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清华谈卖点之道
1998700000026

第26章 卖点炒作的七大基本原则(3)

第一,策略式购买的卖点炒作形式往往比较特别,它可能在时长上与众不同,比如威驰的5分钟卖点炒作;也可能不是完全的硬卖点炒作的形式,而是特约播映。冠名、演播室背景版赞助等特殊形式或与节目主题融合;还有可能是很多卖点炒作形式的组合,既有常规形式卖点炒作,也有特殊形式卖点炒作。因为形式上的不同,策略式卖点炒作投放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卖点炒作的记忆度更高。

第二,策略式卖点炒作投放可以跟节目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和好感转移到品牌身上。在香港一家电视台转播体育比赛的节目中,有个啤酒品牌的卖点炒作与节目结合得非常绝,比赛中插播5秒卖点炒作,卖点炒作语只一句话:“喝杯啤酒接着看”,然后就是接下来的比赛。这样的卖点炒作能很快形成一种口碑传播的效应。

第三,策略式的卖点炒作投放往往资源有限,甚至是惟一的。在市场竞争的博奕中,企业抓住了某些独特的资源,对手就失去了,这不是100分和10分的关系,而是100分和0分的关系。特殊卖点炒作形式往往是惟一的、独占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比如2002年世界杯时健力宝通过招标获得了央视世界杯独家全程特约播出权,其竞争对手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的卖点炒作资源,起码在气势上就先输给了健力宝。

因此,在卖点炒作投放方式上,策略创新要比被动式购买更有效。

海尔成为北京申奥直播最大的赢家,那它又是找到了一个什么炒做支点了?

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时,国内的电视观众马上看到了一个画面:“全球海尔人祝贺北京申奥成功!”就在这样一个全国人民共同欢呼的激情时刻,海尔出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海尔这一策略创新,也创造了卖点炒作比新闻还快的佳话。

申奥成功令海尔振奋不已,他们有理由这么高兴,暂且不说那些同样令人奋的有关覆盖率、收视率、占有率的数字,海尔人在7月13日这天对其卖点炒作的效果就已经更直观地感觉到了。据曲朋昌介绍,当天晚上投票结果出来后,海尔在青岛的总部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观众纷纷把电话打到海尔集团,与海尔分享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和激动。而作为这次海尔卖点炒作活动总策划的曲朋吕,事后也因此得到集团总裁张瑞敏的重奖。

“在7月13日申奥投票这天,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中投入了400万元的卖点炒作费,估计得到的回报要超过5000万,海尔应该是这次活动的最大赢家。

2001年7月27日,海尔集团卖点炒作部部长曲朋昌在中央电视台卖点炒作部举行的7,13卖点炒作活动总结座谈会上高兴地说。

对一切卖点炒作宣传机会非常敏感的海尔集团卖点炒作部部长曲朋昌,从2001年5月份就盯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申奥直播。在其他企业还没有什么动静的时候,他就几次来北京,与海尔的卖点炒作代理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卖点炒作部一起谋划,如何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次”百年不遇”的机遇。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卖点炒作部确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沟通、互动、双赢”的卖点炒作经营策略,并希望以这次申奥直播卖点炒作活动将这一新策略付诸实践。对于7月13日的申奥投票直播,中央电视台下了很大工夫,从中年12点开始,节目持续了15个小时,而且信号覆盖非常广泛,除CCTV-1、CCTV-4、CCTV-5同时播出外,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至少有21个频道在对这个节目进行不同程度的转播,有的是从12点开始直接把直播信号转过去了。如果从转播形式来说,跟《新闻联播》应该不相上下。

经过三方的多次沟通,最后中央电视台卖点炒作部专门为海尔集团设计了一个以点带面的主题式卖点炒作投放组合:从6月12日到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在申奥宣传片和7月13日申奥直播节目宣传片后播放海尔集团的卖点炒作,并在7月13日当天的申奥直播节目中为海尔集团提供一个特别的套装卖点炒作,包括申奥成功后的祝贺卖点炒作。

在具体的炒作支点诉求上,海尔根据中央电视台卖点炒作部提供的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最后决定放弃做硬卖点炒作的方式,而是与海尔集团下半年以“国际化”为主题的和平、健康、向上的宣传方向相一致,并将此卖点炒作诉求与北京申奥的观众情绪和环境氛围融合在一起,专门投资23万元做了一条“全球海尔人支持北京申奥”的电视卖点炒作片,供这么短时间内进行一次性的播出。

