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廉政箴言
1992500000009

第9章 公正(1)

古语讲“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所谓“公正”,顾名思义,一曰公,二曰正。“公”,就是公道,要“忍所私而行大义”,去除心底的私心杂念,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正”,就是正派,为官的本质就在于“正”。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公正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是做官第一位的原则。做人“正”是做官“正”的基础,而相对于做人来讲,公正做官则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做人只是对自己负责,做官则是要对一个群体、一个部门负责。说到底,正与不正,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方向性的问题。为官之人如果能够一身正气、坦坦荡荡,其为官就会以民为本,视民心为根;就会保持“心在国家,情系群众”的平常心境,保持“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淡泊情怀。对群众,察其苦、听其呼、想其思、急其盼、办其需,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天下为公,这个公,说的就是公正。而作为官员,做到公正,这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官员太少了,不惜贪墨以身试法者有之,勾结黑暗势力欺压良民者有之,收受贿赂,大卖国家资源者有之,他们不知何为国法,更不知何为公正,不过为了一己之私,一切的法度忘之脑后。做一个公正的官员,实在不易。一个公正的官员,定然是一个廉洁无私,奉公守法,执政为民的好官员,只有这样的官员才是国家和人民期望的官员。

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释义】:天下是大家的,不属于某个人,一定要做到公私分开。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天下为公的思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工作首位,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尽管他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他却助人无数。就连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都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了下来。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解放后,雷锋从此走出了痛苦的生活。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他参加儿童团,进小学读书,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56年,他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和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相继在很多岗位干过,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0年雷锋应征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他出差时,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雷锋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雷锋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的时间内,被授予中士军衔,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邓小平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习雷锋精神,这是一个永不过时,永不退色的信仰。“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待名利的正确态度,也是正确的名利观。俗话说:“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因追逐名利而丧失党性原则、脱离群众,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事实从反面警示我们:要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就必须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心底无私,喜气洋洋;追逐名利,终日惶惶”。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能否做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是人生的考验,也是党和人民对他的考验。

“君子志在泽天下,小人志在容其身”。党员领导干部在创政绩中,要以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的思想统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工作首位,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唯有这样,创造出的政绩才合民意、得民心;唯有这样,才能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和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地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为人要正,为官要清,为政要公

——俗语

【释义】:做人要正直,做官要清廉,从政要为公。

廉则公,只有清廉才能做到公心、公正、公道;廉则明,只有清廉才能明辨是非、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廉则威,只有为官清廉才能树立威信、威望、威严、威力。这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应该必须做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执政为民,才能做人民的好公仆。

忠心耿耿、忠心为国的人,往往是廉洁奉公的人;而爱财如命、私利熏心的人,往往是贪墨者。历史上的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提倡表扬前者而反对后者。他所表扬、提拔的官吏也大多是一些公忠为国的人,而对一些私利心很重的人则加以贬斥。如对“托志忠雅”,“为政以安民为本”韵蒋琬;对“殷勤,有忠于国”的董和:对“非公事不言”的刘巴:对“秉心公亮”,“进尽忠言”的董允;对“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杨洪;对“忠勤时事”的姜维等人,诸葛亮都加以表扬、提拔重用;而对于“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情在荣利”的李严却加以鄙薄责备。

