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廉政箴言
1992500000014

第14章 节欲(4)

四要做顾全大局、团结和谐的表率。“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团结和谐是人生最可贵的优秀品质,它可以变渺小为强大、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让涓涓小溪汇成滚滚河流,可以使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我们党员和领导干部在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行业干工作都要做到靠共同的事业凝心聚力,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奋斗;胸怀要宽广,以宽厚之心待人,以平常之心处事;品质要高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方法要科学,善于团结共事,善于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上下同心、步调一致、互助友爱的团结和谐状态。

五要做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表率。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说的就是在功名利禄面前,要保持沉心静气,甘于恬静寡欲。作为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模范那样,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得失,不汲汲于浮华,不戚戚于名利,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勤奋敬业上。

正确对待自己,善于辨证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自信而不自负,淡然而不浮躁,谦虚而不自傲;正确对待组织,处理好个人愿望和组织需要的关系,讲党性、讲大局;正确对待名利,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真正树立起党员领导干部淡泊名利、立党为公、勤政敬业的好形象。

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释义】:人们通常在得到满足的时候,容易犯骄纵的毛病。只顾一时的私欲,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欲望问题,这从《尚书》中可以找到。商朝初期,汤的孙子太甲被立为王,但是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执政老臣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汤的墓地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又把太甲迎接回朝,并写下《太甲》三篇总结这次教训:“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贪欲会损害法度,放纵会败坏礼仪,不知收敛就会很快惹祸上身。上天降下的灾祸尚可以躲开,而自己干下的罪孽却无法逃脱。应该说,这番话是很有见地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撰述,百家争鸣。其中有不少涉及欲望问题。

老子就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没有比贪欲的罪过更大的了,没有比不懂得知足更危害人的了,也没有比处处想捞一把更容易犯过错的了。所以,只有懂得满足的人,他的满足才是经常有的满足啊。老子还说:“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贮藏得多,损失得也会多;懂得满足,就不至于受到羞辱;学会止步,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于世。

《论语》则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张有一天请教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怎么样才能当官呢?孔子回答:“尊五美、屏四恶”。孔子主张当官要遵守的五种美德,其中之一就是“欲而不贪”。虽然有升官发财的念头,贪赃枉法的事却是干不得的。

孟子的观点,比孔子更充分:“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为人如果很少欲望,即使有在世上站不住脚的,也是很少的呵;为人如果欲望太多,即使在世上有站住脚的,也是很少的呵。

荀子也很关注欲望问题。他首先肯定人的欲望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生而有欲”,不仅有生理需要的生存欲望,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而且有各种物质精神愉悦的享受欲望,如“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眼睛喜欢看到非常漂亮的颜色,耳朵喜欢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嘴巴乐意吃到极为可口的味道,鼻子乐意闻到极为诱人的香味,内心愿意得到最舒适的安闲。然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穷年累世而不知足”,如果“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赡”。假如放纵人的欲望,人们势必无法相互接受,财物也无法保证供给。因此荀子主张:“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人的欲望虽然不能排除,但是可以加以节制。

东汉建立的第二年,光武帝刘秀在大封功臣时也不忘告诫这些人:“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而唐太宗李世民则常提醒群臣:“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祸。若取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伤时政,又扰人生……怨读言既作,离叛既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明朝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也留下大量规劝人们不要让欲望搅昏头的警句。他描绘那些贪欲旺盛的人:“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焉”。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给了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给他公爵还埋怨没有得到侯爵。尽管是权贵富豪,却甘心处于乞讨的地位。“欲其中者,波沸寒漂,山林不见其寂”。内心充满欲望,就会使寒冷平静的心湖掀起沸腾汹涌的波涛,即使来到深山老林也无法平息。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欲念方面的事,千万不要感觉方便就轻易据为己有,因为一旦介入就会掉进万丈深渊。“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土”。“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残)、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因此,洪应明奉劝世人:“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内心除去贪欲,就像置身炎热的夏天顿时产生凉意,又像走到闹市中却听不到喧哗。“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心中没有财物的贪欲,胸怀必然像秋天的碧空、平静的大海那样宽阔明朗。

人的欲望就像一处险境,在这险境中,随处有香气缭绕的烟雾,但也有花丛覆盖的泥潭,多少人曾被香花诱惑吸引,结果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做到心明眼亮,才不会在烟雾缭绕中迷失方向,才不因那香花的误导而失足。

知识链接:失人心者失天下

西周建立之后,周厉王“好利”,把个人的利益置于阶级和国家的利益之上,由此而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引起了朝野强烈的不满。当时的大夫芮良夫,已经看出了这种丑恶的行为将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进谏厉王说:“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话已说到了“周必败”的地步,可对已经利令智昏的厉王,完全没有作用。他进而“以荣夷公为卿士,用事”。对这种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做法,不容国人没有责难,“国人谤王”,是所必然。

面对这种朝野上下沸沸扬扬的局面,周厉王采取了错误的对策——禁止一切批评的言论。这样一来,“国人莫敢言”,但仍“道路以目”。周厉王只看到表面现象,沾沾自喜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却清醒地告诉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道理很浅显,接受起来竟如此困难。结果仍是“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后,国人“相与畔(叛),袭厉王”,把他抓住,流放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后他就死在那里。

周厉王的故事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是一个警示,能对时局作出敏捷的反应,不可谓不“勤”。但如果把国家的权力作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奴役民众,大失民心,最终的下场当然就可悲了。

牢记宗旨,不负重托,把好廉关,不辱廉誉

——俗语

牢记宗旨,不负重托,把好廉关,不辱廉誉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宗旨,永远保持本色。

历史上的清官很多,像汤斌就是一个以清廉著称的清官。汤斌,清朝人,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康熙年间,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是人们观察党风政风、透视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宗旨、严于律己,要一身正气、为政清廉,认真把好“三关”:

首先,要把好亲情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党员领导干部同其他人一样,也有着七情六欲,关键在于当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亲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如果只重亲情,就可能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就可能毁掉一批干部,甚至导致自己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筑牢感情潮水的大堤。

其次,要把好爱好关。在工作之余有点爱好,无可厚非。但如果让爱好染上铜臭,投机钻营之徒就会乘虚而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讲的就是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发展自己的爱好时,要淡泊名利,在各种诱惑面前做到横不攀、竖不比、心不痒、眼不红、手不伸,不占“份外之物”,不让投机钻营者找到弱点,始终保持廉洁的爱好。

第三,要把好工作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自觉抵制各方面的不正之风,做到公道正派,一身正气,严于律己,甘当公仆,使服务对象由衷地钦佩和敬慕。同时,要遵循系统原理,建立完整科学的工作方法,使整个工作过程严谨、透明、高效、廉洁。

高尔基说过,“人的价值表现在心灵上”。领导干部选择自己的爱好,一定要“爱”之得当、“好”之有道,使其有利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