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了寡妇未必是坏事
平心而论,高宗很爱武则天,但武则天不一定很爱高宗,高宗只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跳板。不错,她的一切都是高宗给的,她应该心存感激,但“大恩不言谢”,武则天对高宗连一句“谢谢”也没有。两个人做了三十多年的夫妻,既共同奋斗,又互相猜忌,一路走来,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如今高宗走了,剩下一个为所欲为的她,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结?也许,唐代女诗人李季兰的那首《八至》诗,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就是武则天此时的心情,高宗死了,她必须面对角色的转换。此时的武则天是个什么角色呢?
首先,她成了一个寡妇。不过,要说守寡,她早就守活寡了,病怏怏的高宗早就跟她没有了夫妻生活。现在高宗死了,她不用顾及他的面子了,可以召几个面首,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
其次,她解放了。高宗活着时,虽然皇帝做得很窝囊,但武则天还是对他忌惮三分,毕竟只有他才有资格做最后的决断,她的那些意思也只有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贯彻下去。不可否认,高宗对她有很大的依赖性,但也有对她反感的时候,就像那次与上官仪密谋,差点废掉了她的皇后位置。所以,在高宗面前,尽管她飞扬跋扈,但内心里也有些提心吊胆,皇帝的心思是没有准的,翻云覆雨是他们的本色,就像天气说变就变。现在高宗死了,新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她不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废掉自己太后的位置。
其三,她成了独裁者。高宗在世时,她与高宗同朝听政,史称“二圣”临朝。现在高宗死了,她是“二圣”中的硕果仅存者。以前,有个性的大臣在朝堂上说话只看高宗的脸色,现在却不得不看她的脸色说话做事,大唐王朝的大事小事现在都由“天后”裁决,她是这个王朝的独裁者。
高宗死了,难道武则天就没有悲伤过吗?
悲伤过,不过时间很短暂,她很快就把悲伤化为了力量——控制权力的力量。
虽然她现在是独裁者,但独裁的局面能够维持多久?这是她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因为二十七天后,新皇帝就要亲政了,他亲政后,会照着“遗诏”里说的去做吗?武则天心里清楚,很多人都在怀疑遗诏的真实性,这很多人里当然也包括新皇帝李哲。
很显然,武则天成了独裁者,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她步入了人生中的关键期。她有几件大事要做,必须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否则一步走错,她将前功尽弃,万劫不复。
职场圣经语录
有句古话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时各自飞。唐高宗飞走了,武则天独自守着这个林子,生活还得继续,她犯不着惦记着那个死人。她将独自面对自己的儿孙,还有文武百官们,他们一个个都不是善类,当然,她自己也不是什么善类。有句话说得好,对付流氓,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流氓,用比流氓更流氓的手段去对付他们。武则天早已把自己修炼成百毒不侵的政治流氓,她已经找到了对付其他政治流氓的方法。
2.废立皇帝视同儿戏
高宗死后三天,宰相裴炎上书说:“如今,新皇正在守孝,尚未亲政。守孝期间应由皇太后暂行皇权!”
这个裴炎不仅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而且是高宗皇帝临终前给儿子指定的唯一顾命大臣,以这样的身份说话当然是一言九鼎,何况高宗的“遗诏”里有“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之语,朝中无人反对。
武则天开始独自临朝,行使皇帝的权力。
在这个世界上,谁做了皇帝也不会再心甘情愿将皇权交出来,除非他是傻子。别人不会,武则天更不会。
在这一个月里,武则天先是安抚皇室宗族,把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儿子们都加封了爵位;同时,调整宰相人选,那些不听话的宰相要么撤职,要么被调离岗位,把支持她的人全留下来,并补充了支持自己的新鲜血液。
随后,她又掌握了御林军和全国兵权。
李哲是个孝子,安安心心地守孝。等他守完二十七天回到皇帝位子上一看,傻眼了,自己的人不见了,四周全是母亲的人。从亲政的那一天起,他就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很窝囊,处处被母亲掣肘,无法施展拳脚。
李哲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决定提拔自己的人。
亲政的当天,他把岳父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这本是惯例,自己做了皇帝,让老丈人沾点光,提升一下职务,实属人之常情。不过,他见母亲处处掣肘自己,心里急了,急于在短期内组建一个支持自己的成员班子。几天后,他又下令把岳父提拔为宰相。然而,这却是一个败招。
首先,他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武则天,使母子权力之争一下抬到了桌面上,伤了武则天的面子,必然招致武则天的全力反扑。
其次,武后暂行皇权是裴炎的提议,裴炎是宰相集团中的实权人物,李哲此举显然也把矛头指向了裴炎,裴炎好不容易才混到了这个位置,当然不希望有人来分他的权。因此,对于提拔韦玄贞为宰相,裴炎明确表示反对,不肯起草诏书。
在武则天的几个儿子中,李哲这个人能力不怎么样,但脾气却是最火爆的一个。见一个臣子居然敢顶撞他这个皇帝,心里很是不爽,无名火从胸中升起,冲着裴炎大发雷霆:“朕要封他做宰相有什么不行?天下是朕的天下,朕有权封赏谁,就算朕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又关你什么事?”
