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除了凭真正的成果取胜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 人类社会分工的深化必须以社会协作能力的加强为前提,分工与协作深化是同步发展的。同样的道理,现代科学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也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地发展的。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这一趋势要求人们在成为专才的同时,努力成为“通才”。美国对1300多名科学家的跟踪研究证实,有成就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靠通才取胜的。通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被约束在狭隘的直线思维当中,并能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找到灵感。DNA分子模型的建立就是极好的说明。再比如,富有创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识基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有很多也是出色的社会学家、数理分析专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在未来显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知识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可能有变成明天的“学生”,后天的“门外汉”。
(2)要积极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人的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与直接和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不同,作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形式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从思维活动结果来看,上述三类思维活动又可以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心理学界目前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发明创造-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与“再现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路径的综合性和变通性、思维进程的突变性和顿悟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等等。
对我们来说,培养求异的思维方式意义重大。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没有什么利害攸关的事情相逼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惰性思维模式之中。常识和前人的经验是这种惰性思维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维持的原因。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依赖于前人的绿荫底下,不敢、不愿越雷池半步的思维方式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要求异,还要善于联想。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常被当成“无稽之谈”“荒诞之举”,被作为老师、同学及周围人的笑料,常与“不务正业”、“不安分守己”之类的词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没有丰富的理想,人类能将堆积如山的书本上的东西浓缩在手掌大小一张薄片上吗?之所以要进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是因为在无限制的情形下,人脑的活力将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出新的火花。
以上所说的联想、幻想、逆向等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理论研究及实践都证明,在创造性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收敛式思维、逆向思维等。它们都是非逻辑性思维,主要由人的右脑控制,因此,开发右脑是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些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实现思维的突破,但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任何高功能的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只认识了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就像冰山之一角。人脑的大部分功能就像潜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一样,潜藏着非意识、无意识的更多功能——潜意识。因此,不断开发人脑的功能,对提高、增强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而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对模糊的容忍度、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甘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它往往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 适宜于创造的个性品质特征主要是: ①独立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自信自尊,不盲目服从,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
②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要有不服输的劲头。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着对1日东西的“破坏”,期间必定充满着坎坷、阻碍以及各种艰辛。这就需要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能够在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头。 ③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自己不知的、知之不多、知之不明的东西,有一种旺盛的欲望,就是获取它,求得它。④具有冒险、进取和献身的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是一个创造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事业心,表明了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也决定着一个人在挫折面前能否保持住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避免阻碍创新的十种倾向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人的这一天赋能力,是进行创造性工作、以便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较快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呢?根据大量的实例研究,专家们认为,如果能经常避免以下十种倾向,那你就很有希望取得成功。
(1)习惯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企业和机关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是否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显然未必如此。这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忽略了隐藏着的创造契机,它对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如此寻根追究,就一定能找出改进的途径,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2)否定过多。
一般人认为,就像油和水不能相混一样。“批判力”和“创造力”也是难以妥协的。实际上,在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批判力一般是否定性的,而创造力则是一种由希望和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组成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肯定性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创造的机遇,但能否做出创造,这不仅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自身因素有关,与是否正确地处理这两种力的关系有关。如果创造力在你的头脑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你的脑子一定会变得灵活起来。反之,如果老是用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必然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批判和判断只以眼前的事实作为依据,它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而不是倾向于前进。而创造力的目标则是未知的事物,开动想象的机器,并努力把“不可能”的事物转变为可能的。
(3)片面观点。
由于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某些事情往往略见端倪就能概知全体。然而这也会带来另一种弊病——单凭表面来判断一切,不作更深一步的思考。用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会妨碍你正确地了解周围的状况和有效地收集有关情报信息,给发挥创造力造成困难。
(4)视野狭窄。
一次,某工厂接到一项特殊加工任务,要在微小的钻石上打两个孔。那些经验丰富的老钳工绞尽脑汁,依然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于是把这个难题给一些新手去解决。结果,出人意料地只花了两个钟头就圆满解决了。那些老钳工,虽然有着高超的技艺,但对钻孔的新方法却想得极少,所以空有满身武艺也无从施展。大量的统计资料也表明,创造力并不一定和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成正比。
现代科技的特点是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而具有广博的知识的,能从事综合性学术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却越来越少。虽然专业面越小越有利于使研究深化,但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视野狭窄而使创造力大受影响。深度和广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知识过于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也容易忽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情报,因而难于实现创造性的飞跃。
(5)回避问题。
人有一种惰性,就是对各种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人们老是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总爱把现实存在当作最合理的状态,把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也看做是正常现象。一旦有人要对现状提出挑战,便会受到各种非难,甚至被看做“空想家”、“怪癖”等等。
西方有句古谚说: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这话未必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有回避思考的倾向。
(6)目的意识薄弱。
创造力决非像神话中所描绘的那样会在某天早上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创造力是靠充沛的创造欲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来驱动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动机不足的人,无论你怎样激动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素质,必须靠自己去培养。而动机意识薄弱正是创造力埋没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以及提出喷气发动机设想的怀特等人,他们就是不甘于满足现状,执意进行改革,正是由于这种“执著”的信念导致了他们的成功。
(7)情绪性障碍。
如同人的思考能力一样,情绪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常常会阻碍创造力。情绪性障碍会使你的头脑简单化,扰乱你的创造性思考,容易钻进牛角尖。此外,怕失败,怕被嘲笑、怕被批评被孤立的恐惧心情,都会使你的创造力受到压抑。
(8)缺乏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
(9)习惯于随波逐流。
人作为集体的一员与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让某种形式来改变自己个性。虽说组织起来的人们不一定要求每个成员都是同一种类型,但在同一组织或集体中的人往往有一种“必须这样行动”的约束,而实际上,人是各有其特点的,对于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比强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当遇到一些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做法时,人们往往会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只要照办就行了”这样一种轻松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就难免走进因循守旧的死胡同。
(10)拘泥于书本的知识。
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是应付考试,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试只能测定你学习的程度,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光凭“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当然,也许你曾受过从事某项工作的业务训练,或有一本关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手册”之类的东西。但你仍无法从中得到有关创造性工作的训练。
在学校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老师表示下次要提问一些问题时,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问:“该看些什么书呢?”这样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太强,纵然“满腹经纶”,在实际工作中仍可能一筹莫展。所以,切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