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作家在书中这样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上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正如这位作家所说,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差距便是,在知识学问上的重视程度。在犹太人看来,世间的金银珠宝、房屋土地,都是可以变化消逝的东西,而知识则是可以长久流传的财富。
犹太族是一个重视学问、勤于学习的民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犹太人居多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超过1000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拥有近500万人口的以色列,有20%的居民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而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几乎每家的床头上都会放一个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书籍。如果把书柜放在床尾,就被人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也是对生命的不敬。透过这个传统可以发现,书在犹太民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知识和学问永远是犹太人追求的神。
每一个犹太人在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叫孩子去亲吻圣经,而每一个孩子在书的每一个角落尝到的都是蜂蜜的甜。因为他们的母亲会事先滴一点蜂蜜在圣经上面。此时母亲就会告诉孩子:
有一次,一艘大船载着许多大富翁出海航行,在这群富翁中,只有一个人非常例外,他不像别人那样很有财富,但是他有渊博的学问。
富翁们闲着没事,就向同伴们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正当他们彼此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个学识渊博的人说:“我觉得大家都没有我富有,只是我的富有不能体现在金钱和实物上。”
船行半途,遭遇了海盗的袭击,富翁们的金银财宝被抢掠一空。当船行至一个港口时,因为没有了资金不得不停下来。
下船后,这位有学识的人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在当地非常受人拥戴。居民们非常敬重他,让他在学校里教书。
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与曾经同船旅行的富翁们相遇,了解到他们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凄凉境地。
犹太人也会经常告诉孩子:孩子,书是甜的,世间的金银珠宝,房屋土地,都是可以消逝的东西,唯有知识才是可以伴随一生的财富。知识和金钱永远都是成正比的,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生意场上少走弯路,这是你拥有财富的根本保证。
随后母亲又会告诉孩子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犹太商人,他每年平均阅读300~500本图书。这位商人先做汽车生意,后来创办了饭店。他做汽车生意时的总资产是1亿美元,开办饭店后他的资产迅速增长到60亿美元。尽管如此富有,他仍不忘记阅读书籍、学习知识。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不断地补充知识,也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天下午,他的一个朋友去公司找他,发现他正在办公桌前认真地看书,桌上摆着4本书。朋友见状,问他:“我非常想从你这里吸取赚钱的经验,你能否讲些赚钱的秘诀和方法呢?”
他说:“事实上,赚钱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之所以会拥有这么多的资产,就是因为我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
他表示不但自己学习,还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重视学习知识。他说:“我每天晚上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坐在书房里看书,相信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总会有用得着的时候。”
犹太人家训:书是甜的。世间的金银珠宝,房屋土地,都是可以消逝的东西,唯有知识才是可以伴随一生的财富。知识和金钱永远都是成正比的,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生意场上少走弯路,这是你拥有财富的根本保证。第二节 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
犹太民族,这个生命力极强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靠什么维系下来、繁衍下来?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是其中最耀眼的闪光点是全民族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对犹太人而言,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于是他们把学习视为一生的课题,通过不断地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大脑。
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时也总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会告诉孩子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更博学、智慧,从而将知识转化成财富。他们喜欢给孩子讲这样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
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儿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历史记载,当罗马人攻占“圣地”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只提出唯一一个“请求”,那就是强烈要求给他们保留一所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学校。他们按照古犹太人先哲的睿智和教诲认识到,只要有了知识的园地、智慧的摇篮,这个民族就是有希望的民族,有前途的民族,就是打不垮、消不灭的民族。所以,他们含泪告别耶路撒冷时说:“历史会见证,将来我们会回到自己的家园。”
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
因着数千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犹太人对学习、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要比其他民族早熟得多,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
认识到智慧和知识的价值,犹太人对智慧和知识表现出无比的敬重。在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大。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义务。久之,这便成了个人的习惯,民族的传统。一个聪明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学习的,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
纽特·阿克塞波正是把学习当作一生课题的榜样。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期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以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柯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回来还要连续几个小时读书。
当他64岁的时候,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一本小说,这时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去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已做好了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耶鲁大学。
