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职业设计与现实的矛盾
正如前文所强调的,每个人都应当进行职业设计。但是,在现实中,有的能够如愿以偿,有的则与现实相差很远,使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
高校毕业生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当然是件幸事,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尽然。经济社会急剧变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朝阳产业不断涌现、夕阳产业不断消亡,期望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的需要,几乎不可能。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变动之间的差异,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一致。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改变“绝对分工”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正确的自我职业设计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每个人都会有对自己职业的美好愿望,这是很可贵的。但是,愿望毕竟不是现实。要使愿望变为现实,就必须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社会需要相一致。
人类社会的职业随着生产和需要的发展日趋复杂,经过无数的分化和组合,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千百种的职业和行业。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缺少哪一种职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难以进行。一个人在进行职业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正视这种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要。应该认识到,不管从事哪种职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首要前提,在服从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再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设计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目标。这是自我职业设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因此,当一个人的自我职业设计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认识上就要面对现实,从现实出发,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修改自己的职业理想偏差。在人的一生中,由于职业的更换或环境改变。自我职业设计与现实矛盾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人们经常地对职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断进行调整,使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断地接近现实。
其次,在职业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在行动上要适应现实的职业环境,培养职业兴趣和感情,使自己真正热爱本职工作。自我设计与现实的矛盾,意味着自己的职业愿望与实际从事的职业对不上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但要在认识上校正自我设计与现实的偏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努力适应职业环境,充分认识职业在整个社会需要体系中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感情,做好本职工作,尽快完成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变。人们一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就容易得到有效的正反馈,进一步增加对本职工作的感情,从而不仅把工作岗位当作自己的职业,而且作为为之而不懈奋斗的事业。积极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
职业兴趣在人的就业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在他不感兴趣的事业上获得空前的成就。
有兴趣即表示其在工作中能获得某种快乐。如果人能在他感到快乐的心情下从事工作,那么,不管这种工作如何繁忙,如何劳累,都不会对他形成负担。相反,他会把这种繁忙和劳累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或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而乐此不疲。人们只有在这种心态下,才能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上的各类职业,并不都是为了使你感兴趣而产生的。换句话说,世界上能够使你感兴趣的职业是有限的。同时。即使你感兴趣的职业,也不见得你就能够把它争取到手,或永远保持其兴趣。
事实是,由于人们自身素质的不同和性格的差异,导致了职业兴趣的多样性。你感兴趣的职业,别人不一定感兴趣;别人感兴趣的职业,你不见得就喜欢。刚开始从事的职业,你可能不感兴趣,但是在从业之后,你也许会对这种职业产生新的兴趣。反之,开始从事的感兴趣的职业,干了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对它失去兴趣。因为,人的兴趣是会变化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呢?一般来讲培养职业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就业前,应拓宽对所选职业的认识面。
所谓职业认识面,是指你了解的职业种类的多少和你对各类职业性质认识的深浅。你在就业前,认识的职业种类越多,对职业的性质了解得越细致深入,你的职业兴趣就会越广泛。职业兴趣越广泛,你的择业动机就越强,择业余地也会相对地越宽广。
所以,在就业前拓宽职业认识面,是培养职业兴趣的基础。
(2)建立必要的社会责任心。
挑选职业并不能单凭自己的兴趣。当就业环境和自身素质决定你必须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你应该拿出必要的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即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事实上,在就业时,多数人并不总是能够挑选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当你还不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职业时,就必须尽快调整职业期望值,适应就业环境,在不理想的职业岗位上,培养职业兴趣,干出一番理想的事业来。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这样告诫人们:“把没有意思的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很有意思地去完成。”这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心,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3)要有“先结婚,后恋爱”的心理准备。
人在和职业“谈恋爱”时,如能在结合前就谈得“情投意合”,当然是一种理想的配置方法。
不过,多数人的就业实践表明,人们走上职业岗位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被别人安排的,有自己找到的,有撞上的,有捡来的,有被迫干上的。除去自己找到的职业外,其他几种就业方法都是被动的。被动得到的职业,你也许会对它产生兴趣,其方法是“先结婚,后恋爱”。
社会上的不少职业,人们刚开始从事它的时候,可能对之毫无兴趣。但是随着人们从业时间的延长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加之对职业意义的全面了解,特别是当人们能够在这些职业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其职业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当人们在不能依靠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时,或是面对几种职业,你对哪一种也谈不上有什么特殊兴趣时,最好采取“先结婚,后恋爱”的办法,即先从业上岗,而后培养兴趣。
只要你专心地、深入地去从事某种职业,你会发现“她”有着使你倾心的地方。
(4)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来择业。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觉得学问中有一个大问题,即‘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成功,我们必须要有那样的才干,而这些才干又往往是在从事了其职业后,从干中培养出来的。”
才干,一般是指人们最拿手,最擅长的某些知识或技能。在通常情况下,才干与兴趣有着互相推动的效应。即,兴趣产生才干,才干助长兴趣;同时才干也能产生兴趣,兴趣又会强化才干。
当然,在择业者初次择业时,最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才干,即擅长的知识和技能,去选择职业。因为,根据自己的才干适应职业的状况择业,往往更趋向于职得其人、人适其职的最佳就业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就业,你的工作才能做得愈有兴趣,愈做愈长才干,最后的结果可能使你成为某一职业领域内的人才。
