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清华谈卖点之道
1998700000009

第9章 卖点炒作就是制造信息震(7)

当然,卖点炒作是一门时效性相当强的工作。在卖点炒作过程中,时机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炒得过早,难免曲高和寡,炒得太迟,又有拾人牙慧之感。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它们为卖点炒作的成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概括地讲,卖点炒作的时机要兼顾“时、势、气”三个方面。

“时”是指待时而动。有的事做早了不行,做晚了也不行,把握时机确实是门学问。所以聪明的卖点炒作者总是在卖点炒作之前选个“黄道吉日”,借机卖点炒作。比如说,服装的卖点炒作要在换季之前;空调的卖点炒作要选择春夏之交;演员的宣传要在小有名气时,这叫“趁热打铁”……另外,每逢良宵佳节,人们往往与家人朋友共享这美好时光,购物、餐饮、旅游等活动便成为人们这时节的首选,也为卖点炒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势”是指度势而行。《孙子兵法》中是这样解释势的:“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市场走势的变化是很快的,善用“势”者,不但用力不多,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在几千米高的山顶往下推石头。比如说,电视的卖点炒作要根据其寿命的更新周期和国外发展情况;农夫山泉瞅准奥运契机,借为申办奥运出力伺机卖点炒作……

“气”是指人气所向。一种品牌,一位明星会达到高潮也会遇到低谷,低谷时的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高潮时间,去聚拢更大的人气,或者说尽可能地延续这股大气是’商家需要”。考虑的。比如说,保健食品脑白金,按照正常逻辑其辉煌时期不过两三年,可是它的人气远远超越了人们设想的年限,延续至今,它的成功就是得益于不停休的宣传卖点炒作。

卖点炒作就像炒菜,关键在于掌握好用料和火候,别把自己的产品、企业、品牌或自身给炒“糊”了。客观地讲,卖点炒作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想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没有卖点炒作是很难做到的,只是能真正游刃有余地操纵卖点炒作的高手太少,以至于由于很多低劣卖点炒作的出现使人们闻卖点炒作而色变。

首先,高明的卖点炒作,必定是有优秀的产品做后盾的。当一件事或一样东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了解,引发购买的尝试时,这是好事。但这并不是你应该真心高兴的时候。很多企业的失败便在于此。他们昏庸得飘飘然,于是在对那些“明星”、“策划人”大加敬仰,大加赞赏之时便失去了市场的方向。当产品的品质质量或企业的形象并不如消费者尝试或感觉的那么好,抑或产品品牌没有跟随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去进行调整时,卖点炒作便成了人所恶之的“吹牛皮”了。

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形式,卖点炒作依然是次品。某些卖点炒作中连喊上三遍产品品牌的名字,或喊上一句雄壮的口号,也曾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不过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成熟的卖点炒作。如今仍有些产品的卖点炒作依法炮制,喊上几遍名字,或叫上一句口号,无疑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如果想让人一辈子不买他的产品,这种卖点炒作方法或许挺好。

高明的卖点炒作也不是优秀的产品与好的卖点炒作形式的简单相加。有很多的产品很艺术地炒着、炒着,可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却莫名其妙。这比让消费者厌烦要好一些,却总归达不到卖点炒作的目的。曾有些卖点炒作死活也看不见上面的品牌名称和商品名是什么,整个画面却“艺术”地充斥着一些国画、盛景、俊男倩女——人们被这些东西吸引,却没人知道要买什么。人们会纳闷地想:什么时候公益卖点炒作变成这样?就像一盘没有炒“糊”,但也没有炒“熟”的拼盘,消费者会感到诧异:“这是一道什么菜?”、“这道菜能吃吗?”、“这道菜是给我吃的吗?”等等。

如果说检验一个厨师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能否把菜炒得既好看又好吃,那么鉴定策划人与商家卖点炒作水平高下的标准,就是做的宣传是否既好看又到位。糟蹋了材料或只是表现出材料本味的菜不是好菜,掩盖了产品本身特色,或只是表现出产品本身特色的卖点炒作也不是优秀的卖点炒作,高明的卖点炒作就是成功地把银子般的产品按照金子的价格卖出,并且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甚至是引以为荣的卖点炒作。

九、谁不炒作卖点谁等死

没有人等得起。

在这个张扬肤浅的年代,张扬速度的年代,谁还等得起?信息时代已经从四面八方激活了人的欲望,人们都迫切达成自己的目标,都迫切超越一切追比对象。因此,谁还有那个耐性等待起呢?没有人不期望自己在一年之内大有起色,在三五年之内卓有成效。没有一个企业不期望自己在一年之内产品走红,在三五年之内畅销得大红大紫。

当今时代,一切的周期都变得十分短了,电脑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明星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创新创造的频率越来越快,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总结论:

速度为王!

