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
19966900000067

第67章 管理不折腾:做个称职的领导(2)

史书上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与他们不同,我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么不同时回答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认可的人民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抽身而退,伯夷是这样的人。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唤,天下太平时做官,天下混乱也同样做官,伊尹是这样的人。能够做官就做官,能够隐退就隐退,能够长期做官就长期做官,能够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是这样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赶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处,就在于他无可无不可。

领导到底是有可有不可,还是无可无不可,这要看他的胸怀是否宽广,器识是否高远。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是“有可有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是“无可无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试想,如果项羽能多听范增的一些谏言,不固执己见,不好大喜功,不刚愎自用,或许霸王别姬的悲剧不会发生,汉朝历史也将重写。而刘邦与项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有权对所有事情拍板,但他能广泛听取意见,博采众长,尤其对萧何、张良的建言无不采纳。萧何月下追回韩信之后,他希望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刘邦本意认为不可,可是在萧何的力劝之下,他认为无不可。当韩信略定赵、燕、代诸城,又尽取三齐土地,派遣使者面陈刘邦请示自立为假(代理)齐王时,刘邦一听不由得怒发冲冠,认为不可,可是在张良分析了眼前的形势之后,又认为无不可。正是刘邦有这样豁达的胸怀和权变的态度,因此得以问鼎天下。

又据历史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西归陇右。西州上将军隗嚣一见马援到来,十分欣慰,与之同卧同起,询问刘秀的情况。马援说:“此人才明勇略,决非常人可比;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蔽,阔达多大节,似与汉高祖同。至于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隗嚣一见称誉刘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虑找个缝隙,借以诘难马援,便将刘秀与乃祖刘邦相提并论,问道:“此人与汉高帝相比,谁人更胜一筹?”马援对先朝开国之君,难免心存忌讳;尤其以子孙比先祖,也不可直言无讳,所以只得笼而统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机智和应对天才,还是把彼此优劣映照出来。他接着说:“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指刘秀)好吏士,动止合节度,又不喜欢酒。”马援说刘秀“不如”刘邦,就在于刘邦无可无不可。只有无可无不可,才能显示领导的胸怀浩大广博,才能显示他的领导工作平易宽简。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成为千古圣君,就是因为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因此他们能聚合众多圣哲豪贤的智力睿力勇力作为一己之力量,集合众多圣明高深的见解作为一己之见解,这样的领导自然比那些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人强过百倍,在天下难以寻找出对手来。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宝马得了肥胖症死了。庄王命令文武大臣为马披麻戴孝,并用棺椁盛殓,依安葬大夫的礼制来安葬这匹马。大臣们哭笑不得。有许多大臣上谏劝庄王不要做出这等荒唐的事来,庄王生气地下命令说,再有为死马上谏的人一律处以斩刑。庄王的决心可想而知,这时,有个叫优孟的人出现了,他在宫廷上号啕大哭起来。他建议庄王用人君之礼厚葬宝马。庄王笑着问他的话做何解释。优孟说:“请大王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漂亮而耐朽的樟木做外椁,枫、豫、樟等各色上好材料做题凑,派兵士挖掘墓穴,老弱背土把坟修;齐国、赵国陪祭在前,韩国、魏国守卫在后;给宝马盖祠堂,用太守来祭礼,再拨万户城邑供奉享受。这才是上上之策。”楚庄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决定确实荒唐,于是询问该怎么安葬宝马。优孟说:“请大王用对待六畜的礼制安葬这匹马。堆个土灶当作椁,用个铜锅当作棺,佐料用姜枣,调味用木兰,祭品是梗稻,衣着是火光,人的肚子是它的归宿。”楚王哈哈大笑,说:“一切依卿之言,这匹马就交与御厨去办,以免贻笑天下。”这就是无可无不可的胸怀。正是由于楚庄王能够采纳善言,因此能称霸中原。

■无为无不为

作为最高领导而言,必须具备这些道德修养,即:大公、大诚、大忠、大寿、大信、大智、大仁、大勇、大义、大和。具备这10种道德修养的同时,又必须具备远大的眼光,淡泊的心境,浩然的正气,超凡的毅力,博大精深、继往开来的学识,努力奋斗、敢于冒险的精神,持之以恒、贯彻到底的习惯。另外,使用人才、运用谋略,都能随机应变,也是不可缺少的才华。