这时,收视数据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当天晚上观众对直播节目的关注程度和北京申奥成功后观众的情绪投入。无论北京申奥成功与否,观众对节目的高度关注就是卖点炒作投资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增强了观众对直播节目的关注程度。

在这种收视心理和氛围中,任何与申奥相关的信息都会受到观众的注意,其中当然也包括节目中的卖点炒作。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出后,为什么那么多观众给海尔打电话?因为海尔的庆贺卖点炒作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观众不但不像平时那样讨厌卖点炒作,而且特别爱看这样的庆贺卖点炒作,这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所起的作用是很难用数字去分析的。

海尔申奥直播卖点炒作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它最先找到了申奥这个卖点炒作的有力支点。海尔的这次卖点炒作,为那些重视品牌卖点炒作的企业将其品牌形象更深地植入消费者的心理、情感之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

实际上,品牌就是一种感觉,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一种感觉。对于企业和卖点炒作公司来讲,品牌经营的关键任务是要通过各种传播活动让消费者有这种感觉。这就要求企业不仅仅是把卖点炒作,信息简单地传达到消费者的眼睛里、耳朵里,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产品,而且更应该让品牌形象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心理、情绪和情感之中,成为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让消费者感觉到我们的品牌是跟他在一起的,跟他一起分享他生活中的快乐、荣耀、希望、成功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贝纳通这个意大利时装巨人,他又是怎样找到卖点炒作的支点的。

在时装界,说到贝纳通这个意大利时装巨人,已是无人不知的了。它的成功,除了得益于紧跟潮流的时尚设计外,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其独到的有创意的卖点炒作卖点炒作。该公司最新的一个卖点炒作再次引起轰动成为舆论的焦点,招来一片哗然之声。这个卖点炒作竟然出现了美国监狱中死囚在等候处决的情景。这一系列死囚照片也能称之为时装卖点炒作?其卖点炒作特色是这样:

一是不谈服装。

卖点炒作与产品没有任何瓜葛?有这样的卖点炒作吗?这样的卖点炒作对推广品牌有用吗?回答都是肯定的。不信可以看看贝纳通的最新卖点炒作:

一个美国黑人坐在等候处决前的一个小屋子里,眼睛茫然而绝望地盯着镜头,是对生的怀恋?对死的恐惧?不得而知,反正表面看来与贝纳通的时装毫无关系。

在卖点炒作推出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播放了一段在监狱中拍的镜头。冰冷的钢丝铁门快速推进“当”地一声关住,隔离出两个世界。这则卖点炒作以贝纳通又一次向人类道义呼吁的形象出现,它是为最近的意大利宣布支持死刑而推出的。对于死刑这种人间至刑是否该存在,人是否有剥夺另一个人生存的合法权利,一直是西方许多国家争论的话题,有些国家已废除了死刑。

但针对贝纳通这一行为,许多人士不禁提出疑问:“卖点炒作的目的是推销产品,以这样严肃的国际社会问题来作服装卖点炒作,是否合适?”一直在帮助贝纳通制作卖点炒作的女摄影师奥丽维亚图是此系列卖点炒作的始作俑者,她说:“我不是来这里看谁有罪无罪的,只是拍摄出一种客观事实。”“我这两午以来一直在美国各大监狱中寻访,并推出了一种客观事实。”确实,她这两年以来一直在美国各大监狱中寻访,进行摄影活动,并推出了一个题为“写在脸上的死亡”的系列作品。卖点炒作上的主题人物,那位美国黑人阿皮纳说:“我认为公平是存在的。但最后倒霉的总是穷人,如果你不能请大律师,那你一定会被送上断头台。这就是我上张要废除死刑的原因。”

二是关注敏感话题。

其实,贝纳通服装的卖点炒作一直在寻求一种试图超越性、社会等级、种族和国别的生活哲理理念。多年来其卖点炒作——直在关注社会敏感问题,力图在宣传产品的同时改变一些社会观念,其内容涉及到恐怖主义、种族主义、爱滋病、同性恋等话题,惟独没有提及贝纳通的服装。而这些方面的举止却大大提高了贝纳通的知名度。尽管不断地遭到一些团体和相关舆论的批评,这则关于美国监狱死囚的卖点炒作仍然已在全球推出,并引起极大的反响。

由此看来,要想找到卖点炒作支点,还得真要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力才行,因为,投放有创意的卖点炒作可以使卖点炒作传播事半功倍。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就是千篇一律。阴阳、四季、五味、七色,丰富的人生就是这些元素错综复杂的交错。同样,卖点炒作若要获得理想效果,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创意应是卖点炒作传播者永不懈怠的追求。因为创意性卖点炒作投放还可提高卖点炒作记忆度。

