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巧,就在悉达多对人生寻根探源,感到困惑艰难时,他从前的恩师跋陀罗尼老人,又一次来到了王宫。
这位婆罗门学者此番前来,是想看一看自己的门生弟子这些年来有了哪些进步。不料,净饭王一见到这位老学者就大发牢骚,说太子违逆王室,不爱江山,厌恶声色,日夜胡思乱想,探求什么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妄想解救芸芸众生于苦海,并挽留他继续在宫中供职,不吝教悔,引太子走向正路。净饭王认为,如果这位老学者能够留下来,那真是王国的福德,太子的万幸。然而老学者听了,却捻着白花花的胡须犯愁。他表示,他何尝不希望国运昌盛,后继有人,太子前程似锦。怎奈,他已经把自己全部的学识都已教给太子,再也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至于学问一道,比五明深奥的,却还有,那就是《吠陀经》。他说,这种字字珠玑、句句金玉的圣书,当年他虽然也想研求,终因天资愚钝,才力不胜,未能钻进去,更谈不到彻悟全貌。因此他不敢持教,唯恐贻误学人。
净饭王一听,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焦灼神情,急促发问:“请问尊敬的学者,世上还有没有体悟《吠陀经》的人呢?”
老学者默思有顷:“回禀国王,有这样的人。”
“你能举荐一位吗,学者?”
“如今,世间有一个人。”跋陀罗尼换上一副爽快的口气,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他是一位冥修的隐士,少时与臣同窗。他早年钻研吠陀之学,渊博精深,淋漓贯通。此后又经历了数十年寒暑,摒除俗界,不问世事,专心读经,实在是当代一位道德高尚、情操坚毅的博学大师。”
“唔,”净饭王倾慕之情,溢于言表,“他姓甚名谁?现住何处?”
“回禀国王,他叫毗奢密多罗,现住在西天竺的密缔山上。”
净饭王欢天喜地,立即吩咐下臣预备应聘的厚礼,以及太子与师傅的车骑,吩咐他们翌日前去拜求那位名师。跋陀罗尼领旨后,仍回到藏经阁,把事情向悉达多说明。太子心猿意马,求贤若渴,正想找到一位明师。听到这一消息,他兴奋得不能自已。这几天他正一腔怨愤无处排遣,早就渴望着挣脱这个欲念熏心、浓艳俗色的牢笼,哪怕几天也好。想不到这一天梦幻似的来临了!老师真是他的大恩人!
第二天,悉达多话别妻儿,准备启程了。
耶输陀罗公主,有的只是温柔和情意。她并不太了解丈夫的理想。她感情稚气,却又优美,像孩子一般的天真无邪。她虚心从善,洁身自好。她自身具备这种品质,同时也尊重别人身上的这种品质。因而,对丈夫暂时的离去,她只感到依依难舍,而绝不挽留。当悉达多一步步缓缓地走出门外时,回头发现妻子凝滞的目光中饱含泪花,透出言词所难以形容的别愁。
悉达多和跋陀罗尼向净饭王辞驾后,登上象车,自有随从人员等,簇拥着取道向西印度而行。这太令人心旷神怡了,一路上,有看不尽的景物。悉达多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恒河两岸的风光,尽情地观看着青翠碧绿的稻田、五彩缤纷的野花、欢腾嬉戏的小溪和广袤草原上悠闲自在的畜群……他饱览不迭,目不暇接,大声吩咐车官:“喂,车慢一点走!”
“是,太子。”
车官收回了响鞭,任着象车缓步前行。
顷刻,象车经过一个竹篱瓦舍的山村,看见人们来来往往。农夫们有的在田间劳苦耕耘,有的满腿泥巴,挥动长鞭,吆喝羊群;有的赤身裸背,肩挑重担远行……悉达多见景生情,思绪起伏。他想:我们空身乘坐在舒服的象车上,游山玩水,逍遥自在;而他们非但无车代步,反而要在日晒雨淋中,面对黄土,背朝青天。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是血肉之躯,两相比较,劳逸悬殊,差似天壤。同是人类,同是父母生育,岂不是太不公平了?
