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寻找收益翻十倍的长牛股:价值投资时代的选股策略
20063500000006

第6章 寻找超级长牛市的根(3)

对于这样一个高收入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取向与普通人当然会有所不同。调查表明,买房、购车、自费旅游是当今中国中产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在深圳和上海等地,绝大多数中产阶层都有自己购置的住房,特别是在深圳更是如此。统计数字显示,已有7成深圳家庭拥有自己的房产,即使是在全国房价最高的上海和北京,中产阶层者购房热度依然不减。2003年以来,京、沪中高档商品房持续热销的态势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购房费用方面,有些中产阶层选择了一次性付款,而大多数人则首选消费信贷。由于中产阶层还贷能力和信用等级均高于一般人的水平,因而备受贷款银行青睐。目前,已拥有一套房产的中产阶层人士中,希望拥有或已着手购置第二处住所的大有人在,把购房作为投资取向的人也占很大比重。

除了房产,购车和旅游消闲也是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热点。目前,在衣食方面,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已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只是在住、行等方面还相对落后。与此同时,在休闲消费上,中国中产阶层也正在向国际水平看齐。由于工作原因,许多中产阶层人士工作紧张,空闲机会极少,因而对休闲度假更加看重。无论是在国内外的黄金旅游线路上、城市独具情调的餐饮场所中,还是在娱乐健身设施集中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总体来讲,中产阶层善于构思和接触“高尚文化”,喜欢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有着高度的公德心,喜爱家居布置,衣着引领时尚,消费讲求品位,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消费支柱群体,他们的存在对于整体提升中国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可谓“功不可没”。

但至今,中国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一个实力群体,这正说明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巨大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调查结果,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人民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为20548元人民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区市是上海,为10932元人民币,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离中产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但不容否认,中国中产阶层的人口比例在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不断地加入到这个阶层中来。他们是20岁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着眼未来、创造财富;他们投身商务、金融、IT、传媒和演艺事业;他们中有学者、专家、律师、医生、职业经理人等。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国家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虽然谈不上高薪养廉,起码也给出了一个大致方向:公务员政治地位将下降,经济地位则会提高。于是,一部分有专长的年轻公务员有望加入到中国迅速增加的中产阶层的行列中来。

另外,学者的经济地位也在提高,他们也有望成为中产阶层的重要成员。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技术,通过参股形式成为公司股东。这部分人可以把他们称之为“金领”。显然他们不是资本家,但却是“知本家”。他们的存在始终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未来这部分人的数量将十分庞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随着全民教育的普及,这个引领中国消费走向、主导社会文化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

目前,中国社会还处在转型期过程中,行业垄断、部门垄断以及权力市场化等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的“非常”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随着合理的不同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建立,制度性樊篱将被拆除,社会流动日益开放,低层向上流动的梗阻现象将随之消失。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和能力主义原则,将有望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评价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的“新农村运动”,将使广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向上流动到产业工人阶层或商业服务从业人员阶层,最后剩下的农业劳动者也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从而有可能上升到社会的“中间阶层”。

有人说,再过一二十年,在中国大都市,中产阶层将成为社会主流,这是不无道理的。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程向纵深推进,人们越来越有理由期望中国中产阶层的快速崛起。因为这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一个稳健有力的中产阶层的出现将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走向更加繁荣和理性。也许到那时,今天我们眼中的中产阶层已成为平均水平的代名词。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崛起正是21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最为壮观而靓丽的得意之作。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预测,再有30年左右时间,即到2035年前后,中国将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且比较稳定的社会中产阶层,这将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官员表示,消费结构升级只有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成为经济成长的结构性推动力,而以城镇中上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今后几十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表现为如下过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提高经济活动的总量水平→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乡村城市化→农民收入提高并在较低档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期。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自2002年以来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数据表明,在2005年,汽车、住宅、通信器材三类商品对北京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率为54.5%,特别是汽车的贡献率高达42.5%。与此同时,农村市场消费也逐渐走出低迷状态,并快速成长,2005年零售额增长率达到了19%,已高于城镇2.9个百分点!