这裴炎也不是吃醋的,身为宰相,他本就有驳封的权力,何况身后有武则天撑腰,当然不会吃李哲这一套。他跑到武则天那里上奏说:“太后,皇帝昏庸固执,封宰相不成,居然扬言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臣苦劝不听,不知如何是好,请太后明示?”
武则天闻听此话又惊又喜,故意反问道:“真有此事?”
裴炎说:“确有此事。”
两人沉默良久,随即商量对策,达成一致意见:废除昏君,另立贤德之君。
出人意料的是,新君的人选不是李哲的儿子,尽管高宗生前已将李哲的儿子封为皇太孙,但武则天还是选择了李哲的弟弟、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皇位继承人。原因很简单,若立李哲的儿子,李哲就成了太上皇,他的谪妻韦后就成了太后,武则天就成了太皇太后。按惯例,新皇帝小,是由太后辅政,一般轮不到太皇太后,除非太后没有这个能力。而立小儿子李旦,武则天仍然是太后,有充足的理由参政议政。
嗣圣元年(684)二月的一天,武则天通知群臣上朝议事。文武百官都感到奇怪,新皇已经亲政了,为何要由太后发布命令呢?
文武百官来到朝堂,皇帝李哲和武则天都坐着,朝堂内雅雀无声,空气像凝固了似的,大家都闻到了一股火药味。皇帝李哲强作镇定,却流露出惴惴不安的神情。
宰相裴炎、刘祎之和御林军将军程务挺、张虔勖走进朝堂。裴炎上前,大声高呼:“奉太后懿旨,废皇帝为庐陵王!”
文武百官惊呆了,还没有等他们反应过来,几名军士上前,早已把李哲拉下了皇帝宝座。李哲一边挣扎一边质问道:“朕有何罪?太后为何要废朕?”
武则天冷冷地说:“你不是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吗?既然不想保祖宗江山,还有什么资格做皇帝?”
李哲此时才明白,他的母亲已经掌控了宰相集团和全国军队,得到了禁宫护卫御林军的拥护,彻底控制了朝廷,拿下自己不费吹灰之力。
就这样,经过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当了几十天皇帝的李哲被稀里糊涂地拉下马来,贬为庐陵王。
第二天,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相王李旦被扶上皇位。
李旦比李哲聪明,他知道凭自己眼前的实力,远远没有资格跟母亲叫板,所以,他很知趣,很守规矩,事事都听武则天的。不过,武则天仍对他不放心,没过多久就把他软禁了起来,没有重大场合不让他出场。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只能乖乖地呆在偏殿里。皇帝呆在偏殿,那正殿的龙椅上坐着谁呢?谁也没有坐,龙椅上空无一人,龙椅的后面挂着一个帘子,武则天坐在帘子背后,临朝称制。她就是这样软禁李旦的,而且理由冠冕堂皇,说先皇新丧,新皇不胜悲痛,暂时无法理政,由哀家代劳。
这个理由实在很搞笑,但没有人敢笑。天下人都知道,李旦是个傀儡皇帝,权力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她已经是独断乾坤的无冕女皇。她效法汉朝的吕太后,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后的武则天好像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她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废太子李贤。
在武则天四个儿子中,李贤是最有才能的,在皇族和群臣中很有号召力,如果儿子中有谁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那么这个人非李贤莫属。
谁要成为武则天大权独揽的障碍,谁就得死,这是武则天定律。
李贤早已被贬到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但武则天没有忘记他,现在更想起了他,于是派使者前往巴州“慰问”。
使者见了李贤,端起一杯酒,冷酷地说:“皇太后赏赐殿下这杯酒,微臣将它带来,太后希望殿下喝了这杯酒,能永享康乐。”
李贤接过酒,一饮而尽。
使者见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回长安复命去了。
使者走后,李贤将自己的妻儿叫来,吩咐他们一定要听太后的话,好好活着。
妻妾们哭成一片,孩子们则一个个懵懂无知,愣在那里。
随后,李贤又叫进侍卫官,绝望地对他说:“我的妻儿托你看护,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侍卫官泪流满面,跪倒在李贤面前,发誓一定会照顾好王妃和小王爷。
当天夜里,李贤端起自备的另一杯毒酒,喝到一滴不剩。
翌日清晨,侍卫官发现李贤死在屋里,窗前的红蜡烛已经燃尽,尸体早已僵硬,冰冷如铁。
消息传到长安,群臣震恐,武则天更是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当然,这不是矫情,她希望李贤死,但没想到李贤会这样无怨无悔地死。李贤的死,使她消除了在政治上最强有力的对手,然而,她却失去了心头肉,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子。
武则天追封李贤为雍王,并亲率文武百官给李贤大举发丧,李贤的葬礼无比隆重。
李弘死了,李贤死了,李哲被废了,李旦被软禁了。这是武则天四个儿子的遭遇,追求权力的野心使她淡着亲情,紧锣密鼓地筹划着谋取皇帝的宝座。要实现这个目标,身边必须要有人,儿子们是靠不住的,因为她要夺取的皇帝宝座本身就是儿子们的。
她开始提拔和重用武氏家族的子侄们。不久,武承嗣被提拔为宰相,武三思被封为兵部尚书。
职场圣经语录
