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刚也是个再婚的人,他很幸运,重组的家庭比以前的好,过得相当的幸福。可是当初组建新家庭的时候,他也是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坦的路。首先,大刚是个离过婚的人,而且还带着个孩子,这给他再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个也是带孩子的人,问他愿不愿意,他认为孩子不是错,再说自己也是带着孩子的人,也就从容答应了。两人结婚后,大刚首先不是解决自己和爱人的事情,而是先把两个孩子教育好,让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为此,大刚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籍,有空了研究,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刚的一段教育下,两个孩子玩得特别好,虽然不是同父母,但是关系一点不比亲生同胞差,看着两个孩子和睦相处,两个大人都由衷的欣慰,两人的感情自然而然的就好了,有时候幸福是如此的简单。大刚也是个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是个内行了,他也明白,他们这种情况大人的问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两个孩子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两个孩子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和睦相处,健康成长。大刚从来不偏向任何一个孩子,什么事都一视同仁,两个孩子上一样的学,穿一样的衣服,住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饭……
两人结婚以来,孩子和睦,大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感情越来越好,用大刚的话说:大人之间无小事,孩子之间也无小事。
离婚对谁来说都一个痛苦的过程,谁都不愿意的离婚,而离婚后,要重新组建家庭更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再婚失败了,会给当事人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眼里,从而是人走进生活的阴影。对于离婚的人来说,在再婚之前做一些前期准备,或者说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情况就会好多了,最少也可以去除人们的盲目性。下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
1.对于有孩子的人来说,再婚带来影响的不是大人之间,而是孩子之间,因为他们还都在成长的阶段,一旦周围环境突然发生重大改变,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造成孩子思想偏激或者出现自闭症,更有可能出现逆反心理,最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未来很可能就毁于一旦。所以,有孩子的再婚者,一定不能忽视教育好孩子的问题。
2.学会遗忘,忘掉过去痛苦的记忆,从新建立新的生活。
再婚的人,在遇到熟人或者熟悉的场景的时候,常常会回想到过去的种种情景,一想到这些,就会出现悲伤的情绪,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再婚者,应该学会忘记痛苦,双方尽快建立新感情,彼此尊重、相互鼓励,争取创造多一些的两人空间,给双方带来感情沟通和培养的时间,尽量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比如说去郊游,或者去电影院看看电影,一起购购物,保持浪漫温馨的情趣,从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3.用钱要合理安排,明确目标。
再婚后,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两人的信任度还不是很高,所以一到用钱的时候,双方都会很敏感,这个时候,双方都要尽量做到有合理的解释,收入和支出都应该十分明确。切忌私自开小金库或者存私房钱,否则会伤害彼得的感情。
4.互相跟对方亲人和睦相处。
对于婚后双方的评价,亲人给的建议和意见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思想,所以一定要和对方的亲人和睦相处。重组家庭后,免不了会经常走走亲戚,联络感情,跟亲戚们关系处好了,他们会帮助再婚的人处理感情方面的问题以及提出很合理的建议。所以,处理好和对方的亲戚朋友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幸福递减:别让幸福从你的生活中溜走
什么是幸福递减?其实不是真正幸福减少了,而是心态不能满足了。当我们处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时,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能让我们觉得幸福,在我们的感官上一些小东西就能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当环境好了之后,这些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再拿出这些小东西就不会激起我们的兴趣了,我们不会再觉得满足,当然就不会再觉得有幸福的感觉了。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谚语依然响彻耳际,似乎人性的弱点往往是当一件幸福之事环绕自己时,人却变成是昧恩的了。幸福何许物也?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个标准,而你可曾想过,一个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徒步孤行、饥饿难耐的人意外地找到一片满是泉眼和挂满果枝的绿洲,对于那个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幸福。
或许时空的转换却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个在沙漠中获得“幸福”之人了。假若那人是生活在具备各种物质条件的生活圈中,那“绿洲”之福就显得微弱至极,当有种类繁多的瓜果、有滋味各异的饮料,在享受安拉恩赐之物时,是否还会想起在另类时空下,同样的恩典却有不同的感受呢?那可真是让幸福大打折扣了
一切说得直白一点,都是我们内心的变化引起了感觉的变化,山还是那座山,可是看见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了。人处的环境越好,需求、欲望就会越高,对低等的物质、感觉的提供就越习惯,当你认为一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时候,肯定就不会觉得幸福了。
