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富有天下的创业启示录
20110200000008

第8章 提高自己,要善于学习

台湾著名作家罗兰曾经说过: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民,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要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更大的发展,不是看他眼前职位的高低,收入的多少;而是看他是否随时学习。一离开学校就停止学习的人,不会有光明的未来。这是因为学习不仅为创业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知识积累,更为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已经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人,都应该树立一种学习的心态,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一开始是不幸的。由于家境的贫寒,他丧失了读书的机会。然而,在起跑线上的落后并没有影响朱元璋以后的发展。这是因为,朱元璋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懂得利用一切机会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不可否认,朱元璋学习的起点很低,但他十分好学,对待儒士的态度也很恭敬,在他的身边不乏饱学之士,例如冯国胜、陶安、刘基、朱升等,随着一大批儒雅之士进入朱元璋的智囊团,朱元璋在与这些人谈古论今、分析时势时,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提升了个人素质,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在学习上非常自觉,即使在马上打天下的战争年代,他也总是争分夺秒地读书。这种可贵的学习习惯在立国后也没有改变。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特意命人在奉天门建立文渊阁,专门收藏经史子集,并且设置若干名大学士在那里长期研究各种文化典籍。他自己则经常御驾亲临,“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朱元璋尤其喜欢读史书,留意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并时常引以为戒。经过多年的自学,他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然”。朱元璋对此也颇为自诩,“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涣然理顺,岂非天生耶?”当然,这里面有朱元璋自诩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多年知识的积累已经使朱元璋完成了从草莽英雄到知识分子的转变。例如:在读《尚书》时,朱元璋发现各种版本的注释并不统一,于是任命宿儒进行订正,著有《御注洪范》,这也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学术成果。此外,经过多年的自学,朱元璋不仅能够自由地创作诗词,而且能够流畅地写赋。这足以证明朱元璋的勤奋好学并非浪得虚名。据统计,现存朱元璋各体诗词共计100余首,这些诗词气势磅礴、颇具王者之风。

从上面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正视自己读书不多的现实,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并付诸行动。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他不仅熟读史书,更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他身上这种学习的自觉性很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朱元璋不坚持学习,也许他也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军事统帅,但是,绝对不会成为虽有争议却政绩卓著的帝王。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都应该随时注意为自己补充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

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就是一种自我折磨的过程,所以,有些人把学习视为畏途,能躲则躲。可是,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如果放弃学习,那么就等于每天都在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也许在十天半月间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妨碍,但是,如果你墨守成规、对知识的更新视而不见,那么,不要说创业,就连在社会中生存和立足都很困难。所以,创业者应该多学习朱元璋那种自觉学习和善于学习的精神,并且做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整合、善于创新,这样,你的创业之路就会变得通畅起来。

实际上,今天的创业者,无论成立高科技的软件公司,还是建立小本经营的加工制造作坊,都应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让你的创业抢占先机,学习可以帮助你实现跨越式发展。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则“枣王”创业的故事。

1982年,年仅20岁的蔡毅告别了学校生活,被分配到陕西蒲白矿务局食堂。在这里,蔡毅一干就是几年。在这几年中,他兢兢业业、钻研业务,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拿到了国家二级厨师证书。可以这样说,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蔡毅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蔡毅最终选择了自己创业这条路。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蔡毅的选择,有些人说他不安于现状,有些人说他扔掉铁饭碗是犯傻……面对着人们的责难和猜疑,蔡毅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辞职后,蔡毅先在陕西承包了3000亩水库,他在水库里尝试养鱼,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利润。尝到一些甜头之后,蔡毅想干点更大的事。于是,他又承包了一座荒山,开始种植庄稼,希望能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种养知识和经验,蔡毅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付出了学费之后,他也从中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并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他购置了相关的专业理论书籍,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拿起书本学习=在学习中,他发现,现代农业早已摆脱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田园观念。如果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多了解外部的农业信息,针对市场需要有的放矢地生产。所以,蔡毅在工作和学习之外,还抽出时间多次参加农业科技博览会,以求获取大量的信息,尤其是现代农业知识。

经过几年的历练和积累,时机成熟了。1998年,蔡毅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见证了自己创业艰辛的陕西,来到崇明发展自己的事业。一切从头开始,蔡毅首先承包8亩地,借资起家,创办梨冬枣基地。基地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条件是异常艰苦的。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办公生活场所就是两间小瓦房,家里的陈设相当简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蔡毅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过学习。在那两间小瓦房的墙壁上,贴满了在基地内种植的各种植物的图片,一架简易的书橱内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专业书籍,简陋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台电脑,这就是他发展的全部资本,也是他学习的工具。

在那段时间里,蔡毅白天忙于农活,晚上则不忘为自己“充电”。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成为家常便饭。由于对梨冬枣栽培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引种技术问题,蔡毅没有足够的把握。于是,他请来农业技术人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蔡毅对崇明的土壤质地、气候情况有了更为深人的了解。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他承包的8亩土地为他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时,他终于欣喜地尝到了学习所带来的收获。

苦尽甘来,蔡毅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学习成了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02年,蔡毅在宝山罗店镇承包了125亩土地,当时,他的生产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于是把重心放到如何销售产品上。为此,蔡毅潜心钻研营销方面的书籍,并在产品介绍、包装、价格等方面大做文章,由于他的农产品质量优良,因此,产品一经推出,很快就赢得了专家的肯定和消费者的青睐。如今,批发商纷至沓来,蔡毅“枣王”的名声也扬名于岛内外。

蔡毅的创业之路是非常成功的。每当蔡毅总结自己的创业成功之路时,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要发展就要学习”。可见,无论是古代的朱元璋,还是现代的农业创业者蔡毅,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学习,从而使自己能够紧跟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进而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因此,学习的心态在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只有学习他人的长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只有借鉴和掌握他人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自己误人歧途;只有自觉给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更新换代,才能实现超越、缩短自己创业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