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学习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20024800000014

第14章 功夫更在课堂外——优等生的课外学习法(3)

老师把作业批改发回来后,他们马上翻阅,认真分析、耐心反思。对做对的题目,想-想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做对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能不能触类旁通;对做错的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做错题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由于慌张、马虎、粗心大意而搞错;二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弄错了概念、定律、公式等;三是思路不对,张冠李戴。属于第一种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后做题时多加小心;属于第二种原因时,就要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上下工夫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去做作业;属于最后一种原因者,就要认真钻研和分析例题,明确解题方法。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而有些人在老师把作业批改后发回来时,只拿在手里打开看-下分数或对错,就往书包里-放再不管不问,为什么错?为什么对?从来不去反思。想想看,你是不是这样的?

优等生在具体做作业,尤其是理科作业时,会从两方面进行总结:

尽量尝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一题多解,就是说一道题寻求几种解法的学习方法。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它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新颖性、多样性、伸缩性和精细性四个特征。

一题多想,就是每做完一道题后,要认真想一想,做这道习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和规律?这道习题主要考查什么?这道习题能不能变一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等等。

比较归类,多题一解。习题千变万化,数量众多,所以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优等生很善于比较归类,也就是说,做完作业后,他们会想一想,这道习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属哪一类?然后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横向比较,找一找它们共同的地方,题目做得愈多,这种个别到一般的比较归类工作就越重要。

比较归类后,很多大同小异,具有同一种解法的题目,就把它们归入到知识的体系中去。这样,优等生做上一道题,就可以抵上你做一类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当然可以得到很快提高。

优等生善于总结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他们决不允许自己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不断地总结会使人变得聪明。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我们听讲或看书,知识都是根据别人的思路输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站在较高的高度去归纳整理,深入领会书本上的思路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为知识体系。这就像一棵知识树,顺着主干可以找到分枝、树叶,许多人可能不是反应最快的,但经过整理总结,就能比别人站得高,看得深。所以想要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才能吸取精髓,提高记忆,书本上的东西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平时不偷懒,有时间不妨静坐默想,回忆最近几天或几星期学到的各种知识,将其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你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知识体系。

美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莱纳斯·鲍林曾说:课本上每章每节的知识都是分散的、独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课后花时间去整理、总结。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可以抓住应该掌握的重点和关键。

在学习中注意提炼升华,举一反三,力求深刻理解诸多学科的定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

每学习一个专题,就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练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和结构化。

鲍林说:“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优等生善于总结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他们决不允许自己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不断地总结会使人变得聪明。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不论是听讲或者是看书得来的,都是根据别人的思路输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而优等生总结工作所做的,就是把这些别人的东西经过整理、消化和吸收而变为自己的。

他们一般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就会站在较高的高度去归纳整理,深入领会书本上的思路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为知识体系。

这就像在优等生的脑子里,种了一棵“知识树”,顺着主干可以找到分枝、树叶,优等生可能不是反应最快的,但经过整理总结,就能比别人站得高,看的深。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也或者是一册教材,也就是学完一个阶段的课程后,优等生就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大梳理”。梳理时,要保证没有遗漏,哪个知识块里有多少定理、定义和公式,内容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用处等。这本“账簿”清楚地呈现在心里,这样所学的知识才无所遗漏。

知识的遗漏必然会带来能力的欠缺和思维的死角。如同一位将军,如果连手下的兵员、作战特点和武器装备都心中无数,他多半会成为常败将军。

所以,想要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才能吸取精髓,提高记忆,书本上的东西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看来,优等生并不是天生的聪明人,你和他的差距也许就是没有适时总结。

平时别偷懒,有时间就多想想,回忆最近今天或几周学到的各种知识,将其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你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知识体系。

优等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有些人觉得课外时间用来学习都不够用,更不能在课外活动上浪费时间。优等生不这样看。他们觉得参与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松弛学业压力,还可以开拓视野,锻炼多方面的才能,见多识广。

