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透过筒孔,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躯,看到别人的形象,看到无处不在的机会和陷阱。人生如棋局,机会如棋子。所以我们不能光依靠卒子过河般亦步亦趋,还要让子子各显神通;不但要在你的心眼中把握好每个棋子的潜能,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唯有此,你才能处处取得先机,事事赢得胜算。你才能出手不凡,卓尔不群。
机遇改变命运
谈及机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机会的近义词——机遇。机遇是什么?上网一搜,套话连篇,有的说机遇是人生路上的良伴;有的说机遇是人生目标的导航员;还有的说机遇能让你避过暗礁,躲过荆棘,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途径实现人生的理想。诸如此类无边无岸的解释好像谁都能道来几句,但并没有把机遇的实质含义讲明白,再打开《现代汉语词典》,机遇有了较权威也算是较明晰的解释:境遇;时机;机会(多指有利的)。然而,这种解释真的就通吗?我恰恰发现有人是在逆境中成功的,也有人是冒险成功的,难道必须事先知道“有利”才叫机遇?如此看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点像掰字,所以也不能完全服众。况且《现代汉语词典》明显地把机遇与机会等同起来,这也说不通。算我对此多长了心眼,冒昧了。
依我之见,机遇本质上就是改变人将来命运的境遇,就看你抓着没抓着这种境遇。
当年的李自成造反,如果他踏踏实实在西安老巢建都,肯定是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机遇了吧?可是他信天命,犯了知己不知彼的错误,攻打北京,结果被满人多尔衮部和吴三桂部搞掉了。说明李自成对机遇并没有多花心眼去透析。
无疑,机遇对有心人而言其利是不尽的,但你可知否?机遇可不像机会,丧失了一次可以再等一次,再再等一次。其实机遇更多时候就像一道一掠而过的彩虹,你还没留下心来关注,它就从你的眼前滑过去了。就比如一年一届的学生高考,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机会,一次考不上可以明年再来,但如果你碰上有一年正好你所喜欢的专业扩招,你的考分差那么一点,这就丧失了机遇,明年还会有吗?天晓得!
我分析起来,机遇有三个方面要素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机遇的偶然性。机遇是难以预测的,是偶然的,尽管它的本意是对主体发展有利的,但未必人人都能在机遇来时的第一时间内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有利性,所以有的人能抓住机遇,有的人抓不住机遇。但难以预测并不代表着不是机遇。没抓着的机遇也不能说你没机遇。记得陈先达先生在其《漫步遐思》中说过:“偶然不等于机遇,只有当这些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我认为陈先生对机遇的认识有失偏颇。如果说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那些由于没预测准而导致自己“漏掉机遇”的人,就不必在事后捶胸顿足了。
二是机遇的时效性。应该说,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就是机遇。大从一个民族的生命转机,小到一个人的命运攸关的抉择,最要紧的其实也就是那么一两步,但机遇里含有时机的元素,成熟的机遇就是把握机遇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时机,机遇可能就再不是机遇了。比如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潦倒到56岁,借款1万美元盘下了麦氏兄弟的面包店,于是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这正是恰逢麦氏兄弟的不争气,给雷·克洛克提供了好机遇。如果等麦氏兄弟清醒过来,和雷·克洛克斗起心眼来,或许今天的麦当劳就不是雷·克洛克的了。从历史眼光上,我们同样也能看到一个国家如果丢失一个机遇将意味着什么。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失去一次机遇,就落后一个时代”。
三是机遇的隐蔽性。机遇的本体分为“明机遇”和“暗机遇”两种,“明机遇”的表现力是直射式的或直观式的,比如如今中国具备了建设的好平台,这是众人皆知的机遇,所以不存在隐蔽陛。但“暗机遇”则不然,“暗机遇”的表现力是回旋式的或迂回式的,如果你不多个心眼,便很难看到一种现象或一种事物后面潜藏着的机遇。打个比方,清王朝国门被洋人洞开,这里就潜藏着东西文化交流与通商的机遇,但清政府看不见这背后的东西,只被“鸦片”战火烧得糊里糊涂,再睁眼一看,连八国联军的国土在地球的什么位置都找不着,又何谈什么机遇呢?然而隐蔽性并不意味着就是看不见的远端。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灯泡的经历。他可是历经一万次失败的哟!有多少人能看见他一万次以后能碰上什么奇迹呢?可是他碰上了,与其说是碰上了,不如说他是努力出来了。为什么他不放弃努力呢?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在别人眼里已经被遮蔽着的成功的机遇。
让我们再来看看机遇与人的心眼有什么关系。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心理很浮躁,觉得赚钱很辛苦,累得疲惫不堪,一年下来所赚到的钱,不如人家一个月赚的多,如果让大家去选择这两种赚钱方式的其中一种,想必都不会选择前者。但请你多个心眼想想,如果后者的机遇来了,你抓得着吗?即使抓着了,又抓得住吗?现在的社会发展的特征是能力说话,实力说话,竞争优胜取决于人脑,是头脑在竞赛,谁对新生事物反应敏锐,谁对新生事物接受得快,谁善于把握新生事物带来的机遇,谁就是赢家。从这个意义讲,机遇就是从比别人多一个心眼中得来的。
