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唐版的“人彘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结局。
王皇后和萧淑妃虽然双双被废为庶人,但武则天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她们在朝中很有背景。以元老重臣为首的高门世族亡我之心不死,为了不留后患,她必须让这两个人永世不得翻身。本来,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斗争,历经血雨腥风,险象环生,她已经取得了胜利,很想休息一段时间,梳理一下头绪,调理一下紧绷的神经。然而,唐高宗的举动让她愤怒了,愤怒使她失去了理智,继而变得残忍无比。
废王立武本是唐高宗的主意,诏令也是以唐高宗的名义颁发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罪名是“谋行鸠毒”,被废为庶人,那是罪有应得。被废之后,两人被送到太极宫的一个冷清的院落软禁起来,关押她们的小屋没有窗户,四面石壁,简直就是一个黑牢,只在墙上凿了一个洞通风透气,每天把饭从小洞里递进去,吃完后,再把空碗从洞口递出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如果没有意外,这种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日子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不知是怎么搞的,唐高宗的内心世界出现了波澜。他本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虽说身为帝王应理智地对待一切,但他有时喜欢凭感觉做事。他心里清楚,为了册立武则天,所谓“谋行鸩毒”的罪名完全是强加给王、萧二人的。如今武则天已经做了皇后,朝堂上的风波也暂时平息了。他忽然又觉得自己对王皇后和萧淑妃太过分,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王皇后和他结婚十几年了,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萧淑妃还和他生育了三个儿女,他还曾经非常宠爱她。思来想去,他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不觉产生了一丝怜悯之情。于是在十一月的某一天,唐高宗来到了关押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院落。
看到关押两人的环境如此恶劣,高宗震惊了,天性里温柔多情的一面又复活了,他禁不住心酸落泪,对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
这还了得,已经被废为庶人的人,还被称为皇后、淑妃,而且是出自皇上之口,皇上之口可是金科玉律呀!
一丝凄凉的声音从洞口传出,那是王皇后的声音:“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臣妾是有罪之人,现已是一介宫婢,陛下为什么如此尊称我们。语气虽充满了抱怨,却更勾起了高宗的不忍之情。就这样,双方搭上话了。
抱怨归抱怨,人家是有心来看自己,说明他不是薄情郎,还念着旧情,而且“皇后”、“淑妃”这两个称号,王皇后和萧淑妃听得清清楚楚。在黑暗的屋子里,王皇后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和光明,旋即改了口气,哀求道:“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那意思是,陛下若还念及旧情,使臣妾能重见天日,我们一定改过自新,并请陛下将这个院子改为“回心院”。
面对这样哀婉凄切的表白,唐高宗顿时动了恻隐之心,说道:“朕即有处置。”意思说朕自有安排,然后就走了。然而,武则天不会给他安排的机会。
前面说了,武则天的情报网遍布宫里和朝廷内外,高宗还没有回宫,武则天就已经得知他与王皇后的对话情形。高宗还没有找她,她就主动找过来了,说话也不含蓄:陛下,听说您去见了被废的王、萧二人?
高宗毫无思想准备,心里很纳闷,怎么这么快她就知道了?因此,有些支支吾吾,想抵赖。
武则天可不客气了:“听说陛下还‘即有处置’!”
这下没法抵赖了,连每句话人家都弄得清清楚楚。高宗默然无语。
然后,武则天又来了一通大道理:“陛下,您想过没有,废立都是陛下的主意。现在臣妾刚刚被册封为皇后,无论朝廷,还是后宫,尚处于狐疑状态,陛下现在去看她们,是不是告诉她们你反悔了,改变主意了呢?朝堂好不容易才安静下来,陛下是不是又想让朝堂再起波澜呢?”
