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绝色杭州
1987500000008

第8章 西泠印社

印人

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都很难找到像西泠印社这样一种人文景观了。我不知道应该称它为一个文化团体、-个经营组织,还是…处园林名胜。它可真是一个最最阳春白雪,也是最最下里巴人的地方。它的核心一一印人,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粹部分的继承者,然而它面向与开放的,却是一切平民百姓。人们无论高低贵贱、满腹经纶还是胸无点墨,只管来此一游,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浅浅地欣赏西泠印社,是很方便的。你只管沿着白堤走去便是。过了平湖秋月,再过中山公园,再过楼外楼这红尘中衣食住行最要紧的“食”处,紧邻,便是那精神食粮的所在地西泠印社了。印社既占楼阁,曲径通幽,春有芳草,秋有芝兰,能不良辰美景奈何天。一饱眼福,此行足矣。

西泠印社,却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游历,那是真的要好好读几本书下一番功夫的。

印学

印社因人而集,人因学而聚。什么学?印学。印学,在中国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常说某个人是大学者,金石考据无所不通,那就是说,此人必通印学。

印学是一门集书法和镌刻于一炉的艺术。二千年前战国时代,国人始用印章。质地很考究,用金银,用玉,还用犀角和象牙,当然最多的还是用铜。

人分等级,印也跟着排名次。因为大印就是大权,是权力的象征,所以秦始皇帝的印叫“玺”,官吏百姓的印才叫“印”呢。

至唐,皇帝又叫印为“宝”了。官印、私印,可以叫“记”或者“花押”什么的。我们今天的人,干脆就叫“图章”。一个单位里,谁要是管图章,那可得刮目相看,不可小觑的。

以上讲的是实用。进入艺术的印,是唐以后的事情,那时人要用印,先由篆刻家写了印文,再叫印工刻成。到了南宋,大书法家米芾,提倡自刻印章,米芾也就开了文人治印的先河。

“河水”流到元代,杭州大书法家赵孟!顷独创了一种妩媚华美的篆字“圆朱文”入印,不过捉刀还得他人。那画荷花出了名的诸暨人王冕,又用青田石刻印,从此,文人学者的治印之风就大盛起来。

印风既盛,便成流派。皖派是很著名的,浙派也并雄印坛。它形成在清乾隆年间,以丁敬为首。

丁敬就住在杭州候潮门外,家穷,卖酒为生。又好学,一手卖酒,一手还捧着书本看。修成个有学问的人,却不要当官,一生布衣。

丁敬喜欢篆刻,常背着干粮到西湖山中去看石刻书法。他治印,善用细碎短刀,把刀棱显露出来,字笔便有意韵。印面昵,又有一种斑驳和冶铸的金石气。当时印人刻边款时,大多用双刀。丁敬推陈出新,一刀而就,称单刀。这样,他那种朴质苍深的风格,一洗纤弱娇柔之流习,开创了印学的“浙派”先路。丁敬稍后还有个杭州人黄易,以丁敬为师,时人并称“丁黄”。再加上另有六个杭州印人蒋仁、奚罔、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浙派形成了,称雄一百多年,是中国金石、篆刻艺术的一个高峰。

浙派影响既大,印人便多聚西子湖畔,这也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光绪年间,杭州有几个金石家丁仁、王提、叶为铭、吴隐等,常到孤山的数峰阁来探讨印学。时间长了,就想成立团体,那是一九零四年的事情。这样,他们就开始在孤山上买地造屋。到了一九一三年,恰逢王羲之兰亭修禊雅集第二十六个癸丑年,便正式召开成立大会,社址既在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便叫“西泠印社”了。首任社长,公推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

吴昌硕,安吉乡间农家子弟。家境贫寒,少时借书一读,要走几十里山路。又逢战火离乱,命运乖舛。二十二岁那年中秀才,从此自绝仕途,潜心艺术。又过几年,他肩挑一担行李,便开始了他艺术上浪迹城乡的生涯。

五十岁那年,吴昌硕曾经当过一个月的安乐知县,立刻就吃不消辞职不干了,还专门刻了一方足以自豪的印章,曰“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他比陶渊明还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呢。

没有了“五斗米”,卖画为生,穷,典衣、卖书,老友也不来了,屠贩也笑他了,便自嘲“酸寒尉”,任伯年就为他画了一幅《饥看天图》。

吴昌硕说他自己是“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以为自己书法比画好,金石比书法好,所下功夫最深。他上溯古人又旁敲侧击,况且他摹写石鼓文有基础,故穷极而变,别开天地,印面古朴苍劲,气魄雄伟,为印学界,开“清刚高浑”一路,推其为印社首任社长,当之无矣。

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清明、重阳各聚会一次,十年一庆典,时值今日,已近百年了。

