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格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论干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的,甚至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犹太人哈同,1872年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的哈同只有24岁,年轻力壮,但是哈同身上除了穿着外,几乎一无所有。他立志来中国赚钱发财,但自己一无资本,二无专业知识和技术。
他决心从一个立足点开始,由于身体魁梧,他在一家洋行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要换别人是不愿干的,自己相貌堂堂,年轻高大,却屈于当站门雇员。
很多熟识哈同的人都很不理解,于是有人就满是疑惑地问哈同:“你为什么干这种工作呢?多丢脸啊,也没有好的回报!”
每当被这样问起,哈同总是笑着回答:“看门赚来的钱也是一种报酬,没有什么可丢脸的,更不是失身份的事情,只要我努力工作,肯定会有更好的回报的。”
其实,哈同内心还有深层次的考虑,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份工作仅仅是立足支点,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积蓄力量,最终要找到能赚更多的钱的路子。
哈同在当看门工时,非常认真,忠于职守。晚间,他利用一切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的书籍,知识增进也很快。
洋行老板觉得哈同工作出色,脑子机灵,就对哈同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到我的业务岗位上来呢?我想那里更需要你。”哈同谦逊地说:“我很感激您的信任,先生,我会努力工作的。”
很快,哈同就被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哈同一如既往,工作业绩一直不错,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
这时,他的收入大为增加了。很多人都对哈同刮目相看,大家见了哈同,都会忍不住啧啧称赞:“哈同,你真了不起!”而哈同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没什么了,我只不过是一步步走过,没有偷懒而已。”
其实哈同早怀壮志,他也没因此而知足,他认为自己创业的时机到了。1901年,他找理由离开了打工岗位,开始独立经营商行。
哈同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以经营洋货买卖为主。他看到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那么厉害,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因此,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几年间,他赚了许多钱。
随着资本的增多,哈同仍然没有放缓自己的追求,开始土地买卖和放高利贷业务。他买入的土地往往从一些急于等钱用的人手里获得,所以他把价钱压得很低,卖主不得不就范。接着,他将低价买入的土地租给别人造屋,到一定年限后收回,这样连房产也归他所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供出租,从中获取惊人的利润。就这样,他成为了大富豪。
犹太人就是这样,从小事情做起,即使很小的一个起点,都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个支点,犹太人就会做出一番事业,这就是犹太人的聪明。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坚忍不拔的勇气和胆识。
犹太人家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成功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做起,成功是早晚的事情。第二节 失败仅是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失败使懦夫沉沦,却使勇士奋起”……关于失败和成功,有太多太多满是哲理的话语。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了坚韧的意志,有了坚韧的意志,失败就是成功的垫脚石。
久经苦难的犹太人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的一个小镇上——斯普林斯村,有一位犹太人移民后裔叫戈迪默。戈迪默的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珠宝商。戈迪默的家庭环境很好,她的童年也很幸福,可以说她的童年是金色的。
戈迪默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和遐想。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
一天,戈迪默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跳芭蕾舞!”戈迪默的妈妈又是惊喜又是担心:“戈迪默,舞蹈演员是很辛苦的,需要很努力地学习才可以哦。”戈迪默坚决地说:“我不怕。”
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可是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来纠缠她。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小小的打击让小戈迪默很是伤心,可是妈妈对戈迪默说:“哭泣是没有用的,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路,你终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戈迪默默默地点点头。
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给她机缘,反而将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渊薮。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