直到后来,他真正转迷为悟时,才揭明佛法,弘扬人群平等的宗旨。在大乘佛经典中他说:“菩萨忍受一切之恶,对待众生以平等,如大地之牢固不倾。”这就是说,在博大慈祥的佛法面前,芸芸众生好似以儿女之身在慈母的怀中,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以其强而霸,不以其弱而卑。其中,甚至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以外的芸芸生物——禽兽鸟虫。
他们一行人,晓行夜宿,一直向西印度进发。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颠簸,车抵西印度的密缔山麓。悉达多仰头一望,只见这里峰峦起伏,群山重叠,一眼望不到边的崇山峻岭,莽莽苍苍,完全被晓雾萦绕着,扑朔迷离,胜似世外仙境。
跋陀罗尼老师指着这座气势磅礴的高山说,这就是隐士毗奢密多罗隐居的地方。他们望着那险崖绝壁的山势,知道山中道路崎岖,车辆难行,便将随从们安顿下来。悉达多和师傅只选了两名精壮相随,一行四人,觅路入山。
原来,这座密缔大山,跋陀罗尼从前曾经来过一次,只因山路迷离,他约略记得一点。一路上,只能由他头前领路。途中,山路惊险曲折,崖高岩巉,惊人心魄。所过之处,林木蔽障,乱石纵横,挂衣碍步,很不易行走。如此约行进了七八里路,山径才稍渐平坦。又绕过一个山崖转弯,只见悬崖劈空,壁立千仞。山巅僻处,老远有一座石屋,掩映在峰壑争秀的山峦中,四周古松成荫,翠柏环抱,别是一番洞天。悉达多自出娘胎,还从未见过这样天然优秀的境界,真好似来到世外仙境,天外桃源,感到一种难以体味的神秘和空灵。
跋陀罗尼老人遥指着那座远处山崖上的石屋:“太子,你看没看见那个地方?”
“老师,我看见了。那可真是个幽静地方啊!”
“那座石屋,就是隐士毗奢密多罗静修的地方。”
悉达多一听,激动得抑制不住怦怦跳动的心,既顾不得山路艰险,也无心赏览风景,急不可耐加快脚步。又走了一段山路,才来到石屋前面。抬头一看,这座石屋,是依着山石天然之势,粗略砌造而成。门前几步之距,面临悬崖,下面峭壁直起,无可攀援。除非有翅的飞鸟,连野兽也休想上去。
这时,太子驻步仔细观望,见前后虽有通幽的曲径,但与石屋互相隔绝。除此之外,再也看不见第二条路径。悉达多怀着难以捉摸的心思,望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石屋,惶然不知如何起步:“老师,我们大概是走错了路吧!照这样走下去。我们怕是进不去了。你看,路断了。”
那两个随从,也只顾站在一边,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跋陀罗尼胸有成竹地嘿嘿一笑:“太子,你毕竟是在深宫幽院里住惯了,少见多怪,不知这山中的奥妙。请你不要着急,跟着我往前走吧!”
老人一边说,一边上前引路。走了还不到五十步远,只见右侧狭口处,突出一块十来丈高的怪石,苔痕斑驳,形状可怕,好像一头仰天长啸的雄狮,张着石洞般的巨口,势若张爪捉人而吞,看着令人脊背发凉。那“狮子头”离开地面,足有一丈多高。只有一条像前腿似的高石,作支颌之势,与站立处相接。高石波梭不平,无异于天然石阶。只见跋陀罗尼搂起衣襟,回头喊一声:“来吧,跟我上去!”然后拾级而上,步履轻松。
太子跟踪上攀,背后两个随从,也爬将上去。四个人连成一串,鱼贯而登。跋陀罗尼首先来到狮子口跟前,回身向悉达多招招手:“太子,你看,我们要进入这‘狮子口’了!”
