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向有野心的人,大都憧憬将来的辉煌成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辉灿烂,甚至他们盼望着“一步登天”的壮丽景观。这种想法固然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可贵,值得赞赏,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干出来,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你永远不要指望这些虚无的东西。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付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将无数点点滴滴的“创造”艰苦地积累起来,才能逐步向大目标迈进。
你要做的是,在你的身后留一串坚实的脚印。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他们相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也是最可靠的。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为例,在一个赛季开始之前,他们要长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训练,不停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打出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个成功都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1983年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曹慧燕为什么能在这个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呢?除了刻苦顽强的努力外,主要是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在香港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第一篇小文章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后,她受到很大鼓舞。于是更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中报》搞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工资也很少的校对工作。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他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每天80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看来太浅显了,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头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年轻人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
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在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不要忽视自己的外在形象
人的衣着、外形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它有时就像一张身份证,第一时间向周围的人传达着关于你身份的讯息,决定了人们对你的重视程度。
人的认识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在了解之前就先做出判断,对事物如此,对人也难免如此。人们普遍重视“第一印象”,并根据这一印象形成对某个人的判断。这种判断有可能准确,也可能错误,但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第一印象可以成为人们以后继续交往的根据,也可以成为人们彼此断绝交往的理由。尽管理性上大家都懂得“以貌取人,失之于人”的道理,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很难避免这种倾向的。
形象的影响不但表现在它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做一件事情的成败。
社会心理学家艾尔帕奇研究了形象对个人事业的影响,他描述过他的一次试验。
在这个试验中,他把一个人安插到一家大型公司的总部,要他让100个秘书把他的公文箱取过来。
在对前50人进行试验时,这个人穿着一双鞋尖磨坏的黑色皮鞋、一件俗气的绿色上衣和一条印花棉布领带。
这组试验中,50个秘书之中只有12人听从了他的吩咐。接着,同一个人穿上了华贵的蓝上衣、白衬衫,系上一条圆点丝质领带,脚上穿着一双高档皮鞋,发型整齐。
后来的试验中,50个秘书中有42人为他提供了他要求的服务。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事情:跟客户谈生意,如果你衣着上档次,客户就会对你的公司更有信心,从而更愿意和你合作;如果你形象普通,或是庸俗低档,客户就会认为你的公司没有实力,就会对你们的合作抱有更少的兴趣。一个人的衣着品位不能代表这个人的一切,但在别人眼里,这却是你给人的第一张名片。
就外表而言,不管你是想塑造一个大笨蛋的形象,还是想成为大天才爱因斯坦的化身,都是别人对你判断的结果,而且一定都是先从你的穿着打扮上决定的。所以,不论实际怎么样,在你走出家门之前,不妨先在镜子里看一下,自己的形象是否已经像个成功者了。
具有领导者 气质很重要
在任何一个团队中,总有某一个人充当着核心的角色,他的言行能够被团队认可,并指引着团队的某一些决策和行动。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称为:“领袖气质”。具有这种领袖气质的并不一定是高层的管理者,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小到几个人组成的办公室,大到一个集团,总会有一个人具有说服他人、引导他人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领袖气质”也可以被认为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民主选举时,由于你举手投足“像个领导”,人们会投你一票;提拔领导时,由于你的气质风度“像个领袖”,你会被优先考虑。成功者都有一种成功者的气质,追求成功的人如果忽略了对这种气质的培养,必定影响其成功的速度。
最近被提拔为主任经理的本杰明深有体会。本杰明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但是他在进入德意志银行之前,虽然他工作努力,业绩不斐,但却多年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在进入德意志银行三年之后,他接受了老板的忠告,开始时时处处以领导者的气质和姿态来要求自己。从那时起,他最大的爱好是模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他都以这些世界级领袖为标准。三年以来,步步高升的本杰明,终于坐到了自己前老板的椅子上。本杰明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不但要像普通员工那样努力工作,还要有领导那样的气质举止,那么,你就可能会是领导。
良好的气质风度能让别人对你更加重视,你才会更加自信,也会让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向成功者靠拢。
