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武则天的职场晋升管理学
19824600000014

第14章 干练果决的武皇后(3)

许敬宗说:“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这一招太狠毒了,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不过是在前台乱蹿的小丑而已,真正的元凶是树大根深的长孙无忌,而且在长孙无忌背后还跟着一大批元老重臣。在许敬宗的操纵下,当初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韩瑗、褚遂良、来济、柳奭、于志宁也被拉扯进来,许敬宗还说倒武派集体失势时,心怀怨恨,暗中策划谋反,想童立废太子李忠,于是,废太子李忠又被拉扯进来。通过这一番普遍联系,上纲上线,暂时对武则天母子有威胁的人都被罗列了进来。现在的许敬宗成了当年的长孙无忌。

到了这一步,这个案子的利用价值被挖掘得差不多了,高宗又一次展示出了他高超的演技,他长叹一声,潸然泪下,说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意思是,舅舅就算是谋反,朕也绝对不能杀他。朕要是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议论朕呢?千秋万代之后,人们又将怎么议论朕啊?

不是罪名的罪名,生拉硬扯地给长孙无忌扣上谋反的罪名,还要来一番仁慈的表演,要对长孙无忌法外开恩,免去长孙无忌的死刑,可见帝王之心是高深莫测的,这个高宗确实很高。不过,这样的话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当年处理高阳公主谋反案的时候,他曾说:“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意思是荆王李元景是自己的叔父,吴王李恪是自己的长兄,朕想赦免他们的死刑,行吗?当时的长孙无忌没有同意他的要求;现在的许敬宗也展示了和当初长孙无忌同样的风范,劝他大义灭亲:“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延,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许敬宗不愧是当年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博古通今,把长孙无忌比附成历史上的王莽、司马懿,必须当机立断处决他,以免引发祸乱,绝不能有半点妇人之仁。话说到这一步,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案情重大,处罚的理由足以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但高宗心里清楚,长孙无忌到底不是王莽、司马懿,于是,在处罚时还是对他网开一面: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头衔和封地,给他一个扬州都督的头衔,押往黔州安置。黔州是现在重庆的彭水县,那地方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更不用说当时了。不过,唐高宗又一次体现了他的“仁慈”,说长孙无忌到底是他的亲舅舅,曾经有大功于国,不忍心看着他去那个地方受苦,因此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给饮食。

长孙无忌倒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他们决定收网,把反对派一网打尽。

长孙无忌谋反案刚刚处理完,许敬宗又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就这样,所有未曾追随武则天的元老重臣无一漏网,全被免去了所有官爵。

但这还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也许这些只是高宗的意思。但现在很多事情都由不得高宗了,他的背后还有一个武则天,武则天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是一个比男人还狠的女人,像这样的事情,她要么不做,做就要做绝。

于是,三个月后,李勣、许敬宗等宰相又奉命追查长孙无忌谋反案,进行深度挖掘。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人事安排,李勣本来不问朝中大事,可这回居然安插进了审判集团,这等于告诉世人:你看,连一向不多言语的李勣都认为你们有罪,你们还敢抵赖?李勣虽然受命,却仍然保持了他的本色,没有干那些落井下石的事,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不过,许敬宗表现出了再接再厉、痛打落水狗的本色,他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去录长孙无忌的口供。袁公瑜是当初拥护武则天当皇后的第一批先锋,裴行俭和长孙无忌议论武昭仪的事,就是他告的密,那时他只是一个八品的大理丞,现在他已经是五品的中书舍人,小人得志后往往很张狂。他奉命去录长孙无忌的口供,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录,连审问程序都省了,直接对长孙无忌说:“你最好自我了断,省得我再费一把力,大家都难堪。”长孙无忌长叹一声,心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死是他最好的选择,于是他自杀了。

很快,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和韩瑗也被斩首。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随着这批元老重臣的死去,他们的家族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成年的儿子全被处死,近亲被流放岭南,受株连贬官的远亲则更多。长孙无忌的两个儿子长孙冲和长孙诠都是驸马,一个娶了长乐公主,一个娶了新城公主,这两个公主都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是嫡女,跟李治是同父同母的胞亲。但以她们这样的身份,亦无法免去丈夫所受到的刑罚,尽管他们是无辜的,两个驸马一同被杖杀。真正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对啦,那个被废太子梁王李忠不是也给牵扯进来了吗?既然进来了,就甭想逃脱。显庆四年七月,李忠被废为庶人,安置在黔州原废太子李承乾的故宅里。