处处有人、处处有典的印社

须得知晓了这一番来龙去脉,再游印社,处处有人、处处有典,方才游出品味,游出金石意韵来。

进圆洞门便是柏堂,里面放置着大幅印社创始人群像图及他们的生平简介。东面长廊墙壁嵌有数十块书画石刻,记得有一方曰:“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柏堂后面的斜坡口有石坊,坊有楹联,是印社创始人叶为铭所拟写,曰: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印泉旁边山岩上嵌有一小碑,细细一看,原来是李叔同出家前在这里埋的印藏。也是叶为铭碑文,记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人山出其印章移诸社中……凿壁度藏庶兴湖山并永云雨戊午夏叶舟识。

往上走有仰贤亭。当中一块巨大丁敬石刻像,是由扬州八怪之一罗两峰所画,金石家吴石潜摹刻的。亭中共有十七块碑二十七位印人画像。

山川雨露图书室石面有“印泉”那两个斗大的题字,是日本印学家长尾甲写的,他是首批外籍社员,本世纪初,曾作为日本侨民,在杭州幵过照相馆。

沿鸿雪径,春浓时有累累紫藤花可赏。径半有凉堂,传说中的南宋画家萧照就是在此画的四堵壁画。皇帝赐酒四斗,其人夜人,四鼓更落,四斗告罄,四堵已满,皇帝叹为观止。如今的凉堂,是后人所建,堂壁嵌有岳飞草书洗马赋碑九块,属于珍品。

山顶,豁然幵朗,有题襟馆。联曰:宜雨宜晴静观自得,尽美尽善为乐当斯。

该馆也有来历。原来吴昌硕、吴石潜早年在上海成立过一个“题襟馆书画会”,苦于市声如沸,后来并到了西泠印社,如今馆外粉壁上,嵌有丁敬《研林诗卷》三卷真迹刻石三十块。

山顶纪念丁敬的地方,还有一处,就是那可以通往后山的“小龙泓洞”。这个洞,是一九二二年人工凿的,龙泓是丁敬的号。洞口岩壁上凿有文曰:东坡游赤壁后八百四十年,凿通岩洞,湖光山绿,呼吸靡间,登临涉览,遂为绝胜,纪念印人雅名,故名小龙泓。

此洞前清水,游鱼可数,岩壁上凿出一个龛,名“缶亭”。缶念“否”音,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吴昌硕的别号就叫缶庐,所以这缶亭里的坐像也就是吴昌硕了。有许多年这尊像都是无头的,浩劫时被砸了,后来再补上去,所以头像和身子颜色是完全不一样的。

池畔那最显眼的地方,是手拿笠帽的皖派大家邓石如立像。在浙派创始地为他派争风流,西泠诸公,真印人也,真名士也。

华严经塔,是西泠印社的标志,西湖群塔的殿军。僧人弘伞于一九二四年所造。高二十余公尺,八面十一级。最下层是《华严经》文,末尾有弘一法师之偈。中间两层是杭人扬州八怪领袖金农手写的《金刚经》经文。上面还有级,全是佛像。每一层的亭檐上都挂着小铃。

塔旁有汉三老石室,它是中国印人情操气节的丰碑。原来这里主要藏的是一块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也就是一块纪念一位掌管文化教育的乡级官吏去世的碑。一八五二年,此石出土于余姚客星山,距今一千九百年历史,是浙江省迄今发现的历史最早的石碑,共二百一十七字,字体介于篆隶之间。海内视为瑰宝。-一九二一年,这块藏在余姚周家的石碑被卖到上海,入日人手。幸被西泠诸公获悉,吴昌硕等人奔走呼吁,义卖捐献,筹钱八千元赎闽,又在印社内造石室,万世珍藏古碑。劫难从此结束,十年浩劫也无法撼之。大幸也!吴昌硕有《汉三老室记》一文记之,藏于石室。

石室旁有吴昌硕纪念室。内有有关纪念介绍、作品及吴昌硕半身铜像。这铜像也有-番来历。原是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制作并赠与吴的,浩劫中被砸。后朝仓之女西常雄根据父亲留下的模子重铸胸像送给印社,也重铸了中日一段佳话。

四照阁,三面皆轩,一面为门。在此览山,绣屏锦障;在此瞰水,翡翠世界。青天碧洗,绿水明镜。登斯阁也,廓而忘言。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不由使人想到那仰贤亭前长联:

诵印人传记,如龙泓之雄浑,鹤旧之渊懿,完白之清奇,自子行铁笔后各具半裁,固不囿两浙专家,集同好讨论一堂,洵能绚秦汉先型、斯水遗法。

考西湖志乘,若君复作水亭,嗣杲作书楼,东坡作石室,与乐天竹阁侧別开幽胜,更卜筑数像精舍,继往哲重联八社,允足助林泉逸兴、唐宋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