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每个人的动机和愿望都不尽相同。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自己,寻找一份让自己感到舒心的工作。尽量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
一位美国知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指出,或许我们可把半个世纪以来给求职者的“金玉良言”浓缩成一句:“要选就要选工作机会多、飞快成长的行业。”从小到大,不知有多少人对我们面授机宜,要我们赶快投身到最热门的行业,努力谋一个“铁饭碗”,成为“人上人”,一生就不愁吃穿、可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再怎么没有保障的工作,都有人不顾亲友的忠告,誓死不渝。投身一个行业,有如恋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大脑完全不受理智、逻辑或是既定法则所指挥。通常,未来愈不可预期,愈令人觉得兴奋、刺激。行业的选择,也许就是一生最大的冒险。
不要每下一个决定就等着验收成果。也许短期看来不错,长远来看可能就觉得荒诞不经了。不管未来学派如何断言,还是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如何。
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或许走错了路,或是绕一大圈,但若你能忠于自己,随时检视自己所需,还是能一步步接近成功的目的地;假使你能注意市场动态,机会是唾手可得的。不要因为大家都往同一条路走,就认为自己也该亦步亦趋——那条路对你来说也许并不合适。
若是在眼前有两份条件相当的工作要你挑——一个热门、发展迅速;另一个成长虽慢,但已在转变中。你会如何选择?前者提供立即成功的机会,后者则有无限的潜力;一者为安定,一者为冒险,你要哪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成长较慢,但潜力无穷的行业。,
求职要有所获,首先要凭着直觉,并根据正确的资讯做理性的判断。这种做法可以像商品买卖一样科学。要是你不正视自己,错失了时机,就后悔莫及了。
有一种愤世嫉俗的人看到任何新发明都嗤之以鼻,立体音响、彩色电视、个人电脑、激光唱片等,都不屑一顾。就拿有线电视来说,20多年前刚起步时,只是大众传播业的一颗小卒子,很少有人正视它的存在。然而,当时就有人预测“未来将是有线电视的天下”。
很快地,有线电视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当初的倡导者终于取得了胜利,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跟广播电视百分之百的普及率相比,有线电视仍然略逊一筹,然而这个行业的发展却是不可限量的。正如《未来的冲击》的作者托夫勒所言,未来的世界势必走向分化,所谓的“大众”,也将为许许多多的小众所取代。一家先进的有线电视公司宣称,其客户很快将有500个以上的频道可供选择。
对一个由不同族群所组成的社会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媒体吗?不要以为传统就是理所当然的,要不断质疑才能有新发现。
另一方面,诸如前文以反复强调的,许多的所谓热门行业,也许只是昙花一现。
好比流行服饰与热门音乐,今天最受欢迎的,也许明天无人问津;以往,美国政府预算首重国防和太空计划,但由于潮流演变,今天已纷纷遭到削减;当年以招揽公共工程大赚一笔的公司,今天由于政府勒紧裤带也饱尝风霜,暂时不再雇用人员……这些消息一传到理工学院,马上掀起一阵“大旋风”,天天有人转系——航空、机械工程跌停,电机和化学工程的行情又大为提高——这种“一窝蜂”抢搭热门列车的作法,实在是错得离谱。
许多公司也许正紧缩预算,但不会一直不雇用人员。久久不雇用新人,很快就会发生人员短缺的现象,就如同原本供过于求的工程师,转眼间又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同样地,如果经济不景气常常导致房地产交易冷清,价格跌幅有时可能达到50%。房地产若一蹶不振,相关行业诸如建筑、水电、家具、装潢等行业也会受到打击。然而房地产经纪人、建筑业者、承包商等是不是别无生机了?有的愈挫愈勇,工时延长并更加卖力,发现了以往不曾想过的生存之道,等到暴风雨一过,比起从前一路顺风之时能力更强。历经一番磨炼,才能增进求生的技能。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银行、投资业,大起大落有如云霄飞车上天下地。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扩展期后,步入70年代的稳固期,到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狂跌,5000亿美元票值顿时化为乌有,之后才又慢慢攀升至1991年中的繁华。我们不要忘了这个教训。