要磨砺把握机遇的心眼,首先要做到居安思危。这就要求大家平常心里多装些“虽然……但是……”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你对世事就会表现出超凡的敏感性。毕竟,机遇从来都是垂青于那些心里有所准备的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待观望,畏首畏尾者,对机遇的反应自然迟缓,所以也是不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我们未尝不可这么想,虽然中国建设的安全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但如果不把握好眼前的机遇发展自己,就等于丧失机遇。只有时时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分析每一次过往的机遇,才能牢牢抓住真正属于自己的机遇。
其次是逆境中找机遇。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经不起挫折。稍有一些挫折,便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怪自己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可真是既俗又缺心眼的表现。事实上,你若多个心眼去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逆境中也潜藏着机遇元素。这不是吹的,当年之司马迁忍腐刑之辱写下了《史记》;海伦凯勒不幸双目失明,但有幸成了拥有世界读者的作家。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名成家?当然是多了把逆境当机遇的心眼啊。请多个心眼想想,现在抱怨者中有几个是忍腐刑之辱者?有几个是双目失明者啊?你有什么资格说命运对你不公呢?
机遇是有偏爱的,它偏爱心理有准备、理念上会珍惜机遇的人。
解读机会和机遇的不等式
机会无处不在。但是机会不等于机遇。机遇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有时间限制的。认识机会是一回事,能否抓住机遇则是另一回事。抓住机会是抓住了事情的方略,而抓住机遇则是抓住了事情方略的最佳时机,机遇充满紧迫感,时不我待,不进则退。
这就说明,机遇是不能自己创造的。它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再比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年代,造就了无数商圈有心眼有能力的弄潮儿。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也许他们只能一生都碌碌无为,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他们,所以他们的伟业和时代一起载人史册。从这个意义讲,他们遇上了好机遇。就比如20世纪末,中国IT业出了两个领军人物丁磊和张朝阳,不是我不服他俩,但我认为他们这是赶上好时候了。你们看没看到?今天IT业比他俩厉害的人多了去了,他们发展自己的机会也多得是,可是谁也没有当年的丁磊、张朝阳出名。原因不用多想:改变命运的机遇没赶上。
再看看今天出版业发展,看上去好像机会有的是,可赚可赔。可是做书的人都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行业只要买来纸印上字,就能变成钱。想想现在是再没这机遇了,所以做书的人赔的多挣的少。
和机遇相比,机会就没有特定的历史属性和时代特征。机会既可能是凭着自身的能力自我去创造,也可能要靠耐力去等待,但也有可能会潜藏在冷不丁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机遇)之中。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每年一届的高考,创造与等待的元素都有,这就是机会,但若是偶遇专业对口的机遇,难道里面就没有机会的元素?
前些日子,我在一篇网络文章里读到这样一段话:“多数弄潮儿尚且是此君怏怏而归,想着那“大仙”不着边际的话常常坐立不安,饭菜难咽。三年大变?官有则可,无亦则可?这分明是暗示说自己的官福只能再享三年。三年后自己一无靠山,二无经济,岂不哀哉?不行,得利用现有的职务之便拉关系搞票子,也好为日后养老垫个底儿。
三年后,熟悉此君的人在监狱见到了他,你说他说了什么?
“——唉,三年前那位‘大仙’的话还真灵!”
整一个拽着“天命”不开窍的主。其实明白人只要多个心眼想想,就不难分析出当初“大仙”的话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他只是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必然规律用两种假设进行“排中”的取舍,让你自己去想,自己去领悟,自己去表现,不论你怎么表现,他的话都能言中,并不存在灵和不灵。难道不是?
由此看来,人的命运不管把握在谁手里就是不可能把握在天的手里。“谋事在人”这半句话不假,成事同样也得靠人,这与天何干?中国自始以来都有“谋生”之说,而“谋生”二字就已经涵盖了“谋事”与“成事”,掰开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看能测“天命”的“大仙”们,他们有什么资格测别人的“天命”是好还是坏呢?他们为什么不测一测自己为什么只以“大仙”为业,而不能在家中享清福呢?这个问题没心眼的“信天命”者不会去想,而有心眼的人一定会想到,所以他们还是笃信另外一句话:凡事成与不成,事在人为!