在韩日世界杯之前,也许没有人知道健力宝有个第五季,也许很少有人想到京瓷是日本的一种手机,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交通银行的信用卡叫太平洋卡……短短一个月的赛事就成就了这么多的品牌,这是足球的成功,更是善于捕捉卖点炒作商机的企业的成功。

从卖点炒作传播形式上来看,这些成功的故事很多都是因为它们在投放方式上与众不同,都与对中央电视台特殊角度的卖点炒作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密不可分,健力宝的赛事特约播出、三精制药的计时卖点炒作、京瓷的”今日之星”冠名、海尔的场景切换LOGO,等等。这些特殊角度的卖点炒作资源的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并为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四、卖点炒作一定要有密度

有多少人的失败,都是因为把人生的战线拉得太长。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有限,人生有限,啬望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天才,只可惜这世界上天才毕竟500年才出一个。

有许多企业的失败,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里,什么事情的起点都很高,你若不能在点上做文章,不走专业化的路子,而把路子铺得很宽,到头来,路子自然会越走越窄,这就是辩证法。

“集中,再集中”是今天中小企业和个人成就一切的天规。大智知止呀!

如果你有l00块钱,你可以一次性花掉全部的100块,你也可以分10次每次花10块。如果每次10元投入的产出是0,最后相加的结果也是0,在这种情况下,或许一下把100块都花掉的效果会好得多。

如果一面墙需要量100斤的力气才能打穿,你总是用90斤的力气打,就算打上半个小时也难以打穿,还不如第一拳就用是100斤气力,直达结果。

卖点炒作也不例外,散弹打鸟,其准确性和有效性都得不到保障。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策划大师李光斗的卖点炒作集中法则和叶茂中的品牌集中法则是谈的比较到位的。

下面我将他们的成功经验借鉴到卖点炒作中来,以便于大家能更清晰地理解卖点炒作也是必须讲究集中的,在此我们就叫它“集中法则”吧!

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之一:卖点炒作通路集中;

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之二:卖点炒作投放集中;

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之三:卖点炒作管理集中;

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之四:卖点炒作定位集中;

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之五:卖点炒作媒介组合集中法则。

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世纪,卖点炒作是塑造和提升品牌最有效的捷径。现在的消费者每天都生活在卖点炒作的包围中。据统计,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当代中国人,每天面对的卖点炒作信息多达上千条,但是大多数的卖点炒作都被人忽略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卖点炒作创意平庸,无法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因为信息的海量增长与传播途径的日趋多元化。

卖点炒作的浪费已成为企业最大的浪费。约翰·华纳梅克说:我只知道我的卖点炒作费有一半浪费了,但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半被浪费了。因此,要想卖点炒作有效到达目标消费者的心灵,一方面要求卖点炒作创意的突破,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不进行卖点炒作集中,很容易造成卖点炒作投放的低效、卖点炒作支出的浪费。卖点炒作投放了不少,品牌价值也得不到充分的积累,品牌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今天,东西愈来愈多,我们知道的却愈来愈少,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人类生命中的几乎每个缝隙都已被媒体填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将成为品牌竞争时代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故此”受众的注意力”已成为现实市场环境下品牌间竞争加剧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品牌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注意力的竞争。而注意力能否成为恒久的资源,取决于信息源的影响力,也就是品牌竞争力。

时不我待,更早投资于品牌卖点炒作,就能更快抢占消费者越来越稀缺的心智资源。卖点炒作集中,塑造品牌,就成为未来竞争抢占先机的最后一次机会。

卖点炒作集中法则之一:卖点炒作通路集中。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托马斯·柯林斯指出:媒体选择的效果最大化,意味着企业要对每一个特殊机遇保持警觉,特别要关注最有优势的媒体对于最大化营销的作用。

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大众传媒和全世界都不太相同,中国大陆是世界上卖点炒作通路最复杂的国家。仅以电视媒体来分析,全国的数量最多时超过3200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实行的是“四级办电视、混合覆盖”的分层次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结构体系。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旗)四级均开办有电视机构,其覆盖网络还延伸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社区)。但各电视台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基本没有商业经济关系,是一种较分散的协作体。电视台如此繁多,使卖点炒作主难以整合我国的媒体资源。中国传播通路的复杂化,迫使企业要科学选择自己的卖点炒作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