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听听投资主力说什么:震荡牛市中的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20065500000020

第20章 价值投资革命(1)

价值投资在中国长牛市里,特别是大震荡市道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价值投资受到关注不仅因为过去一些年,尤其是2006年基金价值投资的优质蓝筹以抗跌稳健著称,而且涨幅惊人;更重要的是,人们希望了解在国外有着数十年生命的价值投资,是否在国内真的也如此有效?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某一标度方法测定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并与该股票的市价进行比较,进而决定对该股票的买卖策略。价值投资认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会有所背离,其内在价值决定于经营管理等基本因素,而股票价格则决定于股市资金的供给需求状况。在不同的决定因素下,内在价值高于股票价格的价差被称为“安全边际”。当一家绩优的企业出现安全边际时,对其投资就具备所谓的价值。在这方面,巴菲特、已在中国资本市场的QFII、中国基金,以及一些私募基金都为价值投资做了有效的注解。

巴菲特的示范效应

价值投资的理论奠基人是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他在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被尊为基本分析方法的“圣经”。格雷厄姆的学生沃伦·巴菲特是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其投资原理很简单:只做传统的长期投资。其道理是:长期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并与其保持一致,而短期价格却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大幅度波动,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始终如一地准确预测。

对于中国市场,价值投资被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来,但在股票投资领域,它却是最基本的词汇,最早见于如上所述的那本《证券分析》。在该书中,他提出普通股票的价值由四个因素决定:(1)分红比率;(2)盈利能力;(3)资产价值;(4)P/E值。

在经历了1929年以来的股灾以后,人们试图理性地把握股票的内在价值和涨跌的道理,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于是在价格之外便有了股票的“价值”一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股票的价值及其决定因素得到了更深更广的拓展。股票价值包含了三个概念: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其中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通常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统计工具算出来,但其内在价值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它需要充分、细致、深入地分析甚至是实地调研。

我们现在有了多种对股票进行估值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包括P/E分析、CDF模型、DDM模型和FCF模型,而运用这些方法的基础是股票过去的财务和市场表现数据以及分析师对未来的预测数据。因此,可以说,价值投资就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所做的细致分析,通过使用合适的估值模型,将股票的内在价值予以量化,并与其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发掘出被市场低估的股票的过程。所以,价值投资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一种方法更为准确。就一种理性的分析方法而言,价值投资的对象并非一成不变。

通常根据股票内在价值的主要来源,可以将股票分为价值型和成长型两大类。前者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分享公司稳定的增长和每年丰厚的分红;后者的内在价值体现在:虽然较少分红,但公司业务增长迅猛,在可预期的未来将带来可观的资本增值。美国股票市场多年来就保持了价值型股票和成长型股票轮番主导市场的格局。实际上,中国股票市场也是如此,一段时间大家都炒绩优股,一段时间又改炒高成长股。

世界第二首富、投资界第一股神巴菲特从11岁手持100美元踏入股场开始,历经40年,其个人财富已达到400多亿美元,仅次于当代世界首富——比尔·盖兹,是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顶尖投资大师。他运用独特、简明的投资哲学和策略,凭借长期投资于可口可乐、吉列、通用电气等著名公司的股票而大获成功。在巴菲特投资的所有股票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年报,通过这些所有投资者都知道的公开信息,他赚到数百亿美元,可见巴菲特看年报的眼光和看法之独特之处。

巴菲特的投资体系可概括为:“2+5+8+12”,即:“2项投资方式;5项投资逻辑;8项选股标准;12项投资要点。”

2项投资方式:

——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

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

B.经营毛利;

C.负债水平;

D.资本支出;

E.现金流量。

——当市场过于所高估所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现。

5项投资逻辑:

——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巴菲特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巴菲特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巴菲特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有管理经验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

——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一生追求消费、垄断型企业。

——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股票脱手。

8项投资标准:

——必须是消费、垄断型企业。

——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即使傻瓜都能经营好。

——有稳定的经营历史,像IBM、麦当劳等。

——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财务稳键。

——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价格合理。

12项投资要点:

——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利润的复利增长与减少交易费用、税负,从而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不在意一家公司明年能赚多少,而看它末来5~10年能赚多少。

——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收。

——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投资人在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

——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这“2+5+8+12”的投资体系构成了巴菲特投资秘诀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为迷人的部分。这些行动使巴菲特区别于一般的投资者。

此外,巴菲特还提出了两条投资原则:

——千万不要亏损。

——千万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经受了时间考验,这是他最大的价值所在。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下称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以保险业占主体的多元化企业,投资组合中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迪斯尼、华盛顿邮报以及其他一些赫赫有名的企业。在过去36年中,伯克希尔的股价从最初的12美元涨到2000年底的7.1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7%,远远超过了以高回报著称的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

在美国国力蒸蒸日上的宏观环境下,一个精明的美国老头以确保不失败为前提,为使资产稳步增值,花大量的时间研究企业的素质,并亲自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不去涉足那些经营情况变化快得使自己无法把握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巴菲特。

