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事业开销;
(5)慈善捐款;
(6)小孩医药费;
(7)购买衣服和洗衣费(如干洗);
(8)教育经费(如学杂费和书籍费);
(9)会费(如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费);
(10)食物;
(11)垃圾清运;
(12)礼品、礼金;
(14)个人保健;
(15)娱乐费(如观看演出);
同样,你需要查找银行存折、薪水单和报税资料,还有最近支付账单的影印本、还款记录通知、自动扣缴记录、信用卡账单和收银机发票收据等。这些资料可以帮你重新组合你的花费,作为每次用钱之后的记录。而且,也能确保你把该存的钱存进账户,或是确定为未来应付的款项,预备好一笔预算以支付(如汽车保险费)计划中的费用。每一笔支出,不论用现金或是信用卡,不管金额多小,都应该记录下来。
可变动开销里列出的杂项支出部分,不应超过约200美元,否则将很难确认造成过度花费的原因。最好每笔费用都以一个标题来确认,但注明标题,还不如确定到底花了多少钱来得重要。
当加总结完你的开销之后,用总收入去减它。看结果是否为正的数字。如果是,恭喜你!你身处于一个好的财务状况中,因为在月底能够保持现金结余,正可以为未来的目标而储蓄。
如果你的现金流动是负的,也不必失望,只是需要多一点儿努力。从详细检查现金流动表上开销的部分开始,列出将要停止的开销(例如一个即将清偿的汽车贷款)和那些你觉得可以削减的开销。你能够少花点钱在食物、衣服、饮食和公用事业费用如电话费上吗?每天花10元在一杯咖啡、一个蛋糕卷和一份报纸上的钱加起来,一年下来将超过3 000元。直到你逐渐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找出可以储存下来的钱,才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估计。
财富教育从小抓起
犹太人的孩子在3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的时候,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的;7岁的时候能看懂价格的卷标,以培养他们“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8岁的时候,教他们可以去打工赚钱,把钱储存在银行的账户里;10岁的时候,懂得每周节俭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使用;11岁—l2岁的时候,知道从电视广告里发现事实的真相,看穿广告包装的假象;设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这样,他们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他们就对金融业的运作模式很了解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在金融业占有优势的原因,他们一直垄断着世界的金融行业,和他们从小就对钱很敏感的这种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难怪人们都说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
人们还说,“犹太人是天生就会做生意”,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那些犹太大亨的早年,很多人都知道怎么赚钱。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了财富的教育。
洛克菲勒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身为一个犹太人,经常用他们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导他的几个孩子。
他的父亲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用钱。他们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平方米的室内可以得到0.5美元,打扫10平方米的室外可以得到1美元,为父母做早餐得到12美元。
他们再大点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给他零用钱了,只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己去赚。
于是他到了父亲的农场帮父亲打工,帮父亲挤一头奶牛,出去送货,包括拿个牛奶桶,算账,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标准化,他把自己为父亲做了多少事,都记录在自己的记账本上,到了月底,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就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项目开始讨价还价,他们经常会为一点小钱而吵起来。
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他看到有一只火鸡在马路上闲晃,过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人来找,于是他提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附近的农民邻居。
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是亵渎了神灵,而他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特质,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他们说好利息和归还的日期之后,到了时间他就准时去讨债,毫不含糊地收回53. 75美元的本息。
这件事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心想: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好的生意头脑。
洛克菲勒成名之后,他也用这套教法来教育他的子女。在自己的公司,他拒绝他的儿女们进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急事。
有一次,他15岁的二女儿玛莉亚因为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出去办事不在,等他回来了,知道了玛莉亚进过他的公司,他居然回家时,就为了这件小事而大发雷霆,把妻小臭骂了一顿。
这就是洛克菲勒式的教育方法,因为他要让他的子女们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去得到成功,而绝不要因为自己是富翁,而让他们有任何的依靠。
在他家里,他搞了一套逼真的虚拟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自己的妻子当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用钱,他整个家似乎就是一个公司。
这些都培养了犹太人很早就懂得赚钱的本领。要想拥有金钱,不但要学会赚钱,同时还要学会理财和节俭,学会“开源”和“节流”两套本领。
洛克菲勒还让他的孩子们学着记账,他要求他的孩子们,在每天睡觉时必须记下今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赏玩具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那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好就警告他们,如果再这样就从下次的零用钱中扣5美分。
洛克菲勒的这种询问孩子花钱动机,但是绝对不干涉的政策,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父亲检查,并进一步让父亲指导什么地方要改善。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子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里面装的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糖。
如果哪个孩子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糖的时候,他则只有喝苦咖啡了。如果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下周等父母的发放了。
经过这样的几次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浪费自己的东西,用完了,就只有等着尝苦味了。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有关财富的教育,让他们很早就知道怎么投资,怎样获得财富,怎样理财,这些教育,都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再看看别的民族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父母却在教他们的孩子如何听话,教育他们怎样才能得到大人的欢心,做一个让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孩子。
