而消失,仍然是肝气不舒畅的表现。肝主血海冲任,月经靠肝气疏泄而至,月经欲行而未行血阻气滞而肝气不舒。由于肝的经络贯乳房,挟少腹而行,所以除心烦、易怒、失眠还可伴有乳房、少腹胀痛,头痛等症。随月经来临,蓄血流通,肝气得舒,所有症状都会减轻或消失。
(三)常规性月经调理的方法
1.经前期月经来临前2~3天因血海已充盛,月经已蓄势待发,而由于行经需肝气的疏泄,因此在月经尚未来临之前肝郁血瘀的征象随时可见。肝郁则心情烦躁、失眠、乳房胀痛、头痛,血瘀则痛经等,宜桃红四物汤随证加减运用。
2.行经期月经来临运行期中不宜进食生冷和活血的食品和药物,生冷易致血寒血瘀,导致疼痛和后遗病证;活血易致出血加量加速,此期不宜用药。
3.经末期月经来临运行最后时间,出血量明显减少,甚至于颜色暗紫或呈咖啡样。
所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宜生化汤促使内膜顺利完全脱落。
4.内膜生长期月经干净后,经期14天前,内膜开始新一轮生长,为下次月经做准备。此时宜根据体质状态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因势利导填精补血或补益气血,促使内膜生长,维持一定的月经量。
月经在于规律性,若需调节规律服药应坚持3~6个周期以上才宜巩固,在体内建立起有序性。
二、围绝经期的调理养护
从1994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废弃“更年期”而提出了围绝经期的新定义:
40岁以后任何时期开始出现临床上月经不规律,血内生殖激素浓度出现相应的改变,直至月经停止后一年内,这段时间称为围绝经期。也就是围绕卵巢功能衰退到衰竭,从生育期过渡到非生育期之间的时期,表现为月经由不规则到停经直至绝经的生理变化阶段。绝经是这段时期内出现的重要事件,它意味着妇女的月经及生育功能的终止。
(一)围绝经期的三个阶段
医学上将围绝经期分为三个阶段,其意义在于:不同时期显示的症状及主要健康危机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阶段保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1.围绝经前期在最后一次月经到来之前5~10年。这时卵巢分泌的激素逐渐减少,不再排卵,生育能力下降。所有这些变化的第一个信号就是月经变得不规则了。本期养护重点在调经。
2.围绝经过渡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变阶段”。月经从一向规律转变为不规律,如周期延长或缩短,月经期缩短或淋漓不止,月经量增多或减少,即标志着绝经过渡期的开始。仅少数妇女可不经过这一过渡期而突然绝经。在这一过渡期内卵巢的排卵功能已逐渐衰退。随后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卵泡不再发育及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不再生长增厚,月经便不再来潮。若持续一年以上,即称为绝经。在最后一次月经到来的前后两年,往往伴随着围绝经期症状。应该密切注意的是:情绪因素在绝经过程中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如若这一过渡期内恰遇工作或生活上的重大事件发生而带来心理上一定的压力,很容易导致月经不再来潮而绝经。紧张、焦虑的心理压力即便在生育期也常常会导致停经现象。值得一提的还有,不良情绪不仅在于可以影响内分泌功能,还可改变机体免疫状态从而导致宫颈癌、乳腺癌等等。本期养护重点除调经外,还要针对围绝经期症状进行处理。
3.围绝经后期围绝经期结束后,开始进入这一阶段,直到大概65岁结束。
(二)临床表现
1.月经紊乱多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长及月经量增加。
2.全身症状潮热。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常有烘热,继之出汗。精神表现为易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自我控制力差,睡眠差,记忆力及认识功能降低等。
3.泌尿、生殖道症状盆底松弛,乳房萎缩、下垂,易反复发作膀胱炎、****炎。
4.心血管疾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脑卒中等。
5.骨质疏松腰酸背疼、关节酸软、易骨折。
6.皮肤和毛发的变化皮肤干燥、色素沉着、出现斑点,瘙痒,****、腋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