巴菲特旗下管理的是巨额资产,它决定了其投资理念和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一起:长期投资和资产重组。巴菲特曾经声明他永远不会卖出那几种主要股票,即使它们的市价高得离谱。这对于一般以赚取二级市场差价的证券投资者来说,它是不可思议的。在股市身经百战的巴菲特也必然知道在市价高得离谱之后定会有价值回归过程,但他为什么还对此安之若素呢?那是因为这几家公司是伯克希尔公司成长的土壤,是伯克希尔公司发展的根本,因为它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和养分——现金流。

这些主要持股公司包括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是伯克希尔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投资这些公司的期限是永远(偶尔作些差价,条件是小额、控制在控股权范围之内的,除非公司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或另外发现了更好的公司),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长期投资的范畴。因为巴菲特并不打算赚取这些公司的股价差额,他需要它们提供充足的现金流以支持伯克希尔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每年的发展规模基本上都取决于这几家公司所提供的现金流的大小。因此,巴菲特才有胆量说如果次日美国股市决定关闭五年,他也照样买入这些股票。

这些巴菲特相中的大型公司(尤其是保险公司)普遍的特点是它们可以为总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且资本回报率长期稳定在平均水平以上。这些公司被看成是现金提款机,利用它们产生的现金,巴菲特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购买并拥有可以有高回报的优质公司的股权,不断充实他的伯克希尔航空母舰。而那些公司的股权或股票的市价一旦高得离谱,巴菲特会毫不犹豫的把它们卖掉。

巴菲特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论点,大意是说他的投资原则是第一不要失败,第二是要永远记住第一条原则。总之,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其次才是盈利。巴菲特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靠一两次内幕消息获得巨额收益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如此。尤其是对于不断庞大的大资金来说,可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作为一个所有者去投资,自己来做内幕消息的发源地。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资本配置专家。伯克希尔公司的发展壮大主要靠的不是炒股,而是增添新企业。1965年,巴菲特买下了一个纺织厂——伯克希尔公司,当时是因为便宜和看起来还算不错,但是20年以后,巴菲特不得不承认这是他投资事业中的一个失败,他克服了感情因素,于1985年决定停止纺织业务。庆幸的是,这20年中他没有拘泥于纺织业,而是一直在致力于收购,巴菲特有时把一家公司整个买下(并购),有时他也会购买一部分股权(参股)。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公司从一家纺织公司发展成涵盖保险、金融服务、航空服务、制鞋、家具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公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家,所不同的是他购买了之后就完全放手,交由能干的人去经营管理。作为一个投资者,他把巨额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三四只股票上,因此他又得以进入董事局,而他认真的监控又使该企业发生任何不良的趋势都难以逃脱他的法眼。

看看巴菲特的发家史吧。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股市的黄金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50年初的200点升到1959年底的679点。到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1950年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借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在美股大牛市的起始阶段,巴菲特幸运地开始了其投资股票的生涯。借着股市快速上涨的东风和自己敏锐的头脑,巴菲特成功地赚到了第一桶金。

此时,巴菲特决定成立巴菲特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集资10.5万美元。巴菲特象征性投入100美元。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1968年底,公司资本更上升至1.04亿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对于巴菲特合伙企业而言,从1956~1969年的13年中,投资组合平均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合伙人的年收益率高达23.6%。对于巴菲特而言,年增长率高达54%。

巴菲特借助私募基金的方式,通过杠杆效应的放大使自己的财富快速增长。我们对他早期的投资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快速成长的时期,收益率远远大于此后的40年,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可口可乐等公司的魅力。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为自己的财富积累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并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没有这2500万美元,巴菲特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今天投资者眼中的巴菲特。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嘲笑那些梦想翻倍的投资者呢?可以说没有梦想就没有成功。

总之,从美国证券市场的经历来看,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出现的时候也是美国经历了股灾后的反省时期,钢铁和汽车产业的发展与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好相适;而20世纪60年代“电子狂潮”时期人们追逐所有后缀“trons”的股票,70年代又开始崇尚绩优成长股,业绩投资便开始风靡华尔街,石油股是当时的热门股票;80年代生物工程和微电子领域的新技术的发展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复苏;最激动人心的90年代,前半期是“亚洲四小龙”热,后来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崩溃,90年代后半期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股的狂飙及退潮,目前市场仍处在回归过渡期。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了过度热情追求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

QFII:伴随“价值投资”光环而来

2003年的中国股市,投资者斩获不多,但不管大户、散户,都学会了一个新名词——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而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在该年年初国内基金公司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QFII下半年的入市强化了这一理念,使得价值投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其实,QFII进军中国A股市场的进程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

2002年7月18日,在深交所举办的“引进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座谈会”上,中国证监会、中国外汇管理局等均表示我国已经具备推行QFII的基本条件。

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

2002年12月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QFII申请表,同一天,沪深证交所公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实施细则》。

2002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申请从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QFII托管业务申请细则。

2003年1月14日,9家托管行正式出炉。

2003年5月26日,瑞士银行有限公司、野村证券株式会社QFII资格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首批QFII。之后,摩根士丹利、花旗环球成为第二批QFII。

2003年7月9日,瑞银在中国A股市场下了第一单,买进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以及中兴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