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9959900000024

第24章 明辨是非的智囊(2)

明朝人大司农张晋任职刑部时,有个人与父亲分居的很有钱,有一晚这富人的父亲翻墙进入他家窃取财物,此人以为是窃盗,遂予以扑杀,等拿蜡烛出来一照,才知道杀的是父亲。承办案件的官吏认为儿子杀父亲,大逆不道,不应有任何宽待;但实际上官吏也了解,这个富人只是抵抗窃贼,从这个角度来看又罪不至死。于是拖延很久,无法决定。张晋奋笔疾书,写道:“杀死盗贼可以宽恕,不孝应当处死。儿子的家里有余财,竟然使自己的父亲贫困为盗,这种不孝太明显了。”最终把这个儿子处死了。

智囊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有心把事情办好,但由于在复杂的事物面前,是非不清、善恶不辨,却反悖初衷,适得其反,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有的人处事迟钝,优柔寡断、谨小慎微,收获甚微,根子就在于不明事理,是非迷顿。还有的人处事不可谓不果敢,但由于有胆无识,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其败局不可谓悲惨,果敢却成为鲁莽。可见,处事须以明事立,成事须立断事功。

明事、断事,就是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为现象只是事物之间暂时的、偶然的、表面的联系,只有本质才是事物之间稳定的、必然的、内在的、固有的联系。看到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是非曲直、优劣利弊,也就能处事有方、成事有路。

从法律上看,此案中的那个人似乎不宜判为死刑,但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礼教角度来看,此人又必须判处死刑,因为他的影响波及到了社会上。如果不杀此不孝之子,那么,就不能警醒更多的类似不孝之子,张晋把刑事法庭变成了道德法庭,其行为虽然与今日的法官判案有所不同,但其蕴涵其中的智慧足以让当时的老百姓拍手称快了。

杜杲、蔡京明断父母案

宋朝时,六安县有个人很宠受自己的妾,临终前在头脑清醒时留下遗嘱说:将妾给两个儿子均分。两个儿子说父亲的妾没法分。杜杲在木简上批示说:“书传上讲:‘儿子要服从父亲的命令。’戒律上讲:‘儿子不得违背父亲的旨意。’两者都是说要以父言为令。父令子违,是不对的。因此,妾守寡是可以的,如果想离家出嫁,或因故死去,这一切当归两儿子负责。”上边派来的部使季衍看到这个批示之后,兴奋地说:“他是全国三十三县令中最出色的呀。”

宋朝人蔡京在洛阳时,有一名女子曾先后嫁给两家,分别生了儿子,后来两家的儿子都地位显达,争着迎接母亲去奉养,而告到官府。执政官不能决断,拿来问蔡京。蔡京说:“这有什么困难?只要问那个母亲想到哪个儿子家不就好了。”一句话就解决了。

智囊

杜杲、蔡京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简单与复杂,这是一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一件事情,最有价值的往往就是透过繁杂的表面找到最简单处理问题的办法。

西门豹治邺

魏文侯当政时,西门豹做邺地方长官。一次,他召集父老乡亲,寻问百姓疾苦。父者们说:“我们苦的是为河伯娶媳妇。”西门豹问原因何在?乡亲们说:“邺地的三老廷掾年年向老百姓征税收钱数百万,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亲。其余的钱与祝巫平分。到给河伯娶亲时,巫婆看到谁家有漂亮女子,就说她应当做河伯的媳妇,接着命令她洗澡,更换新衣服,同时在河上建一个小房子,布置床帐,让此女住在里面。几天之后把斋戒的房子浮在河上,飘数十里连人带房子就沉下去了。民间传说,如果不给河神娶媳妇,就会发大水,把老百姓淹死。为此,许多人家都带着女儿远逃,所以城中越来越空。”

西门豹说:“到那时,望你们来告诉我,我也想看看给河神送妻。”到了约定时间,西门豹去了河边,三老、官属、富豪们、官员们、老百姓都聚在这里,围观者几干人。那个大巫婆是个老婆子,有女弟子十人,跟随在她身后。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来。”见过要嫁的女子后,他四下回头对三老、祝巫和百姓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向河伯报信,换一个漂亮女子,后天送去。”于是立即命令随从抱起大巫婆扔到河里。去了一会儿,说:“她怎么去了那么久?那么让她的弟子去催催吧!”又把一个弟子扔到河里。