人都是有贪欲的,想要的东西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千方百计才得到了就会觉得很高兴,但是得到的多了就会变成负担了。这时候,就会往更高的需求进发了,要不然就会觉得生活无趣,现在的一切都不能满足精神的需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朱元璋在没当上皇帝之前曾沿街乞讨,每次讨回的都是些剩菜残羹,白菜、豆腐也成了最大的奢侈,也许他觉得那就是山珍海味。但当他摇身一变,当上了皇帝之时,每天享受的都是御厨掌勺的可口大餐,天南海北的风味一应俱全。有一天,吃腻了宫廷佳肴的朱元璋,回忆起当年乞讨到的白菜、豆腐的“佳美”,随即命御厨烹饪当年的“白菜豆腐汤”。当御厨奉上香气四溢的美其名曰“翡翠白玉汤”时,朱元璋品尝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那股“美味”了。
曾经那些救命的东西给皇帝带来了满足,它们本身的价值和作用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因为时过境迁,往日的喜悦早就被各种物质满足了。习惯性的东西就不再奇怪了,不再有欣喜了。
所以我们想要活得一直幸福,就要学会感受幸福,不要让我们的感官麻痹了,失去对幸福的敏感。经常思索幸福的意义,寻找幸福,记得幸福。
在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生活时,请别忘记沙漠中的口渴,别忘记无鱼、无食、吃糠腌菜的三餐,别忘记又饿又累又病的日子,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只有回忆过去的苦,才知现在拥有的甜。
在你们情感得到平稳发展的时候,不要忘记当时的困扰,来之不易的结合,只有常常感念当时的苦,回忆当时的甜,才能更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
1620年,一批清教徒新移民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结果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冬天非常严酷,天气恶劣,农作物几乎绝产。
将近一半的清教徒移民在饥饿中死掉了,或者返回了英国。留下来的人们忍饥挨饿,虽然“主”告诉他们要诚信、不能偷窃,但是不少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去偷窃。
当时,总督想尽了办法,想让大家熬过这场艰辛,最后他决定让人们在地里尽量多种玉米,希望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清教徒们在英国就习惯于大家一起合作种田,然后把大家的收成全放在一起,按需分配,这也称为合作的农垦方式。
总督以为大家把土地放在一起,建立一个公有的社区,大家就都能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结果却事与愿违,社区中产生了很多不满情绪。
在经历了三个饥荒的冬季后,1623年春。总督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政策,他把土地分到每一家,让人们自己决定种植多少玉米。
结果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大家都有了劳动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去:妇女们也愿意下地劳动了,有的背上还背着孩子;原来以年老或者有病为借口不肯下地的人也愿意在自己私有的地里劳动,享受更多劳动的果实。这种做法使人们生产出的粮食比预期多,大家都非常满意。
1623年秋天,新移民们终于有了一个丰收的季节。于是,他们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确定为感恩节,用来感谢上帝和亲人、朋友以及自己。在感恩节这一天,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还有丰富的其他食物和果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菜是烤火鸡和南瓜馅饼。这种感激之心让每个美国人在感恩节时包括平常,都感到格外幸福和快乐。
幸福是需要提醒的,人们常常不知道幸福就在身边,真的得到了,幸福感就失去了。在事业上,我们要不断进取,得到更进一步的成功,取得不断地满足。在生活上,我们在不断向上的时候还要怀着感激之心,让我们得到的幸福更加持久。
付出定律,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人世间,不劳而获的事情终究太少太少。即使幸运之神光临你的身边,你在取得之前,还是要先学会付出。
某人在沙漠中穿行,遇到暴风沙,迷失了方向。两天后,烈火般的干渴几乎摧毁了他生存的意志。沙漠仿佛是一座极大的火炉,要蒸干他周身的血液。绝望中的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拼足了最后的气力,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爬进堆满枯木的小屋。定睛一看,枯木中隐藏着一架抽水机,他立刻兴奋起来,拨开枯木,用抽水机开始抽水。但折腾了好大一阵子,也没能抽出半滴水来。绝望再一次袭上心头,他颓然坐地,却看见抽水机旁有个小瓶子,瓶口用软木塞堵着,瓶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边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瓶子里的水装满!他拔开瓶塞,望着满瓶救命的水,早已干渴的内心立刻爆发了一场生死决战:我只要将瓶里的水喝掉,虽然能不能活着走出沙漠还很难说,但起码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倘若把瓶中唯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机内,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水,但万一汲不上水,我恐怕连这间小屋也走不出去了……最后,他决定把整瓶的水全部灌入那架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接着用颤抖的双手开始抽水……水真的涌了出来!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然后把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又在那泛黄的纸条后面写上:相信我,这绝对是真的。
几天后,他终于穿过沙漠,来到绿洲。每当回忆这段生死历程,他总要告诫后人:在取得之前,要先学会付出。
心理学家认为:在通往成功和富足的路上,我们往往并不是缺少机遇,而是无法好好地把握它。生活有着它丰富的内容,它也会以多种方式给予你无尽的快乐。只是有些人二开始就有些误解,总以为只有从生活中索取才能使一个人快乐。其实不然,站在生活这一繁琐的课题面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这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美元?”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小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对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