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目光一定要尽量长远一些。不要因为一份工作可短期坐收渔利,就一头栽进去。最好找一个能刺激自己成长的工作,以开创属于自己的机会。即使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永远有空下来的位子;难就难在如何寻觅。某些领域机会较多,有些则需要“挤破头”才能有一席之地。
通常令人瞩目的行业,诸如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广告、时装等,都不易打入;但若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就立马会给自己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竞争激烈并不代表你永远都没有机会;不战而退,最令人惋惜。
以马拉松比赛为例,是否所有的参赛者都有像健美先生那样的身材、机器人那样的耐力?果真如此的话,你是不是想脱下跑步鞋,回家算了?假使你已为这场比赛练习了很久,转身离去则是懦夫的行为。要进入竞争激烈的行业,也是如此;如果自认有才华、冲劲、创造力,却连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就放弃了,也是一种“遗憾”,没有人会同情你的。不要只感叹“我本来可以……”这个世界有太多“本来可以”的人,天天怨叹“心事谁人知”。不要动不动就自怨自艾:“要是当初我不计较报酬,今天早成为出色的文案高手了。”或者说:“当年我为什么不肯屈就呢?不然现在就是杰出的广播节目制作人,用不着在这儿听他们电台的烂节目。”这些都是空洞的借口,批评别人总是不必费什么工夫,然而踏出第一步,得要有胆量和冲劲。
不管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需求人员是多是寡,只有努力不懈的求职者能获得最后的胜利。除了渐渐没落的农业,许多产业成长虽慢;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却相对非常多。
科技进步,使得许多人丧失了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非主流行业的兴盛。比方说家庭用品、健康食品等。由于现实所迫和人格日益成熟,常使一些理想主义者不得不成为脚踏实地的人。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叛逆之风大行,也启迪了不少求职的美国年轻人。到了今天,许多人都能在求生存与个人的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传统的求职法和“靠一个工作吃一辈子”的想法已经被推翻了。机会的大门为你而开,你可以选择任何一条路,勇敢地去干吧! 你的条件应该与所申请的工作相匹配 在美国想找一个赖以生存的工作并不难:到餐馆打工、到别人家当保姆、替别人割草除尘,只要肯放得下架子、吃得了苦头,你总会找到能赚钱的差事。然而,如果要想找一份可以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可以把你苦读硕士、博士的知识学以致用的话,恐怕你要首先学会摆脱掉那种传统的“学位越高越可以优先录用”的思想,学会不失时机地包装自己和推销自己,否则,你会在一次次的求职碰壁中开始怀疑自己。
玛丽便有过求职的失败,她曾一百遍,一千遍地问自己“我是谁?我能干什么?”
那时最让玛丽接受不了的事实是:她并未与人竞争什么高位。她曾有过10年电视编辑和记者的经验,她并没有试图用刚刚得到的行政管理学的硕士学位去篡夺某个经理位置,她只是想获得一个珠宝公司的普通店员的位置而已,而且是半工!
这次求职从一开始玛丽便处于被动地位。一天,她和丈夫沙德到一家珠宝店去换戒指——戒指是沙德为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送给她的一个意外惊喜。
结果,玛丽戴上后小了一圈。好在美国买东西可以换到你满意为止,戒指换了,玛丽满意地戴在了手上,这时女经理却突然问她做什么工作。
“家庭主妇!”玛丽随口说了一句。其实,那时她已经拿到了MBA文凭,并且也开始从事一些国际经贸活动。但是,玛丽更喜欢脚踏实地地过着一种平实的生活。
女经理信以为真,并且说玛丽这样的气质和穿戴应该到她们店工作才对。玛丽以为她是讨好顾客而已。所以推说儿子还小,放学回来总希望家里有个人在。
谁知,越说越多,女经理却说像玛丽这种情况可以做半工,既照顾了家,又不浪费自己的能力。说着就把一张申请工作的表格塞到她手中,并说:“如果你感兴趣,三日后可把表格填好送回来。”为了不扫她的兴,玛丽把表格放到了皮包里。
从珠宝店出来,玛丽对沙德说:“笑话。就凭我,跑到这里给他们站柜台?”
一直没表态的沙德这时搭话了:“也许你应该考虑。这家珠宝公司是美国最大一家珠宝公司,它在美国五十个州都有分店,如果你有机会在这家分店工作一段时间,这不仅对你学习经商有帮助,而且对自己在美国的经商背景也有好处。”
言之有理!三天后,玛丽把申请表格填好,连同她的简历一起寄给了珠宝分店。
由于玛丽的简历是经验丰富的沙德帮助整理的,所以言简意赅,称得上一目了然。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把管理硕士的一栏抹掉,并且没敢注明自己在商界还有一官半职的头衔!