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让小戈迪默非常伤心;一个又一个夜晚,小戈迪默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等着天明。妈妈心疼她,给她买了很多很多书,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
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了。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书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是“养料”过剩,她常常感到心胸有一江春水在激荡。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始。
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篇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顿时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世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缰的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又意外地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热忱很快就得到了报答。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成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关注。
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
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旋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这位女士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的著作扉页上,庄重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失望并未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毫不松懈地继续着文学创作。
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裔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奖的女作家,也是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第7位获奖的女作家。这块文学金牌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使她激动不已。
其实戈迪默不是一个个案,很多犹太人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沉陷在失败中不能自拔,也不能沉迷于成功中而沾沾自喜。
犹太人家训:要努力寻求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艰难中,你更需要找出你的热情来,重新端正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并且把今天的挫折转化为明天成功的动力。不惧怕失败,跌倒了,爬起来。将失败踩在脚下,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第三节 耐心等待会有好的结果
耐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在需要一步一步设计成功的时候,耐心就是最佳的手段。犹太商人懂得忍耐,多数时候耐心地等待就会有好的结果。
犹太人詹姆斯是英国著名的食品界商人,他就是一位懂得忍耐的成功人士。
詹姆斯的父亲是开工厂的,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和看管孩子。小时候的詹姆斯很听话,母亲在做家务时,他就坐在一旁玩自己的玩具,母亲也让他自己按他的意愿去做事。
时光荏苒,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詹姆斯也大学毕业了。但詹姆斯没有马上找工作,总是向父亲借钱花,没多长时间,父亲的工厂破产了,家庭陷入了危机,靠父亲的积蓄维持不了多久,父亲再也不给他钱花了。
詹姆斯痛苦万分,父亲教诲他说:“只有努力奋进,才能获得财富。不要心急,牛奶总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詹姆斯说:“我不会让您太操心的。我会慢慢取得成功的,爸爸。”
于是,詹姆斯向几个好朋友借了钱,开办了一个小制印厂。起初,印厂的生意并不是很好,很多人都劝詹姆斯放弃。有人说:“詹姆斯,你的工厂还能维持下去吗?不要硬撑!”而詹姆斯怀揣一颗平常心,异常地忍耐。五年过去了,詹姆斯终于积攒了点钱,扩大了生产,算是有点规模,每年有50万美元的盈利。
此后,詹姆斯有了更高的目标,他派人做市场调研,分析研究后,发现制印发展前景不能达到他的目标,而人们对各式各样的食品需要量很大,他就感到这里有发展的空间。
有一天,詹姆斯偶尔听到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板要移民加拿大,就想把公司卖掉,他便来到该食品公司,找老板商谈,当时那个老板一口咬定转让价是500万美元,詹姆斯没有马上答复他。回来后他耐心等待着时机。半个月过去了,食品公司的老板心急想尽快卖掉公司,迫不得已只得降价出售,詹姆斯终于等到了好机会,仅花100万美元就把这家食品公司买下了它。接手后,在机构上进行了调整,制定出新的策略战术,引进了一些新的设备,增加了产品的规格和式样,把糖果增加种类,如巧克力夹心、草莓夹心、果汁味、香口胶等;饼干扩展了品种,适合儿童、成人、老人的口味,和大众饼干等,增加生产了糕点类食品,并提高了烟酒的档次,调整了价格。目标瞄准了全国各大城市,结果,产品一经上市,很受欢迎,销售额迅速增长。各路商家经销商闻名而来,纷纷订货,同行业也就此拓展了自己的产品,使得食品市场种类繁多,生意兴隆,詹姆斯带动了食品业的发展,也使他收获了财富。
詹姆斯没有止步,他雄心勃勃,投入精力专注市场研究,又把目光瞄准了法国巴黎等欧洲众多国家,经过调研,开设了分店,建立了联络网连锁销售。业务往来增多,创下营业额上亿美元的记录。
詹姆斯在英国食品界名声赫赫,在欧美也享有盛名,意大利、芬兰的一些食品公司也闻到风声,赶来要求合作,经过一帆的商谈,詹姆斯改变了合作计划,提出要收购这些食品公司。詹姆斯看中了这些食品公司有发展的前景,并能为自己创造利润。
