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19912700000019

第19章 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3)

叶圣陶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旁边听着。和别人单独相处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他是从来不参与辩论的。一旦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他还是个极平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而他的这种平易是出于天性的,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从1921年起,叶圣陶先后到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了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着,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叶圣陶终于成为中国着名的作家、教育家。

潜心自学,刻苦成才——王力

王力1900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县,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王力14岁高小毕业,因家里穷,不能升初中,只好在家自学。他非常勤奋,自学时全神贯注,浑忘昏昼。

有一次,母亲送一小碟饺子到小书房给王力吃,嘱咐说:“你趁热吃了吧!”王力双眼盯在书本上,“哦”了一声。母亲以为他听见了,便出了书房。三天后,母亲来到书房,见那饺子原封未动,便说:“给你送来的饺子,你为什么不吃?你看都发霉了!”王力这才看到饺子,说:“阿娘,你什么时候送来的?我真不知道!”母亲不禁叹气,端着饺子出去了。

一些村民希望王力能教教自己的孩子,于是王力在家中办起了私塾。他教私塾,不要学生死读硬背,而是把课文的文意词义都讲得清清楚楚,很受学生欢迎。城里有个乡绅听说王力教书教得很好,专程去听王力讲课。听后,他连连赞赏:“想不到这后生如此多才。”然后对王力说:“你到我们村里去教书好吗?”王力答应了。1920年,王力到大车坪当家塾教师。

大车坪村山岭环绕,沟壑清泉。王力觉得这里十分清静,是个读书的好处所。没想到,在这个静僻的山村,他竟然发现了足以影响他一生的宝藏。

一天,他到一位学生家走访,在这个极为普通的家庭里,发现了14个装满书籍的大木箱。箱面灰尘很厚,看来多年未曾打开过。王力一箱箱打开,不禁震惊了:箱中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原来,这些书是那位农民的祖先留下的,他的后辈无人读书,这14箱书籍静静地摆放在家里好多年了。王力大喜,迫不及待地开口借书,那家长一口答应:“你想看就带回去看吧!”王力连连谢过主人,请了挑夫,把书运回了岐山坡。这14箱书是注入到他血液中的精神营养,他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做学问,从而使他找到一条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王力后来说,这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

1924年,王力决心去大学深造。几位好心的老师为他凑了一些盘缠,他带着这14箱书籍,来到上海。在上海还没读完大学,就去报考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生班,在那里经历了一次奇特的考试:全部试题,要回答四个“100”:100个古人名,以及他们所处的朝代和主要着作;100个古地名,以及现在是什么地方;100部古书,以及各书的作者;100句诗词,以及出自哪一首诗词。王力潜心自学了10年,博古通今,这种考试难不倒他,他很顺利地考上了。

王力从一个高小毕业生,一跃上了大学;大学未毕业,再一跃成了研究生。他曾说:“如果说发现14箱书,是我治学的转折,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学问,那么,研究院的一年,就是我的第二个转折点。有了名师的指点,我懂得了到底应该怎么做学问。”清华研究院一年的学习,决定了他一生治学的道路。

通过学习从平凡迈向卓越——窦铁成

已经闻名遐迩的窦铁成,当初是从农村被招工到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当上电力工的,他通过勤奋自学和刻苦钻研,成为技能出众、理论功底扎实的知识型高级技师。

窦铁成本来文化基础很薄,他下决心靠勤奋学习提升自己。他极度珍惜刚参加工作时为期7个月的基础培训,到了节假日,其他学员都出去探亲访友,唯独窦铁成一个人闷在教室里默默苦读。结业时,他拿了电力单科考试的最高分,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局电力技术培训班。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窦铁成已经成了一名技术熟练的电力工人。窦铁成常说:“我没有文凭。但我不能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就会被人瞧不起,更谈不上养家立业。”

为了多掌握技能,窦铁成自学了《钣金工艺》《钳工技术》《机械制图》等与电力相关的专业书籍。之后,又自学了与电力相关的很多大学专业书籍。在攻读《高等数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专业书籍中,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只有初中功底的他,要读懂弄通大学课程,其艰辛可想而知。为了记住一个稍复杂的公式,他就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上,放在枕头边上,抄在笔记本上,整天着了魔似的反复背诵,直到熟记于心;为了理解一个公式,他经常求教于比他年龄小二十几岁的大学生。

窦铁成陆续花了上万元买了几千册书,积攒了三大箱子。工作流动到哪里,书就跟着搬到哪里。其他东西可以丢,但那三箱子书却是至宝。工友们打趣道:“老窦把书搁在跟前,把老婆撂在一边!”