孔子说:“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呢?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都有种种的思考;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呢?”无思无虑,就是顺应之功,自然之至,无为之极。无为,能达到寂然而应、感通于神的境界,自然有所成就。

老子说:“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形态的,没有一件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如果以道的准则来从政治国,万事万物都会自然地潜移默化,充分地向前发展。”又说:“深深地懂得道的人,不出门就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大事,不抬头看窗外就能推演出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不用奋力打拼就能有所成就。”又说:“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会潜移默化;我镇静,人民就会走上正道;我无事,人民就会富裕丰足;我无欲,人民就会纯真质朴。”又说:“圣人顺从自然规律,无所作为也就无所失败,无所把持也就无所丢失。”又说:“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违背自然规律,我看他不会达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对他们不能使用强制的统治,不能违背他们的志愿和本性,否则他必定会失败;强制地统治天下,则必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由于因顺自然而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则不会被抛弃。世人的本性各不相同。万事万物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缓慢,有的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软弱;有的安全,有的危险。因此圣人顺其自然而除去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无为并不是一件事情也不做,而在于尽到做领导的职责。无为的人并不是引他不来,推他不去,而是说他能依从规律办事。我们必须理解“为无为”和“无为而无所不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老子的理论不是平常人所说的清静无为的消极思想。老子的学问,就是领导学,就是指导领导如何处上,怎样蓄下,如何保存自己,怎样做好管理工作。让人才各安其位、恪尽职守,就看领导是不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只有无为的领导,才拥有大智慧、大眼界、大气度、大胆略。有大智慧,就能看得透彻;有大眼界,就能看得长远;有大气度,就能容纳万物;有大胆略,就能提得起,放得下。体道明理,要靠大智慧;知人善任,要靠大眼界;容人信人,要靠大气度;提得起,放得下,要靠大胆略。知人困难,用人更困难;容人困难,信人更困难;提得起难,放得下则难上难。

■众星拱月

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中,孔子很少谈到“无为的德行”。并不是孔子不谈“无为”,而是他的思想和实用的领导学,与老子的哲学教导君王如何修身治国、处上待下的君学有所不同。

孔子谈得最多的是臣学,也就是指导作为属下怎样律己,怎样办事。他谈的与怎样使天下富强安乐,怎样达到美好境地大致相同,所以很少涉及无为之道。但是,孔子也说过:“以道理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多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转动。”得到群星环绕烘托,位居中央,本身就是名誉,就是地位。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明德慎刑,以德为本。领导者实行仁政,群臣百姓自然就会自动围绕着你旋转,拥护爱戴你,自然国泰邦兴。以此类推,身为领导在工作上于必要的规章制度、科学管理之外,遇事以身作则,处处不忘以德感人、以德聚人,又何愁人心涣散,众叛亲离呢?

孔子又说:“多么崇高啊!尧舜的天下,不是依靠武力夺取而来的。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效法天地才能伟大。尧的恩德多么广大,以致于百姓不知道用怎样的言辞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称颂。尧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辉煌啊!”孔子又说:“天说了什么?四季更替,万物成长,天说了什么?”天,无为、无生、无有,不自为、不自生、不自有,所以说它公正;天,无所不为、无所不生、无所不有,所以说它伟大。

孔子也高度赞扬虞舜,是因为虞舜治理天下时施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舜接受尧的禅位之后,将共工流放到幽州,将兜流放到崇山,将三苗流放到三危,将治水不成的鲧杀死在羽山之下。舜这样做,是无为吗?而且,在古代,天下洪水泛滥,人民颠沛流离,生活困苦不堪,又怎么称得上是无为呢?

