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准职业入对行
19814400000020

第20章 五、多付出努力,把握机会打破传统求职观念(3)

人才是时代的产儿,但是在同一时代、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发挥的作用有时会有天壤之别,除了其他条件之外,关键在于能否认清时代,抓住机会。只有当人们不失时机地认识和利用这种历史条件.才能取得成果。当达尔文认识到进化论学说“一旦普遍被采纳以后,我们就可以隐约地预见到在自然史中将起重大的革命”、“一片广大而尚无人迹的研究领域将被开辟”之后,他选下了这一目标,并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l世纪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认识时机,学会抓住时机,是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走向成功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许多有见识的学者对认为看准时机是成功的真谛。美国学者阿瑟.戈森曾问著名演员查尔斯·科伯恩:“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需要的是什么?大脑?精力?还是教育?”

查尔斯摇摇头。“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你成功。但是我觉得有一件事甚至更为重要,那就是:看准时机。”他解释说,演员在舞台上,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是说话——或者缄默不语,都要看准时机。“在舞台上,每个演员都知道,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相信在生活中它也是个关键。如果你掌握了审时度势的艺术,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功,它们会自动找上门来的!”

阿瑟·戈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

为了把握好一切可能机会,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梦想,也要学会看准时机。

经过个人的努力,时机是可以把握的。“弱者等候机会,而强者创造它们”。时机虽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个人的努力,时机是可以把握的。美国有位学者曾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员、总经理、宇航员、政府首脑以及其他获得成功者的多年探访,逐渐认识到成功者绝非因为特权环境、高智商、良好教育或异常天赋的结果,同样也不是一时走运,而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作为负责;认识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标;迎接挑战,适应生活。他把这三点称之为“成功者的优势度”,是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微妙的差别。有的人天赋甚高,却恃才自傲而短于行动,丧失了不知多少成就事业的良缘。有的人在一时走运、初建成果后,便陶醉于快乐而忘记自己面临更多的机会,难成大器。唯有那些创造奇迹之后,忘记快乐、仍清醒地面对和选择无限的可能性者,才终成伟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奇之奇

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奇之奇。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水也会洒出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湿了茶碟时,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他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求得一种求算摩擦的方法——倾斜法,他因此获得了意外惊喜。

富尔顿十岁时,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划船钓鱼。富尔顿坐在船舷上,他的两只脚不在意地在水里来回踢着。不知什么时候,船缆松了扣,小船漂走了。富尔顿没有忽视这种生活中的小事,他发现自己的两只脚起了船桨的作用。富尔顿长大以后,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轮船。

即使是碰上好运气,让你遇到了意外情况,可是由于司空见惯,或者思想没有准备,头脑不敏感,或者粗心大意,或者虽然注意到特殊现象,但不打算进行进一步研究等等,都会使机遇丧失,错过发现、发明的机会。在弗莱明以前,就有其他科学家见过青霉素菌能抑制住葡萄球’菌的现象;在伦琴以前,已经有物理学家注意到x射线的存在;琴纳家乡的不少人都知道感染过牛痘的人,能免生天花,特别是那些挤奶工。但是,由于他们不以为然,而坐失良机。

一百多年前,有位叫莱维·施特劳斯的德国犹太人到美国旧金山去经商。除了别的商品,他还带了些帆布以供淘金者做帐篷之用。但他还没有来得及下船,除了帆布,其它货物都一售而空。一针一线都需从外面进口的旧金山人需求之旺给莱维留下深刻印象。下船后,莱维带着帆布开始了他的“淘金”历程。他几乎立刻就和一位挖金的矿工迎面而遇,此人抱怨道,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帐篷而是挖金时经磨耐穿的裤子。头脑灵活的莱维一点也不含糊,随即和那位矿工一起到裁缝店,用随身带的帆布给他做了一条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亦即今日十分时髦的牛仔裤的鼻祖。那位矿工回去之后,消息不胫而走,大量订货迅即而来。

