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2014800000021

第21章 志气高迈,敢想敢为(5)

还比如:她也知道了专做生丝生意的茧行、丝行的一些门道,比如带了现银到产地去买丝的叫“丝客人”,在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取利的叫“丝主人”;当地买当地用的小户叫“用户”,专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划庄”;专和洋鬼子做丝生意的叫“广行”“洋庄”。

从阿珠等人的口中,胡雪岩知道了做丝生意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诀窍,不过就是一要懂得丝的好坏,二要了解丝的行情。虽然丝价每年有起落,但收新丝总是便宜而有赚头的。而且,丝价的行情,其实多半足做出来的,往往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取决于大户的操纵。比如主要做蚕茧生意的茧行,同行有“茧业公所”,新茧上市,哪一天开秤收茧,哪一天封秤停收,以致蚕茧价格都是同行公议,不得私自变更。蚕农出卖蚕茧,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价,而且就是这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拉倒。而事实上在这一方面,胡雪岩相信自己无疑是个行家。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胡雪岩立马就和阿珠娘商量,自己出资请阿珠父亲出面做“丝主人”,在湖州开一家丝行,自己做“丝客人”,并要求他们此次一回湖州就着手一切事宜。他这样安排,一是因为王有龄已经被派湖州知州,自己要避嫌;二是他准备将来就以代理的湖州公库的资金买丝,然后在杭州脱手解“藩库”,这样等于是无本生意。

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一些周折,但是最终胡雪岩踏入了生丝业,为自己开辟了另一番天地。

在现代商场上,很多人都墨守着一条成规:隔行如隔山,不要轻易逾越。否则就有可能招致不可预知的失败。那么这条成规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胡雪岩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结论:一个成功的商人绝对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具备开疆拓土的气魄。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胡雪岩的大手笔确实令人羡慕,可是我们在羡慕的同时,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胡雪岩开疆拓土的气魄从何而来?他几乎横跨了当时所有挣钱的行业,“嚣张”一时。那么他的“嚣张”凭借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王有龄的官场保护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第一,胡雪岩的财势。在胡雪岩进入生丝行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财大气粗的钱庄老板了。俗话说,有钱在手,万事不愁。所以,无论是进入一个行业还是退出一个行业,只要胡雪岩想到并且认定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立刻就会有千两万两的银子到位,让手下人来执行这项决定。

这也是一些小企业不敢轻易地作出一些决断的原因。即便这个决断非常及时,也非常好,但是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一切都将是空谈。所以,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说,在手中资金还不是非常充裕的时候,还是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行为好。虽然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当你只有一个鸡蛋的时候,还是完整地放在一个篮子里为妙。

第二,胡雪岩的人势。在当时的商场上,大家都知道胡雪岩的背后是王有龄,是在官场里混的人。在官本位的年代,只要凭借这一点,胡雪岩就赚足了人气,谁又能不买当官的人的账呢?

那么在现代社会,商场上的人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人势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能和政府攀上关系,比如说承办一政府的晚会、响应政府的号召做一些公益事业、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实际难题等,同样是做足人气的一种方法。

第三,胡雪岩的眼光。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这话真是不假。胡雪岩所说的眼光,从常理上看,不外乎一是要看得“准”,能在别人看不到“戏”的地方看出“戏”来。比如胡雪岩由战事影响银价起落看到钱庄的前景,就可谓看得准。二是要看得“开”,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自己熟悉的那一行当。比如胡雪岩做钱庄,却在生丝一行看到了自己可以一为的天地,就得之于他的眼界开阔。

所以对于现代商场的人来说,除了要多多留心市场变化之外,还应该完善自己的信息渠道,具备自己的战略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财源。

胡雪岩商道箴言

胡雪岩从最初的运粮业,到后来的钱庄业,乃至于到后来的生丝业、军火业、药店等,无疑是一种开疆拓土的举动。都说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不安于现状的特性,而在胡雪岩身上,这种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胡雪岩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气魄。

