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道智慧
2014600000004

第4章 百折不挠笑傲沙场(3)

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心胸宽广能容纳百川。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领导者。优秀的管理人员会尽量避免说不,以免伤害对方。他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他们也绝不会说不敢面对问题或向员工投降。有气量和懦弱从根本上是有差别的。

对于个人的成功,宽容的影响更大,没有宽容,就没有信任。没有宽容,就没有团结和合作。没有宽容,就不可能出现什么奇迹。

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右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即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在位任贤纳谏,励精图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施恩威于边境,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汉藏联系,使国昌民富,被誉为“贞观之治”。《旧唐书》称其“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又“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能开创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唐太宗的气量,不可谓不大。《旧唐书》称其“不拘小节”,也许是对他最为贴切的评语。大的气量,应该做自己认为的大事,沉迷于点滴小事中而不能敞开胸怀,是最得不偿失的,也是最为愚蠢的举动。

狼道智慧之四:弱肉强食,王者至上

在辽阔的草原上,每天,当第一缕阳光出现,狮子和羚羊就开始进行赛跑。狮子发誓要追上羚羊,因为追上羚羊,它就可以把它们当作自己的食物。羚羊一定要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它就会成为狮子的美餐。羚羊之间也在进行着残酷的竞争,跑得最慢的羚羊成了狮子的食物,而其他羚羊就可以暂时幸免于难。这就是动物界之间的残酷竞争。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狼族的竞争意识尤其强烈。狼不但要面对与不同动物种类之间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在狼群之间存在着的激烈竞争。一般在同一区域的所有狼群中,会有一个狼王,它具有统领这个区域所有狼群的权力。当需要集体围猎时,狼王就会用嚎叫召集所有的狼。狼群成员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它的统一部署。当然,这个狼王的位置也是各个狼群的首领们经过竞争决定的。

在狼群内部,头狼的位置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按照年龄或者辈分去安排的,每个公狼都有竞争这个位置的资格,只有狼群中的最强者能得到这个位置。当一个狼群的后代们逐渐长大,它们就会觊觎首领的位置。虽然狼群的首领是它们的父亲,它们也毫不心虚,因为狼群就是一个能者为王的世界。同时,在兄弟之间也会展开激烈的竞争。最后,最强大的公狼成为这个狼群的首领,而其他的公狼要么臣服于它,要么带领一部分狼自立门户,要么到处流浪,成为孤独之狼,或者加入其他狼群。当狼群确立了新的首领之后,所有的狼都要接受它的领导,作为头狼,它具有绝对的权威。严格的等级秩序确保了狼群的生存。

在狼群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竞争,那就是对领地的争夺。由于自然界的食物有限,狼群之间经常会为了争夺领地而大动干戈。每个狼群都有自己的领地,它们用尿和气味来划分领地,但有的狼群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侵犯其他狼群的领地。这种侵犯类似于人类的一个国家入侵另外一个国家,这当然是领地被侵犯的狼群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不可避免地要在两个狼群之间展开一场争夺领地的战争。胜利的一方就是这片领地的主人,而失败的狼群则没有在这片领地上捕食的资格。

回顾狼群之间的“残酷”游戏,我们会发现,其实“竞争”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球类、游泳、拳击、田径、棋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有音乐、诗歌、戏剧、影视、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有学习竞赛、演讲比赛、劳动比赛等。有组织的比赛已数不胜数,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暗下决心要赶超他人的无形竞争更是到处都存在着。

可以说,竞争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推动力量。

竞争是多维心理结构的协同活动:为了获得成就的需要而参加竞争;有争取优异成绩和获胜的明确奋斗目标;参与竞争的双方成就高低是在同对方比较中显现的,出于自尊和荣誉,竞争者都肩负着压力;竞争者有决心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多种心理活动的协同活动,使参与竞争者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富有成效地完成任务。

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沙利和法国科学家罗歇·吉耶曼于1955年同时宣布,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能从下丘脑分离出垂体释放的“促皮质激素释放脑因子”。从此,两人展开了分离CRF的竞争。谁都想领先分离出CRF,在22年的竞争中,虽然都未能分离出CRF,但他们在这期间的科学研究成果是辉煌的。沙利领先分离、合成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和“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吉耶曼领先分离、合成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RF)。二人的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脑激素的存在,从而为控制某些重要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找出控制人口的安全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他俩双双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J.C.查普曼和日.B.费德曾对五年级两个组的学生进行为期十天的加法练习,每天练习十分钟。其中一组为无竞赛组,他们只是凭自己的学习态度做练习,无其他诱因。另一组为竞赛组,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天都被公布在墙上,给进步者和优胜者都标上红星。结果表明,竞赛组的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无竞赛组的成绩在前五天呈下降趋势,以后开始缓慢回升。这就是说,竞赛组的成绩远远超过无竞赛组。从这里,明显地说明竞赛的激励作用。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的作用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促进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一个缺乏竞争意识的人,注定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父亲在客厅里陪着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天南地北地聊着。

父亲问女儿的男友:“你喜欢打球吗?”

男朋友回答:“不,我不是很喜欢打球,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听音乐。”

父亲继续问:“那喜欢赌马吗?”

男朋友:“不,我不赌博的。”

父亲又问:“你喜欢看电视上的田径或是球类竞赛吗?”

男朋友:“不,对于这些竞赛性的活动我没什么兴趣。”

男朋友离开后女儿问父亲:“爸,你觉得这个人怎样?”

父亲回答:“你和他做朋友我不反对,但如果你想嫁给他,我坚决不赞成。”

女儿诧异地问:“为什么呢?”

