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厚黑学
2015900000020

第20章 事上篇——赢得上司好感,前途就会一马平川(1)

引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好的职位,能够工作得时间更少,收益更大,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要实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办法是与你的上司和睦相处。要想升职加薪,你的职场命运就掌握在你的上司手里,所以,你必须懂得如何与上司沟通。赞美上司,替上司搭台,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跟上司谈判,这些在关键时刻比工作能力本身更能帮你获得职场中的成功。

1.苏秦游走纵横只为做官

宗吾曰:求官的人,定要把一切事放下,不工不商,不农不贾,书也不读,学也不教,一心一意,专门求官,并且要有耐心,不能着急,今日不生效,明日又来,今年不生效,明年又来。

苏秦是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在当时看来,苏秦的家庭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但是他并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他想出人头地,被人羡慕、被人畏惧。于是,他努力学习各种权谋之术,分析当时各国的关系,希望凭借自己的学识获取高官厚禄。

苏秦求职的第一站是秦国。他在给秦惠王的书信中写道:“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为您提供丰富物产,北边有胡人为您饲养健壮的马匹,向南则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阻。秦国真是田地肥沃、人民富足,有万辆战车,有百万雄师,沃野千里,地势险要便利,储藏丰富,这是天府之国,也是可以称雄天下的国家。以大王您的贤能,以秦国众多的人口,以那么多的战车以及纪律严明的军队,足可以吞并诸侯,据有天下,自称皇帝,统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听听我的意见。”

苏秦讲了这么一通大道理,换来的却是秦惠王的冷淡。原来,秦王刚刚杀了提倡改革的商鞅(商鞅本名卫鞅,是卫国人),不太喜欢外国人干预自己国家的政务。而且,苏秦的信中也没有提到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仅仅是一些大而空的道理。所以,秦惠王礼貌客气地给他回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毛羽如果不丰满,就不能飞得很远;礼乐制度不成,就不能够随便惩罚别人;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就不能教导役使别人;政治法令没有理顺,就不能随便去烦扰大臣。现在先生您不远千里来教导我,还是等秦国具备了条件再听您的意见吧!”就这样,苏秦被秦王拒绝了。

苏秦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在秦国住了一年多,接连上了十多次书,但是秦王始终没被说动。看着带的盘缠已花完了,苏秦只好狼狈回家。一路上风尘仆仆,回到家时,只穿着草鞋,用树皮绑缠着,背着书,担着行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与出门时的那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大相径庭。家人知道他求官不成,都不理他。妻子看他回来,连织布机都不停,嫂子也不替他做饭,父母连话都不跟他说。

家人的表现使苏秦受了极大的刺激,他叹息说:“妻子不拿我当丈夫看,嫂子不拿我当小叔看,父母不拿我当儿子看,这都是我自己学问不够造成的啊!我一定要想法出人头地。”于是,当夜他就把书都找了出来,在屋子里陈列了几十种,其中有一种是姜太公的兵法《阴符经》,专讲权谋之术。苏秦如获至宝,连夜背诵揣摩。就这样,苏秦发愤读书,打瞌睡时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有时血一直流到脚上,并告诫自己说:“哪里有游说国君而不能获得锦衣玉食,不能据有卿相之位的呢?”经过一年的苦读和潜心的分析揣摩,苏秦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终于充满信心地说:“这回确实可以游说国君了!”

苏秦这回决心合纵抗秦。他先来到赵国,想结交赵肃侯的兄弟秦阳君,没料到开始就碰了个钉子。他并不灰心,继续北上,来到燕国,希望能够说服燕文公抗秦。

苏秦在燕国等了一年多,历尽千辛万苦才见到燕文公。在燕国的王宫里,苏秦对燕王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怂恿燕王同秦国绝交,并号召其他几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这样,各国才能自保。燕文公很同意苏秦的看法,只是怕各国人心不齐,苏就主动要求去联合各国。燕文公当然很高兴,就给了他许多车马、黄金和从人。就这样,苏秦来到了赵国。

赵肃侯很热情地接待了苏秦。苏秦对赵肃侯说:“中原最强的国家是赵国,而赵国又与韩、魏接壤,秦国要想向中原发展,就必须先攻下赵国。现在秦国不敢来攻赵,是因为有韩、魏做挡箭牌。但如果秦国力攻打韩、魏,韩、魏并无高山大河做险阻,是很容易被打下来的。到了那时,赵国首当其冲受到秦国的攻打。现在是各国都同秦国交好,纷割让土地,可秦国贪得无厌,非把你的土地吞完不可,这是什么策略呢?中原各国再加上楚国如果能联合起来,地方比秦国大五倍、兵力秦国多十倍,还怕秦国什么呢?我希望能大会诸侯,订立盟约,六国一起抗秦。”

赵肃侯当时十分年轻,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听到苏秦有合纵抗秦的办法,自然十分高兴。他立刻给苏秦一百辆马车、一千金、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请他去约会各国的诸侯。

