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释迦牟尼
1989000000006

第6章 新婚之夜(1)

跋陀罗尼见太子声明学既然通熟,就进一步授以工巧明学。这种古代印度的学问,包容的范围十分广泛。声明学只讲诠注古文一种,工巧明学却包括四种内容,即工艺、技巧、天文和数学。所谓工艺,大而至于宫室建筑、棉布纺织、器具制造和戈矛战具;小至服饰衣履、家具土瓮和陶瓷加工。所谓技巧,就是点缀装潢和绘画美术。天文,乃是据日月星辰的走向和出没,以测上天之意,预言吉凶祸福,先知寒暖阴阳和水旱丰歉。数学一课,并非一般的计算法,乃是阴阳历数,占卜命相,好像是中国古代的易经。

这四门学问虽然繁难深奥,然而在大学者跋陀罗尼精心的教授下,悉达多太子很快就贯通无遗了。

没过多久,跋陀罗尼老师傅就开始教他医方明。这门学问兼医和药两种专门知识。所谓医,乃是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外界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各种症候的起因与医治的方法。至于药的学问,是通晓药草的辨别,采药的天时地利,以及药物的炮制方法。这种学问,古今大同小异,是一种济世救人的技艺。

悉达多太子善根深重,生性仁慈,他自小每见到人家有什么创伤病苦,心里就难受,好像自身的疾苦,恨不得替人排忧解难。此间,在课上一听师傅讲医方明,他从内心里感到欢快。他想,精通了这一门学问之后,可以为人治病,救渡众生,使世人得到健康之乐。因而,医方明立即引起了太子的爱好和志趣,学起来他自然不遗余力,进步迅速。不过人体外部尚可目力所及,至于人体内部的结构,书本上虽有说明,悉达多仍然不得要领。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形状?在什么确切的部位?使他长期困扰得不得其解。于是,老师想给他做一次实验。

有一天傍晚,御花园里饲养的一只长臂猩猩,不知什么缘故脱笼而出。猩猩这种野物,本来就好动不好静,加上长期禁锢,野性未泄。这一回意外地获得自由,好不快活,张牙舞爪,满园乱跑不止。这一意外,把王宫中的人们吓坏了。只好紧闭园门,不得出入。谁知,从远处喜马拉雅山的峰顶上飞来一只巨鹰,在空中展翅盘旋一阵,喳啦地叫一声,扑了下来,张开两只如锥的利爪,将猩猩抓住,提飞到空中。飞了一会儿,巨鹰稍一疏忽,两爪一松,猩猩从空中摔了下来。正巧摔到假山上,竟然一命呜呼了。

这时,正赶上跋陀罗尼老人经过假山旁边,见到摔死的猩猩,念头一转,觉得世上唯有猩猩与人的外形大同小异,其内脏结构必然也相差无几。往常,只是在书上对悉达多太子说教,现在不如趁这个机会,把死猩猩带回去解剖,叫太子看到与人体相似的结构,岂不更好。

翌日清早,跋陀罗尼准备好了刀勾盘盆等解剖器具,在地上铺了一张芦席,然后将死猩猩放上。正在布置解剖,悉达多上课来了。跋陀罗尼把昨晚发生的事说了一遍,边说边卷袖子,从盘中操起利刀。太子不得其解:“老师,你要干什么?”

老师告诉他,今儿个要利用这只死猩猩,给他上医方明学的解剖课。说话间,老学者就用尖刀对准猩猩的颈部,戳入两三分,将表面刺穿,然后引刃而下,经过胸腹直到海底。老学者又从海底向左右剜去,继而放下利刀,从盘中提起一根棍勾,挂住了当胸的肌肉。这时,死猩猩的胸腔完全呈露。跋陀罗尼一一指出五脏六腑,列举名目。悉达多一面静听,一面端详部位,与书中对照,觉得大致符合。

接着,跋陀罗尼操起一把小巧的利刀,另一只手又操起一柄小锤子,用它猛击刀背,将猩猩脑颅完全劈开。悉达多站在一边,见猩猩头颅迸裂,惨不忍睹,呆呆地望着这只肢体离散、血肉模糊的猩猩,心中陡地泛起一股凄酸之感,好像自己的五脏六腑被老师的尖刀剜得支离破碎,禁不住失声大哭,痛心难受。

