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转圆
[原文]
转圆法猛兽①;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②,以原不
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客③,或贺机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
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
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④,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
所庄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
方。圆者,所以合语⑤;方者,所以错事⑥;转化者,所以观计谋⑦;接物
者,所以观进退之意⑧。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119
[注释]
①转圆法猛兽:圣人的智慧就像不停转动的圆珠,操纵自如,不过这类
似猛兽的动作,寓动于静,先伏后动,一旦跃起威猛无比。
②有圣人之心:圣人的心像镜子一般。
③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智略计谋并无固定形态。
④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天地广阔无垠,人间也有无穷的吉凶循环。
⑤圆者,所以合语: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
⑥方者,所以错事:四角确立之后就会稳定,因此适合于对有为之事的
处置。
⑦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所谓转化者就是转祸为福,以此适用于观察计
谋的是非得失。
⑧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如果接物能通达人情,所以适合物的进退
和是非等。
[译文]
实施“转圆”法,要效法猛兽扑食,行动迅速。所谓“转圆”,是指能
构想无穷计谋。而能构想出无穷计谋的人,必定有圣人之心,并用心灵推究
难以测出的计谋,而那难测度的知谋是与自己心术相通的。
理道本是混沌的万物之始,以变化之理研讨万物,内容是无穷无尽的。
因事而生成计谋也各有不同的形式,或有圆谋,或有方略,有阴谋、有阳谋、
有吉策、有凶智。事事各不相同。圣人以此为法,设计出许多计谋,以求切
合实际。所以开始造化大地的圣人,其行为无不合乎自然大道,以观神明之
奥妙。
天地之大无极无垠,人事之繁无穷无尽,又有各类的区别。各种智谋也
各有其形,从中也必然会知道事物的凶吉成败了。
所谓转圆者,有的转为吉祥,有的转为凶险。圣人掌握规律而先知存亡
之理,然后再“转圆”“从方”,应顺规律。
所谓“转圆”,就是要语言灵活,合乎要求,所谓“从方”,就是使事
物依规矩而行。“转化”就是为了观物设计,“接物”就是为了观察进退。
如果能融汇方圆转化接物之理,就可以分析综合,统一其学说了。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中指出以速取胜的问题。
鬼谷子说:“转圆意思是效法猛兽扑食,行动迅速。
以速取胜是兵家秘诀。快速用兵,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战饥;指挥上要果
断决策,切忌优柔寡断,犹疑不决。要审时度势,相机而行。
公元249年春,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去祭祀,
曹爽和其弟中领军曹羲等人陪同,司马懿看到时机已到,便迅速部署人马关
闭了洛阳所有的城门,占领了武器库,接管了曹爽和曹羲的军营,又派兵到
了洛水的浮桥上,这些都是以皇太皇的命令行事的,一切完成之后,司司马
懿又写了一个奏疏给曹芳,历数了曹爽的罪过,要求罢去他的兵权,不得稽
留。
曹爽拿到奏疏,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自然不给曹芳看,惶惶然手足无
措,不知所为。这时司马懿又派人劝说曹爽早早归罪,还指着洛水发誓说,
这次行动只免曹爽的官,其它一切如常,让他不必多虑。
当时有一名叫桓范的,担任大司农,是曹爽的同乡,这人有点智谋,他
120
劝说曹爽当机立断,把天子带到许昌,然后再以天子的名义征发四方人马,
可是懦弱的曹爽犹豫不决。桓范说:“这件事是明摆着,如果你能和天子相
随,号今天下,谁敢不响应呢?而曹羲另有军营在外,可以随时调遣,从这
里到许昌,不过是一天多点,许昌兵库中的兵器足够我们使用,要说提心的
也就是粮食,可是大司农的印在我们这里,你还怕什么?”从黑天说到天亮
曹爽兄弟还是不敢行动。五更时分,曹爽把刀朝地上一扔说:“我就把兵权
交给司马懿,仍然有爵位在身,还可以做一个富家翁。”桓范一看大哭着说:
“曹子丹(曹爽之父曹真的名子)这样一个出色的人物,怎么生出你们兄弟
俩,比猪还蠢,我也要受你们连累而罪至灭族。”
于是曹爽将奏疏送到曹芳那里,免官后回到洛阳家里,司马懿马上派人
将他软禁起来,又在他住宅四角筑起高楼,派人日夜监视其行动,有时曹爽
拿着弹子到园子里打鸟,角楼上的人就高喊:“故大将军朝东南方向走了。”
曹爽至此已是一筹莫展。不久,曹爽等人以阴谋叛逆的罪名被下狱处死。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司马懿所以能战胜曹爽,除了足智多谋,
还因为他果断行事,而曹爽呢,才智低下,遇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如果
他听了桓范的计谋,也许就是另一种结果。
快速用兵,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战机。
公元233年,魏国西北边疆地区出现险情,原来宗属曹魏政权并为曹魏
戍守边塞的鲜卑人首领步度根,与一向抗拒曹魏政权的鲜卑人首领轲比能暗
中往来,相互勾结,但尚未发展到举兵反叛的程度。隐情为并州刺史毕轨探
出,遂部署部队,欲实现对外威慑轲比能,对内镇抚步度根的目的,并上疏
表奏了朝廷。魏明帝看完毕轨的表奏,大惊说:“步度根不过一时被轲比能
所诱惑,对于反叛心中尚存疑惧,毕轨现在出兵,只能使二人如惊弓之鸟,
迅速合二为一。这等于是逼着步度根反叛,怎能实现内镇外慑的目的呢!”