就拿作家来说话:巴金时代一个大作家成名全国,怕要一二十年埋头苦耕,在贾平凹时代,怕要上十年苦耕,在韩寒时代怕只要二三年随意玩玩笔杆子就能红透大江南北。

这是一个张扬肤浅的年代。换一种说法,就是展示横向智慧的年代,谁的横向传播能力越强,他就越可能成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无论你是做研究,还是从事专业程度很深的挖掘,总之只要你想成名成家,你就得在三五年内搞出大名堂,在一二年之内制造极大的声音来,否则,你若三五年成不了气候,怕就永远也成不了气候了。

人才如此之多,大脑升级如此之快,智力越发达,前一代甚至前半代人的大脑与下一代或下半代的人的大脑差距将成加速度拉开距离。也就是说,你现在还没成名,你若还不能在最佳时机出名,那么,虽然你也在学习,但你将与后辈们,与同行后辈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句话归总:你无法在三五年大红大紫,你成功卓越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为零。

什么十年磨一剑,什么大器晚成,什么功到自然成,等等这些观念,早已淘汰出局了,适应的概率将越来越小。希望就是绝望,等待就是痛苦!朋友,你准备在几年之内出人头地,卓尔不群呢?成名速度定律:你在一个行业前三年若出不了名,就可能十年内也出不了名。

突变是可能的。

几千年的文化可分为三大块,一块是研究突变的激进文化,一块是研究渐变的大众文化,一块是阻碍前进的垃圾文化。整个社会同样也分为三种人,一种是接受了前沿文化的人,一种是接受了大众文化的人,一种是接受了消极文化的人。

新文化产生期的接受者容易突变;大众文化(新文化高峰期)的接受者容易渐变;垃圾文化(新文化尾期)的接受者容易停滞或倒退。

当然,真正的突变研究还是有更具体的方法可寻的。就拿成佛来说,有禅宗的突变论,有渐修的渐变论,也有更多的人永远无法开悟论。

说一千道一万,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力量。比如这堵墙要一千斤力量才能击穿,你若只有一百斤力,你就算击上三年,怕也击打不穿,但你若一拳集聚了一千零一斤力,这墙就必被你击穿。也就是说,一切变化都有一个火候,有一个度,有一个临界质,所谓突变,就是想尽千方百计打破那个临界点。又如烧开水,你的火只烧九十度,水能很快开吗?

如今社会,失败的大众我们不说,在此我们只说成功和卓越的人,这少数的人可分两种人:一种是突变者,如比尔·盖茨、李泽楷;一种是渐变者,如李嘉成。你准备走哪一条成功模式呢?

研究一个人的突变,无非是研究一个人的内因和外因。大家有一个学习上的误区:都普遍认为内因决定外因,都认为这是绝对真理。其实,这世界哪有什么绝对真理呢?

要研究一个人的突变,就要研究一个人的内部力量。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其内部力量。不过,要改变其内部力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三个月内学完五个博士的知识。也就是说,研究突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研究外因的改变。

如一个女孩突嫁豪门,那么这是突变。一个普通杯突被某名人用过,或曾被秦始皇用过,对身价便会猛增。一双拉登跑掉的鞋子,便会很值钱。

总之,我在此都是在强调改变外因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要弄清一一外因决定内因。你在乡下努力了还没有成功,就应换换空间,到城市里去努力,那样更容成功。你在这个单位不成功,换个外因就可能成功。我们虽然知道内因决定外因,但这不是绝对的,一切都互为变化。在这个横向财富时代,促成突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改变外因。

总之,我们要记住两点:

突变就是想方设法聚积力量改变内因;突变就是想方设改变外因。在外因和内因之间,有时改变外因更能达成突变。本书主要倡导外因改变内因,是这个时代的另类成功学说之一。

危机就在眼前。

现代企业需要获得传媒的支持从而制造出对公众的影响力,然而一个矛盾的事实是:信息的海量很容易将关于某一特定品牌的资讯湮没。正像《注意力经济》一书的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所说:“《纽约时报》周日刊一个版次所包含的实际信息,比15世纪一个读者所能读到的全部书面材料还要多。”

今天,拥有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资讯渠道的人们每天都有接触2万条以上信息的机会。另一方面,现代生活的丰富性使人们对信息常常缺乏相对应的注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指出:“信息的丰富造成了注意力的贫乏。”即便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仍然使得人们可供选择的资讯五光十色、应接不暇,注意力成为极为稀缺的一种资源。

正像搜狐总裁张朝阳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的那样:“早在20年前,只要有一篇文章、一个报道就可以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只缘于当时信息量的贫乏。而现在如果一家企业想要引起全中国人注意的话,得搞很多个新闻发布会,邀请很多个记者,写很多篇文章,即使如此,这也才能只使一部分人注意到原来有这么一回事。现在要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信息量无限爆炸的年代,有一种东西是非常稀缺和有限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也许你鄙视,也许你不服,但你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卖点炒作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这是一个得卖点炒作者得天下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卖点炒作就是不懂得现代商业规则,不懂得卖点炒作就没有未来可言!

国家经贸委报告表明,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87种,供过于求的商品有513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国内这样,外国也是同样。近日,美国一个朋友说,美国这边连棺材铺都打卖点炒作了,非常地幽默——“数量有限,预购从速”。

实际上,这就是市场配制资源,追求效率和规模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标志,制造业英雄时代终结了,生产导向时代终结了。

在现代工业社会,产品的质量、功能、包装、通路、价格等等,几乎都可以复制,你有我也可以有,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产品定位、市场细分的流行将企业拉入不断定位、不断细分,不断定位有误、细分找不着头绪,重新定位、重新细分的怪圈。

统计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人的记忆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对同类型的品牌最多能够记住5至7个,排位越往前,市场机会就越大,排得越往后,市场机会就越小。

知识管理专家、波士顿大学教授汤姆·戴文博特指出,对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如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