我们千万不可小视参与课外活动,日积月累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课外活动虽耗时耗精力,却与学业互有帮助和促进。处理好两者关系,可把成绩提高到最顶端。

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课外活动有以下的好处∶

课外活动与读书相辅相成。

在参与课外活动时,除了松弛学习的压力与紧张外,更可培养广阔的胸襟与开朗的性格,对个人的特质培养及未来发展,是有极大助益的。况且运动有益身心,良好的娱乐嗜好对调剂身心也有帮助,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课外的知识与课堂所学同是成功的要素。

我们千万不可小看日常生活中,及参与课外活动时,日积月累所得的知识。这些事业以外的知识,平常观之并无大奇,甚或稀松平常,只是一些常识或人情世故。但日后在工作上,却常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助力,成为成功不可或缺的资本。

课外活动将人生的波折加以调合。

人生有高潮起伏也有低潮动荡,此时,课外活动与兴趣嗜好就担负舒解身心的调和作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政治上或事业上的成就外,同时也是画家、音乐家或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本质天资固然重要,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横逆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每个人都应培养一项或多项的课外兴趣,在工作之余,有其他的管道来宣泄不愉快与烦闷,那么,就不容易被人生的波折打倒,而能愈战愈勇地迈向成功的大道。

优等生处处留心,学习无处不在。

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拉姆塞幼年时的许多行为,使成年人都感到吃惊。他小时候经常坐在教堂里听教士讲道,大人们都不明白这位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此时为什么能安静地坐着。人们总看见他在阅读圣经,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人家看的不是英文版的圣经,而是看的法文。有时又看德文版。原来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学习外文。拉姆塞常去教堂的另一个目的是看教堂窗子上镶嵌的几何图形,他通过那些图形验证学校里学的几何定理。

优等生更善于从广阔的生活空间汲取到知识。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优等生要求自己多用心,做个有心人。他们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观察和揣摩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优等生还要求自己细心。因为只有做到心系如丝,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情况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的教益。

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一个人的学习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将所学的新知识尽快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清晰的映象,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这是提高学习素质的有效途径。学习无处不在,只要抓住一切时机,创设一切条件,从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再把探索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就能真正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就能最终掌握知识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搞好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学习,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但课外学习你要注意:要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你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有关学科的课外读物学习;但你进行的课外阅读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宁可少而精,也不多而滥,切忌好高骛远、贪多求全。

积极休息,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

西方有句名言,意思是: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学习效率公式:7+1大于等于8,就是每天7小时学习,1小时娱乐锻炼,效果大于8小时连续不断地学习。所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也是提高效率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学习的胜利意味着获得新知识,但学习消耗的却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味地发挥“拼命”精神,整天只知道学习,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只能是精疲力尽,学无所成。列宁十分反对这种“学习狂”的精神和做法,他说:“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毛泽东也曾责问鼓吹这种精神的人说:“又叫马儿跑得好,又叫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

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学习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视觉神经在接受到外界的信号刺激以后,把信号传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响应区域的兴奋,信号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这种区域兴奋成正比例关系,即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兴奋就越高。大脑在这种兴奋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记忆理解等。一旦学习的时间超过大脑兴奋的极限,大脑皮质的该区域便由于工作过度,而逐渐失去兴奋的能力,开始由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化,于是疲劳就产生了。

如果你发觉自己反复读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一天学习量的最高峰,应该立即停止学习。科学家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一天学习最适合的时间长度是五个小时。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学习的时间会延长些。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它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学习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会产生疲劳。当体力劳动产生疲劳之后,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复。但是,脑力劳动的恢复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学习,大脑兴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因此,对于大脑的保护就是休息和放松。

爱因斯坦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首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当有人问他的业余爱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

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觉到疲劳,就找出一张草纸,画一些图,借助这种方法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在自己的大脑产生疲劳前,及时转换学习的内容,或通过休息和运动转移兴奋热点,巧妙地把紧张和放松交替在一天的学习中,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