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功语要第六讲
丹道入手行功,凡体质虚损、房劳过度、心肾阴虚者,应首先从补亏正法入手。另外,对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或潜心学术,或经商从政,终日绞尽脑汁,思谋策划,耗气损神,亦有一套功法相传。笔者借传这套功法,将丹道的行功要点,随文讲解,以便读者能举一反三,得到实修的行功法诀。
第一节丹道行功的姿势
丹道修炼一般以动势、站势、坐势、卧势较常用,我在《道学通论》中已逐一作了介绍。现需说明的是,宫观寺庙中的佛道修炼者,大多教人以坐势炼功。殊不知坐势炼功,禁忌尤多,特别是打坐数个时辰,血液流通滞塞,易在腿部血管中产生凝聚淤滞的细小血块,这些淤血成块后一旦沿血管流动而没融解,在脑部和心脏发生堵塞,会引发瘫痪或心脏病猝死。这种心脏细胞不可逆性突然坏死的病例由于事先毫无朕兆,会被宗教家称为尸解或坐化,误作成仙成佛的效验。其实西方医学界已在长时间乘飞机的旅客中发现这种病症,仅是他们不知道打坐修炼中早有这种病例而已。这些乘客在飞机上长途旅行达十多个小时,吃睡都在椅子上,下飞机后突发心脏病猝死,经检查为淤血堵塞心脏血管所致。我们教人修炼,应对学生的生命负责,不能不先把危险讲清楚。坐势和卧势炼功,必须端直其体,将姿势摆正,使五脏得位,血液流通,要做到:“齿轻叩,津频咽,身要直,体要松,息要微,意要轻”,关键是一个“松”字诀。怎样将身体真正放松,这就要采用佛教净土宗的修持法诀,“彻底将自己交出去”,交给本尊,交给师父,自己赤条条无牵挂,身体也就真正放松了。净土宗认为只有到那个无牵无挂的境界,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才能发生天人感应而得到佛果,否则念多少声佛也没用。因之人们要想真正得到这个“松”字诀,还得先学一个“舍”字诀。人若真正放下自己,把自己彻底交出去,一般人做不到,特别是知识分子更不容易做到,总是牵挂自己,要自己给身体作主,舍不下这个“我”字。丹家成道都要登上“舍身崖”,纵身一跳,舍身忘形,将“我思故我在”的这个色身、识神大胆舍掉,虚空大定,寂然无我,则道自来归。丹家讲要“身非我有”,讲“吾丧我”,讲“堕肢体,黜聪明”,“外其身而身存”,必须下狠心放下自身,后天的身心俱舍,扔掉这个“我”字,才能真正使身体放松。站势和坐势炼功要注意放松双肩,卧势炼功要特别放松颈椎,只要身体真正放松了,炼功才会出现效验。有了效验,身体的自动机才会被启动起来,无论采取动势、站势、坐势或卧势,什么姿势也没关系了。“跟着感觉走,步步奔虚无”,这是丹家的根本法诀。丹家之要,必知动静互根,内外兼修之理;如鹿炼精,如龟炼气,如鹤炼神,如虎聚阳,如蛇聚阴。血脉未和,莫贪静坐;关窍未通,不行既济。不可不分清浊,逼气过关;不明升降,即行采药;逼成幻境,诡言通神。欲成大道,不妨医药、饮食、体育并用,古代丹家不离武术和医药,首先牢固色身。金丹大道千门万派,都只能从色身上修起。病从心起,弱自精衰,邪由气入,修养精气神,色身自然强健。舍色身而得法身,出有入无,有无相通,则大道必成。
身体静则属阴,动则属阳,坐势和卧势阴气较重,易生筋骨血脉滞重瘫痪之弊,仅有站势在动静之间,得阴阳之中道,故丹道入手以站势为优。人类从动物进化到能直立行走,这是一场身体的革命,可知站立是人类入道之门。因之我推荐丹道之筑基入手功夫,以王芗斋所传意拳站桩最切实用。我幼年在沧州市吴桥县度过,那地方是全国知名的武术、杂技之乡,我虽13岁负笈离乡求学,然雅好武学健身之术,所见各家功夫多矣,自有一番比较和分别的道理。依我所见,丹道的动势和站势筑基功夫,除了王芗斋的意拳(又名大成拳)的养生站桩功外,还有达摩易筋经功夫、太极拳和金家功夫,皆适宜丹道修炼。
世传《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有唐初道学名臣李靖的序,讲《洗髓》、《易筋》为达摩大师真传,其是否托名且勿论,然其功法必为丹家真传却是事实。我推敲这套功夫,甚合丹道之旨,读者能取其精义而修之,便入丹道正途,不必管它是佛是道是儒等诸多分别相,大道本殊途而同归。《易筋经》本有多家传授,含脱胎换骨、伐毛洗髓的绝学,可鉴定为丹道动功,其功效必然步步印证丹经。这是前辈丹家为后世学者留下的一叶渡舟,可惜世人迷于琳琅满目的丹经道书佛典,所认不真耳。先师知非子曾得黄克刚先生《真传易筋经》32式,可供丹家参考。