在权力面前,无所谓亲情。为了权力,武则天把自己推向了四个儿子的对立面,四个儿子中,两个死了,一个被她流放了,一个被她软禁了。也许很多人会说武则天太冷酷无情,大唐的天下让儿子管跟让她管不是一回事吗?说起来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自己掌权和让别人代自己掌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武则天一路走来不容易,一直在刀锋上舔血,她知道失去权力意味着什么,所以,在权力面前,她义无反顾地抛弃亲情,她别无选择,也无可厚非。这是那个时代的生存逻辑。
3.让“反武复唐”成为梦想
高宗的去世和中宗李哲被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分水岭,历史进入了武则天时代,她开始独断朝纲,排除异己。此时的她已经61岁,放在今天,她早就过了退休年龄。但是,人老心不老,她想着着实实地过一把皇帝瘾。为了在有生之年实现这一梦想,61岁的她加快了改旗易帜的步伐,实施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废李哲,立李旦;囚禁李旦,逼死李贤;继而临朝称制,频频改元,从嗣圣改元文明,又从文明改为光宅,把唐朝的旗帜由红色改为白色,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洛阳宫改为太初宫。与此同时,她又大肆追尊武氏先人,提拔武氏子弟:武氏五代以内的祖宗,男的全都封王,女的全都封为王妃,同时还建立武氏七庙。这是一件严重违规的举措,根据礼制,只有天子才能建七庙祭祀列祖列宗,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否则就是逾矩、犯上。现在武则天这样做了,很显然,她已经把自己当皇帝看待了。她的侄子们也一个个被提拔,尤其是武承嗣、武三思,一个被提拔为宰相,一个被升为兵部尚书,一文一武,把持军国大权。武则天在朝中的地位安如磐石。
但是,有人向她叫板了,数千里之外的扬州城,在一家酒店,几个官场失意的人借着酒劲发了一通牢骚后,便酝酿出震惊朝野的扬州叛乱。
公元684年9月,一个名叫李敬业的人来到扬州。李敬业何许人也?他就是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没有李勣的中立,武则天是当不了皇后的。武则天对李勣很感恩戴德,李勣也因此享尽荣华富贵而死。由于李勣的儿子比他自己还死得早,他的爵位英国公就直接传给了嫡长孙李敬业。李敬业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又做了刺史,可谓少年得志。但他在政治上不像他爷爷那样中立,情绪化重,属于李唐的拥护者。由于他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后来就被贬了官。不仅他被贬官,他的弟弟李敬猷也被贬了官。哥俩一肚子郁闷,便决定去扬州散散心。这兄弟俩是将门之后,无论在官场还是江湖上的名气都很大,到了扬州,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批朋友,天天吃吃喝喝的。与此同时,另两个人也粉墨登场来到了扬州,一个叫骆宾王,一个叫魏思温。
骆宾王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初唐四杰”,是当时名闻天下的大才子。但这个人才气高,人品却不怎么样,因为贪污也被贬了官。
魏思温原本是个监察御史,不知是工作出了差错,还是得罪了武则天集团的人,也被贬了官,成了一名县尉,但后来县尉的饭碗也丢了,被直接革职为民。这个人脑子很活,鬼点子多。
就这样,李敬业兄弟与骆宾王、魏思温碰头了。他们在一家酒馆喝酒,由于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都有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三杯酒下肚,大家开始感叹发牢骚,什么官场失意,朝政日非,武太后野心勃勃,新皇帝前途难料,说到激动的时候,不免义愤填膺,说什么身为七尺男儿,不能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真是窝囊啊!然后又说以我等这样的才华和为人,断不至流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一切都是武太后独断专行,排除异己,改旗易帜所致。于是,大家把矛头指向了武则天,说武则天野心勃勃想当皇帝,李唐王朝岌岌可危,说着说着,大家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神圣感,觉得应该起来匡扶李唐王室。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揭竿而起,扯起反武大旗,天下必定云集响应。于是,大家达成了共识:造反。
既然要造反,就得有个领头的,李敬业是名将英国公李勣之后,承袭英国公爵位,曾经官至刺史,无论在官场还是江湖上都很有人望,于是被推为盟主,成了领头人。骆宾王是大才子,由他负责书稿文牍之事,让他当了记室,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秘书长。魏思温脑子好使,足智多谋,就成了军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参谋长。当然,除了他们几人外,还封了好多官,造反指挥部很快建立起来。
指挥部有了,军队问题怎么解决呢?没有军队,指挥部就是光杆司令,这个反是造不起来的。但魏思温很快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给一个人写了一封信,这个人是他的好友,名叫薛仲璋,在朝廷里担任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