于是速下诏书,命令毕轨出兵不要过快,应以句注之地为界,不得越过,以
便给步度根留下悔改回归之地。
明帝的见识果然不凡,毕轨刚一出兵,步度根便由于恐惧举兵出逃,远
奔轲比能。然而见识虽深,诏书还是迟了,等到诏书发至毕轨手中时,毕轨
已派遣将军苏尚、董弼远追步度根。追至楼烦,疲惫的曹兵与前来迎接步度
根的柯比能发生遭遇战,曹兵大败,步度根所率的鲜卑族人遂全部叛逃出塞,
与轲比能联合,经常寇扰曹魏的边疆地区。这是一个因智谋不足、见事不明、
愚莽从事,使事态向不利方向发展的例子。所以说快速用兵的前提是足智多
谋,以求切合实际,预先设计出许多计谋及实施方案,机会到来时,快速赢
得胜利。
义渠国君到魏国的时候,魏将公孙衍对他说:
“两国路途相隔这么远,今后恐怕难得再拜见君王了,请听我报告一点
内幕消息。”
义渠君表示很乐意听。
公孙衍说:“假如中原诸侯不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就会烧掉山野草木,
修一条路去夺取君王之国;假如中原诸侯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将会派急使送
重礼去巴结君王。”
“我会记住您的话,”义渠君说。
过了没多久,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攻秦(公元前318年)。说
客陈轸对秦惠王说:“义渠君是蛮夷诸国中的贤君,大王不如送重礼去安抚
121
他,免得有后顾之忧。”
秦惠王同意了,就挑选五彩刺绣的细绢一千匹和美女一百名送给义渠
君。
义渠君召集群臣开会,说道:“这就是公孙衍所说的内幕消息,秦国来
通知我们出兵了。”
于是义渠君就把握良机,派兵偷袭秦国,在李帛城大败秦军。
(七)损兑
[原文]
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
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
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言⑥。
故辞不烦⑦,而心不虚装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
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⑧,是谓“大功”。兑之损之,皆为之辞。
用分威散势之权⑨,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
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注释]
①灵蓍:蓍是竹,占卜吉凶用的工具。
②几危:机危的意思。
③合于事:核对某种事物。
④兑者:兑,目也。兑者,以心、眼察看外物。
⑤损者行之也:损是难念,要想排除这种难念,必须决心执行。
⑥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聪明人不可以老是滔滔不绝地雄辩而舍弃他人
的言论。
⑦辞不烦:言论简单而得要领。
⑧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圆便于转动,方便于静止。让圆的不转,方的
不止(必然有大的力量才行)。
⑨分威散势之权:权衡优势扩散到四方的利弊。
[译文]
要知道事物的损兑吉凶,可以效法灵蓍变化之法。所谓“损兑”,是一
种微妙的判断。有些事在一定情况下很合乎现实,有些事会有成有败。很微
妙的变化,不可不细察。
所以,圣人以无为之治对待有德之治,他的言语,举动都要合乎事物的
发展。
所谓,“兑”,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所谓“损”,就是排除不利而
行之。若对其减抑,对其说解,事情仍不顺利发展变化,圣人也不会讲明道
理。所以聪明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排斥他人的言论,辞应简明,而心中充满
自信,意志不乱胸无邪念。遇事依其难易,然后策谋,而顺应客观规律则是
其根本。
(现实中)圆的计谋实施不利,方的谋略就不能停止,这就是大功告成
的前提。不管是增益其辞,还是减损其辞,都能言之成理。
用分散实力的权谋,就要发现增加威力之后,所显现的危机,并为其决
断。所以善于掌握损益变化的人,就象在千丈的大堤上决堤,又如在万仞山
122
谷中转动圆石,应变自如。而所以能这样做,乃形势所使然。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原则,鬼谷子说:“兑”者,就是
以心,眼观察外物的人。所谓“损”者,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所谓的“损
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察。知微见著,
以小见大。从而迅速而果断的进行决策。
观容貌声音,也能见微知著。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
朝时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以后进入内室,夫人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