人与人的才干是不相同的。在就业过程中,根据个人所拥有的才干,“量体裁衣”地选择职业,是培养职业兴趣、造就职业人才的最佳方法。让工作为我们构筑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1903年7月,莱特兄弟在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之后,畅游欧洲。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人们纷纷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们能给大家讲讲话。莱特走上讲台,只说了一句话:“据我所知,会说话的鸟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事业依赖的是执著的追求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而非动人的言辞。
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没有任何捷径,更没有任何替代品。
《获取成功的精神因素》一书的作者克莱门特·斯通指出:“如果我们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时,我们不会去重视它、喜欢它,甚至热爱它。而当我们把它视作是深化、拓宽自身阅历的途径时,每个人都会从心底里重视它。因为那样工作带给我们的,将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内涵。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它们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构筑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工作不应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赚钱、养家或赢得社会地位的手段,而是这项工作本身应该提供丰富的、并培养人具有各方面经验的手段。
一位年轻的美国妇女,已经在美国的两所高等学府拿了两个学位。在美国,她曾经作为律师和社会工作者工作过一个时期,她同时还学过功夫,被授予功夫等级的黑腰带。然而,她目前的学业即将结束,现在困扰着她的是今后该做什么。
她的问题不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她无法决定她是应该去从事公司律师或企业管理顾问赚更多钱呢,还是应该去献身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生活在条件极差的社区里的遭到无数打击的妇女们,或者去好莱坞,在功夫片中当一名替身演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位妇女可以有这么多的工作机会可以供她选择,而是她要对这些机会进行那样认真的、甚至是不情愿的反复考虑和选择。她好像是在抱怨自己的天资、机遇和自由——仿佛世界对她待遇不公,在迫使她做出这样艰难的选择。
她的例子在我们的时代颇具代表性。
多年以来,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了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肯定。我们这一代的普通男性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这样一种教义:对于男人而言,成功取决于他的收入以及他在公司里混出的地位。男人一生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尽量多赚钱。银行存款额的多少、工作地位以及汽车档次的高低等等,造就了一个男人的身份地位。而“女权运动”则鼓励新女性走向社会,从男人那里夺回“不平等的一切”,于是妇女们也开始了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为“成功”而进行的跋涉。
这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一旦我们变得更真实,不那么在乎世人的目光,不那么在乎已有的过去,也许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和世人重新对成功下一个定义。例如:成功意味着男女都有时间照顾对方和家庭。我们可以不必为了往上爬而每天干它10小时,而是注重同事间的合作。我们可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例如自然而然地节省开支,少买些没有用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不再与我们的身份有多大关系了,花钱少了,我们就可以减少工作时间;而工作时间减少了,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完善自己。我们可以在不牺牲自己,不牺牲自己所爱的人以及其他人的前提下,获得满意的工作、事业和薪水。
一个人最好能实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工作是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即使你拥有了自己非常热爱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你仍需要使它与自身生活的其他方面相互平衡。加班加点工作在我们这个社会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家工作都太累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中的其他乐趣,而那些双收人家庭的父母干脆把孩子们送到日托中心哺养。疲劳过度使得大家都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有了平衡的意识,我们就有可能获得满意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艰苦的工作能给我们带来益处——但有时人们会想:“如果我能挣到那样一笔钱,或者如果我能得到这次晋升,或者如果我能获得这一奖励或奖品——或者任何其他机遇——那我就没事儿了,我就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人们确会爱我、尊重我,我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其实,导致长期的压力和心脏病等病发作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而是我们的工作动机——是那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某种身外之物会以某种方式带给我们幸福、安宁、亲密的关系和爱情。
当我们用了大部分时间对外界展示一个与工作有关的形象时,当我们最后终于抽出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一种深深的、无法公开的空虚感,觉得有些事情并不对头。
只有真实才能让我们从工作中得以满足。真实意味着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再为如何取悦他人苦恼。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用一些时间去认真思考:如何让工作为我们构筑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成功需要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
18世纪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瑞典国王毫不知情。在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旅途中,国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国王决定授予舍勒一枚勋章。可是负责发奖的官员孤陋寡闻,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没有找到那位全欧知名的舍勒,却把勋章发给了一个与舍勒同姓的人。
其实,舍勒就在瑞典一个小镇上当药剂师,他知道要给自己发一枚勋章,也知道发错了人,但他只是付诸一笑,只当没有那么一回事,仍然埋头于化学研究之中。
舍勒在业余时间里用极其简陋的自制设置,首先发现了氧,还发现了氯、氨、氯化氢,以及几十种新元素和化合物。他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并根据实验写成两篇论文,送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科学院竟以“格式不合”为理由,拒绝发表他的论文。但是舍勒并不灰心,在他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后,根据这个实验写成的著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舍勒在32岁那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如果我们也有舍勒这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在平凡中求伟大的品性,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要知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那种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的心理是要不得的。小至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企业,它们的成功发展,正是来源于平凡工作的积累。公司需要的是能够在平凡中求成长的人,所以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能够把平凡工作做得很好的人才是能够发挥实力的人。不要看轻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的,当你认真对待了解每一件事,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来。使自己满怀热情地工作
一个热诚的人,不论是在挖土,或者经营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热诚的人,不论工作有多么困难,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进行。只有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才可能会成功,才可能达到目标。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诚而成功的。”事实上,这不是一段单纯而美丽的话语,而是迈向成功之路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