做大生意的气魄

胡雪岩曾说,一个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话确实不错。比如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有上手,就看到用代理湖州公库的银子易货到杭州,脱手变现再解藩库的前途,就可谓看得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现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先用它做本周转一道,何乐而不为?事实上,胡雪岩还有看得更远的——在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销洋庄。所谓销洋庄,也就是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晚清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以江南丝、茶为大宗,而随着17、18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又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要销洋庄的念头,也是起于与阿珠娘的那一夕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阿珠娘告诉胡雪岩:“销洋庄,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好了卖给洋人,自然是更有赚头。不过,销洋庄需要的本钱也大,洋鬼子也不是傻瓜,表面上不说你的要价高,跟你虚与周旋,暗地里再去寻找门路,总有那些吃本太重急于脱手求现的人肯杀价出售自己的货。这样,弄不好与洋人的生意没做成,自己的货反而售不出去。销洋庄确实要担上几分风险。”

不过,胡雪岩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在他看来,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就是一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洋人也就不服帖也得服帖了。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洋人,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洋人的好处,吃里扒外,自贬身价,可以鼓励同行跟他断绝往来,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同业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胡雪岩的这一构想可谓有远见、有气魄,后来生意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也确实是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的。生丝生意开始之初,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了18万两银子。而事实上,他通过这笔生意,一方面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了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在蚕丝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这笔生意,他和外商取得了联系也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实在不是那18万两的“赚头”所能比拟的。

事实上,胡雪岩的生丝生意,经过数年运作,后来成为他仅次于钱庄、典当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一直是以外贸为主。胡雪岩的确是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胡雪岩商道箴言

做大生意必须要有气魄,一步一步把生意局面做大。当然,这需要坚定的性格来支撑。生意人的气魄,除了要果敢行事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目标远大。可以说,胡雪岩非同一般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光辉绚烂的前景。

把市面做大

市面“哄”得越大,阜康的生意就越好做。

所谓“市面”,就是指市场,做市面就是指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做市场营销,因为市场是营销的对象。

众所周知,营销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胡雪岩常说:“市面‘哄’得越大,阜康的生意就越好做。”

在阜康钱庄开业之际,胡雪岩做的两件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他做“市面”的高明手法与技巧。

一件事是借王有龄代浙江抚台黄宗汉捐输军饷的一万两银子,为自己延请的阜康“档手”刘庆生装了一次面子。

朝廷为缓解军饷不足,要京里大吏和各省督抚捐输军饷,黄宗汉将“盘口”开给了想既做湖州知州又兼领海运局坐办的王有龄。王有龄不敢怠慢,当然掏腰包拿出一万两代捐。这笔钱本来能够直接由与海运局有业务关系的信和钱庄汇往京城,王有龄也准备由信和马上汇出,但胡雪岩却把这笔钱要过来,他要让它转一道手,由刘庆生送到大源钱庄划汇。

胡雪岩的意图非常明确:刘庆生是个可造之才,但由立柜台的伙计一下子跳到“档手”的位置,同行难免轻视。一行生意的场面,最终是靠人撑起来的,刘庆生资望怎样,将直接影响阜康的发展。现在由他代理黄宗汉去办理汇款,对于提高他的身份,明显有不小的作用。抚台是一省天字第一号的大主顾,有这样的大主顾在手里,同行对刘庆生自然就另眼相看了。并且,更重要更关键的是为黄宗汉划汇这笔款子,还会提高阜康在同行中的影响,在同行中传开,会将市面“哄”得很大,而“市面‘哄’得越大,阜康的生意越好做”。

另一件事,是胡雪岩在阜康的招牌挂出去之后再一次“耍”给同行看看的“手法”。阜康开张当天,送走客人以后,胡雪岩叫来刘庆生,要求他按照自己报出的名字,开出十二个存折,每个折子存银二十两,先由钱庄垫付。这些折子的户头,除一个是浙江巡抚黄宗汉的门房主管刘二外,剩下的都是浙江抚台、藩台,也就是一省大员们的太太、姨太太甚至小姐,胡雪岩要把这些折子送给她们。胡雪岩要把折子送给这些人,目的有二:

其一,胡雪岩是以此为引线,吸收这些人的存款。这些太太、小姐自然都会有一部分自己花不完的私房钱,有一些人手头私蓄的银两也许还不少,为她们立了户头,垫付了利息,再把折子送给她们,这些人自然也就和阜康建立起往来。从这一层上看,胡雪岩的这一招,是他“耍”出的为钱庄拉拢储户的招术。这一招市面上还从来没人玩过,能够说是胡雪岩的一个创举。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胡雪岩也要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胡雪岩看来,这引进太太、小姐们的私房钱可能有限,对于阜康来说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生意,但她们收到存折以后一定会相互传扬,会让通常人都知道阜康的气派、名气。从这一层上看,胡雪岩的这一招,又是一种做场面、显气派的手段,它所带来的效益,也就比仅仅在外场上做文章的做市面高明了很多。