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
桓公说:“我对卫国没有事,你为什么要请罪?”卫姬回答说:“我望
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
脸色,这表明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请他进来。管
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桓公说“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您
升朝时作揖很恭敬,见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仲
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
了。”桓公用以掩盖自己意图的办法是不说话,夫人却凭着走路的气质察觉
到了。
分析问题也要细心观察,以小见大,以事物本身规律为依据,果断地进
行决策。
战国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任他做左庶长。商鞅欲行新法。立刻招致
许多非议,保守势力纷纷发难。商鞅力排众议,执意变法强秦。但在制定好
新法之后,他却犹豫了,原因是怕国中百姓不信,百姓如有疑心,推行新法
则难上加难。他决定在颁布新法前,先在百姓之中树立一个有令必行的形象。
商鞅命人在秦部咸阳南门立起一个三丈直木,派官员看守,并下令说,谁能
将此木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镒黄金。此令一出,咸阳的百姓都很奇怪,竟没
有一个人敢上前搬动立木。
商鞅得到回报,他说:“有人敢于搬动,重赏五十镒黄金。”百姓听说
赏格提升,更加惊讶不已,非常怀疑,这时有一壮汉挺身而出,扛起木头,
横穿都市,走向北门,百姓纷纷簇拥前往看个究竟。壮汉把木头扛到北门,
果然便立即得到五十镒的赏钱。于是,消息不胫而走,百姓纷纷传言左庶长
商君出言有信,不欺百姓,对商鞅的信任感一时大增。
知道百姓的心理变化,商鞅认为达到了取信于民的目的,这才下令颁布
新法。变法令一经公布,国中上下一片肃严,所及之处,都得到了坚决的贯
彻执行。
搬一根木头,就可以得到那么多赏钱,此事很难让百姓相信,但一旦得
以兑现,百姓立即就会由此及彼,知微见著,产生了信任新法的效果。商鞅
用一根本头取信天下,才智非凡,有令必行,取信于民的谋略,历来为古今
政治家所重视。
123
求本
持枢①
[原文]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
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注释]
①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掌握住行动的枢纽,才能控制行动
的规律。
[译文]
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
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
而例行逆施,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
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果背逆客观规律,即使
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这是客观规律,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中特别强调决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倒行逆施,违反客
观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决策的中心就是掌握行动的枢纽、
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决策要对形势、时局、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分析。
诸葛亮错用马谡守街亭,不久即为魏将张郃领兵攻占。诸葛亮顿足长叹,
急命关兴,张苞各领兵三千去武功山小路,作疑兵,防止魏兵继续进攻。命
张翼领兵修整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令大军暗地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再令
马岱、姜维去山谷中埋伏,准备为大军断后,诸葛亮安排已毕,便自领五千
兵剑西城县搬运粮草,准备撤退。就在这时,哨兵前来报告,说:“司马懿
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只有一班
文官在侧,所领的五千士兵已有半数搬运粮草先走了,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
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皆面如土色,心想这次算完了,二千五百人如何能
抵挡敌人的十五万大军呢?