正在这时,秦国打败了魏国,魏献出十座城求和。赵肃侯听了很焦急,害怕秦国接着攻打赵国,就忙请苏秦商量。苏秦一面忙着备战,一面用激将法利用张仪,让张仪在秦国当上了客卿,说服秦国,使它不来攻打赵国。苏秦安定了赵国后,就开始游说其他诸侯国。由于情势所迫,韩、魏、齐、楚等国都十分同意合纵抗秦,苏秦的游说进行得很顺利,他还做了六个诸侯国的宰相。

可想而知,这时的苏秦是多么风光。他从楚国返回赵国,路过洛阳他自己家时,他的父母亲自来到路旁迎接,他的嫂子扫地三十里,趴在地上不敢抬头,至于苏秦的妻子,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侧目而视,正眼都不敢瞧一下,只是竖起耳朵偷听。苏秦问他的嫂子说:“嫂嫂为什么先前对我十分倨傲,而现在对我十分恭敬呢?”苏秦的嫂子说:“因为叔叔您权大位尊而又有很多很多的钱啊!”苏秦感慨万分地说:“唉!贫穷的时候连父母都不认你做儿子,富贵以后则亲戚也感到畏惧。人生在世,势力权位以及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公元前333年,燕、韩、齐、魏、楚、赵六国会于赵国的洹水,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互相支持帮助,共同抗秦,并推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专门办理合纵事宜。

现代厚黑经

求官就得有耐心,受得住寂寞,禁得住时间的消磨,要紧盯职位,拿出死缠烂打的功夫。不过,软磨硬泡也是有技巧的,是需要智慧的。总的来说,为了达到能够得到一个好的职位的目的,就一定要有耐心,有韧劲,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长期“软磨硬泡”的心理准备,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成功学大师如是说安东尼·罗宾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受控于某个力量,它不仅时时影响你的思考和感受,也主宰你是否会拿出行动。这个力量就是你的信念。当你相信了什么事,就无异于给自己的脑袋下了道不容置疑的指令,且得依循这指令去行事。”

2.李林甫钻营本领大

宗吾曰:求升迁,要会“贡”。贡这个字是借用的,是四川的俗语,其意义等于钻营的钻字,“钻进钻出”,可以说“贡进贡出”。“有孔必钻,无孔也要入。”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钻子,新开一孔。

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他凭借自己的皇室血统,加上机变钻营的小聪明,很快混进了朝廷的高级管理层。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的官小,希望继续升迁,越高越好。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他总结出晋升的规律。只要能够赢得朝廷红人的青睐,让他(她)帮助自己,那么升迁就是小事一桩。

公元726年,唐玄宗提出要立武惠妃为皇后,但遭到大臣们的竭力反对。无奈,玄宗只得暂时作罢。玄宗立后不成,却给李林甫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武惠妃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如果能够取宠于武惠妃,得到她的信任和帮助,定能取宠于皇帝,不愁做不了大官。可是,他李林甫跟武惠妃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没有孔可钻,这可如何是好?

这种小事,难不倒李林甫。没“孔”就要创造“孔”,然后再钻营。李林甫重金贿赂宫中太监为他打探消息,通风报信。不久,李林甫便探知武惠妃想立亲生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而当时的太子则是李瑛,双方自然有尖锐的矛盾。李林甫趁机通过太监向武惠妃献媚说:“林甫将全力支持寿王为太子。”武惠妃知道要能实现立儿子为太子,除了继续取宠皇帝外,还必须得到朝臣的支持,因此对李林甫的忠心十分高兴,将他视作亲信,在唐玄宗面前不断替他说好话。在枕边风的鼓吹下,唐玄宗对李林甫也逐渐产生了好感。不久,玄宗便提拔李林甫当了刑部侍郎,后又兼任吏部侍郎。也就是说,皇帝把司法权和官吏任免权都交给了李林甫,李林甫的权柄之大可想而知。

这个李林甫不仅善于“钻孔”,还“到处钻孔”,他除了向武惠妃谄媚取宠,还搭上了宰相之一裴光庭的妻子武氏。裴妻是武三思的女儿,为人权力欲望极重,且计谋多端。当时裴光庭年纪已大,又忙于政务,武氏常常一人在家好不寂寞。一天,李林甫到裴府拜访,裴光庭不在家,武氏接待了他。闲谈之中,李林甫觉察出武氏不安分,便乘机与武氏调情,勾搭成奸。从此,李林甫不断从武氏口中得到朝中机要大事的消息。

733年,裴光庭病死,武氏找到太监高力士,要求推荐李林甫代其夫相位。高力士虽得宠于玄宗,但地位低贱,并且他一向不插手朝政,所以没敢向玄宗提出这个请求。于是,唐玄宗决定提拔尚书右丞韩休为宰相。诏书起草时,高力士把消息传到武氏那里,武氏又在第一时间向李林甫通风报信。李林甫马上向韩休报喜。第二天,唐玄宗果然诏命韩休为宰相。韩休的第一个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惊讶!他感到李林甫能获悉朝廷机要,很不寻常,加上李林甫对他极力奉承讨好,所以在出任宰相以后,十分看重李林甫。后来,在他的引荐下,李林甫顺利登上相位。