公司规模扩大了,形成了大的集团,詹姆斯成为世界食品界的显赫人物。
詹姆斯在创业阶段,善于进行市场调研,能够忍耐,灵机应变,使得创业成功。在成为世界食品界显赫人物的同时,他又向矿产业、金融业、信息业进军。十多年后,便成为世界超级富豪之一。
詹姆斯的忍耐能力很强,让人佩服。他在创业中学会了怎样忍耐,汲取了各种忍耐的经验,并懂得怎样使用忍耐。他认为在游戏中,不尽如人意的事常会发生,每个人都不应该悲观失望,失败了也是成功必经的过程,关键要有决心忍耐。昨日或今天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最后的结局。没了忍耐性,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犹太人家训:学会忍耐,等待发财时机,这需要有洞察事态和判断的能力,但凡事有个“度”。耐心与时间甚至比力量和激情更为重要。年复一年的挫折终将迎来收获的季节。所有已经完成的,或者将要进行的,都少不了那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拼搏过程。但是,生活总会苦尽甘来。第四节 努力完成自己所希望的
犹太人有一个格言:“希望完成自己所能的是人,希望完成自己所希望的是神。”这就是要求世人,一定要制定崇高的目标,以超越自我,取得杰出的成绩。犹太人相信这样的原则:“凡是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去做,绝不可以求神帮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犹太人所秉持的原则是:“要承受发生的事情,要忍耐贫穷带来的变故。”
犹太人罗森沃德是全美最大的百货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最大股东,他也是全美20世纪商界风云人物。然而,这个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富翁却也经历过许多创业时的失败与艰辛。
罗森沃德于1862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随家人移居北美,定居在伊利诺依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罗森沃德的家境不好,为了维持生活,中学毕业后,他就到纽约的服装店当跑腿,做些杂工。罗森沃德从年幼时就接受犹太人的教育,这使他拥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确信凡人皆有出头日,一个人只要选定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往目标迈进,百折不挠,胜利一定会酬报有心人的。罗森沃德本着这种精神,十分卖力地赚了几百块钱。
“我要当一个服装店老板。”这是罗森沃德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学习和注意观察市场动态外,还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商业知识,找有关的书刊阅读。到1884年,他自认为有些经验和小额本金了,决定自己开家服装店。可是,他的商店开张后,门可罗雀,生意极为不佳,经营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积蓄的一点点血汗钱全部赔光了,商店只好关门,罗森沃德垂头丧气地离开纽约,回伊利诺依州去了。
痛定思痛,罗森沃德反复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他不断与相关的门店房主沟通生意经。
最后,他找出了失败的缘由: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种装饰品,它既要实用,又要新颖,这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而自己经营的服装店,没有特色,也没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商誉,没有销售渠道,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针对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罗森沃德决心改进。他毫不气馁,继续学习和研究服装的经营办法。他一边到服装设计学校去学习,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调研,特别是对世界各国时装进行专门研究。
一年后,他对服装设计很有心得,对市场走向也看得较为清楚。于是,决定重整旗鼓,他向朋友借来几百美元,先在芝加哥开设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他的服装店除了展出他亲自设计的新款服饰图样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已定型的服饰予以改进,甚至完全按顾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设计。因为他的服装设计款式多,新颖精美,再加上灵活经营,很快博得了客户的欣赏,生意十分兴旺。
两年后,他把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扩大了数十倍,并把服装店改为服装公司,大批量生产各种时装。从此以后,他财源广进、声名鹊起。
在人生的征程中,失败时常发生,每个人都不必悲观,因为失败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活用失败与错误,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犹太人的成功之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有自己的目标,而且把自己的目标当做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无论遭遇什么,对他们来说,只是尚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已。
有时候目标就是一盏灯,一直等待着点亮。
犹太人家训:凡是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去做,绝不可以求神帮忙。在人生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明确目标;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善于变通和化解。第五节 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犹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们所等待的是自己对它较有把握的事,否则的话,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做无谓的等待的。
