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既是一种资金、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力的较量。做生意要有本钱,但如何为自己弄到本钱,却是要靠智力,要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要破常规,敢于推陈出新。一个成功的商人。总是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弄到本钱。
俗话说“人是两条腿,钱是四条腿”,人追钱不如钱追钱,在可预测风险的范围内,借鸡生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失为走向商业成功的一条捷径。
胡雪岩商道箴言
胡雪岩说:“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会这样盖来盖去,也就学会了在“铜钱眼里翻跟斗”,也就可以用十万两银子,做出百万的生意。
精益求精,商机通畅
品牌就是财富
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
假如说金钱、银子、房产是有形的势力,那么,名气与形象则是无形的势力。有形与无形之势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胡雪岩在不断张扬有形之势力的时候,更关注无形势力的张扬。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名气、形象的良好,能够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财源。良好的形象(名气)就是万两黄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说的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包括用户)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外部看,企业给消费者以可以信赖的印象,对其他行业及社会的贡献为外界所公认;从内部看,企业让全体职工在工作中产生“和公司荣辱与共”的观念,重视职工利益,工作分层负责,赏罚分明,量才施用,企业内部“通风”良好,气氛和谐,拥有强劲的活力和凝聚力,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
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给公司带来具有更多利润的无形资产。但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形象内涵的理解及在形象开发的侧重点上是有非常大差别的。早期的企业一般还是把良好的形象押在外部形象的单项指标上。例如,怎样靠优质产品打开销路,怎样靠优质服务取信用户等等。但作为明天的成功企业,它会更加重视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相结合的整体塑造。这中间,体现每个企业的各个层次都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则是连接外部形象的纽带。
在这一点上,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比我们现代的很多企业家们认识得更清楚。
按照胡雪岩的看法,步入商界,“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也正因为这样,胡雪岩才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扬名气的机会。
一次,为了弥补军费粮饷的不足,朝廷决定由户部发行官票。官票大体与现今国债类似,只是它是一种能够上市流通的银票,能够兑换现银,也能够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成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税课捐项,称为“户部官票”。户部官票的发行自然少不了钱庄,发行方式也就是由各钱庄认购。认购户部官票无疑要担风险,尽管官票上明文写有“愿将官票兑换现银者,与银一律”此,刘庆生在与胡雪岩商量认购官票事宜的时候,也认为将来官票一定不值钱。阜康刚刚开张,实力还谈不上,就遇上这一档子事,刘庆生对认不认购官票也心存犹豫。
但胡雪岩不这样看。
在胡雪岩看来,世上随便什么事情,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也许会吃亏,而做生意更是这样,买卖双方,天生就是敌对的。一桩生意能不能做,关键是生意人自己的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乱世之中,生意的确越来越难做了,不过越是难做,越是机会。就拿眼下认购官票来说,假如朝廷章程定得不完善,滥发起来,它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但就算是这样,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要认购得有气魄。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都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而足放了资本下去。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能够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自己为朝廷帮过忙,出过力,朝廷自然会给以回报,到处提供做生意的方便,哪里还有不能发达的道理?
第二,认购户部官票,也是显示阜康气魄,为阜康挣得名气的机会。目前杭州城里各大小钱庄同行都心存犹豫,小同行看大同行,大同行互相看,都怕被派购官票太多,包袱太重,假如这时阜康站出来大胆认购,一方面能够在同行中显示阜康临事不惧的气派,显示阜康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同行的义气。阜康在同行中的名气和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
胡雪岩商道箴言
驰骋商场,名气总是非常重要的,它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一个商号有了名气,客户会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而只要有了名气,就能够真正树立起来自己的形象。自我形象真正树立起来了,生意自然也就好做了,黄金也自然来了。
铸就形象,实利落怀
有一次,有位同仁向胡雪岩请教人生哲理和做生意的经验,胡雪岩说:“人生世上应该先求名,还是先求利?……别的我不知道,做生意是要先求名,不然怎么叫‘金字招牌’呢?……这话大有道理,创出金字招牌,自然生意兴隆通四海,名至实归,莫非名利就是一样东西?”