犹太人家训:一个聪明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学习的,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将生活看成是在你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道路,只有坚持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不断地努力向前走,才不会在中途迷失方向。第三节 不断超越自我 获取新的知识
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获取新的知识去充实大脑。人不能满足于已经有的学识,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而犹太人就是把学习当做一生的追求。
知识的海洋如此博大,无论我们穷其一切力量都不过是掌握了沧海一粟,所以更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去获取新的知识令大脑的知识构成更丰富。《塔木德》上说: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我。
犹太人总是不断地告诉孩子,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父母给予的以及自己赋予的,其实也就是先天和后天。先天只是出身,后天才是生命的实质。生命的实质必然要由超越来维持和升华——超越自我,超越出身,超越局限。
犹太人经常用这样一则故事教导孩子要去不断地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老拉比说:“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问题时,我给他答复。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答复,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犹太民族成为最勤奋的民族。
道理很简单,如果勤劳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地学些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知识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创见。
食品大王保罗·纽曼的故事更能说明犹太人是如何敢于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而取得成功的。
保罗·纽曼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母亲喜欢音乐、艺术。纽曼大学毕业后,留在父亲的商店工作。本来做一个老板,做一个犹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的生意。于是,在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喜欢表演的他毅然卖掉了杂货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艺界。他饰演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的夏日》,1960年的《在阳台上》,1961年的《骗》等,均获观众的好评。他曾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岁时,终于在第6次提名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圆了自己40年的梦。此外,他还是出色的导演。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艺术家。保罗·纽曼从商人到艺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领域内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也挖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
但是,保罗·纽曼的超越并没有完结。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食品。这种新玩意儿是拌面条用的酱汁,味道非常好。曾经作为商人的纽曼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于是他与朋友合作,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发这种食品,并成立了“保罗—纽曼食品公司”,就这样,他又开始了从艺人到企业家的超越。最后,他被誉为美国的“食品大王”。
犹太人家训: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多种能力和潜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让种种才能荒废掉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汲取全新的知识充实大脑,才能保持住生命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第四节 让大脑充实从背诵知识开始
犹太人教育孩子是从三岁开始的。父母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交费的私塾,也可以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的感染,接着一点点地学习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简单的知识板块。在学校里,他们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在这里,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让他们背诵。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
犹太民族的教育者们会把知识分解开来,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们。然后学生就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背诵整篇文章,增强记忆力,等到这些内容能够烂熟于心时,则表示自己对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以至于终身都不会忘记,成为大脑中永存的知识。所以犹太人学习知识非常扎实,也源于他们熟练地背诵。周而复始,大脑的记忆空间会不断地阔大,同时也会吸收更为广博的知识。所以犹太人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中。
对于要增强记忆力的人,背诵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人们一般不同意死记硬背,说是记住的都是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能够记住,也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知识是片断性的,而智慧是综合性的。为了改革偏重知识的教育,犹太人先从指导学生背诵整篇课文开始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孩子到了五岁,就要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习和背诵《摩西五经》和祈祷书以及它们的注解。到了七岁,就要背诵《圣经·旧约》的其他部分,即先知书和圣著,而且还要接触《塔木德》经书的基础知识。犹太民族的学生们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在学习。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停地读着什么,然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不停地背诵。这种学习热情让人感慨。
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你的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普通的犹太人当中很少有人能用希伯来语将《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塔木德》经书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线索的时候,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如果做到这样了,即使手中没有书,他们也可以被当作正确的《圣经》或是《塔木德》来请教,因为这些内容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犹太人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鲁克林的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于是,他就没有必要拥有这本书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犹太人的文化和知识得以深远流传也源于他们的背诵,背诵将知识储存于大脑,而这些知识也将永永远远地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对一般人而言,学习就是默读课文,重要的地方用红线和蓝线标出来或将其抄到笔记本上进行整理。这似乎可以达到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有效地背诵,但考试结束后,记忆的东西大半都忘掉了。
