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长孙皇后并不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但她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方式去关心。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大唐王朝的万里江山,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是他打下的,因为功劳大,手下的文臣武将多,自然引起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不安,双方关系非常紧张。李建成、李元吉没少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而李渊也觉得李世民兵权太重,有威胁自己和太子的意味。因此,李渊坚定地站在了太子这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扭转李世民的不利局面,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一方面极力孝敬李渊,讨他老人家的欢心,一方面委曲求全,拉拢李渊身边的妃嫔,跟她们搞好人际关系,于是有什么事儿,她们都会通风报信。就这样,李渊和太子、齐王的一举一动,李世民都了如指掌。“玄武门之变”前,她又在秦王府亲自鼓舞将士,勉励他们为秦王杀敌,共享富贵。可以说,李世民能登上皇帝宝座,长孙皇后功莫大焉。
在日常生活中,长孙皇后虽然不过问军国大事,但并不意味着她不关心朝廷事务。大家知道,魏征是个浄臣,在李世民面前什么话都敢说。多数情况下,李世民都会采纳他的意见。但魏征这个人也是一根筋,说话太直截了当,经常让唐太宗下不了台。有一次在朝堂上,他出言不逊,把唐太宗惹恼了。唐太宗回到后宫,怒气难平,愤愤地说:“一定要杀掉这个田舍翁!”
长孙皇后听到这句话,什么也没有说,转身进屋。一会儿,他穿着庄重的朝服出来了,对着唐太宗就行跪拜之礼。要知道,皇后在后宫一般是不穿朝服的,只有在重大的场合才穿。唐太宗见长孙皇后这副打扮,礼节如此庄重,吓了一跳,慌忙问道:“皇后何以对我行此大礼?”长孙皇后说:“臣妾闻君明则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进谏,说明陛下是个英明的皇帝,所以臣妾特意向陛下表示祝贺!”唐太宗龙颜大悦,明白了皇后的用心,不仅没有杀魏征,反而对他信任有加。
为了李世民的江山,长孙皇后在幕后操劳,呕心沥血,加上身体不好,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弥留之际,她对唐太宗说:“陛下千万不要重用外戚,托陛下的福,臣妾娘家的人一个个都做了官,请陛下不要让他们位高权重,陛下若真对臣妾好,对臣妾的娘家人好,就别给他们干政的机会。”末了,她又说,“臣妾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天下;死后更不能浪费国家钱财。臣妾死后,葬礼从简。”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的死对李世民打击最大,当她闭上双眼的那一刻,李世民悲痛欲绝,说自己痛失贤内助。从此再也没有立过皇后。不仅如此,他还特地在宫内建造了一座高塔,时常登塔,瞭望长孙皇后的葬地昭陵,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
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还发自内心喜欢过一个女人,这个人叫徐惠。这徐惠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小时候号称神童,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的时候就熟读了《毛诗》、《论语》,八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她差不多和武则天同时进宫,级别也是才人。此时,大唐帝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渐入佳境,“贞观之治”已颇具气象,内政外交,一片坦途,唐太宗有些志得意满。而她觉得此风不可长,就上书对唐太宗说:“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劝谏唐太宗戒骄戒躁,保持革命本色,要善始善终,毕竟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唐太宗非常高兴,从她身上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没过多久,徐才人就晋升为徐婕妤,从五品升到三品。很快又从徐婕妤变成充容,变成了二品。唐太宗去世后,徐充容十分悲伤,说太宗皇帝有恩于她,发誓要追随先帝于地下,于是抑郁而终,殉情而死。死后被追赠为徐贤妃,升到了后宫一品。
反观武则天,她从贞观十一年进宫,被封为才人,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她还是才人,十二年的时间里,没有升迁一级,说明她这个野蛮女友根本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爱。
她为什么得不到唐太宗的宠爱呢?关键在于她野蛮得过了头。从长孙皇后和徐惠所得到的恩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代英明雄武之主,李世民要求她的女人不仅要漂亮、知书识礼,而且要识大体,谋大事,甘心做幕后英雄。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须要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女人。
然而,武则天不符合这个标准,她太爱出风头。比如,在狮子骢事件中,为了能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当别人都不吭声时,她却率先跳出来说“妾能治之”,把皇帝、侍卫和其他妃嫔放到哪儿去了?说话是有先后顺序的,一品、二品、三品的妃嫔都没有表态,你一个五品的才人出什么风头呢?
更可怕的是,那驯马的方法,用铁鞭、铁锤、匕首去驯马,闻所未闻。动不动就动刀子,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野蛮女友。李世民虽然希望美丽的女人有一点豪爽、粗犷的性格,但也不至于到喜欢野蛮的地步。后宫嫔妃的一举一动是天下女人的行为示范,喜欢这样一个野蛮的才人,那岂不是诏告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可以野蛮地对待一切吗?如此一来,岂不要乾坤倒置?