过了一会儿,又说:“弟子怎么去了那么久?”又让另一个人去催,共把三

个弟子投入河中。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去的这些都是女人,不能禀报事务,麻烦三老为他们禀报事务。”又把三老投入河中。西门豹头上插着笔,弯着腰恭敬地对着河水站立了好长时间,旁观者都很惊恐。西门豹回过头来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报信,有什么办法?”又想让廷掾与一个富豪去催。他们都叩头至流血,面如土色。西门豹说:“那么就等一会儿。”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起来吧,河伯不娶媳妇了。”邺地的官员民众惊恐万分。从此不敢再说给河伯娶妇之事。

智囊

为河神娶妻,让神保佑自己不被淹死,是个大问题。愚昧的百姓习惯于此事已经很久了。若直接指明这种做法的虚妄,人们肯定不信,只有亲自看到那次聚会,看到西门豹头插着笔,弯着腰那恭敬的样子,才能使众人明白河神本无灵性,而那些欺诈百姓的人,由于怕死,投他们去河中为河神娶妇,他们也不敢。因此这种弊端,永远被革除了。

在这里,西门豹用了一个高明的招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的高明之处是,并不直接斥责河神娶妇为迷信,否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他将计就计,以对河神更选美女为借口,以毕恭毕敬的姿态,巧妙地惩治了为害一方的巫婆、三老等恶棍,以事实教育了百姓,从而达到了完美的效果。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千百年来能够屡试不衰的原因,在于它能使对方处于无法防守之地,逼对方于无法退让的绝境。说穿了,所谓“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它坚持永远不首先背叛对方,因此是十分“善意的”。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赵凰当众验“佛牙”

后唐明宗时期,有一僧人从西域回来,得一枚佛牙,把它献给了明宗。明宗拿出来给大臣看。学士赵凰进言:“世上传说真佛牙水火都不能损害,是否可验明真伪。”明宗同意后,使人举斧砸牙,佛牙应声而碎。当时宫中得到这类的施物为数千件,都这样被一一砸碎了。

明武宗正德时,太监张锐、钱宁等人用佛事迷惑武宗。到世宗嘉靖十五年,有人建议拆毁大善殿,发现殿中收藏的佛骨佛牙,不下千百斤。佛牙佛骨多到这种地步,假使都是出自佛身,则佛也不值得珍贵了。诬蔑虚妄,亵渎神明,没有比这种情形更严重了。真是佛教的罪人啊!

智囊

有赝品就有善辨是非的专家。在是非对错面前,我们要辨别是非,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以大局为重,坚持原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以冷静的头脑,科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勇气和智慧辨别是与非。切忌人云亦云,在众人面前失去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程颢识破石佛发光的邪说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其弟程颢均受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洛阳讲学十馀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曾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为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他和弟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这一年,程颢刚刚到某处上任,就听说南山寺庙里有一个会发光的石佛。这件事请引起了百姓的极大关注,人们纷纷来到南山,想看个究竟。可是和尚们说石佛发光每年只有一次,而且一般都在冬天,而具体的时间就不定了,因此要耐心的等待。他们还说,在石佛发光的时候许愿,愿望就一定能够达成。人们都十分相信和尚们的话,都想看看石佛到底如何显灵。当然南山寺也因此门庭若市,原本冷清的寺庙,一时间成了最热闹的集市。和尚们所收的香火钱更是比往日多了好几十倍。

当地的官员也害怕石佛真的如此神灵,因此不敢制止这件有伤风化的事情,害怕惹怒神灵。程颢来到这里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当即赶往南山寺,找到领头的和尚说:“我听说这石佛头上年年都要发光,真的有这件事吗?”和尚恭恭敬敬的说:“回大人话,真的是这样。”程颢就若无其事的说:“哦,那等佛像头发光的时候,你一定要来通知我啊,如果我公务繁忙不能前来,你就把石佛像的头砍下来给我看看。”和尚一听这话,顿时傻了眼。什么石佛发光,这些都是这班和尚胡乱说的,他们之所以说石佛能够发光,无非是想赚几个百姓的香火钱花花,改变目前南山寺清凉的局面。听到程颢这么说,他当然心虚,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说佛像能够发光的事情了。

智囊

?破案之力,贵在“推敲”。其实,有的案件并不复杂,由于审案人过于草率,妄断是非,结果将很容易看出的问题,也忽略过去。所以审案之时,既要重视智慧,更要重视心力。所谓“心智”,就是“心”与“智”的结合。程颢作为著名理学家,其“治心”功夫,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这一案例,只是显示其“治心”效果的一个典型而已。