跋陀罗尼无可奈何,只好住手。

当天,悉达多在园子里掘了一个深坑,将猩猩的肢体用席子卷起,放在坑里,用土掩埋,又在上面种了一棵青翠的棕榈树,作为永久的标记。这只猩猩的惨遇,引起他巨大的感情波澜。后来,很多天他寝食难宁,坐卧不安,发誓今后再不能杀生害命,认为这是一种有罪的行为。

太子从七岁到十二岁的几年里,在婆罗门学者跋陀罗尼老人的悉心指点教授下,对古印度的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学得精通烂熟。到了最后一年,跋陀罗尼认为没有什么再教的了,便去朝见净饭王,请求辞归故里。

净饭王见太子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由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出落成一个博学颖悟的少年,心里非常高兴。他计谋着,太子学文后应该习武了。将来身为一国之君,势必要精通兵戎战法,练就百般武艺,才算得上一位文武双全的英明君主。净饭王很清楚当时印度的国情,在古天竺中,诸国分立,争雄夺霸,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在列国中的地位虽然较高,但在他们疆界的南方,出现了■萨弥罗和摩揭陀两大强国,它们对喜马拉雅山麓的释迦族,朝夕觊觎,虎视眈眈,构成很大的威胁。可以预言,将来迦毗罗卫国不是征服者,就是被征服者。因而,净饭王无时不在希望着,未来整个天竺各民族理想中统一的圣君,应该是文武双全的太子悉达多。

悉达多体魄健壮,动作灵敏,在明师的教导下,很快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有一次,为了提倡武术,净饭王下令举行一次武艺竞技大会,用一百两重的金制佛塔,奖励优胜者。竞赛开始后,太子的堂兄提婆达多一箭射穿三鼓;太子的堂弟难陀罗,继而也一箭射穿三鼓,赢得全场的喝彩和掌声。该轮到太子出场了。净饭王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不料,悉达多展臂试了试大弓,竟嫌弓力太弱,命人到武库里取来一只沉重的祖传良弓,由两个力士抬着,才搬进场地。

悉达多操起重弓良弩,牵挽平胸,一箭射出,弹力惊人。咚咚咚……一连射穿七个响鼓。顿时,全场观众欢呼喝彩,掌声如雷。人们看到太子武艺超群,共庆这位未来的国君一定能够统一印度,平治天下。

净饭王看着英气逼人、仪表威武的太子,又望望欢腾雀跃的观众,禁不住骄傲地笑了。

悉达多太子,在求知上精心钻研,在武场上勇敢挑战。他的文才武艺与日俱增,人又长得仪表堂堂,因而,举国上下,相府千金和贵族小姐都巴望着博得他的宠爱。一时间,他竟然成了全国名门闺秀最理想的崇拜者。

在古代社会中,最为豪华富贵的,还是帝王之家。今日歌舞,明日宴会,赏不尽美女婀娜的舞姿,听不完旋律优美的乐曲,吃不完精致鲜美的莱肴……然而,悉达多太子对这一切,却感到说不出来的忧郁和厌恶。有时候,他避开灯火辉煌、轻歌曼舞的琉璃宫,独自坐在御花园的石凳上,望着挂在夜空中的一轮皎月,望着望着,心里感到一种永恒的宁静、空灵和幸福。

净饭王对此常常感到忧虑不安,想不到这样一个生性贤德、文武双全的太子,竟然将尘世划出心地之外,不为形役,不为情牵,不为声动,不为物移……

当时,宫中有一位头脑乖灵的大臣,向净饭王出谋献计说:“国王,臣有一个使太子转忧为喜的办法。”

“唔,”净饭王喜形于色,“请你说说看。”

“回禀国王,臣以为给太子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准能使他转忧为喜。请陛下想一想,只要太子身边有一位艳如桃花的妻子日夜陪伴着他,怕他不回心转意才怪!臣就不相信,当今整个迦毗罗卫国没有一个太子喜欢的姑娘?”

国王瞪大眼睛注视着这位似乎带有某种魔力的大臣,微笑颔首:“好,请你再说下去,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