计算机刚进企业时,窦铁成就请求财务人员锁好保险柜,允许他每晚进到财务室去学电脑。那时他已40多岁,从学拼音、练打字开始,逐渐学会WORD、CAD制图等软件的应用。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磨砺,窦铁成终于学会了用电脑设计绘制各种电力技术图纸,成为中铁一局3万名工人中掌握电脑绘图的第一人。2001年,在西南铁路线电力施工时,有次遇到变压器环流故障,他将数据输入电脑分析,立刻找出了问题症结。设计院一位专家非常惊讶地问他:“你怎么能用电脑分析出来?”他笑道:“刚学会的。”

窦铁成有记笔记的习惯,新知识、难点、体会,他都记。2004年,窦铁成作为中铁集团30万工人的唯一代表,与多名中央企业的厂长、经理参加了国资委组织的远赴比利时、法国、德国等国的学习。20天的学习结束,他写下了80多页的学习笔记,留下了完整的录音、录像资料。几十年下来,他的笔记本就攒了60多本、达100万字,而且每一本上的字迹都工工整整。

窦铁成的心得是:“再难的知识,只要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分析,总能悟出个道道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实际工作中带着问题学,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弄清背后的原理,让知识更加牢固,更加实用。”

常做一个有“心”人——王德明

31岁的王德明从部队转业到郑州铁路局洛阳车辆段洛东列检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检车员。

在部队一向表现优秀的他,第一次检车就发现自己即使有师傅在,也还是“根本听不出什么名堂”,这让他感到颇为受挫。

于是,他自己想方设法找来各种业务书籍,边学边做笔记、做记忆卡片,把技术标准、作业程序和结构原理随身携带,规定自己每天背10道题,拆装各种配件,每天数次练习检车员基本的“形体动作”。一年后,他就取得了业务测试的第一名。

在铁路系统实施大面积全面提速的时期,最危及提速列车安全的隐患就是滚动轴承内部故障,对这种故障,即使有丰富的技巧和经验,从表面也很难发现。

王德明下决心找到解决的办法,处处留心、时时琢磨。

一次看病时,医生手中的听诊器给了他为车辆听诊的灵感。他自己买了个听诊器,回去反复试验,果然磙子的声音清晰了很多;他还给自己备了个放大镜,以便仔细检查那些难以分辨的细微裂纹。

正是听诊器和放大镜帮助他排除了多次重大的事故。一次,他在接货物列车时,被一阵异响引起了警惕。他记下了可疑车辆的位数,用专用工具顶起可疑轮,一边转一边用听诊器听,结果非常严重:轴承滚道已经剥离得不能滚动,保持架已经破碎了十几处!这个关键的诊断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10多年来,他通过精心的观察和检测,共防止各类车辆事故隐患百余件,取得了8万余辆安全无漏检的好成绩。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路“百强检车员”、路局十大党员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集于一身,王德明是靠缜密的心思和勤奋的工作实现的。“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这是王德明的心得。

勤学巧练,不断攻坚——李泽峰

李泽峰是山西同煤集团四台矿电气队综采检修班班长,他从一个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成了首席员工。从工作的第一天起,这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在心中发誓:我要成为一个技术顶呱呱的好工人,我也要追求人生的成功。

检修工不能只会检修,还要能改造设备的缺陷。队友们说,李泽峰的创新和技术改造虽然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革新成果,可以使电气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李泽峰在工作上的“抠门”是尽人皆知的。每次检修换下来的废旧配件,他从来不舍得扔,而是放在“宝贝”工具袋里,拿上来放到库房,一开始工友们弄不明白他在于什么,但以后发生的几件事,却让队友伸出了大拇指。

由于大型开关里的插件保护比较多,开关启动次数多了以后,里面的插件保护容易导致损坏。每个保护插件贵的1000元一个,便宜的也得300元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