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11

第11章 亚美尼亚马服君家族后裔

马服君就是战国时的赵国名将赵奢,其被视为马姓的血缘始祖。马姓在姓氏学家眼中是被列为“以邑为氏”一类的。汉·郑樵《通志》:“马氏,即马服氏,嬴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服’为‘马’……”明确记载了马姓出自赵姓。

而发源地为邯郸,史载,战国末年,秦军20万所向无敌,征伐韩国,困韩军于阏与。韩赵本唇齿相依,自然求救于赵。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蔺相如、廉颇、乐乘等老将说:“阏与道险且狭,救之不便。”只有赵奢沉默不语,赵王问他,赵奢说:“道险且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奢受命解围。赵奢不仅枭勇,而且深谙兵法。他采取增垒浚沟,坚壁不进以自固的谋略来迷惑敌人,神出鬼没地抢占制高点,终于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位与蔺相如、廉颇相并,名入赵国七贤之列。

“马服者,言能驭马也”(《古今胜氏书辩证》)。

赵奢死后葬于紫山,紫山由此而名马服山。赵奢不仅是赵国的忠臣良将,作战有勇有谋,而且不畏权势,刚直不阿。作田部吏时,不论贫贱、富贵、贵族、平民,皆一视同仁,依法收取租税,就连国戚平原君也不例外。

赵奢死后,一场陷赵国于衰落的长平之战却使赵奢的后人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并直接催生了马姓。

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秦赵之间进行了先秦时期规模最大、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其间,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老将廉颇,改用只会空谈而无实际经验的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赵括一反廉颇筑垒自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的策略,大举攻秦,被秦将白起用迂回之术大败,40万赵军全部覆灭。这场战争为赵国的灭亡种下了祸根,自此,赵国一蹶不振,几十年后为秦所灭。赵奢的子孙深以赵括为耻,改用赵奢封号“马服”为氏,后来就简写为马氏。

因一次兵败而拒绝姓赵,改用曾给族人带来荣誉的封号为姓,这是一个多么不屈而富有血性的族姓啊!

东汉名将马援的先祖即赵奢。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为新莽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终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候。在进击西北羌人、北方匈奴、乌桓、南方蛮夷及交趾等战争中建立威名。建武二十四年(48年),病死于南征五溪蛮的军中。

马援是东汉别具一格的名将,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马援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四境的安宁,他西定陇右,南平交趾,北御匈奴,最后,死在疆场,以马革裹尸。堪称东汉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所以,终汉一代,马援家族都是名公贵族。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父子乃是马援的第六、七代孙,但他们又是政治斗争中的悲剧人物。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韩遂等西北名将,联兵十万进军潼关,反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将曹操打得“割须弃袍”,狼狈逃跑。后曹操以离间计收买韩遂,击败马超后,即把身在中央、官任卫尉的马腾杀死,并“夷三族”。在邺都及许昌的马氏家族也遭到灭门之祸。马超辗转投靠汉中张鲁,因见张鲁庸弱,“不足与计事”,又辗转投奔刘备,被封为平西将军,后更名列蜀国“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家属留在汉中,后张鲁降附曹操,大杀马超的家属,几无遗漏。所以,后世常为马氏家族的厄运惋惜。然而,天不绝忠臣之瓜祑。有一名马氏孤儿,侥幸逃脱族诛之祸,且复兴马氏家族于异国。

亚美尼亚的一本古籍明确记载,亚美尼亚的马氏来自遥远的中国。这就是亚美尼亚古代著名历史学家莫夫谢斯?霍列纳齐著的《亚美尼亚史》。

《亚美尼亚史》明确记载,马米科尼扬家族的始祖名为马抗(也译马姆贡),公元三世纪由中国迁徙而来。马抗自称其祖为中国的一位国王,名叫“阿波格”。后马抗因罪而出走波斯,中国皇帝向波斯追缉,并扬言如波斯不交出马抗,就对其发动战争。当时波斯萨珊王朝的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不想交出马抗,也不想因此得罪中国,就让马抗投奔其属国——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收留了马抗。后来,马抗因战功获得亚美尼亚国王的欢心,将达隆省分封给马抗。并按亚美尼亚姓氏的习惯,赐马抗姓马米科尼扬,与亚美尼亚其他的本土姓氏相比,马米科尼扬这个姓氏就显得很特别了。亚美尼亚的马氏家族从此肇始。

