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武则天的职场晋升管理学
19824600000009

第9章 舍得孩子才能套得住狼(3)

打定主意后,李治和武昭仪精心挑选了一个日子,龙车凤辇驾临长孙府。长孙无忌对于后宫风云早有耳闻,他是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对于两人的来意心知肚明。但他就是不明说,从容淡定,热情款待,绝口不提此事。

双方比起了耐力,都希望对方先开口。

李治到底还是年轻,酒酣耳热之后,沉不住气了。他想开口,却又不好意思直说,就拐弯抹角问起长孙无忌儿子的情况。长孙无忌的儿子有一大堆,见李治问起,他便从老大开始一一汇报。嫡子说完后,又说还有三个姬妾生的庶子,年轻不懂事,也没有什么官职,目前还没有机会给国家效力。李治听罢大喜,说舅舅是朝廷柱石,表兄表弟一个个不凡,哪能没有官职呢?当即封几个庶子为朝散大夫。朝官分九品,这是一个五品散官。一个庶子刚踏进仕途就官居五品,若非皇上恩宠,是不可想象的。很明显,李治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面子。

授官之后,李治认为长孙无忌该给自己面子了,于是转人正题,说:“舅舅,看到表兄表弟们这么优秀、有出息,朕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可惜,王皇后没有儿子,幸好武昭仪为朕生了个儿子。”

高宗把话抛出来,静等长孙无忌表态。谁知长孙无忌接过话茬将话锋一转,远离高宗的本意说:“是啊,武昭仪为陛下生下贵子,可喜可贺呀,老臣敬皇上、昭仪一杯!”不经意间把这个话题给岔过去了。

唐高宗心里非常窝火,却又无可奈何,过了一会儿,他说:“来人啊,将礼物呈上,舅舅有大功于国,是朝廷的擎天大柱,朕要孝敬舅舅!”很快,四车金银宝器、十车绫罗绸缎被抬进了长孙府。

长孙无忌呵呵笑纳!

官也封了,钱财也赏赐了,李治认为长孙无忌应该识抬举了。于是再次开口说:“朕虽富有四海,可惜皇后无子,膝下凄凉。幸好武昭仪为朕生下一子。”

长孙无忌还是老一套,说声可喜可贺,又是敬酒,又是吃好喝好,反正是顾左右而言他。

其实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无论是高宗还是武则天,心里都很清楚,长孙无忌并不支持废掉王皇后。

两人怏怏而回。但是,武则天不肯罢休,又让她的母亲杨氏出面,继续游说长孙无忌。杨氏是隋朝宗室女,也属于世家大族,说话有分量,但在长孙无忌面前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收买长孙无忌失败,这让武则天意识到,朝廷那帮元老重臣对自能达到遂州,还在赴任途中,又被冠以“漏泄禁中语”的罪名贬到了更为偏远的荣州刺史。于是,王皇后和舅舅这一朝中重臣的联系中断了,她像一只被囚禁的小鸟,在后宫已经没有了任何发言权,虽然在名义上她还是皇后。然而,武则天要取代她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王皇后的身后不只是她舅舅一人,而是一个庞大的贵族势力集团。

武则天审时度势,认为要毕其功一役,一下子扳倒王皇后是不可能的。她决定实施曲线制敌方略,不再直接着眼于皇后的位置,而是退而求其次,请求高宗封她为宸妃。我们知道,在唐代后宫的等级制度中,妃的级别是一品,高于二品的昭仪,仅次于皇后。但妃子是有名额限制的,初唐时期的妃子名额只有四个,分别是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此时,四个名额已经用满,暂时还没有空缺。按照惯例,武则天要想进入这个级别就只能等着,等到哪个妃子忽然暴病身亡或者被废黜,她才能递补那个空缺。但是,武则天不愿等。她认为名号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没有人死去,也没有人被废除,那再增加一个名额不就成了吗?她使出浑身解数,怂恿高宗在这四妃之外增加“宸妃”,封她为宸妃。

武则天不愧是熟读经史的人,文字游戏玩到家了。所谓宸,就是北辰,即北极星。《论语·为政篇》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施行德政就好比北极星在天空照耀,不用奔走操劳,恒居其所,其他的星星自然会在周围拱卫它。实际上,北辰常常用来比喻帝王。武则天要求高宗封她为宸妃,实际上就是让人们承认了她皇后的地位,只是暂时没有皇后的名号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已经算是退而求其次了,她认为,大臣们也应该后退一步,互相给个面子。

武则天显然高看了自己,那帮大臣压根儿就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就像当初不把她的父亲放在眼里一样。

此议一出,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立即上表反对,说:“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妃嫔的等级和名额是固定的,这是祖宗定下的制度,不能更改。来济和韩瑗都是宰相,当时的宰相是集体议政,因此,他们的态度基本代表了宰相集团的整体意见,给武则天以昭仪的称号已经是他们能容忍的底线。

加封宸妃的努力失败了,此刻,武则天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背景,一个女人在朝廷没有背景,要想在后宫中出人头地,简直比登天还难。她认为,自己要想成功,就必须在朝廷里找到自己的盟友,可是她心里没有底,这朝廷中有她的盟友吗?