李林甫可以说是最会钻孔的人了,一连串地钻了三个孔,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机会,结果最终达到了目的。且不论他为官如何,至少他这些不断为自己寻找机会的做法是深得厚黑之道的。

现代厚黑经

俗话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不然,如果真的巧,就“能为无米之炊”。在谋求更好的职位时,没有道路可走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正常的是,很多人在情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就灰心丧气,绝望颓废,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应该事先谋划,冷静分析,在没有孔的地方去钻孔。只要功夫深,没有钻不出来的孔。成功学大师如是说陈安之说:“一流的人才创造机会,二流的人才把握机会,三流的人等待机会。预测未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3.蒋介石为什么会得到孙中山的信任

宗吾曰:“溜须找须,拍到点上。”有时很难,可是有时也很容易,甚至是现成摆在眼前的。比如,当人在遇到不幸时,最需要别人的安慰,如果你能得体地安慰他,就等于是“雪中送炭”,对方自然会非常感激你。

李宗吾说的这种“雪中送炭”的方式,在获得上司信任这一点上尤其见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蒋介石取信于孙中山,用的就是这一招。

要讲蒋介石的故事,不能不先提一提陈其美。陈其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头面人物。当时,他处于革命力量的核心领导层,能够给蒋介石介绍很多革命领袖人物。蒋介石能够加入中国同盟会,也是靠他的引荐。也正是通过陈其美的介绍,蒋介石才结识了孙中山。

通过与陈其美交往,蒋介石得以参与重大的革命活动,他的才华很快就发挥出来,从而得到党内同志的认同。武昌起义爆发后,陈其美给蒋介石发电报,要他回国。蒋介石立即启程回国,与正在策划上海和杭州起义的陈其美会面,并受令前往杭州,组织“敢死团”,在起义中冲锋陷阵。

天有不测风云,1916年,陈其美在寄宿的上海法租界被杀手枪杀,一般认为是由袁世凯指使,由张宗昌找陈的随员所为。当时,慑于袁世凯的暴政,没有人敢前去认尸。陈其美暴尸三天,惨不忍睹。三天之后蒋介石才得到消息,立刻赶到事发现场,冒着被抓、被砍头的危险,将陈的尸体安葬,并亲自写了祭文:“义弟蒋介石致文英士兄之灵曰,呜呼,自今以后,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殷,如公者乎?所约者和如辞,非生死相共之誓词乎。”蒋介石还在自己的寓所为陈其美设立了灵堂,接待前来吊唁的党内外人士。蒋介石的“义举”很快被传开,国民党内部高层对他更是青睐有加。这是蒋介石给孙中山留下良好印象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乱。陈炯明本来是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掌握广东的重要权力的,但是,当他自恃羽翼已丰,便在港英当局和直系及西南一些军阀的支持下,悍然称兵作乱,6月16日,叛军炮击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于危急中深夜抵达珠海海军司令部,登上停泊在珠江上的“楚豫”舰避难,次日与宋庆龄会合后登上永丰舰。

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来说不亚于致命一击。孙中山历次革命,遭到失败很多,而这次叛乱则使他几乎陷于绝望之中。因为陈炯明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他的实力是依靠孙中山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个被孙中山视为心腹的人居然要置自己的恩人于死地,真是“产婆为婴反噬”,孙中山痛心到了极点。比这更糟糕的是,孙中山在狼狈逃上永丰舰后,发现昔日的追随者都离他而去,周边一个懂军事的人也没有。真所谓触景生情,患难思挚友,国难想良将。就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蒋介石,并在6月18日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称:“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事紧急,盼速来。”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前去救援。他知道此次凶多吉少,临行前甚至提前把财产都给他的两个儿子分好了。然后,他由上海启程前往广东,冒了很大风险到达黄埔,追随孙中山上了永丰舰。此时此刻,孙中山和他的随从者在该炮舰上已经忍受了56天等于禁闭的痛苦,正处于绝望无援的边缘。

蒋介石的出现给了孙中山绝处逢生的惊喜,他登上永丰舰后,孙中山当即授以海上指挥的全权。其后的42个日日夜夜里,蒋介石既随时指挥作战,又时常深入到士兵当中去鼓舞士气。舰上食品短缺时,他还自告奋勇上岸采购。对此,孙中山曾非常担心地予以劝止:“我很感激你为我这样做,但是今后我不许你再冒险采购食物;你是最重要的干部,万一我遭不幸,今后革命大业要你担当的,你的责任太大了。”这个时候,蒋介石已经成了孙中山最倚重的靠山!