犹太人学习是将听、说、读、看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背诵。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背诵。犹太人的背诵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反反复复地进行,直到这些知识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脑。“大脑聪明”换句话说就是记忆力超群,就像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一样。犹太人的优秀,多半是和他们超群的记忆力有关。
犹太人家训: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对于要增强记忆力的人,背诵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你的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充实新的知识。第五节 兴趣是获取知识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是的,戈迪默说得没错,在对待孩子的选择上,犹太人是比较民主、开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兴趣是培养人才的“能源”和“动力”。然而,兴趣和爱好并不都是天生的。对儿童来说,兴趣是可以培养和引导的。
堪称世界“第一商人”的犹太人,赚钱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他们对金钱财富的渴望也可以看做一种对某种物质的兴趣,于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博览群书、开发智力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财富。
有一位犹太父亲曾经就是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他的儿子在1岁两个月的时候,偶然间对“之”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在各种场合凡是有“之”字出现的,做父亲的便指着那个字告诉孩子,并教他念“之”的发音。
两个月过去了,他的孩子已经认得ABC三个英文字母,父亲便趁着这个机会用折尺上的英文字,教他继续学XYZ等,很快孩子就又学会了。
到1岁半的时候,孩子又对各种汽车、家电制品的标志发生了兴趣,父亲就给孩子举出很多厂家的名称,让他猜汽车的商标,有时则给他出示商标来让他猜厂名。
犹太人很早就发现,向婴儿反复地灌输某一事物也不会使其厌烦,主要是因为他们还处在一种不懂厌烦的阶段,同时这种一再重复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脑部智力组织功能。所以,哦们可以采用重复的做法来增强他们的智力,这也是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某一事情感兴趣的好方法。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犹太人常常教育孩子要始终保持“乐知者”的角色。犹太父母在发掘孩子潜能的时候,最善于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勤奋的性格以此来发挥他们的潜能。
犹太人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比强硬地让孩子苦读书要有用得多。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会被埋没。所以,他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旦孩子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而不用大人逼着去学习。
兴趣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开发,识得以丰富,眼界得以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孩子的兴趣可能会一瞬间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他们会在一瞬间萌生好奇与喜爱,也会在一瞬间转移了他们的关注目光。作为父母就要懂得适时把握住那萌芽的一刻,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辅助,使孩子的兴趣得到茁壮的成长。
犹太人家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是孩子的最佳意志促进剂。第六节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孩子好奇,他们必然对不懂的新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久而久之,好奇心就会培养出孩子的创新意识。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饭桌上父母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就用“吃饭吧!”来加以搪塞敷衍。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经意地说“怎么连这也不懂啊!”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恶语中伤,说什么“尽问些没用的,好好读书得了”、“就你的话多。”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提的有趣问题哈哈大笑,弄得孩子不知所措。
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不停地发问,“汽车后面为什么冒气啊?”“妈妈,猫为什么要吃老鼠呢?”甚至很多问题在大人看来都很难解答。由于不耐烦或者因一时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有些大人便简单地敷衍孩子:“快忙正经的去。”
积极鼓励孩子可以把他们引入更为丰富的未知世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相反,发火和责骂却能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扼杀在摇篮之中。
记得一次陪一位温州的朋友和她6岁的孩子逛公园,当小孩在玩耍时,看到花坛内盛开的鲜花,忽然问她妈妈:“人为什么不开花结果呀?”“你就是爸爸、妈妈结的果呀。”妈妈机智地回答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一切动物、生物的共性。这是一个睿智的温州母亲。
温州人常说,当孩子开始用他们那颗充满好奇的、易被感动的童心注视着精彩的世界,试图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我们要适时地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温州人的教育方式就是积极鼓励孩子去幻想,他们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真喜欢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很有深度啊!连我都没有想过呢”。温州人认为好奇心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
温州人家训:异想天开、充满好奇并富于想象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当孩子开始用那颗充满好奇的、易被感动的童心注视着精彩的世界,试图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第七节 用创新的眼光抓住机遇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最好把一切大事的起始交给百眼的阿加斯,而把终结交给百手的布瑞阿瑞欧斯!”培根的意思是,让百眼巨人阿加斯来关注机会,敏锐地识别机遇,寻找适合的机遇;而抓住机遇的任务就交给百手巨人布瑞阿瑞欧斯,以便能准确地利用机遇,迅速地得到机遇。在这里,百眼巨人表示具有创新和敏锐眼光的人,而百手巨人则表示行动迅速的人。
常言道“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但是怎样才能捕捉和抓住机遇呢?那就需要用与常人不同的创新的眼光去发掘和把握。
邻居是个温州商人,每次去他家做客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放学回家,父亲热切地询问“宝贝,今天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吗?”