武则天感到有些迷茫!

职场圣经语录

一位伟人说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弄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真正的敌人。王皇后的身后有强大的世族集团,可谓树大根深,靠山牢固。武则天在她面前不过是寒门一女子而已,拿什么去跟她叫板儿,仅仅凭皇帝的宠爱吗?武则天此时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女人了,再这样耗下去,一旦色衰爱弛,失宠的结局不难预料。到那时,王皇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彻底打败她。武则天第一次感到了势孤力单,她要寻找盟友,去撼动那一座座大山,上演一次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7.殿廷势均力敌的较量

武则天想在朝廷内寻找盟友,可是放眼朝廷,她两眼一抹黑。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人要是运气来了,你想挡也挡不住。正在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叫李义府的人主动请缨,愿为她奔走效劳。

李义府何许人也?

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生得一表人才,待人彬彬有礼,见了人总是笑脸相迎,让人如沐春风,很容易对他产生好感,但是,你若把他当朋友,跟他推心置腹,把心里话掏给他,那你就傻了。中国有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叫“笑里藏刀”,说的就是李义府,他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柔和,和蔼可亲,但是他整起人来心狠手辣,让人防不胜防。

李义府人品虽然不好,才华却很出众。《全唐诗》里留下他八首诗,风格清丽典雅’很有初唐气象。李义府不但有才华,也有资历,他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墨知名,时称“来李”。但世易时移,李治做了皇帝,借着后妃之争,来济取代柳奭做了中书令,成了当朝宰相,而李义府还是一个区区的中书舍人,官居五品。才气与来济齐名,官阶却差了几品,想起来很是郁闷。

那么,李义府为什么要帮武则天呢?这只是一次巧合。然而正是这次巧合’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改写了大唐王朝的历史。

原来,李义府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要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壁州担任司马。壁州就是现在四川的通江县,位于崇山峻岭间,山路弯弯,就是现在从该县的很多乡镇坐车到县城也要花一天的时间,在当时那种交通条件下,可见有多偏僻。按理说,壁州司马也是五品官,这只是平级调动’谈不上贬。但这个看似不是贬的调动比贬官一级还难受,到那么一个偏远、山路陡峭的地方,说不定在赴任途中摔下悬崖而死都是有可能的。这显然对李义府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按照当时的行政程序,李义府的任命诏书由中书省起草,然后转送门下省审核。由于李义府是中书舍人,利用职务之便,他提前知道了这个任命。他不想让这个任命生效,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万般无奈之下,他去找好友王德俭商量对策,王德俭也是中书舍人。

王德俭是个狡诈多智的人,他给李义府出主意说:皇上正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现在之所以犹豫未决,只是担心宰臣从中阻挠。你若能帮皇上建言立策,促成此事,皇上和武昭仪感激你,你不就可以转祸为福了吗?

李义府觉得这个主意可行。可是第二天任命书就要送到门下省,一旦送到门下省,那可就完了。此时皇帝已经退朝,怎样才能在任命生效之前见到皇上呢?正好当天是王德俭值夜班,一番商量之后,决定由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班,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李义府说:“陛下,现在天下百姓都希望武昭仪当皇后,陛下就顺应民心,立武昭仪为后吧!”唐高宗是明白人,所谓天下百姓都希望武昭仪当皇后,那是屁话,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武则天终于明白,朝廷的官员并非铁板一块,对于废立皇后一事出现了意见分歧,看来长孙无忌并不能一手遮天,并非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废立皇后。

武则天大喜,她终于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了,原来两眼一抹黑的朝廷朝中居然还有一股力量在支持自己,一定要好好利用。

李义府的话让高宗豁然开朗,他赐予李义府珍珠一斗,勉励李义府再接再厉。李义府则为难地说:“微臣纵然是肝脑涂地,也愿为陛下效劳。可是,微臣没有这个福分了,微臣明天就要启程前往壁州,那壁州离长安何止千里之遥,微臣就算是为陛下的事喊破了嗓子,又有谁能听见呢?”高宗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家伙帮我是有条件的,要保住官位。不过这不是问题,只要他能帮我办成此事,一切都好说。他对李义府说:“这好办,朕下诏让你留任,还要升你的官!”

