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的总体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很快,逐渐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单一国有银行体系。
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大型商业银行5家,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分别为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43家,城市信用社11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6家,农村信用社3056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37家,信托公司58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91家,金融租赁公司12家,货币经纪公司3家,汽车金融公司10家,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57家,营业网点19.3万个,从业人员284.5万人。
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78.8万亿元,负债总额74.3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4万亿元。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40.1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类机构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50.9%、15.0%和11.0%。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1.4%,基本保持2008年底的水平,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100%。
二、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发展历程
(一)1949年以前的银行体系
当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建立起自己的银行体系时,中国金融业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高利贷性质的钱庄(起源于明末)和票号(起源于嘉庆年间)。钱庄主要从事存、放款业务,票号则兼营汇兑。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商品和资本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欧美资本家来华经商者日益增多,为贸易和商业服务的资本主义商业银行也开始陆续在中国设立。1845年中国出现的第一家新式银行是英国人在广州开设的丽如银行。1897年5月27日,经清政府核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国自办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诞生,开辟了中国金融历史的新纪元。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由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掌管多家洋务企业的盛宣怀创办。其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办法模仿汇丰银行,在业务上除经营存款、放款外,还兼办代收库银的业务,并被清政府授予发行纸币的特权。
1927年以后,国民党当政期间,逐步进入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机构的阶段,除由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外,还先后兼并控制了历史悠久但规模较小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间接控制了江浙财团的“南三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及被人称作“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1935年,全国有商业银行165家,到1945年8月,银行总行达416家,分支行达2575个。除日本设在东北的一批地方性小银行外,1936年即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在华的外国大银行有32家。
(二)新中国银行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改革开放以前的银行体系(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行体系,是在解放区银行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接收官僚资本金融业、整顿私人资本金融业而建立起来的。1948年12月1日,在原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及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发行各解放区统一流通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迁往北平。当时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迅速建立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同时,人民政府决定取消外商银行的在华特权,整顿和改造私人金融业。故此,外商银行在华特权和巨额利润消失了,多数外商银行相继申请歇业。中国人民银行在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的过程中,按行政区划,先后建立了总行、区行、分行和支行四级机构。到1951年年底,除西藏和台湾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都建立了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全国性的大银行。同时,还增设了专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它们都先后并入或直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由此形成了新中国的金融体系。这些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社。
(1)农业银行(主管农村金融)。早在1949年2月,在接收国民党农民银行和合作金库的基础上,组建了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银行,1950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1951年农业银行恢复,1952年因精简机构再次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在进入农业合作化高潮之后,1955年3月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但于1957年又被撤销。为了加强对国家支农资金的管理,克服1958年以来农业管理资金管理上的混乱现象,1963年10月,国家为加强农业工作,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国家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和农村各项资金的统筹安排,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次成立农业银行。此次农业银行直接归国务院领导,1965年精简机构,又被归入中国人民银行。
(2)中国银行(主办外汇业务)。其前身是清政府于1904年成立的官商结合的“大清户部银行”,后于1908年改组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称为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从1928年起专营汇兑业务,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确定为公私合营性质,后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办理外汇业务。
(3)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办理国家基本建设业务)。1954年9月9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3月26日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其任务是经办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使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部门、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1958年,建设银行对外保留名义,对内改为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司。1962年,建设银行恢复,1970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1972年国务院批准其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再次单设机构,复归财政部领导。
(4)农村信用合作社。我国1949年就开始试办农村信用合作年社,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会议,决定正式在全国农村发展这种金融机构,之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快在全国推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其他金融机构均有过重大的变化,唯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比较稳定,不仅机构一直存在并有所发展,而且在商业化改革前始终处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之下。
2.改革开放以来的银行体系(1979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形成,其途径为两条: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或新建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二是新建一批商业银行。
1979年开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先后分设出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随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济实体。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也开始形成。专业银行建成后,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经营管理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化
①改革传统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从1980年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管理体制,到1985年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政策,迫使专业银行逐步做到资金供求平衡,使它们有更多的信贷资金经营权。20世纪90年代,对专业银行进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试点,开始实施审贷分离,依法管贷以及指标考核评比稽核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专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②实行业务交叉相互竞争。各专业银行在保持业务特色的同时,都开办了城乡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银行和企业之间可以自由选择。通过业务交叉、打破垄断,通过在各专业银行间形成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其管理、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进入市场并加快资金的流动。随着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贴现市场、外汇调剂市场等货币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建立,各专业银行利用信贷资金周转过程的时间差、地区差、行际差,以及在金融市场上相互拆借、平衡资金头寸的暂时性余缺,提高资金使用率。
④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各专业银行各自进行试点改革,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承包制和岗位责任制,并把经营成果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由机关化管理逐步向企业化管理过渡。
(2)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
1993年10月,国务院做出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决定,加快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进程。
①成立政策性银行。1994年,国家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把国家专业银行所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划归政策性银行,使专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事商业性金融业务。
②新建立一批商业银行。继1987年重组交通银行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渤海银行等一批商业银行。1996年后,在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改组的基础上,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城市商业银行。这些大银行大都采用股份制形式,一开始就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商业银行的原则运作。由于这些银行实行新体制,没有历史包袱,经营比较灵活,发展相对较快。
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用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当年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满足《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1999年,政府又相继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国有商业银行1.5万亿元不良资产予以剥离。2002年,中央更是明确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并开始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从2003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到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整整用6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沿着注资、股份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的改革路径,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
④2005年,邮政业务与储蓄业务分开,成立了国家邮政银行。
(3)银行业法规的不断完善
199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责,确立了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规范了商业银行的权利和义务。2003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这三部法律对涉及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分工、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运作等问题做出了前瞻性的法律制度设计,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留下了空间,这三部法律是完善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里程碑。
思考题
1.什么是商业银行?它具有哪些基本职能?
2.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哪些?怎样贯彻这些原则以及怎样协调这些原则之间的矛盾?
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
A。金融百货公司
B。以贷款为主
C。以吸收存款为主
D。以表外业务为主
2.商业银行的()被称为第一级准备。
A。贷款资产
B。证券资产
C。股票资产
D。现金资产
3.最早的商业银行产生于()。
A。英格兰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4.商业银行是()。
A。特殊的金融服务企业
B。一般企业
C。国家机关
D。事业单位
5.最能反映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区别的职能是()。
A。综合性职能
B。信用中介职能
C。信用创造职能
D。金融服务职能
6.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形成是在()时期。
A。改革开放以后
B。“文革”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计划经济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
A。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
B。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
C。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
D。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
2.商业银行的性质是()。
A。具有金融服务职能
B。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
C。是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D。追求贷款数量最大化
3.总分行制的优点包括()。
A。分支机构较多,分布广,业务分散,因而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资金
B。银行规模较大,易于采用现代化设备
C。由于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宏观管理
D。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4.独家银行制的优点有()。
A。限制银行业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
B。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C。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
D。各银行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大,经营较为灵活
5.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包括()。
A。信用创造
B。支付中介
C。宏观调控中心
D。信用中介E。经济运行中枢
6.1994年,我国先后成立了()等政策性银行。
A。厦门国际银行
B。农业发展银行
C。中国进出口银行
D。国家开发银行
E。深圳发展银行
7.2003年,我国修订的有关银行业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三、判断题
1.商业银行是一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的特殊企业。()
2.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没有不同。()
3.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5.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商业银行的特殊职能。()
6.在西方,银行最初是在商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