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文坛趣话
19681500000016

第16章 识才(4)

一群人,其中有工人和教授、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层层围着他,欣赏那优美的琴声。那孩子仿佛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他的琴声时而有如林中鸟鸣,时而有如树叶飒飒作响。库比利克细心地倾听着。

“这个孩子有希望成为天才演奏家的。”库比利克暗想。

当拉完一支曲子时,库比利克冲过人群,走到这位小音乐家面前。

“你叫什么名字?是谁教给你演奏得这么出色的?”

“我叫大卫·巴热。是我父亲教我演奏小提琴的。他是一个法国工人,现在他病了,家里很穷,所以我决定放学后到街头演奏赚几个钱。”

“跟我来吧,大卫。”库比利克说,“我想为你做些帮助……”

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声:“这不正是小提琴圣手扬·库比利克吗!”

大卫·巴热听见过这个名字,于是他快活地、手里拎着小提琴跟着库比利克走了。

他们来到音乐学院院长家里。几天以后,大卫·巴热便在青年小提琴家比赛会上演奏,并荣获了一等奖。后来他被选送到音乐学院进行培养。几年之后,大卫·巴热也成为一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啦。

人才“癖”

瑞典化学家柏济力阿斯(1779—1848)特别爱惜人才,每年他都要多方寻找那些锋芒初露,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请”到自己家里来住下。他将自己的实验室分给徒弟一半或一角,每人分发一套化学仪器:白金坩埚、天平、洗瓶、吹管等,配备得和自己用的完全一样。徒弟只需自备酒精、灯油,其他一切免费。师徒们每天同在一个实验室实验研究。徒弟有问题随时可问,师傅发现问题随时指导。一些青年化学家在这里先后就学,年复一年从这里“飞”出一位又一位翅膀硬朗的化学家。

维勒就曾经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一面好学敏求,发奋苦读;一面骋目四方,物色师傅。经朋友指点,1823年冬,维勒来到柏济力阿斯门下拜师。师傅热情欢迎,维勒就这样被柏济力阿斯领进了门。从此师徒二人形影不离,日有所获。

后来,柏济力阿斯发现了硒、钍、硅等多种元素,发展了原子理论;维勒发现了铝、铍元素,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动摇了唯心主义的“生命力学说”。

破格选拔的院士

莫扎特不仅是一位演奏名手,而且是位卓越的作曲家。

他8岁创作交响乐,12岁创作歌剧。

有些人不相信莫扎特的天才,他们散布谣言说,这些曲调是他的父亲代他写的。德国波伦音乐科学院因此给他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考试。他们把小莫扎特带到一个房间里,交给他一个密封的纸包,纸包里有一个题目,要他谱成钢琴曲,限六小时交卷。

房门锁上了,任何人也不准进去。谁知不到半小时,小莫扎特就“嘭嘭”地敲门,要求主考官把他放出来,说乐谱已经写成了。科学院的院士们大吃一惊,纷纷在门外议论起来:

“是啊,即使是有经验的音乐家,也不可能这样快就做好的。”

房门打开了,小莫扎特拿着写满音符的谱纸,从容地走出来了。他在半小时内完成了通常需要6小时到8小时才能完成的乐谱。波伦音乐科学院决定破格选拔莫扎特为院士,那时候他才14岁。

年轻发明家的坚强后盾

1895年,一个名叫马可尼(意大利工程师,1874—1937)的年轻人,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收发装置。他原想立即发表自己的成果,但又感到他的装置还不够完善。他了解到,英国的一名电气科学家普鲁斯也从事无线电通讯的研究,便决心把自己的成果先向他通报。

普鲁斯当时任英国交通部的交通总监,他仔组阅读了来自意大利的青年人的来信后,欣喜若狂地叫道:“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呀!”他立即写信给马可尼说,邀请来英国,表示尽全力帮助他搞好发明。

1896年7月,马可尼带上装有无线电收发机的铁箱,乘船前往英国。

船到伦敦港口,海关检查员指着马可尼携带的铁箱,厉声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我发明的无线电收发机,有了它,没有电线也可以通讯联络了。”