新发展增长极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的人,他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增长极”。它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创新与扩散优势,可以将资金、技术、劳动等经济资源向自身集中,从而成为生产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这就是所谓吸附效应。这一效应强化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分工合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使创新速度得以加快,经济增长效果也更加明显。“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祸流效应”,集聚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资金以及促使劳动力向周围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增长极”实际上扮演着区域经济发动机的作用。中国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打造像佩鲁提出的“增长极”,上海、北京毫无疑问可以扮演类似的角色。现在,北京、上海正借着成功申奥(奥运会)、申博(世界博览会)机遇,在今后的五六年内,将有数千亿元资金投向北京、上海,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也将进一步在那里集中。这无疑将更强化这两个在南北地方本来就已很强势的区域经济的龙头地位,并极有可能在中国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全国经济的“增长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究竟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奥运会和世博会这两大“超级引擎”俨然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必将对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有关数据表明,奥运会将带动直接投资16亿美元,世博会将带动直接投资30亿美元,由后者带动的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要比前者高5至10倍。而分别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的环渤海京津唐、长(江)三角地区,将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发展部副部长侯永志所言,奥运会和世博会分别在京津唐和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举行,无疑将使两个“龙头”摇摆得更有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更明显。“奥运课题组”专家、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剑说,相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的市场要素发挥尚不充分。奥运会的5个场馆在“京外”,其中包括青岛的帆船项目,天津、沈阳、秦皇岛等地的足球项目。此外,河北有钢铁、建材、陶瓷等传统产业优势,天津则以化工和海洋运输见长,这是推动周边区域合作的巨大契机。据悉,河北一些县市已主动接轨北京,开发“奥运经济”项目30多个,包括为“绿色北京”提供风景树种苗、草坪花卉等。京津间高速不过一小时车程,天津机场完全可为北京分流国际、国内客流。而北京海上运输能力不足,也可由天津港、唐山港等海港统筹安排,以大大提高京津唐地区的国际运输能力。此外,北京奥运所创造的商机还包括房地产、观光、旅游、运输、信息科技、食品、广告、体育用品等领域的广大消费市场,不下千亿元人民币的商机令人垂涎。

据预测,作为一项巨大产业,北京奥运物流需求就将高达432亿元人民币。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规模将超过雅典,从最初奥运场馆建设到最终奥运会结束,都需要庞大的物流体系来支撑。比赛前后所需的器材、体育用品的运送、储存、包装、信息处理,乃至众多人员的来往、出行、旅游以及消费品的配送等,都要靠强大的物流体系来保障,“奥运经济报告”分析,北京物流业将在奥运会的促进下以每年30%速度快速增长。与400多亿元人民币奥运物流产业相对应的将是200亿元人民币的奥运租赁市场。按照租赁行业平均利润率3%测算,参与其中的租赁企业将有望分得6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利润。据租赁业专家沙泉分析,从国际历届奥运会经验看,相关奥运的设备都可以通过租赁方式来解决。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用的桌椅板凳、大运会餐厅里供1万人使用的餐桌椅、餐具等场馆设施,大多数都是租来的。如果购买费用在15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15天的租赁费则只需20万元人民币。但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和租赁企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在与国际知名企业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眼下拥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国际网络支持的国外物流与租赁企业已开始渗入中国市场。显然,北京奥运物流既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奥运经济报告”认为,中国物流行业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北京及全国奥运物流发展的关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物流业专业人才匮乏已被列入全国12类紧缺人才中,其缺口达60余万人,仅北京就缺口20万人。物流专家建议,物流企业参与奥运物流,应借鉴历届奥运会物流供货商的经验,对企业物流服务水平进行IS09000、IS014000等认证。同时,加大奥运物流管理和实际操作人才的培训力度,为参与奥运物流服务成立专门的服务中心,采取奥运货物优先办理等措施。“奥运经济报告”分析,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资金共需要约310亿元人民币。如果引入租赁机制,将场馆的建设与北京的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要求一些房地产项目建设符合奥运会标准的比赛训练场馆,在奥运会期间由政府租用,之后则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这样既可降低奥运场馆建设的投资额,又为场馆日后的使用开辟了一条出路。对于较小的与奥运经济相关的项目,例如奥运会举办过程中为运动员提供的大量服务设施,采用租赁方式来解决,则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举办奥运会的运营成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其辐射效应远不止京津唐或长三角地区。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说,例如山西大同,虽不属于京津唐地区,但它与北京车程仅4小时左右。正面临煤矿资源枯竭的大同,有望在“奥运战略”后找到它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北京附近的旅游胜地。另外,能够受“奥运战略”之惠的地区还有一大片,例如,内蒙古的“草原经济”等。同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它以约1%土地和6%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上海是长三角之首,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经济效应。同时,对于长三角的经济起飞,大大加强该地区对全球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据估算,上海世博会会期长达半年,将至少吸引50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甚至有可能超过世博会历史上参观者最多的一届,即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6400万人次,而达到7000多万参观人次。这7000多万人次中,保守估算也将有35%的人次可能在上海周边地区作延伸旅游。这意味着上海周边100千米左右,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千米~200千米的无锡、杭州,300千米左右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中国最为富庶的整个华东六省一市,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客源地,同时受到上海世博会的直接辐射和带动。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旅游人流,将把长三角经济串连起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局部多赢合作,推动长江三角洲从浅层合作进入深度合作,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

除了带动长三角互动外,上海世博会效应还将溯长江面上,激荡整个长江流域,使上海参与开发西部的力度增强。值得强调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在中国自己的地盘上举行。王泠一说,“如果是在韩国丽水或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中国企业若要参展,韩币、卢布的兑换、语言的障碍、出国的高成本等问题,都会让实力尚弱的中国企业望而却步。可以预言,在2010年世博会上,中国企业的身影一定会远多于以往任何一届世博会,这其中也包括西部地区的众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