所以很多犹太人都是经常变化自己的行业,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他们都在事先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他们对事情充满希望,充满理想,他们就会努力去达成心愿。如果看不到希望,忍耐也是多余的。
叱咤影坛的达斯汀·霍夫曼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早在1958年,年轻的达斯汀·霍夫曼决定离家去纽约闯天下,临行前,他对家人说:“丢丑也决不丢在家门口。”
到了纽约之后,一开始,他到一家精神病院当护理员,霍夫曼本想在这里好好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一天天过去了,霍夫曼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疯言疯语。
一天,一个中年人冲进大厅,对霍夫曼说:“下个星期我就出院了……我的荷兰老婆是个清洁工……小家伙,你的牙齿真漂亮,是你的吗?”那人漫不经心地来回走动,突然,他张嘴模仿起恐怖的响声,把霍夫曼吓得六神无主。
大约1个月后,他觉得在这家疯人院里呆够了,再也无法忍受了,因为疯言疯语会让他发疯,所以他辞职了。
后来霍夫曼去当打字员和售货员,甚至找到一家剧院当检票员。他还干过像舞厅看门、编织夏威夷花环及跑堂等几种临时性工作,还去过纽约一家儿童俱乐部教授表演艺术。
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没有让霍夫曼看到希望,他也没有忍耐,而是很快地选择了离开。因为他深知,那样的等待是没有意义的。
几经挫折,霍夫曼终于被一家有影响的戏剧学院录取。课余时间,他还继续打着各种各样的短工。
霍夫曼在事业上的转折是在他加入波士顿戏剧公司、成为一名性格演员以后开始的。刚进公司时,他在9个月中演了10部戏。评论家们说,他最出色的表演是在《等待戈多》中扮演奴隶司机波佐。该剧公演结束后,霍夫曼接到了百老汇一些演出商的邀请。
霍夫曼成名后,《毕业生》、《午夜牛仔》、《伦尼》等影片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毕业生》甚至还获得了5项金球奖,但是却在3次奥斯卡评奖中失败了,这使霍夫曼受到了很大打击。霍夫曼最终没有沉沦,他觉得自己的表演仍有巨大的潜力。
经过不懈地努力,1980年4月14日,在充满节日气氛的盛大授奖仪式上,霍夫曼一举夺得了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还连续两届担任了金像奖授奖仪式的颁奖人。
霍夫曼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犹太人很务实,他们不会为一些事情耽误自己大把的时间,如果自己的忍耐是没有意义的,犹太人是不会忍耐下去的,不是所有的忍耐都是值得推崇的。犹太人知道,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真实的。所以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追求,是犹太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犹太人不会为没有希望的东西空等。因为忍耐太久会丧失机会成本。
犹太人家训:没有纷乱就没有平静,没有紧张就没有轻松,没有悲伤就没有欢乐,没有奋斗就没有胜利,这是我们生存所要付出的代价。第六节 把苦难当作一种财富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应当为所经受的苦难而自豪,任何苦难都能成为成功者幸福的回忆。”温州人可以说就是经历苦难的典型。我们常说温州人是“东方犹太人”,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温州人善于经商,能够积累资本,更重要的是温州人对待苦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智慧。
温州人是那种穷时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时能吃苦,当老板也能吃苦的人,他们把苦难和失败看作人生的导师,在面对挫折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笑着面对失败,他们甚至渴望苦难,因为苦难是财富的源泉。
温州在中国古代就是一个沿海的小镇,在农耕文明中,温州人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能够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等到新中国成立,温州人的生活状态也没有极大地改变,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
可是这一切都让温州人深刻地学会了如何应对苦难。所以后来的温州人无论身处何地,都特别能吃苦。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温州乐清妇女李晓芽就是这样的典型。李晓芽出生于中国名山——雁荡山山麓的大荆镇黄加岙村一户农家里。早年母亲不幸病故,失去母爱的童年,加上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练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德。14岁才得以上学的她由于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功课,被保送到中学读书,历任班长、学生会学习部长。李晓芽品貌出众,性格温文尔雅,师生都很喜欢她。1962年她初中毕业后,与一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机关干部喜结良缘。婚后第一年即找到了一份民办教师的职业,尽管月工资只有26元,但由于她们夫妻俩省吃俭用,一年内就给夫君归还了以前借来的100元定亲钱。后来随着长子的出生以及生活的忙乱,李晓芽只好辞去她心爱的教师工作。但是聪颖的她,选择了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增加收入的缝纫业,开办了一家小服装店,这便成了她今后服装事业的开端。1967年李晓芽次子出生,家务更加繁重,只好晚上做活,经常是点着煤油灯熬到凌晨五六点。后来,李晓芽开始从事乡镇企业的财务和服装培训等工作。为了实现自己五六年内“保温饱,建新房”的愿望,她宁可自己一日三餐吃番薯粥、榨菜皮、豆腐渣,甚至绝育后亲友送来的一只鸡她也托人在集市上卖掉。就这样,在住房先后搬迁三次后,于1968年底终于有了自家一楼一底石头屋,被周围乡亲称为晓芽家的“小洋房”。