诸葛亮登城远望,只见魏兵果然分为两路,向西城县浩荡而来,所过之
处,尘土蔽日,诸葛亮立即传令:“赶快把所有的旗子藏起来,所有士兵守
在城中别动,不可随便行走及高声喧哗,否则格杀勿论。立即打开四门,每
一门安排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模样打扫街道。如魏兵到了,切不可随便乱
动,我自有妙计退敌。”说罢,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头巾,带着两名童子
走到城楼之上,凭栏而坐,弹起琴来。
再说,司马懿的前锋部队来到城前,见了诸葛亮如此安排,不敢进兵,
急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不信,便命令大军原地待命,自己亲自飞马来看。
果然看到诸葛亮焚香弹琴,笑容可掬。左边有一个童子手待宝剑,右边有一
个童子手持拂尘。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扫地,一副旁若无人
的样子。司马懿看罢大疑,急命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赶快撤退。司马
懿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手边真的没兵,所以故作此态吧?”司马
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若
124
进兵,便中了他的计了。”于是,两路魏兵全部退走了。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大笑而起,众官此时尚在惊骇,便问诸葛亮:“司
马懿是魏国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到了丞相您,他便退兵而去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诸葛亮说:“司马懿一生谨慎,不敢冒险。见我如此安
排,必然怀疑我设有埋伏,所以才撤退了。我也不愿冒此大险,只是事不得
已,只好冒险一次。”众官一听,心里恍然大悟,齐声说:“丞相的用兵,
果然是神鬼莫测。如果是我们,早就弃城逃跑了。”诸葛亮笑着说:“我也
不是不想逃跑,只是我军只有二千五百人,如果弃城逃跑,肯定逃不了多远
就会被司马懿抓住了。所以,只好用空城计冒险吓走他。”
宏大的构想,战略行动的发起,都要依据对时局、环境的分析而定。即
使小范围的谋略也必须进行审时。审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谋决策正确
与否。谋略发展史证明,善于审时度势,是高明谋略家的特征。在复杂的斗
争环境中,清晰透彻地分析环境与洞察形势,是确定奇特方案的基石。谋略
审时论,要求谋略主体必须站在时代的舞台上考虑问题,根据社会发展大趋
势考虑,即使是宏大谋略也不能跨越历史发展阶段。
在决策中,能做到认识时代,自然按时代要求谋划各项工作是很不容易
的。首先,应当学会从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分析社会和世界。其次,明
确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性质和特点后,就应自觉注意使自己的虑谋施谋指导思
想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符合历史发展。
战国时,东胡、西胡等与赵国临近的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经常派出骑
兵侵扰赵国边境,劫掠财物,虏夺人口,严重地破坏了赵国的安宁。当时的
赵国,在匈奴和秦国的威胁之下,军队仍然沿用先秦以来的兵车为主的战法,
既无法对付机动灵活的匈奴骑兵,也无法对抗秦的军队。为了挽救危机,壮
大赵国,赵武灵王决心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本来是项军事改革,就是在装备上要问胡人学习,脱掉原来
的宽袍大褂,扔掉战车,穿上举动灵便、骑射自如的窄袖短衣,推广胡人骑
马作战的战术和训练方法。可是这一方案一提出,立刻遭到许多囿于旧俗的
老臣们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托病不出,加以对抗。他认为
“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是忘记祖宗的大逆不道之行。
赵武灵王无奈,便亲自去拜访他,指出变革的重要性:“兵不强难以守
边,国不壮不能拒敌,怎么能陋古而违背了先王的大志,讨厌变服却忘记了
为先王雪耻,怎么行呢?”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公子成,并且赐给他一套胡
服,让他穿着上朝,接着便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他本人也着短装,束皮
带,执皮鞭,跃马引弓操练骑兵。胡服骑射,果然使赵国日益强大,遂兵发
中山,灭掉了中山国,同时又北代林胡,楼烦,西抗强秦,东击燕齐,赵国
称雄一时,其他各国也纷纷效尤,车战旧法从此废止。
“胡服骑射”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军事改革,从移风易俗角度看也是一
次政治改革。任何改革都会遇到旧的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的抵制,在习惯势
力面前,应该勇于进取。胡服骑射的意义远远超出赵国强大起来的事实本身。
125
内治外
中经①
[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
者②,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③;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④。盖士,当世
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
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⑤。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
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⑥,缀去却语,
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⑦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
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⑧,以
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⑨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⑩。
能为四声主,其唯宫(11)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
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12),合翼(13)相须也,此乃气不合、