太极拳本为张三丰祖师留传于世,显为丹家动功无疑。世间研究太极拳的著述甚多,已没我置喙之余地。我曾正式入门的几位丹师,皆以武术、中医名世,且俱为太极拳高手,知非子老师为李雅轩先生高足,给我遗下一盘太极拳录相光盘。太极拳法,关键亦在一个“松”字上,要能松、沉、稳、静,神气浑融,自然无象通于大道,没几十年功夫难至化境。太极拳达到高境界,和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效果相类。世人习练者多,但入高境界十分不易,其养生健身的效验毋庸置疑。从此步入丹道,当是顺理成章
意拳与金家功夫,皆传自山西姬姓,由道士金一望窥得其中奥秘,避地入蜀,遂有金家功夫之传。金一望道士原为福荫寺少林武术高手,得姬家拳法后,拳随姓走,称名金家拳,经李少侯、麻贵廷、万玉成、周之德而传至先师知非子。金家功夫乃天下之武林绝技,精要处必心传口授,唯先师之哲嗣得其真传。丹道筑基,不必精通金家拳,仅取其开合劲修习即可。此功法要点,一合一开,共两个基本姿势,一气呵成,合劲要快,开劲要慢。合劲时口发一声“嗨”,徐徐吸气入丹田;开劲时呼一声“噫”,徐徐吐气。合劲时前足迈步足尖外摆,后足紧跟一步,足踵先着地足尖内扣,松肩坠肘,颈前伸后缩,蹲身弓背似猿猴(猴盗桃),手腕上提头上仰,目视额顶势虚柔,凝神定心不用蛮力,至气吸满方换开劲。开劲时再赶一大步,由虚变实成弓步,尾闾内收气沉下腹,屈膝挺身两手下落至两胯侧。头微微上顶继而迅速低头下颌贴胸,此姿势称“鹅顶头”,双目下视于腹,至气吐尽方换合劲。此二式反复行之至五个开合,谓之开合功。
意拳源于“心意拳”,俗称“心意把”,由山西姬隆丰传戴龙邦,将“心意拳”改称“形意拳”,传其技于河北深县李洛能。郭云深先生得李洛能之形意拳法,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将其技尽传于本县王芗斋。王芗斋学成后又游学全国,集众家武学于一身,创立意拳,后人亦称为大成拳。意拳扫去其他拳术一切套路,以无招胜有招,专在神、形、意、力上整体运用,相机而动,应感而发,虚灵守神,功夫已出神入化,与道相合。1949年以后,王芗斋先生融武学于养生,创立养生站桩功,以适应时代变化。其女王玉芳,其徒秘静克,皆以养生站桩及医疗保健见长。于永年教授早年留学日本习医,1944年拜在王芗斋先生门下,习练意拳站桩功六十余年,其学生遍及欧亚诸国。我修习意拳站桩乃于永年教授所传,后经他介绍才结识北京意拳研究会诸耆宿,现意拳分技击和养生两途并进,年轻一代中已人才辈出。先秦《管子》书中,将各家内功称作“心术”,这个名称突出了心神在炼功中的作用,比现代以气功命名各家功法更为科学。王芗斋称其拳法为“意拳”,显然也是把意拳看成了一种心术,关键在于意念的修炼。《老子》讲“独立不改”,《黄帝内经》讲“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管子?心术》讲“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毋先物动”,皆是意拳站桩功的理论根据。意拳养生桩功夫以《养生桩歌》为基础,即“身体要直,两足分开与肩齐,双膝微微弯曲,臂下坐,头上提”,“内空洞,外清虚,两手要慢慢地轻轻抬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王芗斋《大成拳论》云:“习时须首先将全身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朗照顶巅,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近似也”。
我将其引入丹道筑基功,亦总结出一些要领,这个要领首在一个“松”字,先要放松两肩。其姿势为“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似坐非坐”,“上松下紧,前松后紧”,紧是相对松而言,上松双肩,两足如踏地三尺;后提肛,前松尿道。前松后紧是对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及****松弛诸病的纠正。此术放开任督二脉,只在四肢上找感觉,表面看来与重视通任督二脉的丹道相反,实则放松任督二脉反而使气血精神归于自然,任督得自然运行,更合丹道之理。初站桩有酸、麻、胀、痛之感,即为站桩效验;后酸痛之感消失,以周身得麻、热、胀之感为效验,如此日积月累,离形去知,谓之“站忘”,方入丹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