杜邦公司的兴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杜邦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采用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
1970年9月一个暖和的秋天,正当杰西·鲍尔·杜邦在特拉华被安葬在她丈夫的邻穴时,成千上万人也聚集在南边千里以外的佛罗里达州举行哀悼。在佛罗里达州最繁忙的杰克逊维尔港,下了半旗为这位杜邦家族的女王志哀,佛罗里达州不但失去了拥有亿万财产的首富,而且也失去了该州最主要的慈善家。
1936年9月,杰西建立了杜邦财团从事慈善事业的机构——尼莫尔基金。两年后,一所三层楼的医院在离威尔明顿不远的尼莫尔庄园中的22英亩空地上破土动工了,从此该院驰名于世界。到1963年为止,这所医院为残疾儿童免费治疗各种病例达50万人次。
办这所医院是杰西的主要活动。这一活动,与她把5500万美元赠给学院、大学包括像斯特罗姆、瑟蒙德基金会一样,都表明了杜邦财团慈善的一面。
对于各种慈善事业的资助,杜邦家族是较为讲究的。他们不得不这样。19世纪以来的100多年里他们积累了巨额的家族财富,也引起了一连串的骂名。有人说杜邦可能是美国人最痛恨的名字。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却给杜邦带来了数不清的财富。
一个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很难想象它能继续发展下去。特别像杜邦这样的与“鼓励暴力死亡”相联系的企业,假如不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就算它改头换面建立杜邦工业帝国,它也很难在用户的心与金钱交合的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重新塑造杜邦的良好形象,杜邦家族采用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根据这一思想,杜邦的宣传对象主要有三种:
(1)雇员、顾客、股东、供应厂商、企业协会、工厂所在的城镇;
(2)作家、新闻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大学知识分子:
(3)政府官员。
以上这些人员或多或少都对杜邦有所了解,再集中在他们身上大做宣传,那么根据布雷曼的估计,由杜邦公司常常广泛发布的消息所引起的“公众”效应的微波就会变成巨浪。
布雷曼回忆说:“在几百万人的心中造成了一个新的印象,它为我们找到了新的立足点。”
杜邦公司在新闻宣传方面花钱一点也不心痛。杜邦公司的无线电和电视试播节目“美国纪实”也给杜邦以慷慨的回报。多年来通过阿瑟·密勒、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这类优秀作家所写的获奖喜剧的渲染,杜邦公司的形象已经有了变化。1937年,心理研究公司曾经向杜邦家族汇报过调查情况。在受到询问的一万名对象之中,对杜邦公司抱有好感的仅占6%,而占80%以上的人对于军火制造商杜邦明显地怀有恶意,通过20多年的精心设计,死亡贩卖商的形象明显已经被淡忘,代之而起的是笑容可掬的化学家、工业家。1958年,心理研究公司发现,调查对象中有79%赞许杜邦公司,而漠不关心的人不到3%。杜邦家族心满意足,就在那一年,他们结束了每年一度的心理调查。
皮埃尔还为杜邦家族开创了一个良好的传统,积极向教育界捐款,杜邦家族成立了专门的家族基金会向美国经济特权阶层的教育事业提供捐款。仅在1966年一年内,小伊雷内·杜邦就向宾夕法尼亚的公立学校捐赠了50万美元,向布林·马尔学校捐赠了30万美元,向特拉华的航空学院捐赠了9.4万美元。在特拉华,杜邦家族也向特拉华工学院捐款。光皮埃尔一人就向特拉华的公立学校资助了1200万美元。杜邦家的人给学校捐款的目的非常单纯,那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一种意识,杜邦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名字,是一个名气响亮的企业。
无独有偶,比杜邦公早一个世纪的胡雪岩也是一个善于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精明人,并为之而不遗余力,丝毫不比杜邦家族的人逊色。
胡雪岩在阜康钱庄开张之初时通过认购户部官票,树立了钱庄的良好形象,实实在在地达到了名声扬起、实利落怀的效果。
而胡雪岩的药店胡庆余堂则更是这样,由于胡庆余堂在创业时期就定下的以诚实无欺做名气的宗旨,也由于胡雪岩向有病无钱的穷人免费送药和向军营捐药的两招,让胡庆余堂很快就名声大振。由于药材地道,成药灵验,经营也一直旺盛不衰,遇到春夏时疫流行的季节,上门的主顾经常排起长龙等药,胡庆余堂自然也是大为赚钱。胡雪岩的生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走向衰败,最终全面倒闭,他的其他生意如钱庄、典当、丝行以及私人财产如房产、田地,后来都落入他人之手,唯有胡庆余堂却完整地保留不动。事实上也是在胡雪岩彻底衰败以后,为他保存了一笔不菲的家业。
究其原因,与他在药店生意上做出的名气,与胡庆余堂的“金字招牌”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就连他的药店档手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阜康发生挤兑风潮且开始波及胡雪岩的其他生意,败局已定,胡雪岩面临查封家产的时候,他的药店档手为安抚店员所做的分析,就非常有道理。他对店员们说,胡大先生办得顶好的事业,就是这胡庆余堂。胡庆余堂不但赚了钱,也为胡大先生挣得了好名声。假如说亏空了公款,要拿胡庆余堂抵债,货色生材都可以人官,但这招牌是不会被摘下的。胡庆余堂这样好的名声,官府一定不会把它封掉,胡大先生也仍然是胡庆余堂的大老板,药店档手要求店员要格外认真,照常经营,抓药要地道,对待客人要和气,这只饭碗一定捧得实,不必担心。
这就是所谓名至实归!名气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名气的效果可以发挥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种极致了。这是胡雪岩做市面的又一绝。
胡雪岩商道箴言
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无形的资本也是可以创造利润的。良好的形象就是企业的无形资本。
善于借力,乘势而起
在胡雪岩看来,势有三种,即人势、商势、局势,他的名言是“有势就有利”,“势”是为利服务的。胡雪岩确实是乘势高手,因为“势”对他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一个生意人如果能像胡雪岩这样察势、造势、顺势,必为大商人。胡雪岩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人借款成功,就是乘势的最好写照。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从来没有向洋人借过款,并且严格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代表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谕批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胡雪岩提出向洋人借款的想法,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加的左宗棠也心存犹豫。最终,在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下,左宗棠才同意其想法。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古话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虽然都是向洋人借款,但恭亲王那时要办一定会遭到否定,而此时却不一样,这时提出这个想法获得获准可能性极大,这是时势使然。第一,恭亲王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持保留意见,恭亲王也随之开始打退堂鼓,事情自然难以办成;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收复东南广大地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主动借款帮助朝廷,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拒绝。第二,恭亲王时朝廷军务并不紧张,向洋人借款买船还可以暂缓,而现在军务重于一切,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解决军务之急而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请求,朝廷自然不会拒绝。第三,现在带头向朝廷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并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就不一般了。凭借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只要办就一定会成功。结果事情的发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几乎一点不差。胡雪岩在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该办亦可不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谋,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要想做大生意更应该清楚,在诸多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这就犹如我们平常发表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个决策的看法一样。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个身居高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和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徒然自误;说的场合不对,难以生效,更有甚者还会带来副作用。其中的诀窍,就是“乘势”的奥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