于是,李义府留在了长安,不久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高宗此举的用意很明显,等于正告朝中大臣:支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就能升官发财!很快,朝中的形势出现了分化,尤其是那些有资历、有才能、出身较低的一批官僚纷纷云集在武则天周围,他们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武则天私下通气。这些人包括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武则天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在朝廷和后宫之间,武则天组建起一张反应敏捷、全方位覆盖的情报网,这个情报网散布在朝廷的各个部门。通过它们,武则天掌握了朝廷的一举一动。现在的武则天有底气了。

在这些人中,我们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许敬宗。他的年龄最大,官阶最高,是拥武倒王的领军人物。

许敬宗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给李义府出主意的那个王德俭的舅舅,不但有能力,而且也有资历,他和长孙无忌是一辈人。这个人道德品质虽不怎么样,但确实才华横溢。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和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蔡允恭等人一起共事,是李世民智囊团的核心层成员之一。李世民即帝位,许敬宗当上了中书舍人,金光大道已经铺在眼前,可是许敬宗的运气实在不好,一不留神就掉队了。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在葬礼上,许敬宗见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得丑,忍不住哈哈大笑。长孙皇后是谁?那是国母呀,在国母的葬礼上居然敢哈哈大笑,后果当然是严重的,许敬宗被贬到了地方。好不容易熬了十多年,直到局宗即位,他才一步一步混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没想到又因为把小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冯盎,被人弹劾,说他贪财卖女,结果又被贬到地方。虽然一番努力后又回到京城,担任了三品的卫尉卿,但这是一个负责皇帝车马事务的官员,并无什么实权,跟他当年那些同僚相比实在不值一提。这样一个有资历、有能力的人显然是不会安于现状、甘居人后的,他早就在观察朝廷局势的变化。恰好此时出了李义府贬官之事,老谋深算的许敬宗便通过外甥王德俭给李义府献计投石问路,结果非常令他满意,他决定采取行动了。

就这样,围绕着皇后废立事件,朝廷政治力量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派。一派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我们称之为挺武派;一派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及其追随者来济和韩瑗等人为核心,反对废黜王皇后,我们称之为倒武派。两派人马都在暗中积蓄力量,朝中政局波谲云诡,风生水起。

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若为后,国家必然遭殃。这话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武则天知道此事后,迅速作出反应,怂恿高宗将裴行俭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滚到今天新疆的吐鲁番去了。不久,许敬宗被提拔为礼部尚书,虽然这个职位在平时比不上吏部、户部、兵部重要,但是,在废立皇后这个问题上,它的重要性就非其他各部所能比了。因为无论废立,这都是国家大礼,得不到礼部的参与、没有礼部的认可,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

随着两派官员的此升彼降,双方的实力无限接近了,唐高宗和武则天决定摊牌了。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的一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有要事跟他们商量。

当时的宰相有七位,分别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另一位门下侍中崔敦礼。按照惯例,皇帝退朝以后,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是这次高宗没有按惯例行事,只单独召见了部分宰相。之所以只召见这四位,是因为来济、韩瑗等人已经表明了态度,他们连封武则天为“宸妃”都上书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那更可想而知了。

四位宰相心知肚明,皇帝找他们不会为别的事,肯定是为皇后废立的事。大家商议着由谁出面表明宰相们的态度。

于志宁提议由长孙太尉先说,但褚遂良不同意。他说长孙太尉是皇上的舅舅,如果为这事和皇上闹僵了,那就会让皇帝背上不尊重舅舅的骂名。

于志宁又提议由英国公李勣先说,理由是皇上非常器重他。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认为李勣是开国元勋,手握重兵,是国家的柱石,一旦和皇帝闹僵,那不是说皇帝有意跟开国功臣过不去吗。

这不行,那不行,怎么办呢?褚遂良干脆毛遂自荐,说自己奉遗诏辅佐当今皇上,若不竭忠尽智,将来死后有何脸面见先帝于地下。

就这样定了,由褚遂良代表大家发言,统一口径,一起去见高宗,看起来宰相同盟形成了。这时,李勣发话了,他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只怕一会儿见了皇帝有失礼仪,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走了。看他那走路的样子,哪像一个病得坚持不了的人?很明显,李勣不想趟这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