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赢(14)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
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
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
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15),使有余思(16)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
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外,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
以时禁(17),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以安其心(18),收语尽藏而却之(19),
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20)。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21)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敬以奇怪,人系其
心于已。效(22)之于人,验去(23)乱其前,吾归于诚已(24)。遭淫色酒者,
为之术音乐动之(25),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26)。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
可以观漫澜(27)之命,使有后会(28)。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29)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
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30),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
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
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①中经:从内部管理处置。
②能言者,俦善博惠:巧于雄辩的人最能解决纠纷,所以就成为善人的
好友而广施恩惠。传,是同类、朋友。
③依道:不失道。
④救拘执者,养使小人:营救被捕的人,被捕者会深感其恩。也就欣然
听从命令了。
⑤当世异时……败目立:不论在任何时代,君子部必然尝尽苦难。但是
如果经常有救人之穷和急人之难的善行时,不论遭受如何的灾祸苦难,最后
126
也能靠能言厚德之士的力量度过难关。阗坑是用土把穴填平,抑拘是拘禁。
⑥郄:是骨与间的缝隙。
⑦爻为:同犹伪。⑧僻淫:邪恶****之意。
⑨象貌:脸形和颜色,此指表面现象。
⑩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宫、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称。商
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根据五行相克的学说,金克木,水克火,
所以商角、徵羽的音乐不能调和。
(11)宫:宫五音之一。被视为土,能和其他四音。杜甫曾有“金管迷宫
徵”的诗句。
(12)比目:指比目鱼。眼睛长在身体的一侧。传说两条鱼在水中并游。
(13)合翼,只有一眼一翅的比翼鸟,经常并羽齐飞,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14)赢:弱小。
(15)缀己之系言:对于一个要走的人,为挽留他而说的话。缀是连接之
意。
(16)余思:遗憾的意思。
(17)时禁:除规定时间以外禁止出入,这是轻视对方的办法。
(18)结以安其心:对方如果抱畏惧之念,虽然必须要他服从我方,但要
以诚相待,使其安心。
(19)收语尽藏而却之:收起以前所使用的威胁语言,从此矢口不谈。
(20)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很多人面前不要让人们知道自己无
能。
(21)伎术:同技术。
(22)效:效劳。
(23)验去,跟历史上的贤人行为对照。
(24)吾归于诚己:只能竭诚相侍,如此就能掌握贤能的人。
(25)音乐动之:以音乐的快乐节奏来感动人。
(26)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假如沉溺酒色,就会有必死之害,晓谕对
方顾余命无多。
(27)漫澜:无限遥远的样子。
(28)后会:再见的意思。
(29)探心在内以合:在对方的心中要求义。
(30)左道,邪道之意。例如:“旁门左道”。
[译文]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救人危难,给人教诲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
他们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能言
之士,能行善而广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义准则去救助那些被拘
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会感恩而听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时,
在乱世里侥幸免遭兵乱;有的因善辩而受残害;有的起义成为英雄,更遭受
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虽遭失败,却自强自立。
因此,恪守“中经”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经”之道施于人,而不要被
他人控制。控制他人者掌握主动权,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会失掉许多机遇。
“中经”之道就是关于“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
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的原则探讨。《本经》中记载的理论,权变的要旨,
均在《持枢》、《中经》两篇中。
127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是因人而变化的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形
容和相貌。伪狡者,仅凭他们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识别他们;而恪守道德的
有为之人,他们不看非礼的东西,他们不听邪恶之言,他们谈论的都是《诗