孩子抱怨说“没机会。我想的答案被杰克回答了,我当然就没得说了。”
“因为你们想的都是一样的常规的答案,固然谁先抢答谁就能获得机会。你为什么不再去思考另一种答案呢?创新的想法才能获取更多的发言机会,也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啊!任何机会的到来都不要轻言放弃才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商人耐心地讲解。
在人人均等的机会面前,只有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角度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永远和常人一样的思维模式,那么即便机会落到你的头上也不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和伟大的功绩。当机遇敲门的时候,要是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
接着他又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章光先生具有的温州人的经商禀赋。早年,他身怀“济世救人”的抱负,然而其“江湖郎中”的身份却使他处处碰壁,其秘方秘制的“生发剂”,也得不到药品部门的承认。4年过去了,赵章光看不到一丝希望,虽怀抱“和氏之璧”,而谁又为识宝之人呢?有时悄悄地收治几个脱发患者,然而一旦被查处,不但被课以重罚,羞辱更令他难以承受。还是回乡当一名乡村医生,不,当一个草药郎中吧。赵章光拖着沉重的脚步,在繁华都市的街头踟蹰。突然间,矗立于街头的一幅巨大的广告牌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是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推出的护肤美发广告,广告上的美女长发飘逸,美目盼兮,极具魅力。
赵章光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闹市,只定定地凝望着广告上的“长发美女”。这美女的神态使他若有所感,对了,那正是他治愈“鬼剃头”的乡间少女,当刚刚冒出茸茸细发时脸上所表露的喜悦神态呀!她们如今也是长发披肩了吧!想到这里,不禁鼻子酸酸的,有些泪眼模糊了,广告上的“长发美女”,也更像是他过去诊治过的那些年轻姑娘……就在这一刹那,他突然想到:何不将他治疗斑秃的药剂就叫做“生发水”呢?染发剂可令长发更加乌黑锃亮,而生发剂则更加神奇,可令秃头生出一头秀发。为什么不可以将生发剂作为美容品来推向市场呢?
正是这一则广告的启发,给治疗斑秃的药剂带来了巨大的转机。赵章光将生发剂这一外用药剂改以外用美容品来申请,获得了批准。药品变为商品,开始走上了百货公司的柜台。
这位因发明了101毛发再生精而发家致富的赤脚医生,现在被称为“医界巨富”。
温州商人经常告诉儿子:“打破常规和别人的经验,运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机会。但有时面对机会,很多人都习惯让它从手中溜走,一旦发觉时,后悔莫及,‘哭’和‘早知道’都是没用的。
温州人家训:在人人均等的机会面前,只有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角度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当机遇敲门的时候,要是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第八节 开拓创新,善于“无”中生“有”
以前我们经常会听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其实在温州人看来这不应该成为问题。没有米我们可以去寻找或者用别的材料代替,总之当遇到难题没有条件,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善于“无”中生“有”。红军长征中没有粮食可以吃草根、皮带,没有水可以喝马血。人的创新潜质是无限的,只要肯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就一定能够“无”中生“有”。
生活中,我们总听到一些孩子说,“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怎么学习啊,”其实一切都是借口。
一个温州商人的儿子要去参加数学竞赛,但是家里经济不宽裕没有电脑。同期比赛的同学都说自己回家后用电脑搜索到了很多相关试题,于是温州商人的孩子便向父亲抱怨家里没有电脑不想参加考试。父亲严肃地说“你自己想办法去查阅资料。难道就只有买了电脑你才能学习吗?没有枕头还永远不睡觉了吗?”于是,孩子跑去省城的图书馆借阅资料,找寻相关的老师探讨答案,向邻居参加过竞赛的哥哥请教经验,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数学竞赛的第一名。
没有条件的时候也是最能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时候,这时他们才能运用头脑进行思考从而开拓创新。然而很多孩子向家长表示“不是我不想展示,是没有机会”。但温州人认为弱者失去机会,愚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机会,强者创造机会。他们教育孩子没有机会的时候就要自己去创造。
做家具生意的吉盛伟邦在一向瞧不起“外地佬”的上海有很大的名声,它的老板叫邹文龙,身价过亿。邹文龙说自己的创业动力来自"“三大差别”。这“三大差别”不是他自己提的,是他现在的岳父给他提的。他说他身体不好,女朋友考上大学,他却落了榜。他女朋友的父亲就对他说:你和我的女儿有三大差别。第一是城乡差别。女朋友是城市户口而邹文龙却来自贫穷的农村;第二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邹文龙的女朋友已经考上了大学,而邹却不得不接一个亲戚的班,到一个小杂货店搬油盐酱醋,出卖劳动力;第三是健康上的差别。邹文龙因为身体不好影响到大学都没考上,难以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以后怎么靠体力活儿吃饭,怎么能够养得活他的女朋友。