父亲说:“一般人养黄鹂鸟,绝不会将黄鹂鸟关在自家的鸟笼里,主人会把它带到茶馆,因为那儿有许多的黄鹂鸟。这只黄鹂鸟,在茶馆听到同类此起彼落的鸟鸣声,便会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这是养鸟人训练黄鹂鸟的诀窍。”

女儿问:“这和我的男友有什么关系呢?”

父亲又说:“养鸟人刺激黄鹂鸟竞争的天性,来训练黄鹂鸟展露优美的歌声。若是没有竞争,这只黄鹂鸟可能就终生暗哑了,不能发出任何叫声,因为没有其他的鸟儿来与它比较。”

女儿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父亲继续道:“你的这一位男朋友,经过我刚刚与他的一番谈话,发现他既不运动,更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球赛,排斥所有竞赛性的活动。我认为,像这样的男人,将来恐怕难以有所成就,所以反对你嫁给他。”

的确,没有竞争斗志的人,不可能唤起内心中最大的进取动力,这样的人在崇尚“胜者为王”的社会中很难走得很远。

有些在工作中勤于上进和学有所长的人,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些比自己条件差的人却先于自己取得了某种成功,或者比自己升迁得快,或者比自己更被老板赏识和器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便是缺乏“竞争意识”。

人类自古至今,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之中,一个人要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就要有竞争意识,就要有一种比对手做得更好的意识。

勇于竞争和善于竞争,才是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和在事业上卓尔不群的基本原因之一。一味埋头赶路而丝毫不顾及其他对手的情况,缺乏在社会上立足的竞争意识,则很可能会成为一同起跑的落伍者。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一个人变得更聪明、更能干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参与竞争。

没有竞争意识,就不会有奋斗和进取的动力。这样的人,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

竞争是一种能力,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总之,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的对象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竞争都是为了在感觉和利益上压倒对方,超越对方。在这种压倒和超越对方的竞争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生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在这一点上,狼如此,人更是如此!

狼道智慧之五:志存高远,乘风破浪

“志”是人的心意所向,《诗·关雎序》称:“在心为志。”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狼的生存也可以称其为心态的生存,这可以引申到我们人类的志求高远。

立志也就是使一个人从大地上站立起来。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从浑浑噩噩中悔悟过来,从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生活不能没有目的,人生不能没有方向。“立志”,就是给人生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他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着既定的方向驶向既定的目的。《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它是使人高大的东西,支撑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东西。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立志与做人是密切相关的,志向如何,不但决定人的品格如何,而且也决定个人人生智慧成就如何。说到立志,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一方面,需要有崇高的目标,如诸葛亮写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另一方面,也不可逞才使气,妄自尊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即所谓志大才疏,如《三国演义》中的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又有四世三公的出身,青、冀、幽、并等四川地盘,认为在群雄中无人可比,天下唾手可得,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败。

等到曹操举兵攻冀州时,袁绍又气又急,吐血斗余而死。《三国演义》特别有一首诗议论这种立志不当之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既要有高远志向,又要有切实的努力过程,这是一种人生智慧。儒学的创始人孔夫子在立志上可称颇具创造性。《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治学是孔子的本意。孔子治学而不入仕。在当时是不会有太高的地位的,但当孔子看到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新兴统治者不断产生,新兴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执政的合理性,往往要援引传统理论,以说明自己行动的正确性。他想通过掌握了“道”的士人去影响并改造统治者,于是便将解“道”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后来的治学与讲学。志求高远,必然带动充实的人生,孔子一生以治学为核心,终成“大家”,也算充实。

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在立志,但是不敢立大志,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其实我们应当深信:志当存高远,要立志就要立大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它。

著名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为了证实太阳中心说,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真理,尊重科学,茹苦含辛,努力研究,终于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在他临终前,完成了《天体论》这部巨著,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创立陈氏定理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期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为此,他始终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他顶着狂风恶浪,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坚持斗争,始终不懈,终于部分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大大地推进了基础数学的研究,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立志成才的历史人物很多,他们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人杰。他们的志向也鼓舞了很多的人。

林则徐自幼聪敏过人,年仅12岁就郡试第一,13岁就考中秀才。父母决心把他培养为报效国家的优秀人才,所以不顾家中贫苦难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送进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拜不阿权贵、不肯向和珅屈膝而愤然辞官教学的郑光策为师。在父母及良师益友的教诲引导下,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发愤攻读了七年,博览群书大开眼界,读书报国的思想日渐明确,曾在札记中写道,岂为功名始读书,摒弃了学而优则仕、读书为当官的传统思想。

在林则徐20岁中举之后,父亲又经常带他参加本地一些知名学者们组织的主张革新礼仪,反对繁文缛节、庸俗泥古,具有开明进步倾向的率真会的研讨活动;同时还把他引见给从小就令他时常赞叹的,仗义敢言、勇揭贪官而被诬下狱、发配新疆却始终不屈的学界先辈林雨化,鼓励他向这位有骨气、敢抗争的前辈学习。

在父母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就对诸葛亮、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英雄人物深怀景仰、立志效仿。他曾多次邀集学友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赋诗填词抒发报国之志、爱国情怀。22岁那年,他又和学友一道发起集资捐款修葺李纲坟墓的义举,进一步表达爱国情操。终而在虎门焚烧大量外国鸦片,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我们在现今的社会中也可以找出很多立志成才的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为人类作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欢乐。

立志高远,可以使人生充满信心。三国时,诸葛亮与友人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避乱游学于荆州,他们均有极高的才识,但却均无仕进的机会,讨论人生前途是他们经常的话题。不过,他们又都立志高远,于是对前途总是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