只要你识破了对方心理,就能轻而易举的将对方打垮,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适用的。因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为你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不惧妒女祠

狄仁杰,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杰先后任大理丞、侍御史等职务,一生破获无数冤案、奇案,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在刚刚升任大理丞的一年中竟然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因而,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而关于他的传说、记载也有很多。

狄仁杰任度支员外郎的时候,有一次,皇帝将要巡视汾阳,狄仁杰奉命前去筹办皇上旅途中的供应。古代皇帝出巡,沿途需要不断供给各种食物、水果等。正当狄仁杰忙着准备的时候,并州长史李玄冲前来报告,说:“狄大人,我们事先安排皇上所走的路线要经过妒女祠。”狄仁杰不明白这有什么不妥,疑惑的问:“怎么,有何不妥?”李玄冲继续说:“民间传说凡是穿着华贵衣服的人何大队车马路过妒女祠的,一定要遭到雷轰风袭的。所以以往如果有结婚的队伍或者达官贵人回乡省亲的大队都会绕过这妒女祠,以防不测啊。如今不如我们赶快通知皇上的卫队,改路而行吧。”狄仁杰听到这,知道这民间传说不足为信,肯定是不怀好意的人们麻痹百姓而做的谣言,以吓唬人们。于是,就对李玄冲说:“天子外出巡幸,千车万马,声势浩大,皇上乃是上天的儿子,天上的神仙都要对他十分尊敬,风伯要为皇上清除前行的灰尘,雨师要为皇上清撒前行的大道,这妒女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小仙,哪敢跑出来加害皇上,所以皇上根本不需要回避什么啊!”李玄冲听后,也觉得狄仁杰说的有道理,就不再坚持己见了。后来皇上巡幸经过此地的时候,果然相安无事。

智囊

狄仁杰的智慧首先体现在他不相信妒女祠的无稽传说,其次在于他对李玄冲的巧妙解释。李玄冲既然相信妒女祠的传说,说明他是个迷信的人,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服李玄冲,放弃他脑中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狄仁杰就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再用迷信的说法来说服李玄冲,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像李玄冲这样的对某种思想坚信不疑的人,采用直接的办法说服他可能不容易,这时你可以用间接的方法说服他,这样不但不会损害你和他的关系,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一举两得。

新娘子哪儿去了

明宪宗成化年间,铅山有人娶亲到家后,揭开轿帘一看,只有空轿子。男方认为女方骗婚,就告到县府;女家又认为女儿受害,于是互相缠讼。媒婆及随嫁的人都说:“女子确实上了轿,不知道为什么不见了。”县官无法决断。

慈溪进士张昺新上任,偶然为了勘察田赋到郊外,一直走到县界,看见一棵大树,树身约十人环抱,树荫占了二十多亩地,栽什么作物都不生长,不能作为耕地。张昺想砍了这棵树以增加耕地,随从都劝他,说这棵树有神明降临,百姓稍有不敬,便会生病死亡,不可忽视。张昺不听,发公文给邻县县令,约定共同砍伐大树。邻县害怕惹祸,不同意。这时父老乡亲及大小官吏都纷纷劝阻,而张昺更为坚决。

到期的那日,他率领数十人全副武装,吹吹打打前往伐树。在离大树还有几百步时,张昺独自看见三个衣冠楚楚的人在路左侧拜见他,并说:“我们几人是树神,栖息此树已有多年。还望先生慈悲为怀,舍弃此树。”

张昺叱责他们,三人忽然不见。于是张昺命令手下挥斧砍树,树身有红色血一样液体流出来。大家都害怕,想停手不干。张昺就亲自执斧砍伐,从人不敢违抗,也跟着他砍。最后砍了三百余下树才被砍断。

树顶有一个巨大的巢穴,巢中有三个妇女跌落在地,昏迷不醒。张昺叫人扶起,用汤药灌服,过了很久她们才慢慢苏醒。问他们为何来到这棵树上,三女子回答:“几年前被一阵暴风刮起,吹到高处,以后一直同三个少年吃喝玩乐,吃的都是鲜美的佳肴。她们常常俯视低处的城市风貌,景物历历在目,却无楼梯可下。三个少年男子来去都是从空中飞腾。我们从不知道是住在树巢中。”张昺一一家访,送还女子。其中一女正是在轿车上被裹走的。诉讼纠纷这才解决。张昺用大树的木材修建了几处官府公寓,原来被大树荫遮盖的土地,重新辟为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