所以,当时岳父坚决不同意他们谈恋爱。要想不放弃自己的女朋友,那就只有一条路,就是想方设法去消灭与女朋友之间的“三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邹文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行动,并且一举获得了成功。
邹文龙努力学习经商知识,自主创业,终于取得了成功,用事实消除了“三大差别”,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很多时候大家都以“怀才不遇”而感慨万千,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自己应该去创造机会、制造条件呢?只有利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才能善于从“无”中生“有”,实现最初的梦想。
温州人家训:弱者失去机会,愚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没有枕头还永远不睡觉了吗?要学会利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制造机会和条件,善于“无”中生“有”。第九节 学会在逆境中坚持,激发创新意识
莎士比亚说:“逆境使人发奋向上,要是你从未遭遇过失败,为事业着想,也许应该经历一次!”浪花美,那是因为流水遇到了礁石;人生美,那是因为生活战胜了逆境。有的时候,自己的人生太过于一帆风顺,反而让人无所作为、庸庸碌碌;有的时候,给予自己的人生多一点挫折和困难,反而能考验一个人,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常言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最绝望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惊人的斗志和创新的意识,去战胜困难。
温州人总是教育孩子,面对人生的坎坷,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在坚持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地寻求走出逆境的方法。
去温州的朋友家作客,她的女儿正在客厅做作业,我坐在远处端详她。只见她眉目紧锁,然后在纸上画来画去,突然大叫“妈妈,这道题太难了!老师都没讲过,它是附加题,我不想做了。”随后把笔扔在了桌子上。孩子的妈妈从厨房走出来,拿起试题看后耐心地说:“遇到难题就要去克服,不能因为太难就放弃。这样你的思维永远不能开拓创新。附加题就是要考验你们能否融会贯通的学习,如果你不能想办法去解决,那么永远都不能比别人更优秀。”孩子听后不语,低头沉思。“你可以想一想别的解决途径,把曾经学过的方法巧妙地组合起来,再试试看。”母亲适度地提醒着。20分钟过去了,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因为她已经做出来了,这位母亲也会心一笑。
最后她对孩子说了这样一番话“人生,就像一座座山峦,起伏跌宕,且远且行。初潮是低谷,高潮是山顶。成长总是伴随着你走过低谷,攀爬顶峰。当然,困难也会接踵而至。阻碍你前进的步伐,所以,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但是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开拓你创新的思维,突破极限一定能获取成功。”
随后,她又给孩子讲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
丝宝集团的梁亮胜现在很有名,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但寻究当年,他也不过是一打工仔。1982年,梁亮胜带着他的太太,和内地工厂的其他40多名青工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当时梁亮胜一家在香港只有四五平方米的居住面积。那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厨房、洗手间、走道,房间之小难以想象。他两口子住客厅,另两家人各租了一间房,因为别人白天上班时要经过客厅,他就从厅里拉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梁亮胜的梦想就是想有个独立住房。
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亮胜还是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在香港的三年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后来梁亮胜就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就办起了丝宝集团,出品舒蕾、风影洗发水等。
欲望促使了梁亮胜的成功。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他要给自己当老板,做自己的主人。而原来一起随他到香港做工的40多个工友,却没有他这样的欲望,所以他们20年前给别人做工友,20年后仍然只能给别人做工友,为别人赚钱。