考诸史书,马抗的始祖为赵奢。赵奢是战国时赵王的儿子,以善于用兵著称。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

阿尔达希一世统治时期在226~240年,蒂里达特斯二世统治时期在217~238年,都在马氏族诛之后,时间相当。再参照马家姓氏、中国追缉、冒称帝王等情况,马抗之为马氏后裔,就若合符契了。至于“阿波格”之冒名,似乎又是马抗自称“伏波么”即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裔的字音演变。冒称帝王之裔,乃马氏先祖,世为赵王,也于史有据。中国历史上名门巨族在政治变乱中遭到族诛之祸而终有幸运逃脱的孤儿之悲剧不一而足,民间历史演义小说中更是常有所见,如赵氏孤儿。三国时期马超家族后裔远遁亚美尼亚,并保存马氏一脉于亚洲西部之说,有亚美尼亚历史典籍可作依据。

《亚美尼亚史》是亚美尼亚史籍的开山之作,莫夫谢斯在亚美尼亚享有“史学之父”的美誉,他大约生活在公元五世纪,距离马抗来亚美尼亚仅200年左右,这段史实应该可信。

那么马抗到底是谁的后裔呢?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苏仲翔先生也在浩瀚的史书中终于找到了线索,他除考证出马抗来到亚美尼亚的时间与亚美尼亚的史籍记载相当外,又参照马抗的姓氏、家族被诛和被中国皇帝追缉等情况,认为马抗为马超后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此外,据史书记载,马超家族带有羌胡血统,与西边的各国关系良好。有学者认为,马超统率的部队“不尚弓弩”,而擅长使用西式的长标枪等武器,行军作战采用西式密集军阵,马超本人也穿类似当时西方国家的铠甲。上述情况表明,马超家族和中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超之子为逃避追杀,选择到中西亚避难是合乎逻辑的。

还有,就是阿尔达希尔一世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交出马抗,由此可见马抗应该是名门之后,不是一个中国史书上不记载的普通家族的后人。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亚美尼亚,不仅所有姓马米科尼扬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几乎所有的亚美尼亚人也都知道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马氏家族后裔英雄辈出,为亚美尼亚的独立、自由而奋斗不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为亚美尼亚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民族英雄——瓦尔丹?马米科尼扬。在位于首都埃里温市一个广场上,就耸立着瓦尔丹?马米科尼扬的雕像。跃马挥剑,指挥若定。

公元五世纪中期,为加强对亚美尼亚的统治,波斯当局强迫亚美尼亚人改信玛达教(拜火教的分支),引起了亚美尼亚民众的强烈反对。450年,东亚美尼亚出现全民起义,起义军的统帅就是马抗的后代瓦尔丹?马米科尼扬。起义遭到波斯当局的残酷镇压。451年,双方在阿瓦赖尔(现伊朗境内)进行决战。在战前的誓师大会上,瓦尔丹?马米科尼扬说:“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这句话后来成了亚美尼亚人家喻户晓的名言。

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双方死伤惨重,瓦尔丹?马米科尼扬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斯当局也做出了让步,不再要求亚美尼亚人改信玛达教。

482年,东亚美尼亚再次爆发了反对波斯人统治的起义,在瓦尔丹?马米科尼扬的侄儿——瓦安?马米科尼扬的领导下,最终迫使波斯当局签署和约,使亚美尼亚实际上恢复了自治地位。

从此,瓦尔丹和瓦安?马米科尼扬就成了亚美尼亚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象征。1991年亚美尼亚独立后,特设立了“瓦尔丹?马米科尼扬”勋章,表彰为争取国家独立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马米科尼扬家族已成为亚美尼亚人骄傲的家族,因为这个家族,他们对中国的友好融进了历史和记忆中,在亚美尼亚,有一则流传很久很广的传说:远古时,当地有一对兄弟,年长的一位去了东方,他的后代成了中国人;另一位留在当地,后代就是亚美尼亚人……

如今,亚美尼亚的马米科尼扬家族人丁兴旺,各行各业都有。中亚一些国家也有许多马米科尼扬家族的人。在埃里温也成立了马米科尼扬家族联谊会,除联络马氏家族外,更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中国和亚美尼亚的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