一番血腥的清洗之后,一种全新的政治格局诞生了。以关陇贵族为首的世家大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重量级人物及其亲属死的死、贬的贬,已无还手之力。朝廷里空出了很多位置,许敬宗、李义府、袁公瑜这些新近提拔起来的中下层官员进入朝廷中枢,成为武后参与和把持朝政的马前卒。

此时,皇权得到了加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帝一直在和贵族官僚联合治理天下,正因为如此,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皇帝才不得不征求大臣的意见,受制于大臣。随着元老重臣的垮台和一些新生力量得到提拔,皇帝面对的不再是一帮位高权重的名门显贵,而是一帮一般官僚,可以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皇权高高在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政治格局的重组是以废王立武为导火线的,支持武则天的人上台,反对武则天的人滚蛋,武则天成了朝野上下抹不去的厚重符号。此时的武则天,上有唐高宗的专宠,中有太子李弘作为依托,外有许敬宗、李义府为羽翼,势力遍及朝野后宫。面对这样的格局,想让她安心地呆在后宫,满足于六宫之首,是不现实的。

职场圣经语录

武则天之所以能击败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是借助了皇权的力量,利用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皇权与后权结成了统一战线,皇帝和皇后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番艰难的角逐后,皇帝不再是大臣的槐儡,皇后超越了母仪天下的范畴,两人实现了双赢。统一战线在任何时代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打击元老重臣是武则天参与和干预朝政的跳板,这个不安分的女人还想试一试朝堂的水到底有多深。

4.改革门阀制度

武则天在登上皇后宝座的路上,之所以遭到元老重臣的一致反对,除了她曾是太宗的才人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不是关陇贵族出身。武姓只是一个小姓,她的先辈并无显赫的背景,她的父亲武士彟无论是从经济地位,还是从政治地位上讲,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发户。元老重臣们看不起她的父亲,自然也就看不起她这个小户人家出生的女子。门第不高,实在抬不起头,这是她心中的隐痛。现在好不容易出人头地了,她显然不想让世人说她是小户人家出身的小家碧玉,她决定抬高武氏家族的门第。

那么,如何才能抬高武氏家族的门第呢?武则天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遵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做法,怂恿唐高宗颁行一本重新确定世族等级的书。

大家知道,自汉魏以来,时兴品评人物之风,人物的品级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曹魏时期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历经魏晋的演变,逐渐形成为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凭借其固有的政治、经济地位,互相抱团,形成了高高在上的世族集团。一个人是否出身世族,将直接决定两件大事:一是婚姻,二是官阶。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世族只能和世族通婚,否则就是失节失身。正因为如此,世族与世族之间通过婚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政治同盟关系。他们互相引荐,把持朝政,贵族势力俨然可以制衡皇权,于是就出现了皇帝和世家大族联合治天下的局面。东晋时期,偏安江南的司马氏和王氏家族的“王马治天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是婚姻问题,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官阶问题。

选拔官僚遵循的是九品中正制,它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九个品级,根据人物的品级授官。比如,你在人物品评中被评为二品,你就可以从七品官做起;被品评为三品,就得从八品官做起。人物的品级和官阶是成正比的,品级越高,做官的起点就越高,做到高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评定人物品级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家世背景。在这种制度下,只要是世族子弟,就意味着口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生与荣华富贵相伴;而平民子弟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得到认可,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做个一般的小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不仅如此,官方还专门出版书籍,上面标明各个姓氏家族的身份等级,有了这本书,你的婚娶对象应该是什么家庭,你的官位通常可以做到多高,一目了然。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通行的做法。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科举制的兴起,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当今有很多人抱怨科举制度,这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中国若没有科举制度,我们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来维系社会最起码的公平。有人说,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实它对社会的贡献,一点也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它是一个了不起的制度,确定了选取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人本身的素养,而不是看他出身于什么家庭。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但是,科举制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世家门阀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特权,他们进一步抱团,打击新贵和后进。不用说一般的人,就连皇帝老子也难入他们的法眼。世族官僚做人做事做到这个份儿上,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唐太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当然不希望在他的国家里让世家大族们如此嚣张,于是就想打击一下旧世族的气焰。在贞观年间,他下令修订《氏族志》,而且规定了该书的修订原则:推崇当朝冠冕。也就是要把唐朝的帝王将相放到高等级中去,使该书成为唐朝版的社会等级索引。没想到世家大族出生的大臣们中毒太深,呈上来的版本居然把山东高门博陵崔氏放到第一等。唐太宗大为光火,老子君临天下,掌管天下生杀予夺大权,居然还不如他博陵崔氏。在他的干预之下,编委会的那帮贵族们只好对《氏族志》做了修改:李唐皇族为第一等,外戚后族为第二等,原有的山东高门崔氏为第三等。不过,虽然改了,但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在当时修书人眼里,博陵崔氏还是第一等,只是为了照顾皇帝和皇亲国戚的面子,才把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三等。