心眼影响机会的成色
不知道大家留意了没有?当今有很多企业派出的商务谈判代表,都是学法律出身的,如果在谈判时一方是由律师出面,另一方不是,那么不是的一方就会有所胆怯。为什么呢?就因为律师比别人心眼多。
多个心眼,就多了个了解机会、分析机会、取舍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在追求经验和规则的人看来是没道理的,但有心眼的人就会告诉你:什么叫道理?想到你没想到的就是道理!
毕竟,一成不变的经验是死的,实际上的规则是被格式化了的,而人是活的,活的人若是让死的经验捆住了,那不是笑话吗?活,就要活出个“活”样儿来。灵活运用经验,则死的经验也会变活起来,也才能真正发挥出经验应有的作用。
广告人大卫,奥格威的父亲曾对攻击他制定规则的人说:我讨厌规则!他甚至认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当世界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得好。至少,他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机会也要有定位,但定位并不是束缚自己,而是让自己把心眼用到极致,只有此,才能抓住有利机会实现命运转型。
日本有位知名企业家叫中田修。年轻时,他曾流落街头,正当他第三次准备自杀的时候,意外地捡到了一张桑泽设计研究院的广告宣传牌。
一张广告牌能对欲轻生的人起什么作用?可是中田修看了设计院的介绍后,突发灵感,他觉得自己干这个行业应该很有前途,于是重新振作起来,回到东京,成立了一个规模很小的设计院,取名叫“东京设计院”,专门为企业设计新颖的产品和促销方案,相当于现在的点子大王或企业咨询师。由于业务适销对路,“东京设计院”很快成为日本一流的设计研究院。
后来,中田修以“东京设计院”为根据地,将业务拓展到更大的范围,成立了日本“综合经营企业”集团,中田修这个曾寻短见的年轻人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知名企业集团总裁。试想想看,当时中田修已经处于万念俱灰的时候,都能对一个小小的广告牌多出这么一个心眼来,而且正得益于这个心眼,使他起死回生,这样的心理质素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的主人公们用不同的故事诠释了一个道理:成功就是你比别人多一个心眼,而心眼所到之处,已然对机会的成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多个心眼,首先要有正确的思考。即要学会正确地评判自己,才有能力评断他人。评判的角度应该设定在动机上:你是否欺骗别人,或是自己?想清楚再回答。其次是要看看机会的前后是否有重要的消极因素在作怪,你是否具有消除这种因素的能力?总之,在机会面前,能三思而后行的人,很少会做错事情。认为整个世界都错的人,极可能错在自己。
举个例子。现在随着炒股人越来越多,电视传媒的“股评人士”也应运而生。那么你就要想想了,那些每天都坐在电台或电视台做股评人的人,他炒股吗?吹嘘自己发现了“大黑马,大牛股”,还要“免费赠送”云云,你真信得?简直愚蠢到极点!假如他能发现“大黑马,大牛股”,他就不用到电台或电视台作股评,他就回家天天数钞票吧!
多了心眼,也就多了凡事多问“为什么”或“怎么办”的思维意识,在问中探知,在探知中寻求答案,对机会成色的判断就不会出现失误。打个比方,伟人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人们不再笃信这句话了?因为现在的群众已不是当年的工农时代的群众了,而是芸芸众生的商品时代的群众了。现在想来,纵然群众中不乏有雪亮的眼睛,但群众中也实在有太多的乌合之众了。如果你始终在心里给自己提着这样一个醒,你在什么样的团队里,都不至于吃亏。
前些日子市面上有一本书叫《问题就是答案》,你知道这书为什么引起了爆购?因为发行商给人以这样的理念引导:简单易懂,行之有效。其实这只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营销方面的书,它与人生励志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书商的市场运作,营销书居然变成了“改变命运”的畅销书,很多没心眼的人都中了计,买完书大呼上当,你就没想一想,什么样的问题本身才会是答案呢?诱导式提问才有这种可能。比如昨天你去南京吗?照片上那人是你吗?听朋友说你滴酒不沾?这样的肯定式诱导,答案自然就在问题中。
当然,也有陷阱式诱导。比如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久?巴拿马帽是哪个国家制造的?俄国人在哪个月庆祝十月革命?民用客机上的黑匣子是什么颜色的?在这些答案没有一个在提问中,但却给答题者设了陷阱,如果你没心眼,误把问题当答案,自然就要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