后来,李晓芽只身带着两个儿子到贵州省贵阳市创办服装厂。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远在异乡,这在普通的家庭是不能被接受的。当有人问起:“晓芽,你累不累?”她总是咬咬牙说:“不累!”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李晓芽已经是“神鹰”、“巨龙”两家西服公司的董事长,在中国西南地区拥有50多家西服分公司和专卖店,资产上亿元,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
李晓芽创办的西服品牌“神鹰”和“巨龙”,被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授予“国际女性创业著名品牌”。“国际女性创业著名品牌”是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授予世界各地创业女性的一种荣誉,旨在鼓励更多的女性创业。同时,获得该称号的企业家还可以参加由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举办的“世界论坛”,与国际著名的服装品牌商进行交流与洽谈。
李晓芽本人还被中国女企业家协会授予“2002年杰出创业女性”光荣称号。
温州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李晓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李晓芽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但是她表示,只要身体吃得消,她还要不停地干事业,不断地奋斗。而这样的温州人不止李晓芽一个,很多温州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打拼着,生活再苦再累也不放弃。温州人就是这样倔强。
温州人家训: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苦难的勇气。经历苦难,才能收获成功。苦难是一种财富。没有苦难,也是一种损失。第七节 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打破苦难的藩篱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温州人把创业作为人生的乐趣,创业的过程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历程,所以对创业中的艰辛,他们能坦然地接受,并把艰难困苦作为一种历炼。
当苦难出现的时候,温州人不是逃避,而是想方设法排解万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打破苦难的藩篱。
有这么一个故事:
温州有一位不识字的60岁老太太,她一直以卖烧卤为生。有一次,她看中了一个非常好的门面,想用来做烧卤摊。就对门面老板说:“我想租用你的房子做烧卤,我们谈一下吧。”门面老板虽然很想出租这个房子,可是听了这个老太太的话语还是大吃一惊,门面老板很诚恳地说:“老人家,你生活那么艰苦,年纪也这么大了,怎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做这样一件事情呢?”
老太太对于门面老板的疑惑并没有感到惊讶,而是一字一顿地说:“我要用我自己的双手改变我目前的生活状态。虽然我的年纪大了,但是自食其力是不成问题的。”
虽然门面老板将信将疑,但双方还是谈好了条件,就等签约了。可是门面老板左等右等,老太太却迟迟未来签约。
几天后,老太太突然出现在门面老板面前,轻描淡写地说:“门面我不租了,听说莫斯科的生意好做,我要到莫斯科去卖烧卤了。”
一位六旬老人还敢走出国门。如果老太太不是温州人,人们肯定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可是这就是温州人。温州人在苦难面前,从来不仗势于别的部门,而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
施振荣曾经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有所追求,而最终心想事成。其实苦难并不是懒惰的理由。很多人都是辛辛苦苦一辈子,从来没有消停过。
社会上有很多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肚子也填不饱,却整天坐在墙角晒太阳……对于这些“宁肯穷死,也不累死”的人,温州人是很不屑的。
很多温州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懒惰!不要因为一时的生活困苦就逃避退缩,生活是美好的,苦难也不过是给生活加点料而已。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直面苦难。”
温州人家训:财富是无止境的,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财富,打破苦难的藩篱。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是只要自己勤劳,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大门是敞开的,财富的金钥匙会被找到的。第八节 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温州人在苦难面前,从来没有消极沉沦下去,不是让苦难将自己打到,反而因为苦难,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己改变现实的勇气。
温州人在苦难面前从来不怨天尤人。越是恶劣的外部环境,越是激发温州人的自尊和反抗精神,激励他们努力改变现状,迸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所以才有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其实每一个成功的温州人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个深圳垃圾回收公司的刘老板,曾经连一辆人力三轮车都买不起,每天在火车站附近捡易拉罐、捡啤酒瓶、捡罐头瓶……艰难度日。
有一天,在一个豪华宾馆前的街道旁,有一辆乳白色的流光溢彩的别克车,车旁边,有一个已经被轧瘪的易拉罐。他毫不犹豫地走近那辆车,正要弯腰去捡那只瘪瘪的易拉罐的时候,轿车的后车门缓缓地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打扮入时、举止优雅的女士。当女士钻出车门后,十分温和地向他问道:“请问,去某某动物园怎么走呢?”