从大量的事例看,廉与俭是紧密相连的,贪与奢也总是形影相随。一般来说能够体察百姓疾苦,注意节俭的官吏往往能够做到为政清廉,不关心百姓疾苦,不顾民众死活,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的官吏往往是墨吏。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还倡俭反奢。为了使蜀汉政府官吏做到为政廉洁诸葛亮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说,俭可以养德,澹泊可以胡岽志。他提拔重用的许多官吏也大都能够做到节俭,从而也能够做到为政廉洁。如继他、蒋琬之后为蜀汉丞相的费棉“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位居上将,处群臣之右,“清素节约”,“宅舍敝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董和不仅自己“躬率以俭,恶衣蔬食”,而且能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巳”。史称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在他死后,诸葛亮还多次表扬过他,号召官属向他学习。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对酒、色加以限制。酒可以乱性,色足以迷人。为使蜀汉政府官吏做到为政廉洁,诸葛亮对酒、色加以限制。他认为,摆酒设饮,是为了讲礼仪,表情义。但饮酒要适度,要节制,“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他认为“淫慢则不能励精”图治。为了防止后主(刘禅)腐败,诸葛亮任命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后主常欲选择美女,以充后宫淫乐,“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葛亮不仅倡廉治贪,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心在汉室,不分先君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人所共知的。他要求自己是很严格的。他身居高位,执掌蜀汉大权长达十多年,一直谦虚谨慎,不骄不奢,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增私产。他家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不别治业,以长尺寸”,“随身衣食,悉仰于宫,内无余帛,外无赢时”乃至“妾无副服”。这种清俭的作风和豪强地主的“田连于方国”,淫乐无度,是不可比拟的。在当时三国的统治者中是少有的,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一个官吏能不能攻清廉,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能不能正确对待家庭,正确教自己子女。诸葛亮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君子泽,五世而斩”的历史教训是众多的,也是深刻的。因而,他非常注意严格要求、加教育自己的后代。在他率军北伐曹魏时,他忍痛割爱,命自己儿子诸葛乔与诸将子弟同荣辱,使其督五六百兵转运军需资于山谷之中。诸葛亮为保持终身廉洁,还带头反对厚葬阅。史载刘璋时:“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倾家竭产”。诸葛亮主张“殡仪从简”,在他弥留之际,“遗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保持了他一生清正廉洁垂范千古的作风。

正是由于诸葛亮倡廉反贪,以严法治蜀,严格要求蜀汉府的各级官吏做到清正廉洁,且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故治理蜀汉时能够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不华,路无醉人”的繁荣景象和“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自正廉洁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的清廉为官诸葛亮最值得今天的人们敬仰的。他生活非常节俭,甚至到了清心寡欲的地步。史书记载,说他全部的财产就是: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和家人甚至没有多余的衣服。诸葛亮不但自己生活俭朴,还非常反感官员们贪图享受。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大力倡导朴素廉洁的执政作风,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官员担任政府重要职务,再加上严格的执法环境,久而久之,蜀国各级政府上行下效,勤政廉政之风蔚然形成。后来,又经过十多年的倡导和坚持,官员们大多数都能主动做到廉洁自律,其清廉的执政风气为中国历史上少有。

在刘备去世后的这几年里,诸葛亮力挽狂澜,殚精竭虑,终于使蜀国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史学家们对于他治理蜀国所取得的成就,公认的说法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能够为民众所做的,诸葛亮几乎都做到了。这正是他备受后人敬仰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应该切实把“为人要正,为官要清,为政要公”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道德修养来牢记,以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民、清清白白做官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团结带领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道者国必危

——《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长子有私心则家庭必定混乱,大臣谋私利则国家必定危亡。

传说中,尧有十个儿子,但他将天下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他把天下给了禹。他们的公正无私使天下昌盛。夏启开创家天下之后,延续了近四千年,朝代无数,战乱不休,原因是因为君主世袭,不能保证其德,得天下而营私,德不能服众。现在的代议制度与古代的禅让制有相似之处,可以有效地选出公众认可的国家领导,避免国家动荡。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晋平公(《左传》认为是晋悼公)有一个大夫叫祁奚,字黄羊。晋平公问他:“南阳缺少个县令,谁可以担任。”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晋平公感觉非常奇怪,问道:“这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黄羊说:“您问我的是谁可以担任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很满意,国人也很满意。不久,晋平公又问:“国都之中缺了一个尉官,谁可以担任呢?”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次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了,问:“这祁午不是你儿子吗?”黄羊又说:“您问我的是谁可以担任尉官,不是问谁是我儿子。”晋平公采纳了黄羊的建议。后来国人也很满意这个尉官。孔子就说了:“这个祁黄羊用人厉害啊,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是公认的公正无私的人啊,后世有一个人用人能与他媲美,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能任用自己的仇人魏徵,有能人用自己的小舅子长孙无忌,也可谓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用人只有做到这十个字才是真正“去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