一番话说得有理有节,唐高宗理屈词穷。
是呀,身为皇帝哪能如此儿女情长呢?他犹豫再三,对武则天说:“既然如此,那就杀了这两个人,你自己去处理吧。”
武则天得到授权,理直气壮地执行任务去了。
面对昔日的两个情敌,想到高宗对两人的旧情,武则天失去了理智,她要让她们不得好死。
面对死亡的结局,王皇后和萧淑妃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先说王皇后。她先拜了两拜,说:“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即希望皇上长命百岁,万寿无疆,武昭仪继续承受恩泽,死嘛自然是我分内的事情。说完从容赴刑。这句话说得非常平静,却很有分量。所谓“大家万岁”,已经不是朝堂上的“万岁,万岁,万万岁”,而是但愿你长命百岁。所谓但愿,那是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这实际上是诅咒皇上的,你不是说你“即有处置”吗?难道就是这样的处置!所谓“昭仪承恩”,摆明了王皇后至死也不承认武则天的皇后身分,这本是我的,你是用见不得人的勾当从我这里抢去的。就是死,我也只能叫你武昭仪,你根本没有资格做皇后。这番话说得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骄傲之极,这就是世家大族优秀女人的风范,死也要死得有风度。武则天听完这番话,内心里近乎抓狂。
萧淑妃性格刚烈,她可不像王皇后那样温柔有礼,对武则天,她是破口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别说皇后,她连武则天昭仪的身分也不承认,直呼阿武,骂她是狐狸精。说既然你把我害到这步田地,我希望来世变成一只猫,你阿武变成一只老鼠,我要活活地把你掐死。
两人一个像湿水煮青蛙,一个像狂风扫落叶,在生命即将逝去时,以另外的方式摧残着武则天那有几分自卑的心灵。
武则天发狂了!她下令左右先把这两个人各打了一百大板,可怜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可武则天还不想让她们这样死去,又下令砍掉她们的手足,把两人扔进酒缸,所谓“令二妪骨醉”。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两个如花一样短暂的生命,就这样血腥地结束了。
杀死了两人还不算完,武则天还给两人的家族改了姓,王皇后姓王,便给她和她的家族改姓蟒,蟒是蛇中之王,说她心如蛇蝎,残暴如蟒。萧淑妃姓萧,就给她和她的家族改姓枭,枭是一种恶鸟,也就是猫头鹰,是要吃肉的。武则天说,你们两个,一个是毒蛇,一个是恶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然而,武则天无论是在肉体上消灭两人,还是从精神上侮辱她们,表面上看她是胜利者,但从心理上讲她是一个失败者,她的内心在愤怒之余满是恐惧,她太在意这两个人了。
武则天消灭掉自己的死对头,她在后宫的位置就稳定了。既然自己是皇后了,那么自己的儿子就应该被立为太子。然而,此时已经有了太子。
原来,在永徽三年,在武则天专宠的态势刚刚明显的时候,王皇后把一个普通宫女所生的儿子李忠收为养子,在舅舅柳奭的帮助之下,说服高宗将李忠立为太子。李忠是高宗李治的长子,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永徽六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时,已经十四岁了。
帝王家的孩子天生对政治敏感,是政治上的早熟儿,十四岁的李忠看到养母被废,随后又惨死,感到非常惶恐。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再不放聪明一点,武则天的屠刀马上就要挥向他了。于是,他主动上疏要求辞去太子之位。辞职书交到高宗那里,高宗却并没有表态,他觉得这事不能太急,李忠没有犯什么错误,要去掉他的太子之位,也得自下而上等着那些人上书,这叫做顺乎民意。
其实,武则天早就授意拥武派的人行动了,他们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武则天刚刚被立为皇后的第三天,礼部尚书许敬宗上疏,请求皇帝改立太子。许敬宗一上书,拥武派的其他人也跟着起哄,说什么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应立嫡不立长。
唐高宗正等着大臣上疏,于是顺水推舟说,太子李忠已经上表请求让位了。许敬宗接过话茬说,这说明皇太子人格高尚,皇上应该成全他这番雅志,顺了他的意思。高宗假意不得已说:既然你们上下同心,朕只好准奏了。
当天,唐高宗废掉太子李忠,改封他为梁王,担任梁州都督,即刻离京,前往赴任。
李忠凄惨地离开了京城,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则被立为太子。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唐高宗不仅大赦天下,改元“显庆”,而且还在大慈恩寺举办大会,为新太子祈福。
武则天沉浸在幸福里!是呀,有儿子真好,要是王皇后有儿子,哪有我武则天的今天。
职场圣经语录
“最毒莫过妇人心”,这句话用在武则天杀死王皇后和萧淑把这件事上,实在贴切不过。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谴责武则天的残忍。但是,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她的性格。在权力斗争上,没有什么仁慈可讲,那是一条血腥的道路,有位诗人说过:“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专制时代,权力、地位就是用无数的血腥和累累白骨堆彻起来的。
2.党同伐异,重组政局
皇后的地位稳固了,儿子也做上了太子,照理说,武则天应该知足了,好好地相夫教子。然而,她生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她很清楚,皇后之位来之不易。当初那些极力阻止自己主宰后宫的人还盘踞在宰相的位子上,他们是元老重臣,位高权重,一旦时机成熟,他们打个喷嚏就能掀起巨大的风浪,必须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势力,让他们滚出朝廷。此外,那些鼎力支持自己的人,也应该给予他们奖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只要好好跟着我武则天混,就一定有好日子过。当然,奖励拥武派是建立在打击倒武派的基础上的,只有打击他们,让他们滚蛋,才能腾出位置来给那些支持自己的人升官。