1960年在尼克松与肯尼迪的总统之争中,虽然老牌政治家尼克松在资历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却忽略了对气质等方面的包装,以至于贵族家庭出身的肯尼迪评价他:“这家伙真不像一个领导人!”受到家族的影响,肯尼迪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贵族气质赢得更多选民的好感。在他和尼克松的电视辩论上,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肯尼迪浑身散发着领袖的魅力,他那富于贵族气质的举手投足,坚定、自信、沉着,看起来不仅能够主宰美国的政坛,而且能平衡世界的局面。
在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握手动作时,一位政治评论家就已经宣称“肯尼迪已经获胜”。他的这种气质,使得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气质。
任何时候,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表现出成功者的姿态和从容不迫的微笑,这就是成功者应有的气质。在你每一个举手投足之中,都蕴藏着别人对你深层次的评价。不论你是个企业家还是个普通员工,都请拿出成功者应有的气质,它能让你在别人眼中加重筹码,你才会越发沉着、自信、坚定,成功也才会离你更近。
像成功者一样谈吐
一个成功者的谈吐不仅包括说话要得体,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说话要符合人际交往的目的,还要注意说话时的措辞、语调、态度、神态等。谈吐是最能体现人内涵和人格魅力的一项形象指标。谈吐有时能够直接说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个人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小到企业领导,大到国家领袖,必须有一定的谈吐魅力,才能征服他的员工、他的人民。
对于刚刚开始奋斗的创业者来说,富于个人魅力的谈吐对成功者的形象尤其重要——就是使你看起来更成熟、更有实力,使人们更加相信你。在职业尤其是政治场合,谈吐的魅力和讲话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领导人要赢得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环境,就必须要有这方面过硬的能力。
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重庆文艺界的一些名流邀请毛泽东做了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毛泽东:“如果谈判失败,国共可能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毛泽东回答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
“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个草头将军而已。”毛泽东说完,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那毛……”有人不怀好意地问。
没等那人问完,毛泽东不假思索地接着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说,代表着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他的这一随意解释立刻获得了满场的喝彩。
关于“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后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下,是不能直言、简单作答的。毛泽东在明确指出了国共两党矛盾的性质以后,运用拆字释形的方式婉转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蒋先生一拆字释形变成了“草头将军”,草头将军可能使人联想到草包饭桶,也能使人联想到落草为寇。但不管怎样,恐怕都与失败联系在一起;而“毛”则变成“反手”,释为易如反掌,引申为革命的进步力量能战胜腐朽的反动势力易如反掌,真可谓是信手拈来,妙语惊人,不但表明了坚定的政治信仰,而且还谈笑风生,委婉含蓄,体现了一代政治领袖应有的谈吐风度和技巧,并赢得了文化界的广泛赞赏和支持。
一个成功者的形象, 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能力。它不仅反映在别人对他外在的视觉效果中,它也表现在谈吐——这一内在修养上。它要求你唤起内在沉积的优良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良好的谈吐能让你的工作、人际、生活更加游刃有余,让你浑身散发出一个成功者的魅力。
注重细节,才能抓住机会
捕捉机遇一定要处处留心,独具慧眼。其实只要你仔细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每一件小事当中都可能蕴藏着许多机会,成功的人绝不会放过每一件小事。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极其敏感,能够从许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很多成功的机遇。
有一次,日本索尼公司名誉董事长井琛大到理发店去理发,他一边理发一边看电视,但由于他躺在理发椅上,所以他看到的电视图像只能是反的。就在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心想:“如果能制造出反画面的电视机,那么即使躺着也能从镜子里看到正常画面的电视节目。”有了这些想法,他回到索尼公司之后就组织力量研制和生产了反画面的电视机,并把自己研制出来的电视机投放到市场上去销售。果然这种电视机受到了理发店、医院等许多特殊用户的普遍欢迎,因而取得了成功。这则事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能够处处留心,那么就有很多的机会在向你招手。
美国第四大家禽公司——珀杜饲养集团公司董事长弗兰克·珀杜,讲述了他成功的经历和童年的一段故事:
珀杜10岁时,父亲给了他50只自己挑选剩下的劣质崽鸡,要他喂养并自负盈亏。在小珀杜的精心照料下,这些蹩脚的鸡日见改观、茁壮成长。不久,产蛋量竟超过了父亲的优质鸡种,每日卖蛋纯收入可得15美元左右,这在大萧条时期可是一笔大钱。开始时,父亲不相信,当他亲眼看见小珀杜把鸡蛋拿出去时才开始相信他。后来珀杜开始帮助父亲管理部分鸡场,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管理和销售能力。他管理的几个鸡场的效益超过了父亲。1984年,父亲终于将他的整个家禽饲养场全部交给珀杜管理。
珀杜之所以能比父亲经营管理得好,是因为他能注意到一些很细小的环节。因为他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使他发现了隐藏在细小事物中的机遇,从而见微知著。
10岁的时候,珀杜对鸡的生活习性一点也不了解。但是他认真观察后发现,当一只鸡笼里的小鸡少了时,小鸡吃得就多,成长得就快,但是太少了又会浪费鸡笼和饲料。于是他就慢慢地寻找最佳结合点,最后总结出每只笼子里养40只小鸡是最合理的。注意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可以发现使人成功的机遇,从而对总体的把握更加准确。抓住了微妙之处,也就把握了大端。
处处留心皆机遇,要做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只有留心、用心的人才有可能在机会来临的一瞬间捕捉到它。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偶然性的机会,但是,假如没有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辛勤持久地思索,那么,机会即使降临了,也无从知晓,知晓了也不会捕捉利用,所以,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的机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