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原本相敬如宾的小夫妻产生了隔阂,尽管两个人都极力地维 护着婚姻关系,也善意地帮助对方的家人,但何建国总是用农村的习俗处 事,而顾小西也无法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无法调和的矛盾使两个人的心越 来越远。
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很高,很多女性观众看完了以后都在谈论着剧中 的情节。一些女人曾经认为:“结婚是两个人拘事,管别人怎么想呢?就 算他的家庭与我不合也没关系,将来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谁管得着我们 ?”
然而,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大家便有所触动,看来结婚并不是两个人 的事啊。
在结婚前,我们都会去拜见双方的家长,对两个人的家庭做一些基本 的了解。有些女人不太喜欢男方的父母,觉得生活方式和观念上有些差别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我嫁的是他,又不是他家,他的家庭是 好是坏和我没有关系,只要我和他彼此相爱就够了,因此并没有进行积极 的努力,改善不良的关系。
这种做法看似前卫、有个性,其实却忽略了一些事,那就是一个人从 小生活在某种环境下,他的思维和行为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不自觉地 去模仿周围的人。这种习惯会一直存在他的潜意识中,可能是终其一生也 无法改变的。
假使你不喜欢男朋友的家庭,却并没有在他本人身上发现你所讨厌的 因素,那可能是你对他的了解不够,或是他没有在你面前完全暴露出真实 的自己。
另外,一些女人还会有这样的想法:结婚后我和丈夫会组成自己的小 家,彼此都会以我们的家为中心,凡事先想小家庭的利益,就算他总是不 能脱离开原本的家庭,我也可以慢慢地将他拉拢到我这一边。
这种想法更错误。即使你们结了婚,也不是彼此的私有财产。他不仅 仅属于你,属于你们的家庭,还属于生养他的父母、关心他的亲戚及好友 。一旦你与他的家族发生利益冲突,他不可能100%地向着你,多多少少 也会偏袒他们一些。而且他也会认为,既然你嫁了他,那么爱屋及乌,你 的爱也应该延伸到他们身上。
当你想和某个男人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时,一定要事先作好心理准备 ,你面对的不只是单一的伴侣,还有他身后庞大的社会关系网。
不要去想“他很爱我,会为了我而做任何事,婚后我可以慢慢改造他 ,让他的心里只有我们这个小家庭”。这绝对是一种错得离谱的想法。你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他要求你疏远你的父母,你会答应吗?恐怕你再爱他 也是不可能答应的,因为对伴侣的爱和对家人的爱根本是无法放在一起相 比的。
同样,他也不可能接受你的改造,为了小家庭而疏远大家庭。如果你 没有想明白这一点而贸然动手改造他,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一场没有硝烟 的战争,而最终你也不会成为胜利的那一方。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但双方的家庭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谁也不可 能结了婚就不顾父母的感受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男女双方社会环境 的扩大化。也就是说女方要渗入男方的家庭、朋友关系网中,而男方也要 渗入到女方的社会关系网中。也就是说,你在接受另一半的同时,也要接 受他的家人、朋友等等复杂的连带关系。
夫妻双方的关系会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若两个人能维护好这张关系 网,就是好的影响,反之则是坏的影响。
婚姻就像一棵大树,树干是夫妻,他们是婚姻的主体;树枝是夫妻双 方的家人,他们虽然在婚姻里不占主要位置,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树的叶 片是夫妻各自的朋友、同事,他们看似与树的主干无关,但其好坏也会影 响到主干的生长。
假如你希望自己的婚姻能拥有更多的幸福和美满,那么就首先要融人 大家庭。就算他的家庭不是你喜欢的,也不要抗拒,应该多与他的父母接 触,慢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习惯,多包容他们,不要耍小姐脾气。
也向孩子伸回手
周末我去同事家吃饭,她家有一个8岁大的女孩,上小学二年级。小 女孩唇红齿白,很是乖巧可爱。
吃饭时,同事做了最拿手的红焖鸡,热情款待我。小女孩吃得津津有 味,可奇怪的是,她一边吃,一边把鸡骨头剔出来,放在妈妈碗里。
我忍不住问道:“你为什么把骨头都给妈妈呢?”
“因为妈妈最喜欢吃骨头,所以我把骨头都给妈妈吃。”小女孩眨着 大眼睛,很认真地回答我。
我看了同事一眼,她冲我笑笑,什么也没说。
饭后,小女孩下楼去玩。我便和同事闲聊。“我怎么不知道你还爱吃 骨头呢?你不是最讨厌啃骨头了吗?每次在公司吃午饭的时候,你连骨头上 的脆骨都不吃,说不好嚼。”我揶揄她。
“那不是想让孩子多吃口肉嘛。”她白了我~眼,“你啊,等你当上 妈了,就知道我的苦心了。”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很多孩子都是在这样的“谎言”中长大的,包括 我自己。小时候,我的妈妈也专“爱”吃鸡骨头、鱼头、鱼尾或者一些我 不爱吃的青菜,她总是把餐桌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自己只吃些我吃剩的 饭菜。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只知付出,从不知索取。但 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我认为不尽然。
现在很多家长都说孩子总是长不大,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的苦心,尤 其是独生子女,其身上的自私性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真的是孩子天生自私 吗?不是。
每个人都在讲爱,但有很多人不懂爱,不会爱。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 在一种陈旧的教育方式下,习惯地伸出手,接受父母的给予,而从没有往 父母的手心里放过些什么。
在他们看来,父母是强大的,并不缺少什么,更不需要自己为他们做 什么。就算孩子们肯给予,也完全领会不了父母真正的需要。
就如同我同事的女儿,你能说她不孝顺吗?她能想到把妈妈最“爱” 吃的骨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就是孝顺的行为。只不过她太小,不理解妈妈 的苦心,更没能明白妈妈所谓的爱吃,只不过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心爱 的女儿。这种孝顺的举动,竟然成为了可笑的自私。
错不在孩子,错在父母!