一贫如洗的刘老板,猛地直起了腰,(刚才本打算弯腰去捡那只瘪瘪的易拉罐的)很绅士地说:“某某动物园很近的,您过了这个路口一直走,走过两个红绿灯后,左拐就到了。”
那位女士很感谢他。客套之后,就直奔动物园去了。
可是刘老板却没有去捡那只瘪瘪的易拉罐,而是鬼使神差地牢牢地记下了那辆车的车牌号。然后去一家小餐厅一口气喝了三杯扎啤。最后径直回到自己的住处,蒙头大睡,一直睡了大半个下午……
三天后,他东借西凑地凑齐了垃圾回收公司的启动资金;三个月后,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三年后,他买了一辆乳白色的流光溢彩的别克轿车。
如果说刘老板之所以能够改变自己,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与苦难是直接相关的。但是有了苦难,并不代表着可以改变生活。温州人明白,苦难是暂时的。可是没有改变苦难的勇气,苦难可能就是永恒的。
刘老板获得了成功,与优雅女士的尊重是很有关系的。因为优雅女士的尊重,让刘老板认识到自己还有价值,认识到自己不能沉沦,才有了刘老板日后的飞黄腾达。
后来,刘老板远赴异地,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那位向他打听道的优雅女士。两人畅谈间,他激动地说:“当年若是没有你的尊重,我恐怕不会认识到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可能现在我还是在火车站捡垃圾的乞丐,只不过是从小乞丐变老乞丐了。”
优雅女士显得颇为惊讶,坦白地说:“真想不到我对你的影响会那么大,其实我是高度近视,当时我并不知道你是乞丐。”
刘老板哈哈大笑:“这都没有关系了,你可是我的贵人,是您的举动让我脱胎换骨了。”
温州人知道苦难是一笔财富,因为跨过苦难,就是一路坦途。可是苦难的改变是需要人的意识的转变的。至少要勇敢,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温州人家训:苦难可以激发人的成功意识。只有有了成功的意识,才会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动力。苦难是可以改变的。第九节 吃别人不能吃的苦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哲理。干任何事情都需要艰苦奋斗,如果想投机取巧,结果只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如果说温州人有特别之处,那便是经历了飞蛾破茧般的痛苦。我们都知道飞蛾由蛹变茧时,翅膀非常软,破茧而出时,身体中的体液都流到翅膀上,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飞翔到天空中。相比之下,如果没有经历破茧的飞蛾,是不能存活很久的。
所以温州人知道苦难的价值。温州人知道苦难背后的东西,知道吃苦的前因后果。温州人常说:能做老板,能睡地板。其实这正是温州人创业生活的真实写照。
很多温州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的觉悟和意识确实高出普通人很多。
一个姓陈的温州人闯荡法国很多年。他每天工作15个小时,天没有亮就起床去做事情,晚上还要去学习法语,稍作休息后还要接着去做工,如此周而复始,陈先生居然五年没有见到太阳……
一天在公司,一位华侨盯着陈先生,不解地问:“陈先生,真的不可思议。这么长时间,我居然没有见过您吃过一次牛排,也没有见过您出去玩,您这样生活,难道不觉得枯燥乏味吗?”
陈先生停下手中的事情,郑重地说:“其实不是我没有情趣,也不是不知道休息,而是目前的生活状态让我不得不更加努力,利用剩余时间做一些别人不屑于从事的琐事而已。”
华侨说:“大家都不喜欢的工作你为什么可以坚持做到如今呢?”