经》、《尚书》之类,他们没有乖僻****行为。他们以道为外貌,以德为容
颜,相貌端庄、儒雅,不是光从外貌就能识别他们的。常常是隐名埋姓而回
避人世。
“闻声和音”,听到声音是否与之相合,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说人与人
意气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对方的恩爱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和,
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成为四声的主音唯有宫声而已。
所以说,音声不和谐,悲伤韵律是不会产生的,散、伤、丑、害都是不
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一定是很难入耳的。
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声誉,却不能象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和谐,
也是因为气质不和,音不调协所致。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解决矛盾。“解仇”是调解两个弱小者的不和;
“斗郄”则是当两个强大的国家不和时,使他们相争的策略。
强大敌手相斗时,得胜的一方,夸大其功业,虚张声势。而失败的一方,
则因兵败力弱,玷污了自己声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
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就会轻敌而贸然进攻。而失
败者,听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时,反而会努力支撑,拼死抵抗。敌人虽然强
大,往往有弱点,对方虽说有防御,而实际力量并不一定强大。我方是可以
用强大的兵势胁迫对方,让他们服从,吞并其国家。
所谓“缀去”的方法是说对于即将离开自己的人,说出真心挽留的话,
以便使对方留下回忆与追念。所以遇到忠于信守的人,一定要赞许他的德行,
鼓舞他的勇气。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后会有期,对方一定高兴。以他人之幸
运,去引验他往日的光荣,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恋于我们。
“却语”的方法是说要在暗中观察他人的短处。因为人言多时,必有失
误之处。要议论他的失误处,并加以验证。要经常揭他忌讳的短处,并证明
它是触犯了时政所禁止的。这样他就会因此而害怕,然后让他安心,对以前
说过的话,也不再说了,暗中则藏起这些证据,秘不示人。而且,不能在众
人面前,现出自己的无能之处。
“摄心”的方法是,遇到那些好学技术的人,应该主动为他扩大影响,
然后验证他的本领,让远近的人都尊敬他,并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别人则将
会与自己心连心。为别人效力者,要将之与历史上的贤才相对照,称其与前
贤一样,诚心诚意地相待,这样方能得到贤能的人。
遇到沉于酒色的人,就要用音乐感动他们,并以酒色会致人于死,要忧
余命无多,以此,教谕他们,让他们高兴地看到见所未见的事,最终认识到
遥远的未来,使命之重大,使之觉得将会与我后会有期。
“守义”的方法说的是,自己坚持仁义之道,并用仁义探察人心,使对
方从心底里广行仁义。从外到内控制人心,无论什么事,都可以由此而解决。
而小人对待人,则用旁门左道,用此则常常会家破国亡。如果不是圣贤
之辈,是不能用义来治家的,用道来守国的。圣贤是特别重视“道”的微妙
的。因为“道”确实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救亡存国的。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中论述了权变的要旨:
128
本篇中鬼谷子指出“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是因人而变化的人的行为,
可以影响形容和相貌。所以凭人们的形容和外貌可以识别他们的行动。“闻
声和音”是指听到声音是否相合,如人与人意气不相投,也就不能接受对方
的友好。
战国时,魏惠王的宰相公叔座病了,魏惠王去探望他,说:“您的病很
重,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
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惠王没回答,出来时对左右侍从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座这样的贤明,
今天竟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太荒谬了!”惠王没有采纳公孙
座的意见。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离开魏国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结果秦国一天天强盛,面魏国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了。这个故事知人善任往往
关系到国家兴亡大计,公孙座有知人之明,而魏惠王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
的话,使国家一天天衰弱下去。
吕布为三国时期以勇著称的战将,但是由于他屡屡更换门庭,认贼作父,
终而死于非命。吕布被擒,表面是死于曹操之手,而实则死于刘备之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争城掠地,互相兼并。当时,刘备占据了徐州,
但吕布却乘刘备部将张飞的一时疏忽,袭占了刘备这个根据地。刘备势弱,
只好逃驻小沛。表面上虽仍与吕布和好如初,但无时无刻不在准备报仇。
曹操一向爱才,他素知吕布骁勇非常,武艺天下无双,刘关张曾三战吕
布,也只打了个平手,便有心收降吕布。吕布武艺虽高,为人却苟且贪生,
当他被绑到帐前时,便有意试探地说:“缚得太紧了,请稍松一点。”曹操
回答说“缚虎不得不紧。”吕布却对他说:“你所顾虑的不过是我,如果有
我辅佐你,天下何愁不定。”一句话正对曹操的心思,便有宽免收用之意。
这时,吕布见刘备立在曹操身边,又恳求刘备能替他说句好话。他万万
没想到,在他生死关头,刘备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话,便结束了他的生命。当
时,刘备对曹操说:“您没看见吕布是怎样服侍了建阳和董卓吗?”刘备的
话立刻提醒了曹操。当初吕布曾是丁建阳的部下和义子,他投靠董卓时,就
亲手杀了义父丁建阳。后来为争貂婵,吕布又杀掉第二个义父董卓。于是曹
操立刻命令刀斧手把吕布推出斩首。
刘备进言斩吕布,既为自己报了夺地之仇,又避免被曹操收为心腹大将,
增强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刘备就是暗中观察吕布的短处,暗中利用这些事情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