当然,狮子骢事件也引起了武则天的反思。她对自己的野蛮行为有所收敛。她发现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整天临摹王羲之的字帖,想以此为突破口,成为唐太宗在艺术上的红颜知己。武则天是一个很有文学和艺术天赋的人,她还真练成了王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不过,对于皇帝来说,书法只是业余爱好,江山才是最重要的。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在幕后默默奉献、帮他打理江山的女人,而不是一个能陪他吟诗作赋、挥毫写字的人,因为这方面的能人太多,朝廷那些科举出身的人,比武则天更合适。
看来,武则天切题又切错了,在唐太宗面前,她有一种深深的失败感。唐太宗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她无法攀上去。
职场圣经语录
武职天进入职场时,起点较高,但这恰恰误导了她的判断。在任何时候,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逻辑都是适用的。起点高时,一定要韬光养晦,回过头来夯实基础,打牢根基,再图上进。在职场上,老板是一张很好的牌,但这张牌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打的。因为你首先得弄清楚老板到底最喜欢什么?如果不加思索地投其所好,老板会认为你有投机之嫌,甚至会处处提防,永不叙用!武则天的教训一定要吸取。
5.阴谋与爱情是成功的阶梯
武则天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唐太宗那里是不可能再得到被宠幸的机会的,试想,唐太宗死时,她二十六七岁,在古时候,一个女人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六七岁是生育的高峰期,长孙皇后二十六七岁时,已经是儿女成群了,而武则天却没有生下一子半女。很显然,李世民是在有意冷落她。
难道她就这样活活守寡,随着岁月的流逝断送自己的大好青春吗?她当然不愿意,她是带着梦想进宫的,既然老皇帝不给自己机会,那就自己创造别的机会吧!
她将目光锁定了一个新的目标。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太子李治。
武则天是怎样和李治搭上关系的呢?《唐会要》说:“时,上在东宫,因人侍,悦之。”所谓“上在东宫”,就是李治在当太子的时候,“因入侍”,是说唐太宗病了,李治作为太子入宫侍奉。当然,作为才人,武则天也是要人侍的。唐太宗是贞观二十年得病,贞观二十三年去世的,这个病断断续续延续了三年。这三年中,李治无数次入侍,渐渐和武则天熟络了,对武则天有了好感,武则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甚至上升到恋情。按理说,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小老婆,李治和她是庶子与庶母的关系,儿子和父亲的小老婆好上了,这是乱伦,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况且李治比武则天小了整整四岁,这段恋情想来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好结果的。
但这一次,武则天成功了,不但成功了,她将藉此开创一段亘古未有的传奇历史。
问题是,李治作为一国储君,为什么会顶着乱伦的风险爱上这个比自己大四岁的庶母。也许这就是中国版的俄狄浦斯情结。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之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但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好。
贞观元年,嫡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李承乾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长大之后就变得不务正业,喝酒、赌博、打猎、玩娈童,什么出格的事儿都敢干,真是“五毒俱全”,成了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在一次打猎中,还把腿给摔折了,成了残疾人,实在有损太子的形象。不知怎么的,身为大唐的太子,他却非常向往突厥人的生活,经常把自己打扮成突厥人的模样。他喜欢学突厥首领死去的样子,把自己装扮成突厥首领,假装突然倒地而亡,身边的那些人装扮成突厥百姓模样,骑着马围着他转,边转边哭,还要用刀子划自己的耳朵、脸面,让血泪合流,表现出自己无比伤心,就在大家悲痛万分的时刻,李承乾便死而复生,一跃而起,哈哈大笑。他觉得这样很过瘾,说:“等我今后有了天下,我就带着几万兵跑到突厥那边去,散开自己的头发,委身于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当个小官,那简直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这些荒唐的事情哪是大唐太子应该做的,这种荒唐的话哪是大唐太子该说的,这样的人如真让他做了皇帝,恐怕要不了两年,大唐帝国的万里江山就全让他送人了。所以,太宗渐渐地不喜欢他了。
与此同时,他的几个兄弟也在觊觎着太子之位。不务正业的他有了深深的危机感,一方面是李世民不喜欢他,另一方面兄弟们又逼迫他,迫使他铤而走险。他居然派刺客行刺李世民,没有得逞,随后又伙同侯君集等人准备发动兵变,逼迫唐太宗退位。结果阴谋败露,被唐太宗废除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废,就该轮到嫡次子魏王李泰了。李泰在唐太宗所有儿子中排行第四,生得仪表堂堂,文采风流,很有学问和心机。当年李世民做秦王时,不是搞了个秦府十八学士吗?他亦步亦趋,网罗了大批文学才俊之士编写《括地志》,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魏王开馆”,很快,这本书编写成了。此书非同寻常,记述了大唐帝国及周边各国的山川地貌,关涉大唐帝国政治、军事、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发展。由此可见,魏王李泰的识量远远超过了那个不务正业的李承乾,可称得上是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人。唐太宗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儿子比太子李承乾更适合掌管大唐江山。
然而,李泰也没有做成太子。当时唐太宗审问李承乾时,李承乾回答说:“儿臣贵为太子,哪还有什么奢求,父皇百年之后,天下早晚是我的。若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么会造反?父皇若废我立四弟,那我真是落入他的圈套之中了。”唐太宗听了他这番痛彻肺腑的表白,犹豫了。不过,他还没有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一天,他问李泰,如果他将来做了皇帝,会怎样对待兄弟们?李世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不想“玄武门之变”的悲剧重演。没想到李泰回答说:“若真有那一天,儿臣将杀掉自己的儿子,传位自己的兄弟。”这番回答让唐太宗彻底抛弃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也许李泰的表白是为了证明他会好好对待兄弟,可是唐太宗是什么人呀,岂能不知道其中厉害的。所谓“虎毒不食子”,一个人连自己的儿子都忍心杀,他又怎么可能放过自己的那些兄弟呢?于是,李承乾和李泰双双被废黜,贬为庶人。
这时,嫡子就剩下李治一人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一下子砸中了这个年仅十六岁少年的脑袋,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做太子。
他没有想过,可有人替他想过。至少有两个人在努力促成这件事,一个是他的父孝唐太宗,一个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
相比于两个哥哥,李治虽然没有他们那样的野心,却有他们没有的、能打动唐太宗的几大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