胡雪岩的这两招,真正显示出了他的手腕和气魄。说到底,做市面也就是为自己“做”名气,所以最忌讳的也就是落了千篇一律的俗套。假如市面做得没有气魄没有个性,不能别出心裁,只是在表面文章上下工夫,效果会差很多。实际是,当刘庆生依照胡雪岩的吩咐,把那些折子送到刘二手里请他代送时,刘二这位老于世故的门房主管也非常佩服,以为胡雪岩想出来的这花样,“真正独一无二”。而且立即就拿出两张共一百八十两的银票,存人了阜康开给自己的户头。

此外,胡雪岩做“市面”还运用了以下几招手法:

一是选址正确。胡庆余堂坐落在大井巷。后面是吴山,上面寺庙散布,百戏杂陈,是人们休闲之佳地。前面是清河坊,两边店铺林立,各种货物应有尽有,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因而,三教九流,仕宦百姓,上山下山,购货卖物,店堂是必经之地。再加上,附近有一口神秘的古老大井,井水清冽、甜润,不管天多干旱,也汲取不尽,为制药提供了最佳的水源。真可谓得了地利之妙。

二是店堂布局别具一格。有人详细描述过它的布局:“以方砖对角砌成的高于墙,势若重关;两扇兽头铜环大门,气度不凡;跨进门,是曲折朱漆回廊,栏杆外栽有名花异卉,廊壁悬有红木板联,刻有名家书法,一看内容却是丸散膏丹药名及其药性,变俗为雅,令人驻足细赏;再进去,才显出个石库雕花墙门,颇有藏舟于壑之妙。再进去,是个两厢护卫、中堂宽敞的花厅,雕栏画栋,金碧辉煌,才见它分明是个店堂,红木柜台,分列左右,两柜之间,仍放有红木几椅,上面悬有重瓣花形大吊灯。至此无不顿足翘首,对所售之药自亦另眼相待。”

三是首创邮购。为了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也为了扩大本店的声望,胡雪岩专门成立了一个邮购部。病人不管在天涯海角,但凡一接到信函,职员就会马上按照信中的要求,把中药或成药寄给病家。病家的确感到便捷,感到实惠。

四是充分利用广告效应。胡庆余堂创办在光绪初年,那时,广告在我国工商界还刚刚发轫,目光敏锐的胡雪岩就深知广告的作用了。他在开张之初就在《申报》上连篇累牍地做广告,并且在广告中清楚地申明本店宗旨以及便民邮购等事宜。这样全国各地,包括那些偏僻的边远地区,也知道杭州有家济世便民的药店了。不但这样,他还做物化广告。在中成药辟瘟丹刚刚试制成功后,他坚持三年时间免费向所需的顾客赠送。得到好处的民众哪个还不说胡庆余堂好呢?

胡雪岩商道箴言

用现代营销理论来反思,胡雪岩做“市面”(营销)的方法非常符合现代营销学的理论。胡氏的做“市面”的方法满足了顾客满意所需要的五种经济效用(这里的效用指的是满足顾客的能力)——形式效用、任务效用、时间效用、地点效用和获得效用。

大做场面,展示实力

在生活中,我们都遇到或者亲历过许多做场面的活动。一般来说,人们只要力所能及,大都希望把场面尽可能做得大一些,做得热闹一些,这当然不仅仅是在热闹的大场面中求得一种畅快的满足。从深层看,做场面的内在原因,实际上来自做场面的人要在人前光彩的心理要求,说到底,场面总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露”脸的一种形式。做场面,其实就是“做”形象。

可见,生意场上的场面就不仅应该做,而且是值得动点心思认真去做的。胡雪岩做生意,就特别注意做场面,以他的意思,做生意首先要做出一个热闹的场面,而且,“场面总是越大越好”。因此,一项生意投入运作之前,他也总是在如何做出一个特别的场面上动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