后来,我曾经把这件事讲给一位挚友李老师听,并与她探讨。李老师 是位教育学家,曾经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现在专门研究教育理论,著有 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
李老师很认同我的观点,她说:“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自我实现论 ,很强调完美的人性,就是要让人懂得合作和友爱,以及把求知的潜能充 分发挥出来。自我实现的成就与孩童时期的情感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如 果一个人从小不懂爱和尊重,长大后就很难做到自我实现,他的人格也是 缺失的。很多家长,尤其是慈母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爱施予孩子,却不 懂得对等地索取爱,这会使孩子失去爱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分享幸福,也 不能与他人共担愁苦。”
李老师还给我讲了一位犹太母亲的育儿故事。有一位犹太母亲,她虽 然没什么钱,但却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她常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长大后,老大你要给我买幢舒适的大房 子,老二你要给我买辆漂亮的车子,老三你要……-”
她经常会向孩子们提要求,而孩子们呢?非但没有觉得母亲不爱他们 ,反而更加珍惜亲情和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学会了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回 报别人。
很多年以后,年迈的犹太母亲终于得到了回报,她当初向孩子们提的 要求全部实现了。她慈祥地笑着说:“我并不需要孩子们给我什么,这种 索取只是给他们一个目标,一种教育。”
天下的母亲皆是如此,从心底里并不要求回报,然而想法是一方面, 做法又是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应该学会向孩子索取,否则孩子将来就不 会有回报的意识。不仅不懂得回报父母,也不懂得回报他人,在人际交往 上也会吃很大的亏。
李老师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两个个案。
有两个孩子,家庭环境都不错,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其中一个孩子叫管名,他的母亲常说:“名名是我的希望,只要他成 绩好,将来有出息就行,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他操心。”
后来管名的父亲做生意失败了,家庭收入一下子锐减,不能再像以前 一样什么都买给他了。
可是管名一点也不能体凉父母,还是跟他们要名牌运动鞋,名牌山地 车,什么流行就要什么,如果不给他买,就大发脾气,觉得在同学面前抬 不起头,甚至还用迟到、旷课来威胁父母。
管名的妈妈很伤心,曾哭着向李老师倾诉:“以前我们有钱,名名要 什么都行,可是现在他爸爸赚不了那么多钱,每个月的钱刚刚够吃喝的。 我以前不用工作,现在为了这个家又找了个临时工,起早贪黑的。我们受 再多的苦也从来没跟名名说过,不希望他担心,只要能好好学习就行了, 可是他怎么这么不懂我们的苦心呢?”
再说另一个孩子裴毅。他和管名的家庭情况很相似,原本环境不错, 可是也遇上了变故,父亲下岗了,母亲工资不高,爷爷又得了重病住在医 院,家里的情况一下子变差了。可是他的成绩并没有下滑,心情也没有什 么变化,仍然是整天乐呵呵的。
李老师对裴毅进行了家访,希望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帮 助他。裴毅的母亲热情接待了李老师,一提起儿子,她就很高兴地说:“ 家里的情况不好,我们也没有瞒他,把实情都告诉了他。本来我也怕告诉 他以后会影响他的心情和学习,但又一想,儿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家里出 了‘什么事理应让他知道,让他分担。儿子也很懂事,知道以后还安慰我 们,让我们不要难过,他会照顾自己,让我们把时间多用在他爷爷身上。 有一次,他还拍着胸脯对我说:‘妈,你放心吧,等以后我大学毕业了, 你们就不用受累了,我会赚钱养你们的。’呵呵,我们不用儿子养,只要 他能够懂事,体谅家里,把学习搞好,就是全家人最大的满足了。”
曾经多么相似的两个家庭,可如今又是多么大的反差啊。我们不能简 单地责怪管名的冷漠自私,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向他索取过什么, 这使他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父母的养育,不懂得人活着是要付出的。
而裴毅则不同,他的母亲把家里发生的幸或不幸的事情都告诉了他, 这就相当于在向他索取帮助,索取体谅,锻炼了他爱的能力。
母亲是伟大的,总是无私地照顾孩子,却总是忘了索取 回报。爱是 双向的情感交流,当你向孩子施予爱的时候,也 尽管向他伸出双手Ⅱ巴 ,让他懂得爱、付出爱,真正领悟爱的 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