贞观朝负责修订《氏族志》的是以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为首的关陇贵族,他们本身推崇世族制度,在修订《氏族志》的过程中,充分照顾了关陇贵族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按照以往的风俗和旧贵族联姻。于是,原有的世家大族和唐朝的新门阀有效结合,互相扶持,由此形成了新的势力。这种势力不仅阻碍了寒门子弟的升迁之路,他们还制衡皇权,以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尚且摆脱不了他们的羁绊,遑论他人。

如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垮台了,皇权得到了加强,武则天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皇后,高宗急于征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旧势力,小户人家出生的武则天急于抬高武氏家族的门第,而寒族出身的新贵也渴望得到社会认可。三方一拍即合,重修《氏族志》的事被提上议事日程。

新修的《氏族志》改名为《姓氏录》,以皇族和后族为第一等,其余则按照当时的官阶排座次,共分九等,五等以上就是世族。于是,在拥武斗争中得势的中下级官员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新兴的世族。而原有的世家大族因为反对拥立武则天,在官场上接连失势,一落千丈,沦为边缘家族。很显然,这是对旧门阀的沉重打击。因此,传统的世家大族根本不承认《姓氏录》,认为这不是“氏族志”,最多只是一种“勋格”,即功劳簿。然后,所谓“人微言轻”,他们现在是失意的一族,说话已经没有多少人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赞成这部《姓氏录》的,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只要自己有才能,就能通过自己的奋斗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成为新贵,正所谓风水年年转,今年到我家。

《姓氏录》的编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次共赢。天子保住了唯我独尊的尊严,武则天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鵝,文水武氏成了天下第一等高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而那些在先朝备感压抑的新贵们,现在也可以昂首挺胸走路了。

抬高门第还不算,武则天再接再厉,又让高宗追封亡父武士彟为周国公,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随后又改封为荣国夫人。有意思的是,武则天父母的封号并不匹配,按照当时的惯例,诰命夫人的封号应该和丈夫保持一致,武士彟既然被封为周国公,那么杨氏就应该被封为周国夫人。但杨氏先是被封为代国夫人,后又被封为荣国夫人,品级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武则天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想在抬高家族门第的同时,也抬高自身的声望,此举告诉天下人:我母亲得到如此尊贵的封号,不是因为她嫁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丈夫,而是因为她生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儿——武皇后。

职场圣经语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存在是有一定理由的。那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大多堪称社会精英,像东晋的王、谢、郗、桓等大族,确实是人才辈出,蔚为壮观。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世家大族的子弟们渐渐在养尊处优中消沉、沦落。他们天生高人一等,.把持公器,令寒门子弟仕进无门,或者只能做一些世族子弟不愿做的小官。武则天拿门阀制度开刀,无疑是顺应了历史,获得了广大寒门子弟的鼎力支持。这也是她和高宗能一举击败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原因所在。

5.形象就是号召力

武氏的门第高了,但高门第并不是万能的,当年王皇后的门第高不可攀,却没有逃脱被废的命运。那么,怎样才能永远保住皇后的位置呢?

武则天决定从塑造形象,进一步提高声望着手,她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在大唐后宫里,只有她才是最有能力、最有资格成为“母仪天下”的女人。

为了让天下臣民认识和了解自己,她做了两件大事:一躬行亲蚕之礼,二是衣锦还乡。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男耕女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皇帝是天下农夫的表率,皇后是天下织女的楷模,因此,在国家典礼中有亲耕之礼、亲蚕之礼。亲耕之礼由皇帝主持,挥舞锄头,亲自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亲蚕之礼由皇后主持,亲自养蚕织绢织布,表示对家庭纺织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