武则天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反对自己的元老重臣。当然,她不是全面开花,采取的是重点进攻。长孙无忌和于志宁树大根深,虽说他们也反对自己做皇后,但始终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态度并不像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激烈,而且,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的根基和势力相对要弱小一些,于是这三个人就上了武则天的第一批黑名单。
此时,褚遂良已经被贬到外地,只有韩瑗和来济两个人尚在朝廷主事。对于这两个人,武则天并没有直接向他们开刀,而是使出了以退为进、引蛇出洞的一招。就在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三天,她上表要求唐高宗褒奖韩瑗和来济:“陛下前以妾为宸妃,韩瑗、来济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深情为国!乞加褒赏。”大意是说:韩瑗、来济当初在朝堂上极力阻止陛下封我为宸妃,虽然这件事让我感到难堪,但他们确实不容易,若不是为国家着想,他们是不会这样的,请求陛下体察他们那份忠心,奖赏他们。武则天展示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水平,此举至少达到了两个效果:首先,我武则天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对于曾经极力反对我的人,我都能既往不咎,大肚能容,对于其他人,我又怎么会跟他们过不去呢?这就展示了她“母仪天下”的一面。其次,此举麻痹了韩瑗和来济,使他们误以为废立皇后的风波已经过去,武则天这个女人还是比较识趣,咱们该干嘛,还干嘛。
此招儿一出,韩瑗果然上当了。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他上表为褚遂良鸣不平,希望皇上把褚遂良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他说:“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翻译成现代白话,大意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对陛下忠贞不二,因被小人离间而被贬逐到地方。当年微子离开朝廷,商朝灭亡了,西晋因为有张华的存在而朝纲不乱。现在陛下无故弃逐先皇指定的顾命大臣,恐怕这不是国家的福分。言下之意是希望高宗能把褚遂良召回朝廷,继续委以重任,否则,国家就要面临灾难。此言一出,高宗勃然大怒,他当初那样顶撞我,一点不把朕这个天子放在眼里,以下犯上,我贬他官,我就如同商纣王了,朝廷没有他褚遂良,大唐王朝就要灭亡了,这是什么话?朕不相信,死了张屠夫,就得吃带毛猪!于是下令继续贬,把褚遂良贬往更偏远的地方。当然,具体贬到什么地方,这件事还是由韩瑗来操作,倒霉的褚遂良又被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当都督去了。那时的桂林虽然同样山清水秀,却是人烟稀少,瘴气丛生的地方,到那里做官就跟充军差不多。不过,这还不是褚遂良最坏的去处。
武则天正愁找不到把柄,现在韩瑗居然自投罗网,岂不是天助我也!在她的授意下,第二天,许敬宗上书唐高宗说:“现在朝廷里有些人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阴谋,韩瑗等人把褚遂良贬往桂州,看似慑于陛下天威,其实是包藏祸心,明贬暗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桂州乃用武之地,是个养兵、练兵、用兵的好地方。韩瑗利用自己身居相位之便独断专行,安排褚遂良做桂州都督,是想和他里应外合。除此以外,来济和褚遂良也是朋党,实际上他们三个人早就在一起酝酿了这场惊天阴谋,妄图瞒天过海,祸乱朝纲!”
这段文字,我辈今日读来也是噤若寒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桂林在广西,长安在陕西,桂州和长安相隔几千里,山重水复,在交通如此便畅的今天,让一个人带着一支军队从桂林去进攻长安,也是不敢想象的。举个例子说,民国时期的李宗仁、白崇禧是广西历史上最厉害的军阀,桂军的战斗力在全国是一流的,李、白二人的军事天赋在当时的军阀中是一等一的,但他们的军队从来就没有打到过四川,何况陕西还在四川以北,川陕之间还隔着难以跨越的秦岭。民国时都不敢想象的事,何况一千三百多年前呢。褚遂良、韩瑗、来济乃天下才俊,身居宰辅,酝酿这样一个阴谋,除非脑子里长的不是脑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唐高宗不管这些,他认可了许敬宗的上奏,不是因为他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此时的他是武则天的亲密战友,下定决心要让元老重臣们滚蛋。于是,韩瑗被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双双失去了相位。振州就是现在海南省的三亚市,台州是现在浙江省的临海市,虽然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是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很幸福的地方,但在那时,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
而更倒霉的则是褚遂良,桂州不是用武之地吗,那你老先生就别呆在桂州了,省得让朕睡不着觉,于是他又被贬到爱州担任刺史去了。爱州就是今天越南的清化市,这地方到现在作为越南的重点城市,但也不咋的,更别说在那个时候,那是个蛮荒、落后且遥远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有着“唐楷第一人”之誉的褚遂良终于跌破了心理底线,受不了了。显庆二年,褚遂良上表说:
“往者承乾废,岑文本、刘洎奏东宫不可少旷,宜遣濮王居之,臣引义固争。明日仗入,先帝留无忌、玄龄、勣及臣定册立陛下。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哀大告,内外宁谧。臣力小任重,动贻伊戚,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