后人之所以称赞舜“无为而治”,就在于他禅位于禹,禹完成了舜许多未竟事业。比如,禹带领百姓开渠挑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过13年的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全国的水患,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天下人都称赞禹是个伟大的贤人。在人事治理上,禹命稷主持司农,教导百姓种植五谷的方法,使全国的农业得到发展;命契为司徒,主持教化,亲和百姓;命皋陶为大理,职掌刑法;命垂主持工务,勉励天下工匠勤劳工作;命益主持基础建设,开辟道路航程;命伯夷为秩宗,主持礼乐仪式。这样,天下的贤明之士都各安其位,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尽心尽力地服务于天下,作为君主的舜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治了。

■不争天下得天下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是脚踏实地地做事,所得是真正的事功。有利众人,亦有利自己,心气平和而爱人。“争”则是以压倒别人为能事,损人而不利己。心胸狭窄而嫉恨,得到的是紧张焦急与寂寞。即使有成,亦必有限。

专心竞争的人往往忘记“为”,或无暇去“为”,或不屑去“为”。反之,无为的人必然淡于世俗的竞争,而能统观全局。所见远大,所成者也必不被局限。

老子主张一切事物反人们的意志欲望而行之,必能达到比预想的还要成功。他说:“以清静无为的大道来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来用兵,以不损害百姓的方针来获得天下。”又说:“顺随万物的自然盛衰而不予干涉,生养万物而不独自占有,为万物尽力而不依恃己能。”

老子之所以强调不争,在于:“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不能使用强制的统治违背他们的志愿和本性,否则他必定会失败;强制地统治天下,则必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因顺自然而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统治,就不会抛弃。”“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都无法与相争。”

道,离不开相反相成的作用。循环往复地运动,总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柔弱无为的。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具体有形之物,具体的有形之物又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之物。

一个人越存有私心,就越难成全自己。如果你与全天下人去争天下,与全事业领域中的人去争成败,结果必然一无所获。如果你不与人们争,恬淡无为,反而会有所得。不争之争才是争,所以老子又说:“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甘愿做天下的小溪。甘愿做天下的小溪,普通的德性就不会丧失,从而复归于纯朴的婴儿状态。深知什么是清白,却安守暗昧、甘愿做天下的榜样。甘愿做天下的榜样,普通的德性就不会出错,从而复归于无穷的真理状态。深知什么是荣誉,却安于污辱,甘愿做天下的河谷。甘愿做天下的河谷,普通的德性就会得到充实,从而复归于朴素的原始状态。原始朴素的东西分散了,就会成为具体的器物。有道的人发挥它的作用,就会成为百官的领导。”

委曲就能保全,屈枉就能伸直;低洼可以盈满,陈旧可以更新;小取便能大获,贪多只会迷失。这是以柔克刚,以弱克强的手段。用无为来管理,以不争来争夺,这是伟大人物的大思路。

■保持公平和公正

在某公司的基层部门有一名女职工,其丈夫是当地某行政单位的局长。这位女职工平日里趾高气扬,高高在上。想上班就来,不想上班就在家休息,部门的业务不精,分配的工作不做,公司的制度在其面前根本就是一张白纸,不起任何作用。有一次,与这位局长夫人同一办公室、同一岗位的一名女职员因迟到了两分钟而被公司罚了款,可这位局长夫人整整一上午没见踪影也没有被罚一分钱。

说到这儿,一定会有人问:公司的领导难道就管不了她吗?当然能管,但又不能去管,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公司需要其丈夫所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如果离开了这个单位,公司的工作就不能够较好地开展,进而将会影响整体的工作质量。所以,对于这些事情,公司领导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见当作没看见。

对于这些事,职员们心里都很明白,但没有一个人敢去说。久而久之,部门内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纪律松弛,业绩滑坡。

这个公司的领导虽说有自己的难处,但是,这种不公正的态度肯定会让其他人失望、伤心,人心涣散、业绩滑坡是意料中的结果。

现代社会,不少单位里都有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员工们很容易产生心理挫伤,这引起了不少心理学家的重视。

小黄在某单位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自从到这家单位工作以来,他就一直任劳任怨,总是争取做得更好。然而上司却对他总没有好脸色。

有一次小黄和同事一起解决了某个难题,但上司只当面表扬了他的同事,对小黄的努力却置之不理。每月发工资时,业绩和小黄差不多的同事也总是有丰厚的奖金,他的奖金却不多。于是,小黄对领导的不满越积越多,近来,他感觉一阵阵心绞痛。在公司进行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小黄被查出患了冠心病。

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将自己获得的“报偿”与自己的“投入”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做比较,只有相等时,才认为公平。除了横向比较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的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