“坚持而已。喜欢是谈不上的,我只是想让自己更加富有。别人不喜欢的,不能承担的,恰恰是收入颇丰的工作。”陈先生娓娓道来,“只不过我从事的一些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很多人只不过是不想付出汗水才放弃的吧。”
其实在温州人心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别人吃不了的苦,自己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的。
所以外出经商的温州人多之又多,而且西藏、青海、新疆、甘肃、云南……还有黑龙江的漠河、海南的三亚等地都有温州人的身影。漠河是我国最北的边陲城市,三亚又被称为天涯海角,温州人简直无处不在。
而且越是边疆生活条件差的地方,越是可以找到温州人的身影。这些地方开发程度低,人的基本生活保证都是比较有限的,再加上高原的干冷等恶劣环境,对于在江南长大的温州人来说,在那里生活简直是难上加难。
很多时候,温州人所经历的辛苦往往都超越了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范围。
温州威力打火机的老板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发现温州急需铝锭,于是他第一时间将东北的铝锭“倒运”到温州卖。可惜的是没有钱雇人,他就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手,为了押运车皮,他几天几夜没有合眼……
每当提起这段经历,威力老板都是欷歔不已。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恐怕一般人是无法忍耐的。可是吃什么苦都没有问题,只要事情做对了,温州人从来没有认为苦难是不可战胜的。因为能吃苦,才有了温州人的今天。
温州人家训:吃别人不能吃的苦,才能够赚别人不能赚的钱。温州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在任何地方都比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坚持和忍耐。苦,有人能吃,有人不能吃,吃苦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吃别人不能吃的苦,才可以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第十节 苦莫大于心苦
苦有很多种,有工作之苦、环境之苦、气候之苦、思乡之苦……但人间最苦的是心苦。《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行不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所以说心理上的苦要远胜于生理上的苦。
现在学校里讲的“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加强青少年抗压能力的一种心理锻炼,就是一种承受心苦的方式。
心苦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是分不开的。温州人特别注重自己心理层面的锻炼,也能够经受不一般的心苦。在遇到打击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
曾经有一个汪姓温州商人,在外省从事运输行业,有一个汽车队,很快又有了一家维修厂,几年光景,就成为了百万富翁。见到这个商人的人,都竖起大拇指,有的说:“汪老板,你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您简直就是再世的陶朱公啊!”有的说:“汪老板,有经济头脑,有本事。”还有的说:“汪先生为人也诚恳,所以发了财。”
面对这些称赞和夸奖,甚至是吹捧,汪开始沾沾自喜。紧接着,县城的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工商联主席、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一系列的头衔加起来,在他的头顶上编织起一个耀眼的光环。汪的虚荣心开始极度膨胀。
由于忙于各种各样的应酬,疏于对企业的管理,他的车队汽车修理厂也因购进一批劣质零件,被许多客户索赔,他的车队和修理厂几乎是一夜间负债累累。一时间,没有人雇用他的车队,没有人到他的修理厂修车,员工罢工,设备搁置。汪某彻底失去了百万富翁的光环。
这次失败彻底击垮了汪老板,可是打击还远远没有结束。汪及其家人在以后的整整一年里几乎全部靠其父接济度日。那一年,他的孩子突发急性阑尾炎,而他手里只有4块5毛钱。无奈之下,他去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工人,去一个车队当司机……可是厂家害怕沾上他的霉运,没几天就把他辞退了。走投无路之际,汪老板向以前欠他十万元的一个老板讨债,结果对方只给他150元……
县城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汪就去了北京的一个食品公司当起了修理工。此时的汪已经是身心俱疲,尤其是心理上承受了太多太多。他的妻子为了维持生计甚至要出去捡废品。汪每每见到这一切,心如刀割一般。
汪在食品厂任劳任怨,踏实能干。食品厂的老板见状,就让他去食品配料间配料。汪一下子又发现了商机,他通过努力,认真学习配料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厂。
汪和妻子带着产品到处推销。他常常对妻子说:“老婆,我对不起你。我一定让你过上好生活。”妻子总是笑笑。汪内心深处的愧疚感反而越来越深,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再苦再累我也可以忍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的食品加工厂很快成为业界知名的品牌厂家。汪又一次挤上了百万富翁的列车。
虽然,汪的生活有一个惊天大逆转,但是他曾经承受的苦,尤其是乡亲和朋友的冷漠,实在是太多了。一般人都可以忍受身体上的苦,可是一个人精神一旦垮了,想要恢复元气,那是要百倍的勇气的。温州人有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因为生活是多样的,生活中的苦也是纷繁复杂的,如果来个比较,心苦永远是人世间最大的苦。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心苦就是苦中之苦。吃得心苦,就会成就不一般的事业。
温州人家训:人生就是要经历磨难,经历辛苦。苦有很多种,但是最大的苦莫过于心苦,因为心苦,所以才更加坚强。 第十章
左手惜时后来居上,右手神速抢占先机
今天就是最后一天,永远不要等待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时间就是金钱,一分钟都不可以放弃。抓住了时间,就等于找到了商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犹太人家训
在信息社会,眼光一定要敏锐,出手一定要快,在别人未进的时候进,在别人跟着进的时候退出。快鱼吃慢鱼,如果你总是犹豫不决,等待更成熟的时机,那么,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温州人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