生活当中难免经历不如意的打击或者身处逆境,但在温州人看来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经历些挫折和困难,才可以考验一个人,造就一个人,锻炼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是在逆境中造就和磨炼出来的。所以,孩子们完全能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温州人家训: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所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是在逆境中造就和磨炼出来的。所以,要坚持不懈,创新思维,突破极限,一定能获取成功。第十节 观念常新 垃圾变黄金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人的言行举止,最终也决定了人的命运。观念还有个时效性的问题,因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昨天的真理在今天就有可能成为谬误,所以观念要跟上时代,就得不断更新。不断创新思想才能跟得上快速发展的脚步。温州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话:钱会往有头脑的人的口袋里钻,正所谓: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在一个温州学校的课堂里,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手脑协调能力,老师教学生们折叠一些模型。当一切方法都已经教授完毕后,开始了一场比赛。按照规则谁的速度最快老师便给这个学生佩戴小红花。当比赛开始时,大家都在按照老师的方法按部就班,只有一个小男孩拿着纸颠来倒去地看,还不时地用手比划着。别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他却不紧不慢。当比赛结束时,那个男孩却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老师高兴地把红花给了他。当大家议论为何他如此之快时,老师解释说“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没有问题,但是你们忽略了我的折叠方法中有几步是可以换个方向去折的,那样会简单很多。只有他是观察到了并运用用自己的思维换了另一种方法完成了比赛。因此,我们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当我们以常规和传统的方式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不奏效时,那么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转变一下观念会有新的突破。因为旧的观念可能会随着很多客观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思维也应该常常更新。温州人教育鼓励孩子不断地进行创新思维。
温州人常告诫孩子:只要肯动脑筋,垃圾也能变成黄金。思维不能一成不变,方法也不是不能变通的,观念应该随时随地地去更新,不能做墨守陈规的人。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全新的观念,就会在有限的天地里创造出无限的机遇和财富!
有这样一个故事,温州人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家广告公司以年薪30万招募一名总策划。考题是:任由各人在一张白纸上搞创意,然后撒出去,看这些落在大街上的纸品,谁的最抢手。于是,有的人在纸上写上诗歌、格言,有的画上漫画,有的折成精美的纸艺品……
有一温州小伙子却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只是在每张白纸上贴了一张一百元的钞票扔了下去,路人当然争着抢这天上掉下来的钞票。公司老板被他的创意折服了:“好小子!你被聘用了,明天就来上班!”小伙子的聪明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只不过是一念之差。
观念在任何时候都起着先导的作用。从只能捕捉几条小鱼的渔网到一网网尽天下的因特网,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杨利伟遨游太空的潇洒,说到底还是思想进步、观念更新的结果。如果您观念超前,在遵循法律与道德的前提下,能想他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发现他人之视而不见的商机,那么钞票能不源源不断地滚进您的腰包吗?所以说,观念是人生转变的基础和起点,是赚钱的首要条件。
温州人家训:只要肯动脑筋,垃圾也能变成黄金。思维不能一成不变,方法也不是不能变通。观念应该随时随地地去更新,不能做墨守成规的人。在遵循法律与道德的前提下,能想他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发现他人之视而不见的商机。第二章
左手智慧装点行囊,右手胆魄劈斩荆棘
无论去哪里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它引导人走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犹太人家训
只要有胆量去吃第一只螃蟹,再加上踏踏实实地奋斗,就没有成功不了的道理。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才能尝到第一道汤的味道,赚到第一桶金,成为走向富裕的第一批人。
——温州人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