检查员根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无线电联络的事,他怀疑这个意大利年轻人是意大利的地下恐怖组织成员,那铁箱里可能是炸弹。马可尼还要争辩,检查员喊来几个汉子,不由分说,抬起铁箱,就扔进了海湾里。

马可尼无可奈何,只好空手上岸,找到了普鲁斯。普鲁斯一听迅速地赶到港口,派人设法捞起铁箱,让检查员向马可尼赔礼道了歉,然后,便同马可尼攀谈起来。

普鲁斯说:“你的发明无疑是伟大的成就,我也为此作了一番努力,但成绩远不如你。我愿把我所发明的一切都让给你,让我掌握的东西去丰富、完善你的设备。”于是,普鲁斯把自己的成果一一介绍给马可尼,供他改进设备时参考。他还腾出一间房子让马可尼作研究室。

普鲁斯的举动受到人们的猜疑和嘲讽,更有一些愚味无知的人对他进行离奇的攻击。普鲁斯则全然不理会那些人。

他召集了一个有电学家参加的集会,向科学界公开马可尼的发明,并当场进行了无线电通话表演。表演一下子轰动了英国,传到了全世界。这一年,马可尼在英国获得了无线电收发设备的专利权,他年仅22岁。

少年李斯特的演奏会

1822年4月的一天,弗朗兹·李斯特还只有12岁,就在维也纳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演奏会。听众中间,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也在座。

少年李斯特的演奏,充满了美的活力,自始至终抓住了听众。贝多芬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李斯特的演奏刚一结束,贝多芬立即站了起来,走上舞台,热烈地与这位脱颖而出的少年音乐家多次接吻。

听众看到这个动人的场面,更加为之欢呼不止。

李斯特的老师契尔尼看到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心里自然格外高兴。他激动地说,只要他不断地努力,今后可望跟贝多芬和莫扎特比肩。打这以后,少年李斯特就被称为新贝多芬和小莫扎特了。

李斯特没有辜负前辈音乐家的期望,他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又是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留下的乐谱竟多达1200余种。

鲍叔牙荐管仲

春秋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送下,返回齐国,当了国君,叫齐桓公。在齐桓公回国途中,曾遭到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夺王位的管仲(?—前645)的暗杀。这次暗杀没有得逞。公子纠和管仲躲到鲁国去。

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要鲁国杀了公子纠,交出管仲,才肯退兵。鲁国没法子,答应了齐国的条件。

管仲被押送回齐国,鲍叔牙亲自到城外迎接他,还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叫我重用他?”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人,自然帮助公子纠。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要是能够重用他,他将为你取得天下。”齐桓公觉得鲍叔牙说得有理,就备车迎接管仲进宫,向管仲请教富国强兵之道。管仲分析得头头是道,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是相见恨晚。接着,齐桓公就任命管仲为相国(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鲍叔牙反倒做了他的副手。管仲帮助齐桓公对外结好各国诸侯,对内大力发展生产,使齐国很快地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草叶集》问世前后

1855年7月,美国杰出的诗人窝特·惠特曼(1819—1892)的《草叶集》出版了。那时,他还是纽约的一个印刷厂的临时工人,年纪已经三十六岁了。

《草叶集》初版只收了十二首诗,不过是九十四页的一个小册子。资产阶级批评家们有的认为它是毫无意义的语言的排列,有的甚至辱骂,把它扔进火里烧了。诗集出版了一星期,书店里连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仅卖了11本。

尽管《草叶集》初版时,惠特曼受到了这样的遭遇,却有一个人赏识和赞扬了他。那就是惠特曼一向尊敬、当时最有声望的爱默生(散文作家、诗人,1803—1882)。诗集出版之后,惠特曼送了他一册。惠特曼过去并不认识他,送了也不抱多大希望,可是不久竟出乎意料地收到了他的回信。

爱默生对这些诗,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法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且也表达了个人读后的愉悦心情。最后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

这封信在惠特曼当时的处境下,起了多么大的鼓舞作用啊!在这之后,惠特曼又经过了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出第三版了,同时发表了爱默生当年给他的信。惠特曼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