矿工需要的是耐磨的裤子,而莱维手头只有做帐篷的帆布。如果莱维的头脑不灵活,他就只会后悔自己带错了商品,而失去这次绝好的赚钱机会。这正表明了犹太人经商方面的精明果然是名不虚传。

如何抓住机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平时要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牛顿不放过苹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视吊灯摆动、瓦特研究烧开水后的壶盖跳动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因此而有所发明或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惊奇,引起多数人的注意;有些事则平淡无奇,许多人漠然视之,但这并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

可见,平时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更容易捕捉灵感,把握机遇,获得成功。积极寻找、努力创造时机

经常听到一些人埋怨机会不等,命运不公,总觉得自己碰不到机会。每每看到别人的成功,总是归结为“运气好”,实际上,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一般说来,凡是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反而是那些“没有机会”的苦孩子。

在人类历史中,没有一件事比人们从困苦中成就功名的故事更为吸引人了——人们怎样从黑暗的夜晚达到光明?怎样脱离于痛苦、贫困之中?他们虽只有中等之资,但由于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而终于达到目的。

亚历山大在攻克了敌人的一座城市之后,有人问他:“假使有机会,你想不想把第二个城市攻占了?”

“什么?”他怒吼出来,“我不需要机会!我可以制造机会!”

“没有机会”永远是那些失败者的遁词,不信随便问一个失败者,他们大多数的人会告诉你,“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得不到像别人那样好的机会——因为没有人帮助他们,没有人提拔他们。”他们也会对你说:“好的地位已经额满了,高等的职位已被霸占了,所有的好机会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所以我们是毫无机会了。”

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这里有一点十分关键。你是被动地等待、消极地等待机遇,还是主动地去追求?等待机遇不像是等班车,到点儿车就来,机遇要看你的等待状况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机遇,是不是捉住了机遇,是不是失落了机遇,是不是再也没有机遇,这些都是一种现象。而实质问题在于:你是否在认真地准备着、在刻意地追求着?

在人生当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危机。而危机一词又是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面临的每一个危机里面,既会存在一定的危险,以至造成对我们的极大威胁,同时也往往会带来机遇,带来可以使我们获得再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或者使我们得到更完全的成长以及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种种机会。

就人的心理而言,大部分人都喜欢呆在“安全区”内安分守己。哪怕乏味无聊,不出成绩,也不去碰碰机会。有一位歌剧女演员,她的嗓音非常好,表演也动人,但她只唱一些小角色。她说:“我可不愿意演主角,观众倾听着我唱的每一个音符,整个演出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我,那负担太重了。”这位女演员及许多同一类的人都太胆小了。她不愿意去想一想如果她成功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成才者可不这样,他们认为,机会不能仅仅靠等待。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

英国著名电视女星约翰娜,在成名之前的很长时期中,只能在电视中扮演配角,尽管她当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艺术修养。为了给自己创造机会,她大胆地进行了“冒险”:每拍完一部片子,就找主角一起拍照,然后将照片印成剧照,注明片名、演播日期,并用大字标出自己扮演某某角色。当听到某电影公司将摄制一部新片,她就把这些剧照寄给物色演员的制片人,进行自我推荐。制片人看到她为那么多名演员配过戏,在那么多电视剧中担任过角色,就认定她是个很不错的演员,从而选中了她。就这样,她终于担任了主角,发挥了才能,成长:为明星。

寻找时机,既要敢于冒险,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可能。日本一位青年心理学专家指出1.‘‘青年在不能确认自己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活动和实践,只能是一种逃避和消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必须首先从正视和分析此时此地的我开始。”所谓“确认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认识机会的先决条件。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青年人,都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日常所说的确定奋斗目标,实际上就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考察自身价值到底在哪一领域中才得以最充分的实现,从而确定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这一考察过程当然需要学识与经验,然而,更需要的却是勇气——有敢于面对人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敢于对自己讲真话的勇气。

人的一生,总是有几个大的转机的。大的转机,必有大的变化。没有大变化,也就没有大的发展。而要有大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哲学家培根说过:“造成一个人幸运的,恰是他自己”。