第一关顺利地过去了。玛丽获得了第一个面试机会。
由于怀着有一搭、无一搭的心情,加之她是经理推荐的,所以,当女经理递给玛丽一份77道问答题的试卷时,她并没有感到紧张,只是心里嘀咕着这家公司有些小题大做而已。
第一道题:你认为你自己的能力属于普通人的50%?25%?5%?
玛丽在25%上划了一个勾。她想:我的能力能超过75%的人,足矣。
女经理扫了她的答案一眼,不以为然地说:“难道你的能力仅在25%的那一类中问吗?你应该相信你自己的能力属于5%的那一类,这样会说明在100个人中间,你超过其它95人。只有自信才能胜任工作!”
于是,她涂掉25%,在5%的一栏划上个勾……
很快,玛丽得到了第二面试机会。这次老板亲自和她面谈。玛丽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所以,她在主管聘职的老板面前“自我膨胀”起来,居然在兴致所至的时候把自己的硕士学位也端出来。结果,和蔼有加的老板马上严肃地问她为什么要屈就他的属下……
玛丽知道事情不妙,急忙声明自己需要照顾儿子,故而只能申请半工。如果她推销自己到这种程度也可勉强过关,只是当经理通知她到店里去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储存和结账程序时,玛丽竟得意忘形地把自己的那点老底都兜了出来。结果,说好第二个星期她就可以上班的诺言,却变成了她还要有第三个面试。
不就是卖珠宝的店员嘛,有什么必要这么三番五次地面试!尽管自己开始心有不满,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耐着性子等待第三次的面试。
该面试的那天玛丽接到了女经理的电话,说是老板患感冒不能参加面试,何时面试再等通知。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珠宝店再也没有与她联络,拖了近两个多月,玛丽从无心到有心,从无所谓到祈盼最后结果,整天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她倒不是真的需要这份工作来养家糊口,但是,她需要主流社会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加以认同!两个月间,那种一会儿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既无才又无能的心境几乎成了玛丽和丈夫每天谈话的主题。
最后,沙德在她对自己的能力丧失殆尽的时候指出,她的错误在于不该屈就于低职位的同时又要炫耀自己与其不匹配的高学历和高层次的背景,因为这样会产生两种反效果:
第一、雇主会提出疑问——你为什么要屈就?不论你如何解释,都会给雇主一种失败者的形象;
第二、对上司形成威胁。他或者她会觉得与手下人的关系不好处理,自己的地位和指挥权会受到挑战!
就凭这两条,就足以让这两位掌握是否雇她的雇主裹足不前了。
玛丽后悔自己没有听从丈夫最初的劝导。
为了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玛丽决定放弃对这份工作的祈盼,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说也奇怪,当她不再催问自己何时能得到第三次面谈的时候,那位女经理竞来电话约她面谈。然而,那是一个多月后的事了,那时玛丽已经从失败情绪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正参加另一个面试,所以她婉言谢绝了。
记住:求职人能否被雇主相中,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想要的职务高低,而在于求职人的背景、资历和经验与其所要做的工作相匹配。只有这样,求职人才能在介绍自己时左右逢源!选择能真正鼓舞你的理想职业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人是有福的。”的确如此,特别是对现代人来说,竞争更加激烈,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已非易事,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更加困难。因此,这句话更带有真理性,并且更耐人寻味。但是,人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东西,在几乎所有民族中,在几乎每一个年龄段,你总会发现,总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和抱怨。
对于有的人来说,不管他们所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他们都不喜欢。因为他们是一些喜欢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对一个不喜欢工作和劳动的人,你能指望他做出什么呢?除了失败和平庸,他们一生之中是不会做出什么成绩,创下什么事业的。懒惰乃是万恶之源,一定要牢记:一日劳作,可获一日安眠;终生劳作,可获一生幸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并不是因为他们好逸恶劳,而是因为他们在开始生活的时候,迈出了错误的一步,选择了错误的职业。人们通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对某一工作“不合适”,或者说“不能胜任”。
能自由自觉地选择职业,这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内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有了这盏明灯,我们就有了一个可靠的精神支柱,在岁月的黑暗与迷雾中,你就有了选择正确道路的根据,而不至于徘徊不前,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迷失方向。如果没有目标或者说目标不明确,那么,人生就像一条燃着的湿绳,烟雾缭绕,没有亮光。
在确定目标时,也许,我们的理性会陷入迷误,幻想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正确的目标;但是,这种理性受到蒙蔽后所选择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理性的迷误?我们认为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东西,是不是符合实际?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