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以后也有所成就,他的父母送他们进音乐、绘画班,希望他们能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鸣惊人。
他们从小做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所管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由父母决定。他们的孩子甚至很大了,还无法独立生活,需要人家来照顾他们。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落差,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青少年一起开创事业时,就能展现出过人的才能和效率。
细流成江河,跬步成千里
如果你不一分一分地攒钱,你就永远也不会有一元钱。
关于如何积累钱财,犹太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犹太富翁的金库是一个又一个铜板堆积起来的。”很多人瞧不起眼前的小钱,殊不知,大钱就在蔑视小钱的过放在定存、活存及公债中,这部分每年会有固定的利息收入,本金并无亏损的风险,也可以随时提取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另一部分资金可以放在股票、黄金、共同基金,甚至高风险高报酬的外币及期货投资上,这种投资的风险高、利润大,所以,投资时要保证不会影响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
如果自己有房子、车子,并且已经结婚生子,那么应该把投保纳入自己的理财规划中。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可以解除一些后顾之忧。所以,火险、车险、寿险等保险规划都是必要的。
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钱,是关系着居家过日子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能不能获得滚滚财富的大问题。犹太人认为,要成为富翁的途径只有一个:用好自己手中的钱,积少成多,以钱生钱,这也显示出了犹太人高明的理财智慧。别把钱都揣进包里
《塔木德》说:
“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
许多在经济上成功的犹太人都愿意慷慨地回馈社会。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各有一个“伊沙克·沃夫森学院”,这来自于一个犹太人的名字。
被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拥有3 000多家零售商店,网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还有水陆运输业等。
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以后的20年间,为各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机梅提供了4§鳓万美元的经济资助。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证书。沃夫森经常给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问他:“沃夫森这个家伙既是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又是牛津大学的教会法规博士和剑桥大学的法学博士,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这个博士,那个大学的那个博士,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他是个写东西的。”
“写东西?他写了些什么?”
“支票。”
赚钱的能力是犹太人评价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只有那些不仅仅为自己谋得利益,同时慷慨回馈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
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这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有这个本事。他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 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也因此疏远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办公室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费了所有他真正应该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他们见面时,两人都热泪滚滚。于是他们决定消除掉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但富勒从没感到比这更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也热情地支持他们,穿上工装裤来为“人类家园”劳动。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 000万美元家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 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
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差点儿被财富夺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而去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自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创业未必用自己的钱来
“如果你能找到一位百万富翁,我就能帮你说服他,让他愿意成为你的大金主。”
威廉·立格逊在他的《如何用业余时间,把一千美元变成三百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
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你可以借资金或借技术,也可以借7人才。这些你需要用的东西都可以借。这个世界早就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它们整合起来,并用智能让它们有系统地运作。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他的意思其实是说,生意人应该尽力地贷款,借助银行的资金让自己有资本创业,如果你不能借用别人的资金,做生意是非常困难的。
看看犹太富翁们白手起家的故事,我们就能发现,他们都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就成为闻名天下的亿万富豪。为何他们的发财速度,总是快得让人咂舌呢?
著名的希尔顿从被迫离开家到成为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只用了17年的时间,他发财的秘诀就是借用资源经营。他借到资源后不断地让资源变成新的资源,最后成为全部资源的主人,也就是一名亿万富翁。
希尔顿年轻时很想发财,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突然发现整个繁华的达拉斯商业区,居然只有一家比较像样的饭店。他就想:如果我能在这里盖一座五星级的饭店,生意必然兴隆。
于是,他认真研究了很久,觉得位于达拉斯商业区大街拐角地段的一块土地,最适合做饭店用地。他调查清楚了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是一个叫老德米克的地产商后,就去找他。
老德米克给他开了个价,如果想买这块地皮,就要付出30万美元。
希尔顿没有答应,却请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评估师为“他”的饭店工程估价。其实,这不过是希尔顿假想的一个饭店,他问如果按照他的计划要盖那座饭店需要多少钱?建筑师告诉他起码需要100万美元。
当时,希尔顿只有5 000美元,他只好先用这些钱买下一间小饭店,小饭店不停地赚钱升值,不久他就有了50 000美元,然后找到了一个朋友,请他一起出资,两人凑了10万美元,重新整修这间饭店。
当然这点钱还不够购买地皮的,离他设想的那个饭店还相差很远。许多人觉得希尔顿这个想法是痴人说梦。
希尔顿再次找到老德米克签订了买卖土地的协议,谈好土地的卖价为30万美元。然而就在老德米克等着希尔顿如期付款的时候,希尔顿却对土地所有者老德米克说:
“我想买你的土地,是想盖一座大型饭店,而我的钱只够盖一般的旅馆,所以我现在不想买你的地,只想租你的地来盖饭店,你的意思如何?”
老德米克有点发火,不愿意和希尔顿合作了。希尔顿非常认真地说:“如果我可以只租借你的土地的话,我的租期是100年,分期付款,每年的租金3万美元,你可以保留土地所有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那么就请你收回你的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盖的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