“啊!……”
悉达多不禁骇然,倒抽了一口凉气。
老人带头钻进“狮子口”,仍然在前面领路。悉达多等紧跟其后。走到“口”里,伸手不见五指,不分东西南北,脚下高低不平。大约走了五十步的光景,忽见头顶上一线天光,由上而下,射入洞中。寻光看去,却有一道石阶,曲折斜转,上达洞口。悉达多身临其境,看到如此奇怪的石洞,觉得非常有趣。一路上,曲折盘旋,大约走了一百多级,才出了洞口,突见天日,豁然开朗。这时,一行四人站在石狮的脊背上,举目四望,奇险莫测,身子好似飘飘欲仙,犹如在云雾里腾云驾雾一般。再放眼环视左右,苍松翠柏,青竹流泉,奇花异鸟,别有一番世外幽雅宜人的景色。悉达多不禁心神大快:“啊,真是世外仙境!”
跋陀罗尼老人引着悉达多脱离了既有的生活轨道,投身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奇异世界。老人起始的动机,是为了替悉达多寻找求学深造的名师,而悉达多除此而外还另有一种渴望,他想出离诸苦,修正内心,寻觅一个人生圆满、早明心性的境界。
悉达多见已有路径可达石屋,喜出望外,雀跃向前,一直来到石屋跟前。只见石屋正壁前有两扇木门,深深地关闭着。跋陀罗尼来到跟前,举起手中的竹杖,对着木门,啪啪连敲几下,然后静立等待,半晌不见动静。于是,又连敲了几下,方始听见门内有跫跫的足音,由远而近。只听咿呀一声,门开了,一个眉目清秀、眸子奇亮的小童子探出头来,惊奇地打量着他们一行四人,扑闪着两只大眼睛:“咦,你们是什么人?一来就敲我们石屋的门?”
跋陀罗尼上前说明了来意。
小童子听了,说道:“师父早晨课诵刚才完毕,现在他正在静坐养神呢。”
跋陀罗尼表示,请不必打扰主人,他们宁愿站在门外等一等。小童子说,待老人静坐完毕,他当即禀报。末了,他顽皮地眨动着机灵的大眼睛,抿嘴一笑:“俗话说,几经历险阻,方能见高人。对不起,请诸位耐着性子等一会儿吧。”说罢,使个鬼脸儿,转身进去了。
小童子虽然天真稚气,然而情见乎词,说得煞是有理。这时候,悉达多感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清澈纯净,油然产生一种摆脱羁缚、实现崇高远大抱负的舒坦心绪。他预感到,这里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渴望着追求空空朗朗、无生无死、自我净化、自我圆满的理想之地。而刚才师傅跋陀罗尼用手杖轻敲,无异于给他敲开了一扇了悟人生之门。
小童子回去后,石屋的门半掩着。悉达多禁不住向洞中窥望。只见入口处好似有一条甬道,甬道尽处,却见一线天光,里面好像有一个院落,四下里山石怪异峥嵘,千姿百态。他正在看得出神,忽听里面传出一阵哈哈的开怀畅笑声,幽暗中出现一位慈眉善目银发白须的老人。他见了跋陀罗尼,亲切寒暄后,才把目光转到悉达多身上。老人一眼瞥见悉达多那清澈流动的目光,禁不住一愣,即刻把头转向跋陀罗尼,问道:“恕老朽敢问,这是哪一位?”
跋陀罗尼立即介绍,并说明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目的。
毗奢密多罗老圣听了,先是狐疑担心,继而用灵动的眼神望着悉达多,笑声震谷:“哈哈,好一位勤学不倦的王太子。你居然放弃了俗世的富贵功名,到深山老岳里受苦来了!”
“不苦不苦,”悉达多礼拜后,谦和地表示:“学生不远千里,特前来拜师求学。”
“哈哈,太好了!”老圣人又用他那清滢透彻的目光,在悉达多脸上扫了一下:“我看得出来,智者尊严,勇者威仪。将来如欲救世,舍王子其谁?”
他一眼看透了一个在茫茫人世中的艰苦求索者。一语真知灼见,说得悉达多的心备感燃烧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