重才不重名

北宋名相晏殊(991—1055),一次出巡途经江南,他听说扬州的大明寺有许多好诗,决定前往欣赏一下。

来到大明寺,他便叫随从给他念题诗。按照当时的习惯,念诗前要指出作者姓名、籍贯、地位及家庭情况。晏殊却命随从只念诗,免去俗套。他听着听着,发现了一首诗写得与众不同,才查问作者是谁。随从告诉他该诗的作者是当地一个任主簿的小官,名叫王淇。

晏殊并不因为王淇地位低而掉以轻心,相反,他特意派人把王淇请来,当面考察王淇的真才实学。

在交谈过程中,他想起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对于未有下联,便提出让王淇来对。王淇灵机一动,以“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妙语对之,晏殊惊叹不已。

后来,晏殊荐举王淇到集贤院任职,使王淇得以人尽其才。

拉普拉斯和乡下佬

1773年时,法国雄心勃勃的青年都想进入炮兵学校,考取该校就读取得少尉军衔。这一年有180名青年应考,大多是巴黎有财有势的富家子弟。而主考宫就是有名的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

考试开始后,突然门被推开了,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矮小的农民,穿着一双笨重的破皮鞋,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棒充当扁担。拉普拉斯惊异地问:“朋友,您找谁?是不是搞错了?”来人脸上绯红,喃喃低语:“我是来参加考试的。”听到这个乡下佬是来考试的,考场哗然,许多人甚至哄堂大笑起来,有的人想等着看一场乡下佬出洋相的好戏。

最后,轮到考这个农民了。拉普拉斯并不歧视他,他照样耐心和蔼地提出问题。可是,出乎意料,这位应试者聪明伶俐,对答如流。拉普拉斯又提出了一些很困难的问题,他也有条有理准确地作了回答。拉普拉斯大喜,立即拥抱他,并且当场宣布这个农民青年获得第一名,让全体考生起立,向他祝贺。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位乡下佬模样的青年是南锡城一个面包铺老板的儿子,名叫德鲁奥。

这个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德鲁奥将军。他在拿破仑军队里服务,在同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

巴罗让贤

巴罗是牛顿的老师,是剑桥大学数学讲座的首任教授。

巴罗发现牛顿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就把牛顿弄来当自己的助手,使牛顿得到进一步的深造。经过巴罗两年多的精心培养,牛顿已对当时科学前沿阵地的情况了如指掌。

又过了两年,牛顿在学业、知识、创造性的新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巴罗看到自己学生的进步,并正在超过白己,感到十分高兴。这时他已经把牛顿当作自己的朋友了。

如何帮助牛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的贡献呢?巴罗又动了一番心思。为了给牛顿创造独立工作和晋升的条件,年仅39岁的巴罗,在任职六年之后,毅然决定让贤,推荐牛顿当上数学讲座的教授。

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瑞典乌菩沙拉大学的教员赛拉西博士,手拿一篇论文,匆匆地去找路得伯克博士。

“您看看这个!”赛拉西把手里的文稿递过去。

这是一篇根据雄蕊及雌蕊数同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文章,路得伯克读完,说:“精彩,有见识。谁写的?”

“林耐。”

“谁是林耐?”

“是咱校的一个学生。”

“啊,了不起。”

赛拉西告诉路得伯克,一天,他路过校园,看见有个学生观察植物都入迷了,便向他提了些问题,谁知那个学生对答如流,准确无误。于是就要求那个学生住到自己家里,一面学习,一面帮助做些研究工作。不久,林耐(瑞典植物学家,1707一1778)向赛拉西学了不少东西,就写出了这篇论文。

“快请林耐来吧。”路得伯克急不可耐了。

林耐来了。他们一见如故。从此他们共同观察植物,讨论问题。当时,赛拉西正想把《圣经》里所载的各种植物加以考察,编成书。在他们团结互助,密切合作下,书很快就完成了。

林耐认真向这两位老师学习,学业大进。看到林耐的长进,路得伯克高兴地向学校提出,自己年迈体衰,要求让林耐接替他掌管学校的植物园,兼做教师。学校同意了。林耐到职后,不到一年,就做出了成绩。

他们三人也更加亲密无间,不久就由林耐为主编出了《拉菩朗植物志》。

后来林耐成了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他深情地回忆道:

“同赛拉西、路得伯克老师的合作,是我取得成功的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