培根说过:“幸运的机会好像银河,它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只有抓住一个一个“不显眼”的时机才能获得光辉灿烂的成功。高学历者千万不要“高不成,低不就”

“博士”和“博士后”代表攀登学位的顶峰,是学子们多年寒窗苦读追求的最高目标。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读出一个博士真是十年寒窗,苦苦煎熬中,终于等来了毕业那一天。然而,博士学位证书带来的喜悦时间并不长,就可能会被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择业的处境有点尴尬,薪水的标准太低而苦恼不已。

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各专业的博士毕业以后,多数都是应该去高校教书、或去研究所做学问。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毕业生越来越多,找工作越来越难。专业水平靠辛苦得到上升,薪酬水平却急剧下降。博士就业的冬天已来临,“读书读到顶”的博士们,也在遭受职场就业寒流。所以,高学历者脚下的路该向何处去,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下面的几点建议或许对高学历的求职者有所帮助:

(1)审时度势,未雨绸缪。

在这样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博士们应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博士生在人们心目中一方面是知识渊博、勤奋刻苦的象征,常常会习惯地仰视,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化身。他们自己也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研究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也越来越大,现实困顿却让不少博士心生困惑,除了生活困顿而外,许多博士生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就业”。“大硕”、“小硕”互相竞争,波及到博士们就业压力触手可及。

(2)拥有真才实学,加强实践。

从目前的市场需求趋势来看,工作平台、工作标准已经比以往的年代提高了。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最受市场的追捧。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更偏重能力而非学历,需要的是能立即上手的“实力派”人才。社会流行多年的“唯学历是举”的人才观已经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博士生则因高校在专业设置、知识教授、能力培养上滞后于社会需求,而造成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弱,在实际岗位上不能很快胜任工作。现在的“注水”硕士、博士太多,顶着“精英”的’光环,鱼龙混杂,毕竟“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于是含金量便开始下降。高学历者需要牢固树立起市场就业和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既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形成自己的求职优势,也增加工作经验,提高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适时转换职业的能力。

(3)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尽管高学历仍然是人才市场上一块好用的“敲门砖”,但是目前由于博士生择业观和心态问题、高学历人才消费虚热开始降温、博士生就业信息不畅等种种因素,导致一向被视若“天之骄子”的博士生也开始感叹工作难找。

千万不要让高学历成为绊脚石,要主动适应当前职场薪资现实,及时调整心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端正就业态度,不要盲目攀比,对自己要有客观准确的定位。尽量做到“高也成,低也就”。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去做下里巴人也是权宜之计。

(4)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博士生们要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为了生存需要,“弃理投文”,“改换门庭”也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办法。

(5)僧多粥少、抓住机遇。

在择业大潮中,面对既有大专、本科毕业的年轻学子,也有工作经验丰富、重新选择的职场老手,研究生多少显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从社会经验上来说,一些研究生确实和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一样,大多懵懂无知。可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工作态度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要讲究实际。面临择业的博士和硕士,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难免会遭到用人单位的冷落。所以就业时早做决断、机不可失;左顾右盼、犹豫不定,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就可能错失宝贵的机会。

只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调整好就业心态,“愿意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就业,其实博士、硕士生的就业道路根本就不困难,依然宽阔无比。 生活的趣味在于适度冒险 每个人都希望能抓住一个机会,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不管改变的是生活形态、你的性格或是人际关系。要过日子就要冒险;不然,没有人敢离开家门,没人敢结婚生子,也没人会去开创新事业。

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与生的冒险特质。最勇于冒险的人莫过于梵姆拉了,他历经了多次大胆的探险,最后在徒步走往北极的旅程中丧命。当然啦,你不需要如此,冒险也可以只是做一点异乎寻常、稍有些危险的事;可能是换工作,或者到一个具有神秘感的国家去度假。冒险,即使不怎么惊天动地,对于锻炼人格也大有助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平时刻意让自己去应付一些难题,可以让你预习如何去面对突发的状况。如果你从不冒险一试,那你一生也不过随波逐流,随时等着大浪头来把你给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